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工作总结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高考历史老师工作总结(精选6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老师工作总结(精选6篇)
高考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篇1
为了做好20xx年的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出了本届高三复习备考总的指导思想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实高效,打造亮点。复习备考的操作原则是:落实基础方法,构建知识框架,准确把握考点,训练思维品质,不断总结反思,确保有效复习。 现将备考复习的具体方法及要求总结如下
一、特别注重了教学研究
1、研究考纲及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和全国高考试题:
①、认真学习考纲,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试题以及20xx年20xx年的有关省市试题,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 走向,然后针对各单元情况分类归纳,从中精选出一些题目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 ②、重视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研究,深入理解知识的来路去脉,从教材中挖掘考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考点要求。比如中国古代史已进入第一轮复习阶段时,老师在授课中需要指导学生采用知识点比较联系、阅读古文材料、反复记忆等多种方式,为高三的历史专项复习打下基础。
首先,知识点比较联系。较之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来说,中国古代史由于年代久远,朝代多变,人物繁多,因而呈现出知识纷繁复杂的特点,这也就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代表对其束手无策,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点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从而最终达到记忆的目的。
其次,古文材料的阅读。古代史的复习,自然少不了古文的阅读,而且通过对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古代文献材料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老师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第三,重复记忆与回忆。由于古代史知识点比较散乱,所以需要大量记忆,一劳永逸是绝对不可能的,想要将知识点记忆牢固,重复记忆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千万不要怕麻烦。比如在复习第二专题时,再对第一专题的内容进行一次重复记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再有就是回忆,与前者不同的地方就是,这次要同学们在空闲的时间内合住书去思考去想老师讲过的内容或者需要背诵的内容,这种方法是老师尤其需要提倡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采用此方法。
2、加强对学生的学情研究
分阶段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历史的障碍所在,以及对本学科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促使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和有效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
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复习备考中的教学辅助资料研究对资料的使用要做到,服务于教学但不冲淡教学,对其中的题目,备课时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精选其中能够训练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能力且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高考有很强针对性的适量题目安排给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型、方法和覆盖面。总之,在拥有众多资料的情况下,必须要清醒头脑,有的放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
4、关于复习中对学生历史答题习惯培养的研究在认真分析研究20xx年和20xx年各省历史考题的基础上,今后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
①如何审题?②如何形成解题思路?③如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如何防范错误?⑤如何规范表达过程?⑥如何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等等。
通过合理引导、准确示范、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习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要始终体现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每一份试题中。在认真研读教材、考纲和考题变化的基础上,对复习的内容要进行“二度消化”,要重在落实基础,准在落实考点,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应侧重于同步教学的内容,但对历史学科整个教学内容从一开始复习的时候就必须有所覆盖。在起初阶段,对还没有复习到的内容的题目可以力求常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随着复习的深入进行,再逐步过渡到接近高考难度的程度上来。如此长期训练下来,才能有望在20xx年高考中有所突破,再创新高。
二、学会精练 高考典型原题
历史科目在第三阶段的备考策略,重点是“四忌和四要”。
第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复习是要突破高频考点、重难点和易错易混点,焦老师总结,近三年高频考点:西周政治、科举选官、古代中西方思想、经济政策、科技史等;重难点:罗马法的解读、明清进步思潮、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等;易混易错点:儒学发展不同阶段的内涵及特点、四国代议制的共性和个性等,这些主干知识需要讲清讲全讲准讲透。
第二是忌大而空,泛泛而谈。而是要小而精,并关注热点和现实问题,小专题应根据高考命题方向来设计,新史观和历史问题的有效结合。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来设计,比如学生对重要时间及概念掌握不清,可以专题梳理。一些长效和现实热点也要梳理,比如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价值取向等。 拓展阅读:历史突出自主复习确立备考优势
第三是试题训练,忌选垃圾题,而是要精练高考典型原题。垃圾题要么简单重复,要么偏难谬怪,会混淆思维,甚至误导学生。但高考原题是高考专家依据课标和考纲精雕细琢的产物,真正体现高考试题的规律和方向,学生做高考题,就如同和高考命题人对话。精选精练高考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新课改区高考原题。
最后一“忌”是在训练答题技巧时,忌题海战术,要分类训练,找寻规律。收官阶段的题海战术,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让考生迷失方向。教师应该按高考题型分类训练,找出同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和规律。如选择题可分为材料类和图表类,有针对性的训练,总结解题规律。观点类试题可以按照观点、论证和结论三部分专项训练。材料性问答题要侧重训练学生的阅读及提取信息能力,知识迁移和逻辑表述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以及学科语言的运用能力
高考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篇2
一、备考策略
高考备考通常是三轮复习法,我们也是采用这种思路。一轮复习采用以单元为专题,小步骤,稳扎稳打备考形式落实的,为二轮复习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主要是进行历史学科专题复习,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使学生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二轮专题复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按通史方式进行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即“古今贯通、中外相联”
新课程教材是以专题形式来编写,这种教材编写体例的不足是历史知识条块分割,横向联系不够,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模糊,时间容易错乱。二轮复习给学生“构建通史知识”,打破教材原有编写体系,把教材内容按通史方式交叉复习,加强知识间横向联系,以时间顺序重新编排教材,把历史知识立体地呈现给学生,使同学们能够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要求学生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看问题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时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历史,其内容包括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这三种史观是最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新视角,以此复习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和事件的思维能力和思路。
第三、培养科学的看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复习的效率
二轮复习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看书,要让学生明确什么内容该看,什么内容不用看。像一些基本史实,务必要求熟练记忆、理解掌握。复习的范围也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那就是高考,高考考什么,我们就看什么。高考命题的依据就是《考试说明》,在研读《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特点,编写复习纲要,精选习题,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精选习题,适当练习,把握方法,提升能力
新课改后高考命题出现三大转变,一是由重视历史知识向重视历史能力转变,二是从重视课本知识向兼顾课外知识转变,三是从重视历史知识的认知、再现向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转变。所以让学生练习;练习也不要过量,要讲究质量,要注意加强限时训练,力争使学生的思维尽快适应高考的要求。
三轮复习也是提升成绩的重要阶段,以下几点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一)、归类总结 考生挑选10套有代表性的做过的模拟试卷,把典型题目再熟悉一遍;找出命题规律,能发现同类题目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对频繁出现的类型题要熟练掌握并在头脑中固化下来。
(二)、反思错题 错题暴露了考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和思想方法的缺陷。几套题中曾经出现的错误,基本涵盖了学生在高考中可能出现错误的所有类型。考前把这些错题都搞清,最大限度地避免同类错误的重蹈覆辙。
(三)、“返璞归真” 高考前这段时间,考生应跳出题海,回归课本,采用回忆式的复习方法,即合上课本或只看目录,依据知识脉络、体系,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回忆有关内容,对拿不准的再翻书确认。此时的回归课本,不是逐课逐页的背诵课文,而是从课本的目录、课文的子目中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前因后果。
(四)、看考试说明 虽然考点内容以标题形式出现,过于简单,但可以让学生看它,回忆复习的知识,进行联系,建立知识网络结构。
(五)、学生做本省的考试说明题型示例 因为它是本年度高考试题的模版样式,特别值得注意。题型示例高考题目都具有导向性、稳定性,用高考题“热身”,可以培养学生的“题感”,去感悟历史专业术语、命题角度、历史思维等。
二、经验总结
经过一个学年的备考下来,经验与教训都不少,现总结如下:
(一)、课前5分钟默写上节所复习的核心知识点,这样做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复习巩固、过关,特别对成绩差和懒惰的学生,效果比较好。因为可以逼着他们去看书背书。二轮时印发历史大事年表和通史提纲,帮助学时建构知识网络体系与时空观念。
(二)、二轮复习一开始,课前5分钟默写核心知识点的做法取消,以课前10分钟练习12个选择题代替,选取的标准是最近几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和广东各地市的模拟好题,让学生体验高考的“题感”,找到自己与高考要求的差距,促进其调整备考的方法、思路与心态。
(三)、二、三轮复习期间,我们固定每周三的三节晚修模拟高考情景让学生做文综试题,这样可以及早使学生适应政治、历史、地理三科诸如时间分配、做题的思维转换、难易题目以及做题顺序等有关问题的训练,然后把参考答案发给学生,评讲之前促使学生认真看参考答案的审题思路、方法与要点总结的角度,这样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实践证明效果比较明显。
(四)、三轮复习的最后一段时间,让学生认真看07----20xx年广东高考卷做错的题目、几种史观的训练题、广东高考九大题型与广东高考命题规律思路分析以及深圳市历史学科考前温馨提示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揣摩广东高考命题思路与规律、解题方法与策略,对冲刺大有益处。
三、教训汲取
回顾备考有很多的教训值得吸取。
一是历史科组集体备课有所欠缺。高考备考的任务繁重,加之每人20余节课时,集体备课的时间较少,单打独斗的多,高考信息尽管做到互通有无,但还是显得不够。
二是科组研究高考尤其是广东高考命题规律与思路的研究有待强化,必须立足广东高考研究,摸索出一套应对的套路。
三是艺术生的文化课授课问题,应该在高一高二就必须加强,而不是单单只抓美术教学,那种认为只要专业过关,文化课可以等到高三再提升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到了高三,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在实际的备考中,高考艺术生容易出现两种不良心态:一是不自信,一些学生面对繁杂的知识产生恐惧心理,没有心思复习。二是克服“一脚已迈入大学”的浮燥情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步到位,乱花时间却适得其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及时与到位。在以后的高考备考中,以上几个方面是必须调整与弥补的。
高考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篇3
为了做好20xx年的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出了本届高三复习备考总的指导思想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实高效,打造亮点。复习备考的操作原则是:落实基础方法,构建知识框架,准确把握考点,训练思维品质,不断总结反思,确保有效复习。
一、备考复习的具体方法及要求
(一)、特别注重了教学研究
1、研究考纲及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和全国高考试题:
①、认真学习考纲,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试题以及x年x年的有关省市试题,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走向,然后针对各单元情况分类归纳,从中精选出一些题目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
②、重视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研究,深入理解知识的来路去脉,从教材中挖掘考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考点要求。
比如中国古代史已进入第一轮复习阶段时,老师在授课中需要指导学生采用知识点比较联系、阅读古文材料、反复记忆等多种方式,为高三的历史专项复习打下基础。
首先,知识点比较联系。较之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来说,中国古代史由于年代久远,朝代多变,人物繁多,因而呈现出知识纷繁复杂的特点,这也就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代表对其束手无策,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古代史中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汉、唐、元三大朝代均在西北地区休养生息,那么当我们复习到唐朝的民族关系时就要与汉代进行比较,依次类推,进行元与唐的比较,元与汉的比较;各个朝代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点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从而最终达到记忆的目的。
其次,古文材料的阅读。古代史的复习,自然少不了古文的阅读,而且通过对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古代文献材料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老师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充分理解课本中所有的古文材料是第一步,再者就是对所做过的历史试卷中一些材料进行分析。那么如何加强古文基础呢?这就要与语文的复习相结合,语文考试中因为有文言文阅读这类题型,所以对文言文的复习也就成为语文整体复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要求学生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攻破历史古文阅读难关。
第三,重复记忆与回忆。由于古代史知识点比较散乱,所以需要大量记忆,一劳永逸是绝对不可能的,想要将知识点记忆牢固,重复记忆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千万不要怕麻烦。比如在复习第二专题时,再对第一专题的内容进行一次重复记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再有就是回忆,与前者不同的地方就是,这次要同学们在空闲的时间内合住书去思考去想老师讲过的内容或者需要背诵的内容,这种方法是老师尤其需要提倡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采用此方法。
2、加强对学生的学情研究
分阶段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历史的障碍所在,以及对本学科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促使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和有效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复习备考中的教学辅助资料研究
对资料的使用要做到,服务于教学但不冲淡教学,对其中的题目,备课时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精选其中能够训练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能力且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高考有很强针对性的适量题目安排给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型、方法和覆盖面。总之,在拥有众多资料的情况下,必须要清醒头脑,有的放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
4、关于复习中对学生历史答题习惯培养的研究
在认真分析研究20xx年和20xx年各省历史考题的基础上,今后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
①如何审题?②如何形成解题思路?③如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④如何防范错误?⑤如何规范表达过程?⑥如何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等等。通过合理引导、准确示范、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习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要始终体现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每一份试题中。在认真研读教材、考纲和考题变化的基础上,对复习的内容要进行“二度消化”,要重在落实基础,准在落实考点,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应侧重于同步教学的内容,但对历史学科整个教学内容从一开始复习的时候就必须有所覆盖。在起初阶段,对还没有复习到的内容的题目可以力求常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随着复习的深入进行,再逐步过渡到接近高考难度的程度上来。如此长期训练下来,才能有望在20xx年高考中有所突破,再创新高。
高考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篇4
高考备考通常是三轮复习法,我们也是采用这种思路。一轮复习采用以单元为专题,小步骤,稳扎稳打备考形式落实的,为二轮复习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主要是进行历史学科专题复习,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使学生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二轮专题复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按通史方式进行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即“古今贯通、中外相联”
新课程教材是以专题形式来编写,这种教材编写体例的不足是历史知识条块分割,横向联系不够,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模糊,时间容易错乱。二轮复习给学生“构建通史知识”,打破教材原有编写体系,把教材内容按通史方式交叉复习,加强知识间横向联系,以时间顺序重新编排教材,把历史知识立体地呈现给学生,使同学们能够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要求学生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看问题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时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历史,其内容包括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这三种史观是最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新视角,以此复习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和事件的思维能力和思路。
第三、培养科学的看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复习的效率
二轮复习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看书,要让学生明确什么内容该看,什么内容不用看。像一些基本史实,务必要求熟练记忆、理解掌握。复习的范围也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那就是高考,高考考什么,我们就看什么。高考命题的依据就是《考试说明》,在研读《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特点,编写复习纲要,精选习题,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精选习题,适当练习,把握方法,提升能力
新课改后高考命题出现三大转变,一是由重视历史知识向重视历史能力转变,二是从重视课本知识向兼顾课外知识转变,三是从重视历史知识的.认知、再现向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转变。所以让学生练习;练习也不要过量,要讲究质量,要注意加强限时训练,力争使学生的思维尽快适应高考的要求。
三轮复习也是提升成绩的重要阶段,以下几点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一、错题分析
(一)、归类总结考生挑选10套有代表性的做过的模拟试卷,把典型题目再熟悉一遍;找出命题规律,能发现同类题目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对频繁出现的类型题要熟练掌握并在头脑中固化下来。
(二)、反思错题错题暴露了考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和思想方法的缺陷。几套题中曾经出现的错误,基本涵盖了学生在高考中可能出现错误的所有类型。考前把这些错题都搞清,最大限度地避免同类错误的重蹈覆辙。
(三)、“返璞归真”高考前这段时间,考生应跳出题海,回归课本,采用回忆式的复习方法,即合上课本或只看目录,依据知识脉络、体系,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回忆有关内容,对拿不准的再翻书确认。此时的回归课本,不是逐课逐页的背诵课文,而是从课本的目录、课文的子目中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前因后果。
(四)、看考试说明虽然考点内容以标题形式出现,过于简单,但可以让学生看它,回忆复习的知识,进行联系,建立知识网络结构。
(五)、学生做本省的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因为它是本年度高考试题的模版样式,特别值得注意。题型示例高考题目都具有导向性、稳定性,用高考题“热身”,可以培养学生的“题感”,去感悟历史专业术语、命题角度、历史思维等。
二、经验总结
经过一个学年的备考下来,经验与教训都不少,现总结如下:
(一)、课前5分钟默写上节所复习的核心知识点,这样做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复习巩固、过关,特别对成绩差和懒惰的学生,效果比较好。因为可以逼着他们去看书背书。二轮时印发历史大事年表和通史提纲,帮助学时建构知识网络体系与时空观念。
(二)、二轮复习一开始,课前5分钟默写核心知识点的做法取消,以课前10分钟练习12个选择题代替,选取的标准是最近几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和广东各地市的模拟好题,让学生体验高考的“题感”,找到自己与高考要求的差距,促进其调整备考的方法、思路与心态。
(三)、二、三轮复习期间,我们固定每周三的三节晚修模拟高考情景让学生做文综试题,这样可以及早使学生适应政治、历史、地理三科诸如时间分配、做题的思维转换、难易题目以及做题顺序等有关问题的训练,然后把参考答案发给学生,评讲之前促使学生认真看参考答案的审题思路、方法与要点总结的角度,这样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实践证明效果比较明显。
(四)、三轮复习的最后一段时间,让学生认真看07----20xx年广东高考卷做错的题目、几种史观的训练题、广东高考九大题型与广东高考命题规律思路分析以及深圳市历史学科考前温馨提示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揣摩广东高考命题思路与规律、解题方法与策略,对冲刺大有益处。
三、教训汲取
回顾备考有很多的教训值得吸取。
一是历史科组集体备课有所欠缺。高考备考的任务繁重,加之每人20余节课时,集体备课的时间较少,单打独斗的多,高考信息尽管做到互通有无,但还是显得不够。
二是科组研究高考尤其是广东高考命题规律与思路的研究有待强化,必须立足广东高考研究,摸索出一套应对的套路。
三是艺术生的文化课授课问题,应该在高一高二就必须加强,而不是单单只抓美术教学,那种认为只要专业过关,文化课可以等到高三再提升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到了高三,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在实际的备考中,高考艺术生容易出现两种不良心态:一是不自信,一些学生面对繁杂的知识产生恐惧心理,没有心思复习。二是克服“一脚已迈入大学”的浮燥情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步到位,乱花时间却适得其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及时与到位。在以后的高考备考中,以上几个方面是必须调整与弥补的。
高考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篇5
为了做好20xx年的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出了本届高三复习备考总的指导思想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实高效,打造亮点。复习备考的操作原则是:落实基础方法,构建知识框架,准确把握考点,训练思维品质,不断总结反思,确保有效复习。
备考复习的具体方法及要求
特别注重了教学研究
1、研究考纲及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和全国高考试题:
①、认真学习考纲,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试题以及x年x年的有关省市试题,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走向,然后针对各单元情况分类归纳,从中精选出一些题目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
②、重视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研究,深入理解知识的来路去脉,从教材中挖掘考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考点要求。
比如中国古代史已进入第一轮复习阶段时,老师在授课中需要指导学生采用知识点比较联系、阅读古文材料、反复记忆等多种方式,为高三的历史专项复习打下基础。
首先,知识点比较联系。较之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来说,中国古代史由于年代久远,朝代多变,人物繁多,因而呈现出知识纷繁复杂的特点,这也就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代表对其束手无策,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古代史中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汉、唐、元三大朝代均在西北地区休养生息,那么当我们复习到唐朝的民族关系时就要与汉代进行比较,依次类推,进行元与唐的比较,元与汉的比较;各个朝代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点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从而最终达到记忆的目的。
其次,古文材料的阅读。古代史的复习,自然少不了古文的阅读,而且通过对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古代文献材料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老师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充分理解课本中所有的古文材料是第一步,再者就是对所做过的历史试卷中一些材料进行分析。那么如何加强古文基础呢?这就要与语文的复习相结合,语文考试中因为有文言文阅读这类题型,所以对文言文的复习也就成为语文整体复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要求学生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攻破历史古文阅读难关。
第三,重复记忆与回忆。由于古代史知识点比较散乱,所以需要大量记忆,一劳永逸是绝对不可能的,想要将知识点记忆牢固,重复记忆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千万不要怕麻烦。比如在复习第二专题时,再对第一专题的内容进行一次重复记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再有就是回忆,与前者不同的地方就是,这次要同学们在空闲的时间内合住书去思考去想老师讲过的内容或者需要背诵的内容,这种方法是老师尤其需要提倡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采用此方法。
2、加强对学生的学情研究
分阶段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历史的障碍所在,以及对本学科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促使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和有效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复习备考中的教学辅助资料研究
对资料的使用要做到,服务于教学但不冲淡教学,对其中的题目,备课时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精选其中能够训练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能力且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高考有很强针对性的适量题目安排给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型、方法和覆盖面。总之,在拥有众多资料的情况下,必须要清醒头脑,有的放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
4、关于复习中对学生历史答题习惯培养的研究
在认真分析研究20xx年和20xx年各省历史考题的基础上,今后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
①如何审题?②如何形成解题思路?③如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④如何防范错误?⑤如何规范表达过程?⑥如何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等等。通过合理引导、准确示范、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习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要始终体现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每一份试题中。在认真研读教材、考纲和考题变化的基础上,对复习的内容要进行“二度消化”,要重在落实基础,准在落实考点,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应侧重于同步教学的内容,但对历史学科整个教学内容从一开始复习的时候就必须有所覆盖。在起初阶段,对还没有复习到的内容的题目可以力求常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随着复习的深入进行,再逐步过渡到接近高考难度的程度上来。如此长期训练下来,才能有望在20xx年高考中有所突破,再创新高。
高考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篇6
为了做好20xx年的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出了本届高三复习备考总的指导思想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实高效,打造亮点。复习备考的操作原则是:落实基础方法,构建知识框架,准确把握考点,训练思维品质,不断总结反思,确保有效复习。现将备考复习的具体方法及要求总结如下
一、特别注重了教学研究
1、研究考纲及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和全国高考试题:
①、认真学习考纲,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试题以及20xx年20xx年的有关省市试题,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走向,然后针对各单元情况分类归纳,从中精选出一些题目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 ②、重视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研究,深入理解知识的来路去脉,从教材中挖掘考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考点要求。比如中国古代史已进入第一轮复习阶段时,老师在授课中需要指导学生采用知识点比较联系、阅读古文材料、反复记忆等多种方式,为高三的历史专项复习打下基础。
首先,知识点比较联系。较之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来说,中国古代史由于年代久远,朝代多变,人物繁多,因而呈现出知识纷繁复杂的特点,这也就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代表对其束手无策,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点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从而最终达到记忆的目的。
其次,古文材料的阅读。古代史的复习,自然少不了古文的阅读,而且通过对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古代文献材料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老师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第三,重复记忆与回忆。由于古代史知识点比较散乱,所以需要大量记忆,一劳永逸是绝对不可能的,想要将知识点记忆牢固,重复记忆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千万不要怕麻烦。比如在复习第二专题时,再对第一专题的内容进行一次重复记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再有就是回忆,与前者不同的地方就是,这次要同学们在空闲的时间内合住书去思考去想老师讲过的内容或者需要背诵的内容,这种方法是老师尤其需要提倡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采用此方法。
2、加强对学生的学情研究
分阶段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历史的障碍所在,以及对本学科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促使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和有效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
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复习备考中的教学辅助资料研究对资料的使用要做到,服务于教学但不冲淡教学,对其中的题目,备课时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精选其中能够训练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能力且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高考有很强针对性的适量题目安排给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型、方法和覆盖面。总之,在拥有众多资料的情况下,必须要清醒头脑,有的放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
4、关于复习中对学生历史答题习惯培养的研究在认真分析研究20xx年和20xx年各省历史考题的基础上,今后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
①如何审题?②如何形成解题思路?③如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如何防范错误?⑤如何规范表达过程?⑥如何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等等。
通过合理引导、准确示范、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习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要始终体现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每一份试题中。在认真研读教材、考纲和考题变化的基础上,对复习的内容要进行“二度消化”,要重在落实基础,准在落实考点,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应侧重于同步教学的内容,但对历史学科整个教学内容从一开始复习的时候就必须有所覆盖。在起初阶段,对还没有复习到的内容的题目可以力求常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随着复习的深入进行,再逐步过渡到接近高考难度的程度上来。如此长期训练下来,才能有望在20xx年高考中有所突破,再创新高。
二、学会精练高考典型原题
历史科目在第三阶段的备考策略,重点是“四忌和四要”。
第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复习是要突破高频考点、重难点和易错易混点,焦老师总结,近三年高频考点:西周政治、科举选官、古代中西方思想、经济政策、科技史等;重难点:罗马法的解读、明清进步思潮、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等;易混易错点:儒学发展不同阶段的内涵及特点、四国代议制的共性和个性等,这些主干知识需要讲清讲全讲准讲透。
第二是忌大而空,泛泛而谈。而是要小而精,并关注热点和现实问题,小专题应根据高考命题方向来设计,新史观和历史问题的有效结合。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来设计,比如学生对重要时间及概念掌握不清,可以专题梳理。一些长效和现实热点也要梳理,比如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价值取向等。拓展阅读:历史突出自主复习确立备考优势
第三是试题训练,忌选垃圾题,而是要精练高考典型原题。垃圾题要么简单重复,要么偏难谬怪,会混淆思维,甚至误导学生。但高考原题是高考专家依据课标和考纲精雕细琢的产物,真正体现高考试题的规律和方向,学生做高考题,就如同和高考命题人对话。精选精练高考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新课改区高考原题。
最后一“忌”是在训练答题技巧时,忌题海战术,要分类训练,找寻规律。收官阶段的题海战术,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让考生迷失方向。教师应该按高考题型分类训练,找出同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和规律。如选择题可分为材料类和图表类,有针对性的训练,总结解题规律。观点类试题可以按照观点、论证和结论三部分专项训练。材料性问答题要侧重训练学生的阅读及提取信息能力,知识迁移和逻辑表述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以及学科语言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