想写好工作总结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地税局营改增年终总结(精选3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地税局营改增年终总结(精选3篇)
地税局营改增年终总结 篇1
3月14日下午,舒城县地税局召开由县局党组成员、各分局及机关各股室负责人参加的营改增专项工作会议,为切实贯彻落实好营改增工作,该局采取八项有力措施,积极打好当前营改增最后攻坚战。
一是成立营改增领导小组。成立由县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分局、机关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营改增领导小组。严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过问,业务股室具体抓,基层分局抓落实的格局,真正做到各负其责,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二是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因营改增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该局主要负责人积极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营改增工作进展情况,取得了党委政府领导的理解与支持,为顺利解决营改增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积极准备好资料移交。按照此次营改增范围,认真梳理、逐户核实好营改增纳税人户籍资料、征管数据信息,并与国税部门密切、沟通协调,积极准备好营改增纳税人资料移交。
四是积极做好计划的调整。针对此次营改增扩围对地税收入任务的影响,结合年初下达的年度收入计划,认真分析、统计、预测,基于税源实际对年度收入计划进行分税种编制分配。
五是加强发票清理及衔接。根据营改增文件精神,自5月1日起,对试点纳税人提供的增值税业务,地税部门不再向纳税人发售发票或为纳税人帮开发票,并积极做好与国税部门发票管理的衔接与过渡。
六是做好纳税服务及咨询。为切实保障营改增试点工作平稳过渡,让试点纳税人对此项政策得到真正理解,县局要求在各办税大厅设置营改增政策咨询台,指派专人负责对纳税人的营改增政策解释。
七是协商税款的相互代征。试点纳税人实行营改增后,即将涉及到同一纳税人国、地税税款交叉征收问题。为节约征税成本,节约纳税人时间,加强开展国、地税合作,积极筹备国、地税相互之间税款代征工作。
八是统一对外政策的宣传口径。营改增试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县局将联合国税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张贴标语、宣传橱窗、纳税人QQ群以及内外网站等形式,积极开展营改增宣传,统一政策宣传口径。
地税局营改增年终总结 篇2
为不断深化税收体制改革,确保全面实施营改增“总攻令”于5月1日如期落地。镇宁地税局采取有效措施,有序推进“营改增”工作。
及时召开部署动员会,严明工作纪律和制度。继3月15日召开全县国、地税合作联席会议后,于3月17日及时组织各工作机构负责人召开镇宁地税局“营改增”部署动员会,传达落实上级“营改增”相关工作会议精神,同时加强组织领导,组建“营改增”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确保“营改增”工作如期顺利进行。
强化信息宣传,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税企交流微信平台、橱窗、电子屏宣传栏强化日常宣传;结合实际增设“营改增”咨询服务窗口和咨询电话;借用即将开展的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汇算培训,增加“营改增”相关政策的培训讲解内容。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和范围,获取纳税人对“营改增”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确保“营改增”工作期间纳税申报以及各项涉税事宜的办理正常有序运行。
明确时限要求,确保工作分项按时完成。由于此次“营改增” 涉及金融保险、建筑安装、房地产、生活服务类四大行业,牵涉纳税人较多、涉及面较广。为此,该局根据各行业的管理方式以及日常涉税事宜的办理情况,加强与国税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各项涉税服务事项的办结时限,不留管理死角、力避管户移送期间纳税服务和税收执法出现真空地带。
细化税源清理,确保数据准确移交。全面开展行业分类和户数清理工作,对涉及“营改增”的纳税人经营情况、发票领用等各项工作数据设定限时再次进行逐户逐项核对,并集中对非正常户进行处理。同时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在各项工作数据移送期间,做到不隐瞒、不虚报,确保“营改增”各项工作数据移送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地税局营改增年终总结 篇3
一是加大学习力度。要求干部职工加强对“营改增”主要政策的学习,准确把握“营改增”范围,特别是界定标准。同时借鉴第一批“营改增”先进工作经验和做法,做好政策、业务储备。
二是做好政策宣传。初步掌握“营改增”后企业对政策宣传与辅导的需求,依托手机短信平台、办税大厅LED屏和政府的网站,大力宣传“营改增”给纳税人带来的好处,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以及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全面调查摸底。要求管理人员对“营改增”企业的信息进一步核查,了解企业的名称、户数、所属行业、经营规模、申报纳税等基本情况,做到不漏、不重、不错,确保有关报表的精确度,为下步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是强化沟通协调。做好“营改增” 对税源和税收收入的影响和分析,同时加强与国税、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合作沟通,整理相关政策,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
五是开展专项检查。由稽查局牵头,成立五个检查组,对全县建筑和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开展专项检查,摸清企业税款缴纳情况,做到征管不留空白、清欠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