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内容页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分类:工作总结发表于 2023-10-30 13:23阅读数:0

想写好工作总结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1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__/10/31);中国13亿人口(20__/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7、人口增长模式由、(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逆城市化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

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3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20__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__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盐度和洋流】

(1)盐度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总复习:气候与自然带

(1)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17)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19)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0)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4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5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6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反应人口增长的快慢,正值(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增加,负值(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在减少;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 世界人口增长

①发达国家:现代型(人口出现老龄化) ②发展中国家: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 ③世界平均:过渡型 ④中国:现代型(未富先老)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世界人口迁移

①二战前: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②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经济收入差异) 2. 我国人口迁移

①改革开放以前: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迁移,从中部地区向东北、新疆等边疆地区迁移; ②改革开放以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农村→城市 3.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①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②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

1. 环境人口容量:最小环境承载力,区域最多能养活的人口(最大值)

2.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3. 人口的合理容量:合理值

4. 对于同一区域,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②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的是各类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③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化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 世界城市化进程:

①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②中期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③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 市场 因素。

2.农业主导区位因素举例: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②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④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⑤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 较高 【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5.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社会经济条件】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人多地少,饮食习惯导致对稻米需求量大 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

6.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较低 ④科技水平较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7.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②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8.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地广人稀 ⑤机械化程度高 ⑥农业科技先进

9.大牧场放牧业特点:①面向市场,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牛、羊) ④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⑤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10.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11.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①完善交通(铁路的贯通) ②海上冷冻船的发明 ③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④种植饲料 ⑤开辟水源(打机井) ⑥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12.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④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⑤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紧邻消费市场)。13.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地形平坦,利于种植牧草和饲料。

【社会经济条件】③城市化水平高,④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不同,把工业分为五种类型:

课本P61图4.6

2.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交通⑤广阔的市场3. 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

4.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发展第三产业 ④优化环境 5. 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比较

:

6.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有: ①科技人员比例高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投入中 的研究开发费用多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7. 影响电子工业布局的条件有: ① 知识、技术密集(主导因素)② 空气洁净,环境优美 ③ 有现代化的高速交通运输条件。

8. “硅谷”迅速崛起的有利条件有: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 ③交通便捷 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知识和技术密集) ⑤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⑥优越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7

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1、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2、矿产:煤(30亿吨),石油(100—200亿桶),天然气;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8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