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工作总结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31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31篇)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
付正军: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个是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是数列,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最高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第三类是弦长问题,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xx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考生在备考复习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
三角函数。
注意归一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
数列题。
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2、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3、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很简单
立体几何题。
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
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要建系;
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
概率问题。
1、搞清随机试验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2、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3、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4、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5、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6、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
正弦、余弦典型例题。
1、在△ABC中,∠C=90°,a=1,c=4,则sinA的值为
2、已知α为锐角,且,则α的度数是A、30°B、45°C、60°D、90°
3、在△ABC中,若,∠A,∠B为锐角,则∠C的度数是A、75°B、90°C、105°D、120°
4、若∠A为锐角,且,则A=A、15°B、30°C、45°D、60°
5、在△ABC中,AB=AC=2,AD⊥BC,垂足为D,且AD=,E是AC中点,EF⊥BC,垂足为F,求sin∠EBF的值。
正弦、余弦解题诀窍。
1、已知两角及一边,或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三角形是否存在要讨论)用正弦定理。
2、已知三边,或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
3、余弦定理对于确定三角形形状非常有用,只需要知道角的余弦值为正,为负,还是为零,就可以确定是钝角。直角还是锐角。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3
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不等式的判定:
①常见的不等号有“>”“<”“≤”“≥”及“≠”。分别读作“大于,小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不等于”,其中“≤”又叫作不大于,“≥”叫作不小于;
②在不等式“a>b”或“a
③不等号的开口所对的数较大,不等号的尖头所对的数较小;
④在列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不等式关系的关键字,如:正数、非负数、不大于、小于等等。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4
第一部分集合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
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
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
②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函数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2)是奇函数;
(3)是偶函数;
(4)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则;
(5)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5
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⑶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
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简证:AB⊥CD,AC⊥BD
BC⊥AD。令得,已知则。
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则平面90°易知EFGH为平行四边形
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为正方形。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6
第一部分集合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②配方法;③判别式法;④利用函数单调性;⑤换元法;⑥利用均值不等式;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
②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函数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是奇函数;
⑶是偶函数;
⑷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则;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1、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为奇函数;
2、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为偶函数;
3、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2b—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点(a,b)成中心对称;
4、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f(a—x),则它的图象关于x=a成轴对称。
5、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6、由函数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7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3.等差中项
如果A=(a+b)/2,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n-m)d(n,m∈N_).
(2)若{an}为等差数列,且m+n=p+q,
则am+an=ap+aq(m,n,p,q∈N_).
(3)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_)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
(4)数列Sm,S2m-Sm,S3m-S2m,…也是等差数列.
(5)S2n-1=(2n-1)an.
(6)若n为偶数,则S偶-S奇=nd/2;
若n为奇数,则S奇-S偶=a中(中间项).
注意:
一个推导
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①
Sn=an+an-1+…+a1,②
①+②得:Sn=n(a1+an)/2
两个技巧
已知三个或四个数组成等差数列的一类问题,要善于设元.
(1)若奇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2d,a-d,a,a+d,a+2d,….
(2)若偶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3d,a-d,a+d,a+3d,…,其余各项再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
四种方法
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an-1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2an-1=an+an-2(n≥3,n∈N_)都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an=pn+q;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Sn=An2+Bn.
注: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等差数列.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8
一个推导
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a1+a1q+a1q2+…+a1qn-1,
同乘q得:qSn=a1q+a1q2+a1q3+…+a1qn,
两式相减得(1-q)Sn=a1-a1qn,∴Sn=(q≠1).
两个防范
(1)由an+1=qan,q≠0并不能立即断言{an}为等比数列,还要验证a1≠0.
(2)在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必须注意对q=1与q≠1分类讨论,防止因忽略q=1这一特殊情形导致解题失误.
三种方法
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有:
(1)定义法:若an+1/an=q(q为非零常数)或an/an-1=q(q为非零常数且n≥2且n∈N_),则{an}是等比数列.
(2)中项公式法:在数列{an}中,an≠0且a=an·an+2(n∈N_),则数列{an}是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若数列通项公式可写成an=c·qn(c,q均是不为0的常数,n∈N_),则{an}是等比数列.
注:前两种方法也可用来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9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1)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6)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0
不等式这部分知识,渗透在中学数学各个分支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不等式应用问题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灵活多样性,对数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解决问题时,要依据题设与结论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最终归结为不等式的求解或证明。不等式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始终贯串在整个中学数学之中。
诸如集合问题,方程(组)的解的讨论,函数单调性的研究,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三角、数列、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的值、最小值问题,无一不与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不等式的求解或证明。
知识整合
1、解不等式的核心问题是不等式的同解变形,不等式的性质则是不等式变形的理论依据,方程的根、函数的性质和图象都与不等式的解法密切相关,要善于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互相转化。在解不等式中,换元法和图解法是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换元,可将较复杂的不等式化归为较简单的或基本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数形结合,则可将不等式的解化归为直观、形象的图形关系,对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运用图解法可以使得分类标准明晰。
2、整式不等式(主要是一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函数的单调性,将分式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等化归为整式不等式(组)是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分类、换元、数形结合是解不等式的常用方法。方程的根、函数的性质和图象都与不等式的解密切相关,要善于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转化和相互变用。
3、在不等式的求解中,换元法和图解法是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换元,可将较复杂的不等式化归为较简单的或基本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将不等式的解化归为直观、形象的图象关系,对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运用图解法,可以使分类标准更加明晰。
4、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灵活多样,但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仍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方法。要依据题设、题断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要熟悉各种证法中的推理思维,并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和语言特点。比较法的一般步骤是:作差(商)→变形→判断符号(值)。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1
1、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2、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3、怎样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4、对线性规划问题:作出可行域,作出以目标函数为截距的直线,在可行域内平移直线,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2
一、努力提高课的质量,追求复习的最大效益
1、认真学习新课改的考试说明和考试纲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教学进度的严肃性、高三年级在明确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本学期以来经常进行备课组群众备课,教学案一体化,将长计划和短安排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学期教学的连贯性,又体现了阶段教学的灵活性。
2、准确定位复习难度,提高课堂复习的针对性。我们把临界生这个群体作为高考复习的主要对象,根据临界生的知识结构,潜力层次来设计课堂教学,不片面地追求"高,难,尖",而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潜力要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力促课堂质量的有效性。首先,针对复习课特点,明确复习思路,构建了二轮复习"四合一"的课堂模式:潜力训练+试卷讲评+整理消化+纠错巩固。潜力训练做到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排查出学生的考点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试卷讲评做到在错误率统计和错误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讲评,讲评的对象明确定位为中转优学生,评讲效果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中转优学生有没有真正搞懂;整理消化首先确保各学科当堂消化的时间;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在必须的时间长度内,以变形的形式进行纠错巩固训练,同时在周练中予以体现、
二、让学生切实做好题,发挥训练的最大功能
1、实行"下水上岸"制,提高练习质量。"下水"是为了"上岸",教师做题是为了选题。为此,本人对给学生做的题目自己先过一遍,加强对选题的工作,练习材料没有照搬现成资料,同时整个年段的题目是备课组群众研讨而成;要先改造,后使用,力求做到选题精当,贴合学情。
2、有效监控训练过程,确保训练效度、训练上个性重视训练的计划性,明确每周训练计划、认真统计分析,对于重点学生更是面批到位、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纠错,并定期进行纠错训练、此外,对考试这一环节,严格考试流程,狠抓考风考纪,重视考试心理的调适,答题规范化的指导和应试技能的培养,努力消除非智力因素失分。及时认真地做好每次考试的质量分析,并使分析结果迅速,直接地指导后面的复习工作。
3、强化基础过关,实施分层推进、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实施基础题过关的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实验班适当提升训练难度,同时实行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分档训练。这一举措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我必须持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进步,不辜负领导和家长们对我的信任,在来年再创佳绩。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3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
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
①底面是全等的圆;
②母线与轴平行;
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
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
①底面是一个圆;
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
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
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
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
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
①球的截面是圆;
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4
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1)(a>0a≠1,b>0,n∈R+);
(2)logaN=(a>0,a≠1,b>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logaN=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6)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
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5
1、圆柱体:
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
2、圆锥体:
表面积:πR2+πR[(h2+R2)的平方根]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
3、正方体
a—边长,S=6a2,V=a3
4、长方体
a—长,b—宽,c—高S=2(ab+ac+bc)V=abc
5、棱柱
S—底面积h—高V=Sh
6、棱锥
S—底面积h—高V=Sh/3
7、棱台
S1和S2—上、下底面积h—高V=h[S1+S2+(S1S2)^1/2]/3
8、拟柱体
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截面积
h—高,V=h(S1+S2+4S0)/6
9、圆柱
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
S底—底面积,S侧—侧面积,S表—表面积C=2πr
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
10、空心圆柱
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
11、直圆锥
r—底半径h—高V=πr^2h/3
12、圆台
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3
13、球
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
14、球缺
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
15、球台
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h2]/6
16、圆环体
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
V=2π2Rr2=π2Dd2/4
17、桶状体
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
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
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6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⑼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
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
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⑶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
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简证:AB⊥CD,AC⊥BD
BC⊥AD.令得,已知则.
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则平面90°易知EFGH为平行四边形
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为正方形.
立体几何初步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里由p=>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
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
事实上,与“p=>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则p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对于p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条件”
若有p=>q,同时q=>p,则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q
(3)定义与充要条件
数学中,只有A是B的充要条件时,才用A去定义B,因此每个定义中都包含一个充要条件。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一定义就是说,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显然,一个定理如果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语句来表示。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义中的条件都是充要条件,判定定理中的条件都是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中的“结论”都可作为必要条件。
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1)(a>0,a≠1,b>0,n∈R+);
(2)logaN=(a>0,a≠1,b>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logaN=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6)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
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7
正弦、余弦典型例题
1.在△ABC中,∠C=90°,a=1,c=4,则sinA的值为
2.已知α为锐角,且,则α的度数是A.30°B.45°C.60°D.90°
3.在△ABC中,若,∠A,∠B为锐角,则∠C的度数是A.75°B.90°C.105°D.120°
4.若∠A为锐角,且,则A=A.15°B.30°C.45°D.60°
5.在△ABC中,AB=AC=2,AD⊥BC,垂足为D,且AD=,E是AC中点,EF⊥BC,垂足为F,求sin∠EBF的值。
正弦、余弦解题诀窍
1、已知两角及一边,或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三角形是否存在要讨论)用正弦定理
2、已知三边,或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
3、余弦定理对于确定三角形形状非常有用,只需要知道角的余弦值为正,为负,还是为零,就可以确定是钝角。直角还是锐角。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8
考点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部分一般以选择题出现,属容易题。重点考查集合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近年的试题加强了对集合计算化简能力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并注重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与化简。简易逻辑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直接考查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要关系”、命题真伪的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等,二是在解答题中深层次考查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解题过程和逻辑推理。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为载体针对性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应用等,分值约为10分,解答题与导数交汇在一起考查函数的性质。导数部分一方面考查导数的运算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与最值等,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三是导数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和函数、不等式、方程等联系在一起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如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问题。
考点三: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一般是2道小题,1道综合解答题。小题一道考查平面向量有关概念及运算等,另一道对三角知识点的补充。大题中如果没有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可能就是一道和解答题相互补充的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或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也可能是考查平面向量为主的试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向量重点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向量与直线、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结合,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是“新热点”题型、
考点四:数列与不等式
不等式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等,通常会在小题中设置1到2道题。对不等式的工具性穿插在数列、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等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的灵活应用,一道解答题大多凸显以数列知识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
考点五: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考查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平行与垂直、求空间角等(文科不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一个解答题,多为中档题。
考点六:解析几何
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1个解答题,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直线斜率、直线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定义应用、标准方程的求解、离心率的计算等,解答题则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等的位置关系问题,经常与平面向量、函数与不等式交汇,考查一些存在性问题、证明问题、定点与定值、最值与范围问题等。
考点七:算法复数推理与证明
高考对算法的考查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或给解答题披层“外衣”、考查的热点是流程图的识别与算法语言的阅读理解、算法与数列知识的网络交汇命题是考查的主流、复数考查的重点是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的代数形式、运算及运算的几何意义,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难度不大、推理证明部分命题的方向主要会在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方面,单独出题的可能性较小。对于理科,数学归纳法可能作为解答题的一小问、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9
1、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2、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3、怎样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4、对线性规划问题:
作出可行域,作出以目标函数为截距的直线,在可行域内平移直线,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培养兴趣是关键。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自然有动力去钻研。如何培养兴趣呢?
(1)欣赏数学的美感
比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变换前后的不变量、概念的严谨、逻辑的严密……
通过对旋转变换及其不变量的讨论,我们可以证明反比例函数、“对勾函数”的图象都是双曲线——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小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集合。
(2)注意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用数列的知识就可以理解、学好数学,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啊
(3)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声、光、电多管齐下,老师可以借此把一些知识讲得更具体形象,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理解更深。
(4)适当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和文章。
比如:学圆锥曲线的时候,可以看看一些建筑物的外形,它们被平面所截出的曲线往往就是各种圆锥曲线,很多文章对此都有介绍;还有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的应用,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0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y2=-2p_=2py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_斜棱柱侧面积S=c'_
正棱锥侧面积S=1/2c_'正棱台侧面积S=1/2(c+c')h'
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球的表面积S=4pi_2
圆柱侧面积S=c_=2pi_圆锥侧面积S=1/2__=pi__
弧长公式l=a_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__
锥体体积公式V=1/3__圆锥体体积公式V=1/3_i_2h
斜棱柱体积V=S'L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V=s_圆柱体V=p_2h
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_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1
在学校领导、高三年级组的领导下,20xx届高三复习顺利结束了。高三数学备课组按照学校,年级制定的复习备考计划进行实施,并适时地加以充实和完善,全体高三数学老师同心协力,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悉心研讨和努力实践,调动学生复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过实验,效果良好,复习效率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使今年我校高考数学成绩再上新台阶。成绩的取得,源于各方面的因素,现总结如下:
一、系统、扎实、科学、创新的复习备考
1、研讨考纲,分析考点,设置梯度。高三数学备课组组织教师研讨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各章节知识的考点分布及其要求层次,在复习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基础和智力现状,狠抓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再结合知识本身的重点、难点,设置好复习题的梯度和难度。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减少无效劳动。
2、团结协作,发挥特长。备课组坚持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复习教学方案,统一教学目标、要求及复习的大致进度,理清各章节内容的知识网络及其交汇点(因高考常在知识网络交汇点上命题),准确把握各复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疑难问题集体讨论,老师们各抒己见,找出最佳解决办法,充分发挥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3、回归课本,狠抓基础,开拓创新。备课组以课本知识点为出发点,狠抓对“三基”的落实,并选好一本主干复习资料和套题,(第一阶段用《名师一号》),但又不过分依赖复习资料,对资料中过时、过偏、过难的内容,我们进行了大胆舍弃,同时,教师把富有新意、能启迪思维、体现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反映时代气息的习题及时补充进去,另外,老师自己也改编了一些题,重视单元小综合,适当自编或改编知识网络交汇点上的题目,这些自编题、自造题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们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因而从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最终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4、拓宽课堂教学渠道,全面提高学生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如何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和复习质量方面,几个老师都作了积极的探索和试验,进行了大胆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创新意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适时地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积极思维,挖掘其潜能和非智力因素,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勤于积累、不断创新的好习惯。大家都认识到,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高考复习的质量才有保证。因为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5、滚动测练、螺旋式上升。高三数学备课组全体老师,分工轮流做好数学每周一练、单元过关测验、综合训练题、模拟考试试题的命题和制卷工作,把好质量关。通过滚动练习、限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使学生逐步增强速度意识、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高考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6、互听互学,扬长避短。为提高复习质量,备课组老师之间经常相互听课。通过听课,相互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复习效果。
7、勤字为首,真情感化。晚自习下班辅导工作抓得紧,做到常下班、常辅导,不仅辅导本学科知识,还有针对性地找学生谈心,勾通了思想,联络了感情,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指导答题技巧,以及如何调整好心理状态,做到轻装上阵。
8、认真反馈,不断改进。做好本备课组教学情况的收集、反馈工作,各个老师自觉根据各班教学情况进行了学生评教活动,对帮助科任教师改进不足之处,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9、培养“尖子”、激励“差生”。做好单科尖子学生的培养和鼓励工作,各科任教师根据几次模拟考试成绩确定出各班尖子生名单,及时找他们谈心,并加以指导和鼓励。根据一学年的跟踪,大部分尖子的成绩较稳定。同时也主动配合级组、班级抓好临界生、“差生”的辅导工作。
二、高三数学备课组浓厚的高考研究气氛
随着高考的改革力度的加大,高考更加突出对各种数学能力与素质、潜能的考查,因此,要提高高考成绩,必须走教科研之路。
1、集体研讨,团结攻坚。成立高考核心备课小组,更充分发挥高考核心备课组的作用。高考核心备课小组重点对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为我们献计献策,使我们的高考备考少走了弯路,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2、中心开花,备课组每周组织一次集研活动,设置中心问题,每个教师畅所欲言,然后各个击破。由于高考是高三全年的攻坚战,因此备课组的活动始终围绕高考备考这个中心进行。
3、促使学生突变,创设突变机遇。我们认为:学生在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是数学成绩提高的良好阶段,为此,我们组织老师精心编拟了8个专题,教师在这两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归纳—提高”的导航。因此,我们认真做好第二、三轮复习的研讨工作,由刘宁,胡学敏老师分别承担了的第二、三轮高考复习研讨观摩课,准备充分,具有观摩性和示范性,为学生知识归类提高设置了明确的航标。并且认真研究外来综合试卷,精心编组,精心删减。取舍,宁可老师多吃点苦,也不让学生多走一步弯路,具有科学性!
4、采集信息,科学巧干。备课组注意采集各地高考备考及高考命题方面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及时加工,科学地复习提高,为高考赢得时间,也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学校行政、高三级组的正确领导,有全提高三数学老师的勤奋工作,还有其他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学生的奋力拼搏,才使我校今年数学高考成绩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尽管今年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仍有许多不足和遗憾:
1)各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这给我们在教学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到底应该以哪一层学生为主攻对象更合适、更科学?因为现在录取率这么高,怕甩掉了不该甩的学生,同时若只照顾优生,差生也有意见,真是左右为难。
2)对差生的培养措施和力度还不够。
3)对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其非智力因素挖掘得不够,练习还不够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能力,故这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够理想。
4)老师有时讲得过多,包得过多的教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2
考点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部分一般以选择题出现,属容易题。重点考查集合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近年的试题加强了对集合计算化简能力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并注重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与化简。简易逻辑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直接考查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要关系”、命题真伪的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等,二是在解答题中深层次考查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解题过程和逻辑推理。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为载体针对性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应用等,分值约为10分,解答题与导数交汇在一起考查函数的性质。导数部分一方面考查导数的运算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与最值等,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三是导数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和函数、不等式、方程等联系在一起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如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问题。
考点三: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一般是2道小题,1道综合解答题。小题一道考查平面向量有关概念及运算等,另一道对三角知识点的补充。大题中如果没有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可能就是一道和解答题相互补充的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或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也可能是考查平面向量为主的试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向量重点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向量与直线、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结合,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是“新热点”题型.
考点四:数列与不等式
不等式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等,通常会在小题中设置1到2道题。对不等式的工具性穿插在数列、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等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的灵活应用,一道解答题大多凸显以数列知识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3
这一年半我都在高三教学,下面就高三一年的具体做法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高三数学复习,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复习阶段,也就是单元复习。复习目的:形成知识体系,梳理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第二阶段是综合深化复习阶段。复习目的: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第三阶段是反思、总结、调整心态阶段。复习目的:反思总结,沉着备考。每一个阶段的复习方法和侧重点都不相同,要求也逐步提高。结总如下:
1、从基础做起,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双基训练。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刚开始我也像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够。复习中首先给出概念、公式、定理,然后讲几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我们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去做题,试图通过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从而造成失分,所以后来我一直着重抓基础,其实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事实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高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题中的基本常规题已达整份试卷的70%左右,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但其命题的叙述或选择支往往具有迷惑性,有的选择支就是学生中常见的错误。如果我们在复习中过于粗疏,或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如: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的综合程度有所降低,一些考题紧扣概念、定义和公式,注重考查体现学科特点的思想和方法,不是刻意追求“巧法”、“新法”,而是把重点放在最有价值的常规方法的应用上。例如:转化思想沟通了几何和代数的关系,把待解决的问题或难题转化为规范化、模式化的问题以便应用已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分类讨论的思想:通过对问题各种情况的解决来达到解题目的。数形结合直观、快速,使复杂问题在困惑中柳岸花明。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使问题解决得心应手。考查的数学方法有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配方法、数学归纳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如课本中数列一章有详细推导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体现了“倒序相加”和“错位相消”两种不同方法。为我们在数列求和的解题中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课后习题可以延伸拓展开来就是结论性内容。因此要特别注意课本中例题和习题所启示的解题方法,要善于总结,丰富解题思路。
2、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尤其高三复习课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遍的情况下,如何面对这些知识而进行提高,往往是老师简单复述本节内容学生就是套用公式解题,若果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练习,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如复习不等式问题中,让学生做“已知正数a,b且a+b=1求S=)的最小值”。学生用不同方法得出9或8,学生深知不可能两个结果。那么让学生明辨是非,找两名学生进行板演,大家一起挑毛病,异常兴奋省事生的思维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结果,在这种渴求知识的心理驱使下,大家很快找出了等号带来了矛盾,接着趁热打铁分析归纳作法,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有了明显提高。当然这阶段重点还是要把不同章节、不同分支而又性质相
同(或方法相同)的内容归并成一条知识链,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书本越读越薄。如解题方法就包括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选择题解法、填空题解法,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提高解题速度。目的是夯实双基,形成技巧,提高能力。
3、充分利用每一次练习、测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如对选择题、填空题,要注意寻求合理、简洁的解题途经,要力争“保准求快”,对解答题要规范做答,努力作到“会而对,对而全”,减少无谓失分,指导学生经常总结临场时的审题答题顺序、技巧,总结考前和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
总之,教得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做老师的认真思考、全身心的付出,相信多少会有收获的。也相信经过一年的努力,会为以后带来更大的进步。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4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
这一章的易错点,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会丢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掌握了这些,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
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最好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
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问题。
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等问题,需要着重回看课本例题。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这一章主要考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些难点对应的证明方法都要记住,多练习。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需要你看懂定义,多画多做题。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
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绘制不算难,但是从三视图复原出实物从而计算就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感,要能从三张平面图中慢慢在脑海中画出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是空间感弱的学生多看书上的例图,把实物图和平面图结合起来看,先熟练地正推,再慢慢的逆推(建议用纸做一个立方体来找感觉)。
在做题时结合草图是有必要的,不能单凭想象。后面的锥体、柱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公式记牢问题就不大。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一章除了面与面的相交外,对空间概念的要求不强,大部分都可以直接画图,这就要求学生多看图。自己画草图的时候要严格注意好实线虚线,这是个规范性问题。
关于这一章的内容,牢记直线与直线、面与面、直线与面相交、垂直、平行的几大定理及几大性质,同时能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只要这些全部过关这一章就解决了一大半。这一章的难点在于二面角这个概念,大多同学即使知道有这个概念,也无法理解怎么在二面里面做出这个角。对这种情况只有从定义入手,先要把定义记牢,再多做多看,这个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这一章主要讲斜率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只要搞清楚直线平行、垂直的斜率表示问题就错不了。需要注意的是当直线垂直时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是考试中的常考点。另外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所涉及到的一般公式,会用就行,要求不高。点与点的距离、点与直线的距离、直线与直线的距离,只要直接套用公式就行,没什么难点。
第四章:圆与方程
能熟练地把一般式方程转化为标准方程,通常的考试形式是等式的一边含根号,另一边不含,这时就要注意开方后定义域或值域的限制。通过点到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圆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另外注意圆的对称性引起的相切、相交等的多种情况,自己把几种对称的形式罗列出来,多思考就不难理解了。
必修三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难度不大,只是比较繁琐,需要有耐心的去画图去计算。
程序框图与三种算法语句的结合,及框图的算法表示,不要用常规的语言来理解,否则你会在这样的题型中栽跟头。
秦九韶算法是重点,要牢记算法的公式。
统计就是对一堆数据的处理,考试也是以计算为主,会从条形图中计算出中位数等数字特征,对于回归问题,只要记住公式,也就是个计算问题。
概率,主要就只几何概型、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只要会找表示所求事件的长度面积等,古典概型只要能表示出全部事件就可以。
必修四
第一章:三角函数
考试必在这一块出题,且题量不小!诱导公式和基本三角函数图像的一些性质,没有太大难度,只要会画图就行。难度都在三角函数形函数的振幅、频率、周期、相位、初相上,及根据最值计算A、B的值和周期,及恒等变化时的图像及性质变化,这部分的知识点内容较多,需要多花时间,不要再定义上死扣,要从图像和例题入手。
第二章:平面向量
向量的运算性质及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的难度都不大,只要在计算的时候记住要“同起点的向量”这一条就OK了。向量共线和垂直的数学表达,是计算当中经常用到的公式。向量的共线定理、基本定理、数量积公式。分点坐标公式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要花心思记忆。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这一章公式特别多,像差倍半角公式这类内容常会出现,所以必须要记牢。由于量比较大,记忆难度大,所以建议用纸写好后贴在桌子上,天天都要看。要提一点,就是三角恒等变换是有一定规律的,记忆的时候可以集合三角函数去记。
必修五
第一章:解三角形
掌握正弦、余弦公式及其变式、推论、三角面积公式即可。
第二章:数列
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及一些性质常出现于填空、解答题中,这部分内容学起来比较简单,但考验对其推导、计算、活用的层面较深,因此要仔细。考试题中,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内容出现频次较多,这类题看到后要带有目的的去推导就没问题了。
第三章:不等式
这一章一般用线性规划的形式来考察学生,这种题通常是和实际问题联系的,所以要会读题,从题中找不等式,画出线性规划图,然后再根据实际问题的限制要求来求最值。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5
又是一年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满枝头。09年首届新课程高考我校再创辉煌,我们原高三数学备课组的全体同志也备感欣慰,付出终有回报,在09年的高考中无论是奥班还是a班;无论是尖子生还是中等生数学成绩在省协作校均位居首位,为我校09年高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首过去的一年,在整个高三复习备考中,因为有庞校长亲自指挥,把关定向定策,吕校长、年部赵主任适时检查、督促、和鼓励,我们又吸取了往年高三数学组高考复习的成功经验,使得高三整个复习过程思路清晰,方向明确,计划切实可行,并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完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瞄准考纲,考试说明,整体规划,思路清晰,科学备考
通过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二、三轮复习期间全国《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下发之后,全组同志认真学习与研讨2009年全国《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吃透精神实质,抓住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比较新、旧《考试大纲》的差异,仔细分析《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不同点 、变动和强调之处。注意哪些内容降低了要求,哪些内容又将成为新的高考热点。明确各章节知识的考点分布及要求层次,每位教师明确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及新课改下教材内容的重大变化都了如指掌.把握高考动向,使二、三轮复习落实到实处。
二、提高效率 ,重视三轮复习
高三第一轮复习以知识、技能、方法的逐点扫描和梳理为主。注重教材,注重基础,以章节为训练单元,通过一轮复习,使学生对于课本上的每一定义、任一定理、所有公式都要熟透于心,理解它的本质、变化与应用20xx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xx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对于课本的'典型问题,既要掌握解答方法,又要思考它的变形、拓展,还应当注意它的应用。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基本掌握,有清晰的认识。而二轮复习是以专题形式为突破口,以高考考点复习为面,以数学能力提升为目的,其首要任务是把整个高中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出高中数学知识的“树形图”,对考纲、教材重点内容,再聚合、再加工、再提升,选题坚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领悟体会好拔高题在书外做,题理、题眼在书中找的原则。一个专题,一个版块不断加工、延伸、拓展,做到夯基提能。由知识点向知识块过渡,向知识体系过渡,深挖井,重打桩,深入浅出。
三轮复习是备考的冲刺阶段,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巩固、深化、提高的阶段。该轮复习的任务是瞄准高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主要是按高考命题的内容、形式、要求、难度,精选各地模拟试题,进行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模拟训练,提高应试水平。高考前主要是学生自我完善、查缺补漏、调整状态,确保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高考。
三、统筹安排,超前谋划,精细于课前,收获于课后。
(一) 精选习题,科学训练
指导思想:提纲引路、典例开道、夯实基础、围绕训练、阶段过关、回放检验、适时综合、创新升华。
1提纲编写:按专题子系统设计提纲,提纲中有知识框架结构,重要知识点回顾,重要公式、定理、性质,及方法的提炼,并配备典型例题、类比练习。
2专题训练,突出重点;对所定的资料进行筛选,该删掉的坚决拿下,该补充的自己选题,反复练,真正起到了专题复习的实效性。坚决不跟着题纸跑,而是围绕考纲转,围绕教材练。
(二) 组题、选题原则:
1、备课组遵循:(1)统一思想,(2)集中集体智慧,(3)资源共享,(4) 教师下题海,学生出苦海(5)责任到人。
2、按照不同的班型(奥甲、奥乙、a班),备课、授课、组题实行不同方案。a班中贯彻重心前移、前120分拿高分,奥班学生抓两头题得分,小题拿满分,全卷得高分,注重实效性。
3、连堂90分钟周测题:精选各地仿真模拟试题,奥班删1题、a班删1—2题(删的内容可不一样)。立足高考,高质量完成。
4、后期课前10分钟训(20xx年副校长工作总结)练:一个选择题、三个填空题,以回插回放为主,穿插小的新题、活题、新课改题。要求精准。
5、课堂主训练题:分类重组新题、活题、传统题、经典题、回插回放一、二轮复习中的好题,立足基础,强化知识的综合性和交汇性,不迷信、不依赖,综合考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查找漏点。适应高度、综合度,涨分提能。
6、晚辅导加长急行军训练,三轮复习集中加长训练客观题,精选选择题18—22个,填空6—8个题,共计24—30道小题,其中有奥必做,a选做题, 65分钟完成,侧重练习准确性和速度,剩余20分钟,先对答案,学生研讨修改,教师点拨。最后学生再完善。教师要在各种类型题的答法上给予特别强调。
7、回插回放训练:典型题、经典题、教材改编题、易错易混题重点呈现。这部分训练由青年教师负责,便于准确查找,切中要害,使回放不流于形式。同时体现新增内容,既突出主干知识,又尽力展示课标中的新内容。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6
1.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数列的项.
(1)从数列定义可以看出,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如果组成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不是同一数列,例如数列1,2,3,4,5与数列5,4,3,2,1是不同的数列.
(2)在数列的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在同一数列中可以出现多个相同的数字,如:-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1,1,-1,1,….
(4)数列的项与它的项数是不同的,数列的项是指这个数列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是一个函数值,也就是相当于f(n),而项数是指这个数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它是自变量的值,相当于f(n)中的n.
(5)次序对于数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有几个相同的数,由于它们的排列次序不同,构成的数列就不是一个相同的数列,显然数列与数集有本质的区别.如:2,3,4,5,6这5个数按不同的次序排列时,就会得到不同的数列,而{2,3,4,5,6}中元素不论按怎样的次序排列都是同一个集合.
2.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的项数多少可以对数列进行分类,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在写数列时,对于有穷数列,要把末项写出,例如数列1,3,5,7,9,…,2n-1表示有穷数列,如果把数列写成1,3,5,7,9,…或1,3,5,7,9,…,2n-1,…,它就表示无穷数列.
(2)按照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或数列的增减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列.
3.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其内涵的本质属性是确定这一列数的规律,这个规律通常是用式子f(n)来表示的,
这两个通项公式形式上虽然不同,但表示同一个数列,正像每个函数关系不都能用解析式表达出来一样,也不是每个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有的数列虽然有通项公式,但在形式上,又不一定是的,仅仅知道一个数列前面的有限项,无其他说明,数列是不能确定的,通项公式更非.如:数列1,2,3,4,…,
由公式写出的后续项就不一样了,因此,通项公式的归纳不仅要看它的前几项,更要依据数列的构成规律,多观察分析,真正找到数列的内在规律,由数列前几项写出其通项公式,没有通用的方法可循.
再强调对于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
(1)数列的通项公式实际上是一个以正整数集N_或它的有限子集{1,2,…,n}为定义域的函数的表达式.
(2)如果知道了数列的通项公式,那么依次用1,2,3,…去替代公式中的n就可以求出这个数列的各项;同时,用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判断某数是否是某数列中的一项,如果是的'话,是第几项.
(3)如所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都有解析式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如2的不足近似值,精确到1,0.1,0.01,0.001,0.0001,…所构成的数列1,1.4,1.41,1.414,1.4142,…就没有通项公式.
(4)有的数列的通项公式,形式上不一定是的,正如举例中的:
(5)有些数列,只给出它的前几项,并没有给出它的构成规律,那么仅由前面几项归纳出的数列通项公式并不.
4.数列的图象
对于数列4,5,6,7,8,9,10每一项的序号与这一项有下面的对应关系:
序号:1234567
项:45678910
这就是说,上面可以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的集合的映射.因此,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这里的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的自变量只能取正整数.
由于数列的项是函数值,序号是自变量,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和解析式.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数列是可以用图象直观地表示的
数列用图象来表示,可以以序号为横坐标,相应的项为纵坐标,描点画图来表示一个数列,在画图时,为方便起见,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两条坐标轴上取的单位长度可以不同,从数列的图象表示可以直观地看出数列的变化情况,但不精确.
把数列与函数比较,数列是特殊的函数,特殊在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由以1为首的有限连续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其图象是无限个或有限个孤立的点.
5.递推数列
一堆钢管,共堆放了七层,自上而下各层的钢管数构成一个数列:4,5,6,7,8,9,10.①
数列①还可以用如下方法给出:自上而下第一层的钢管数是4,以下每一层的钢管数都比上层的钢管数多1。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7
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x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三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在全体高三数学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
统考成绩和区前一名在大幅度缩小理科数学名次提前了一名等现总结如下: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且一定要按照计划严格执行计划的安排进行复习
俗话说;凡事不预而不立。我说的切实可行的意思是计划要细致具体严格。一定要遵循计划的安排走。大家知道高三的复习其实不止我们数学这一科其他的学科也在内都是时间紧任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可以说是无限的复习内容不精心作以安排在复习中势必出现忙乱的现象也会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后果。在开学伊始我们全组高三数学组老师就制定出一份时间上、具体到每章每节要用多少课时的不至于流于形式的严格计划,在计划中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多少还要考虑在高考中占有的比重更要顾及哪些内容是我们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的等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家在时间上有了紧迫感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有效率使得我们更能发挥积极性去充分地调动学生。
二、认真研究考试大纲重视基础
注重数学学科的思想渗透强化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科学合理适于接受的数学学习建议。一年一度的.《考试大纲》反映了命题的方向作为我本人哪一年担任高三课我都会研读考纲。这样不但可以从宏观上掌握考试内容做到复习不超纲;而且可以从微观上细心推敲对众多考点的不同要求分清哪些内容只要一般理解哪些内容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又要求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复习中要结合课本对照《考试大纲》把知识点从整体上再理一遍既有横向串联又有纵向并联在教学中我也大胆的指导和建议老师们力争不要做太多无用功。有些内容就得敢于大胆的取舍因为题永远是讲不完也是做不完的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稳住阵脚;一方面又不要给学生带来急躁的情绪。从今年的《考试大纲》看总体要求保持平稳,并在平稳过渡当中强调了试题设计的创新程度。
大纲要求试题难度更加符合教学的实际与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三角函数、立体几何两个模块的具体要求明显地降低了三角函数知识作为解题的工具没必要学习得那么深、那么难在立体几何的备考方面考生一般有求难的趋向这显然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在复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加强各知识板块间的联系和综合加强通性通法的总结和运用重视教材:
狠抓基础是根本;
立足中低档降低重心是策略;
过程中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是核心
记得在开学初的大教研中,我们数学的所有老师展开了对各年高考试题的研讨大家的一致意见就是狠抓基础立足中档题,在复习过程中我们经常提醒学生多回顾课本、成立学习笔记和纠错本浓缩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加快解题速度缩短遗忘周期,达到复习巩固提高的效果,以提高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重点比如开始复习的内容是高考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已经扔了两年的时间,而且是最抽象的刚上高中时掌握的就很最薄弱。这样我们就充分调动学生立足课本浏览以前的课堂笔记激活所有数学知识点。既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为学生树立了备战高考的信心。以重点知识再复习为主,高三这一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一直采取段段清紧紧跟的原则。
所谓段段清就是复习完一个章节即时考查力求不留知识死角使得基础复习更完备知识脉络更清晰,所谓紧紧跟就是复习完这一章再连同前面复习的所有的内容一起再考一次,及时的巩固缩短了遗忘周期。在集体教研选择教学题目时尤其注重:
(1)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及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
(2)不断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转化与划归的思想方法;运动与变换的思想方法等不断在复习过程中渗透;
(3)强化数学思维训练体现多一点,想少一点算或不急于算。也就是我们曾经说的:磨刀不费砍材功。
(4)反思解答问题时的开窍点优化解题时思维线路熟练解答问题的通性通法强化解答综合性数学高考试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就能不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我们基本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练讲结合把所有的题目都让学生独立的完成然后有老师点评点播。达到精讲精练的目的也使学生不在题海中泛滥而是在规律和方法中寻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游刃有余的学习境界。
三、精诚合作互相学习和谐共建奋战高考。
由于工作的安排我本人担任理科班的教学进度往往和文科不能保持一致这样在复习材料的准备上就要靠大家。在这里我们组里从来没有因为我不能及时准备材料而计较过有了什么想法有了什么建议教研时出现了什么点子,事后大家都能主动积极的查找材料。
四、一些比较好的做法:
1、每周小测至少一次;
2、每月或每单元须大测;
3、每周假期作业发滚动试题一份;
4、强调先练后讲及时订正
紧张而繁重的高三复习备考还没有画上了句号我们还须在奋战的大潮中一起披风展浪一起持舵前行,尽管我们不能成为最领先的弄潮儿但因为我们在尽心我们更在尽力,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无悔。
全体高三数学组老师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8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两个班在前几次月考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高三的学习是紧张的,一学期的时光过得很快,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1、备课:研读考纲,梳理知识。根据课标要求,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
2、上课:重视课本,狠抓基础,构建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课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精心选题,针对性讲评。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
4、作业:狠抓常规,强化落实与检查。
认真布置、批改作业。在教学中布置作业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并认真批改作业,做到有质量全批,在作业过程出现不同问题及时作出分类总结并记载下来,课前分析讲解。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由于高三的课业负担较重,1我只布置适量作业,利用好订的学案,且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5、个人学习: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积极学习其他教师的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坚持每周集体备课,认真听课,探讨课堂优化教学,有时探讨专题,群策群力,并主要做法:
(1)每周每位教师轮流出一套滚动试题;
(2)每周至少小测一次;
(3)每月或每单元大测一次;
(4)每次月考组织高三综合测评一次;
(5)总结,反思。
以上是我这学期的工作总结,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我将继续努力,虚心求教,争取下学期取得更圆满的成绩。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29
本学期开学以来,在校园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引下,高三数学备课组8位教师教师结合本学期教学计划,认真学习校园的有关要求,认真履行备课组长与教师的职责,认真完成校园的各项工作,用心组织备课活动,加强学科的理论学习,使数学组成为团结和谐、勤奋、互助合作潜力较强的备课组。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常规方面
1、有计划的安排高三第二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间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状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状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2、集思广益,加强群众备课
高三数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共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间周一次大的活动,资料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数学教学的最新动态、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两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3、严格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
按照校园的要求,用心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群众备课。每周一测,要求要有必须的知识覆盖面,有必须的难度和深度,由专人负责出题;每次月考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兼顾各班的学生水平,并要到达必须的预期效果。
4、做好试卷命题,阅卷和质量分析,提出改善的.意见和措施。
备课组的精诚合作是取得成绩的关键,我们的备课组做事十分齐心。我们坚持群众备课。群众备课使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到达统一,理解更深刻,时间安排一致。除了规定的时间群众备课外,我们还经常在一齐讨论,解决问题。其次,统一测试、统一复习资料。平时,备课组安排老师出单元资料、检测题,然后统一使用。在高考复习阶段,组长安排每个老师负责出各章节的复习资料、复习题,资料共享。
二、加强业务学习,建立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群众
备课组共有x位教师,年青教师x位。中年青教师占百分之八十,但他们好学上进,业务素质高。本学期洪国清老师上了一节校级示范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听课老师一致好评。我们高三数学备课组组风正,教风好,是一支个性能吃苦,个性能战斗的团队,得到校园及年级组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学习:向大纲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理解新知识,改变旧观念,用心推行新课改;
2、推行新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施教学重心前置;课堂上要做到重点的要精讲,难点要巧讲,该讲的讲到位,不该讲的直接不讲;
3、抓辅导,抓纠错,抓答疑:进一步利用周周练,适当的时间做好补差工作,关心爱护后进生,坚信让每个学生成功;提高错题集的使用工作,做到有错必纠,有批必评;缩小班级之间的差距;
最后,我们这个数学备课组力争在今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备课组,在新的学期,我们深知领导的要求,也深知学生家长的期盼,更深知自己的压力和职责,我们将把压力变为动力,更加努力,做到爱岗敬业,踏实工作,相信有领导的关心和帮忙,有我们组内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我坚信我们已出色的完成了本届高三数学教学任务,本届学生的高考成绩也一定最优。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30
(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里由p=>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
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
事实上,与“p=>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则p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对于p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条件”
若有p=>q,同时q=>p,则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q
(3)定义与充要条件
数学中,只有A是B的充要条件时,才用A去定义B,因此每个定义中都包含一个充要条件。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一定义就是说,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显然,一个定理如果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语句来表示。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义中的条件都是充要条件,判定定理中的条件都是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中的“结论”都可作为必要条件。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31
(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里由p=>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
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
事实上,与“p=>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则p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对于p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条件”
若有p=>q,同时q=>p,则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q
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等价于”这一概念;如果从命题A成立可以推出命题B成立,反过来,从命题B成立也可以推出命题A成立,那么称A等价于B,记作A<=>B。“充要条件”的含义,实际上与“等价于”的含义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命题A等价于命题B,那么我们说命题A成立的充要条件是命题B成立;同时有命题B成立的充要条件是命题A成立。
(3)定义与充要条件
数学中,只有A是B的充要条件时,才用A去定义B,因此每个定义中都包含一个充要条件。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一定义就是说,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显然,一个定理如果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语句来表示。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义中的条件都是充要条件,判定定理中的条件都是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中的“结论”都可作为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