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工作总结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特殊教育机构的实习总结(精选3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大学生特殊教育机构的实习总结(精选3篇)
大学生特殊教育机构的实习总结 篇1
我的教育实习已接近尾声,在此我感谢儿童发展中心给我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回顾这次实习,感觉虽然辛苦但收获颇多。在此期间,中心的老师们给予了我真诚的指导,孩子和家长们给予我莫大的信任,这使我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去。在中心的实习,让我更进一步的接近了这个职业,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职业。
实习期间,和每一个实习生一样,我经历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有人称呼我为老师;第一次为学生调解纠纷;第一次真实地接触这些个性迥异的孩子们,这些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让我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充满了新鲜感。
在为期半年的实习期间里,从跟特殊儿童的接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与品质很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作为特殊教师首先要耐心、细心。
耐心,我们的特殊儿童由于本身的缺陷在某些方面会比较弱,例如认知理解或者交流等,他们的学习能力可能相对就会差些。有些课题可能需要成百上千遍的做学生才能掌握,这时就需要很强的耐心和恒心,不要轻言放弃;细心,特教学生的每一点改变可能很微小,但是却对他们之后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特教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学生的偶然的一句话语或某一动作中可能就折射出他某种能力的提升。当学生有了些许进步时,要赶紧抓住,然后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节省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同样,特教学生容易习得一些不良行为,我们应及时发现苗头,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形成不好的习惯。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思考,思考不同的教学方法,步骤,思考更多适用的课题,思考在过去的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以此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无论性格或者能力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同样他们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课题也是各有不同的。有些学生可能喜欢被表扬,一被夸奖就会更努力的去表现,但有些学生却需要老师不断的督促,需要比较严格的教学。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这些学生普遍注意力不佳,但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却又特别专注,所以要仔细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学方法、课题等。
三、要重视家长的培训和沟通。
学生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教育,老师的干预教育毕竟有限,家长却要伴随学生走很远,所以要重视家长的培训。这是最切实的方法,只有说和老师的教育配合好了,学生才能最快的取得进步。沟通是最好的桥梁,家长是最了解学生的人,很多问题可能通过和家长沟通我们就可以获得,从中判断学生的很多信息,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从而就能更好的进行学生的教学工作。
教育实习对一个师范生来说非常重要,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于实践中去。通过实习实践,可以了解到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也可以检验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否适应当前真实的教学。在中心发现,中心使用的教学法我们以前都没有接触和了解过,学校教给我们的东西还是落后于一线教学几年甚至十几年。
短短一学期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这些都让我的实习生活变得难忘和丰富多彩。通过这些日子的教育实习,我深深体会到了特教教师职业的伟大和艰辛,也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不易。在大班浦老师的指导下,我得到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此我十分的感谢,感谢她对我这个“后辈”无私的教导和真诚的帮助。特殊教育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不断前行。
再次感谢儿童发展中心,感谢中心的每一位老师和孩子们。祝愿你们工作顺心、生活顺遂!
大学生特殊教育机构的实习总结 篇2
在一个多月的学习期间,使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刚开始选择这个学校的时候,说实话有一份好奇心在里面,同时也认为自己可以接受这个挑战,但是通过各位老师的讲解,使我明白了自己认识的不足!
也许有一些人会对残疾儿童有偏见,因此会对我们的老师有偏见,这些我都不怕,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会用心去做好,努力走下去!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要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关心,恒心和责任心!同时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严与爱相结合!
当然作为一名普通师范毕业的学生,从事这份工作有一个很大的挑战,那就是沟通和理解。在学习的这一段时间里,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于自闭症和语言障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习认知,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的掌握教学的特点,多向各位老教师学习,同时也多和学生交流,使自己尽快掌握这两项技能,以便更顺利的开展以后的工作同时作为一名新的特教老师,没有教学经验,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要积极向各位老师学习,认真钻研课程,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付与的各项任务,完成好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老师!
作为普通学校的老师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桃李满天下。但是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学校老师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学生们每一点在普通学校老师看来微不足道的成长,这一点一滴普普通通的改变包涵了老师的多少心血和付出,同时也包含了父母的多少希望与期待!所以我觉得从事这项职业,虽然也会失去很多,但是能从中体会到更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正像各位老师说得那样,一个残疾儿童改变了整个家庭的生活,也有许多家庭因此陷入悲痛之中,我们所做的不仅是面对一个孩子,同时也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我觉得自己更应该珍惜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在进入爱心家园之前我把很多东西的看过与太简单个,而且对自闭症的孩子一点认识也没有,更不会什么专业的词汇,如:aba综合认知(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学前教育、学业辅导及家庭训练指导大有益处且操作性强,能有效提升与发展孤独症儿童的参与、模仿、认知理解、语言应用、学业、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能力,并减弱与消除孩子的不适应性行为。
语言开发:语言训练技能将教育与医学手段有机结合,通过呼吸方法训练、舌部锻炼、口部锻炼、鼻音练习、嗓音练习、音素练习、拼音练习等方法,按照儿童语言发育阶梯,针对发展性语言障碍及无语言的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开发;
感统运动:感觉统合训练和一些大肌肉活动项目,能增强儿童平衡、方向、韵律、协调、速度、变化等方面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各项能力开发的根本,感统运动是孩子认知能力提升、语言能力开发和调整情绪的必需项目。(在之前幼儿园的孩子每天的感统课都是随便自己玩,但来到爱心家园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感统的大大好处和实用性)
有几天我被安排到认识个训课(就是中心的基础班)主要负责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开发工作,年龄层为3——5岁之间。根据专职教师的安排我倾听了早操课、个训课和集体课。
早操课就是带着患儿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以便患儿能更快的进入到一天的学习中来。有韵律操、点名板·立正稍息 手部动作模仿这几方面的内容。早操仅是为了让自闭症儿童学会听从教师的指令,增加他们的韵律感,学会模仿别人的动作。并不是非得要求他们做操的动作多么多么的标准,多么多么的好看。点名则是要求患儿在教师叫到他们名字的时候,能喊“哎”就行,即对自己的名字有所反应。至于立正稍息则是为了让患儿学会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最基本的内容。集体课就是几个患儿一起上课学习,包括音乐、精细、认知、社交等方面内容。主要就是儿歌的表演、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认识物品、穿彩珠、点对点的连线、填色等诸多内容。一般是由家长辅助患儿完成老师规定的教学内容,由两项组成。集体课类似于社工三大方法的小组活动,但又与小组活动有所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家人的辅助,而且是以家人为主,教师为辅的。不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了,教师只是指导家长应如何帮助患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且是针对患儿自身的薄弱项目进行的,不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作业”。
大学生特殊教育机构的实习总结 篇3
为了更好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丰富自己的学识,了解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出色地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我参加了教师培训,收获多多。现总结如下。
一、我20xx年1月~20xx年12月认真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走进新课程》,全面理解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借助《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学语文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考试指南报》等平台,了解国内外同行们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读《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吸收李镇西《语文教学》的精华,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博览群书,采百家之长,为教育教学所用。在整个学习中,认真研读了各书的全部内容,并作了读书笔记。
二、学习了《走进新课程》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其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研教改。对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教师主宰一切,以教师为主这一观念作了更新转变。现代教育,应边学生为主动,多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这课堂这一阵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校能体会到温暖,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同时应用学校的“一主多辅互动式”教学模式,以主讲教师为主,学生辅导学生,教师辅导学生,课代表辅导小组长,使全体学生、全过程和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最终使我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提高。我通过学习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提炼,结合自身实际,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一些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彻底改变了有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想法及行为,努力转变自己,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不能有教师主宰一切的理念,应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多样化,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要把我们的教育对象看做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活动的主体,要树立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学生观。还应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教学要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三、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相关理论,他认为好课有三个标准。1、学生活动充分,不是永远热闹下去的活动,是有深层次思考的活动,有探究,有信息整合。2、课堂积累丰富,比如懂得借物喻人这个术语,说明关注了知识的积累,有时候,术语就是能力。3、能力训练要到位,读、写、思、分析、表达都要到位。教学的流程要流畅,圆润,不生硬,选好切入点就是教材处理,选点精读要落实,整体把握是前提。
余老师关于“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两项基本能力”的讲座中提到,第一个能力是研读教材的能力,第二个能力是设计教学的能力。对于教材有六读:细读、精读、深读、活读、美读、变读。对于教学的设计,有这些方面要注意: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训练),教学技术(教材研读的技术、教学设计的技术、课堂实用的技术),教学创意(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法、新策划),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语言艺术,主问题(能对教学内容牵一发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语言教学(在认知、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品析、鉴赏、创造中进行有关语言的教学,多动笔),活动设计。
余老告诉我们首先要树立两种意识:
一是文本意识。教什么,教文本,说白了就是教教材,教课本,教课文。因为各地中考不在课内选材,教材的作用大打折扣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丢弃了教材、课本、课文,自然就丢弃了教什么了主阵地。课程标准、教材体系、课本结构、课文地位昏昏然,莫相知,本末倒置、缘木求鱼的泛滥自然就不足为奇。忽视文本的根源,还在于功利主义毒瘤的肆虐,分分主义根深蒂固。考练大行其道,考练代替了讲析、赏玩、品味、体悟。课堂学生没有活动的充分,语文课自然就没有了语文味。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这么久,这种风气事实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文本应有地位的缺失,使语文课失去了其本有的阵地。
二是文体意识。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什么人的鼓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淡化文体知识。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压根就没有提什么“淡化”二字。因为是专家的权威解读,于是就有文体知识的淡化,弱化,以讹传讹,甚至有了完全的否定和抛弃。没有知识基础的支撑,学生还真的没有了文体自觉。不同的文体,有各自的语言系统;不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教学系统。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有各自的阅读审美价值。不分文体的教学,必然混淆学生的视听。一个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造成“四不像”作文的泛滥。
我们去读余老师的课例,为什么他的课总是那么异彩纷呈,为什么他的课总是常教常新,就是同一篇课文都能做到不重复。这在全国那么多的特级教师里恐怕也是鲜见的。看他的课堂,感动他的学生那种怡然,那种恬然,那种兴味盎然。这一切,在我看来就是因为余老牢牢地把握住了这样的两种意识。
余老告诫年轻教师最多的,要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就是读好文本。余老的课例就是一个个解读文本的范例。
读余老的课例,还为我们回答了另一个问题:教什么,最重要的是用好文本,是不是就不需要拓展了呢?
显然,这不是矛盾的。教材的处理有一个薄与厚的问题。如果没有“把教材读厚”之功,也许就真没有“把教材教薄”之力了。功夫在课外。读余老的备课案例,你会注意到余老注引的参考文献。例如余老关于《中国石拱桥》的说课,索引文献资料就多达11种之多,《再别康桥》一课就有13种。如此种种,需要怎样的“苦做”,又需要怎样的“巧做”啊!余老在课堂的操作实践中,他采用课堂微型讲座等形式穿插一些知识小品、读书方法指导,相机而动,丰富多样,与文本相得益彰。教什么,重文本,不囿于文本不拘泥于文本;尊重文本,不随意不拔高,不故弄玄虚,扎扎实实,实实在在。
教师把教材读厚了,才能更清楚教什么,才能教得精约,才能做到深浅有度,多少相宜。
四、程良焱老师的报告《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两个水平》,使我懂得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加清楚认识到教师应有的心态:要有追求,也要有淡泊;要有激情,也要有平和。程特的课文教学处理“七发”:截入法、拎线法、撮要法、析例法、剥笋法、逆返法、导练法,让我受益匪浅。他的报告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本人将继续学习《义务教育法》和《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教育教学原则和标高,重温《师德规范》,赏析《余映潮教语文》系列,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通讯》、《学语文报》、《考试指南报》等为辅助工具,与同行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努力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