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内容页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35篇)

分类:工作总结发表于 2024-07-22 16:00阅读数:0

想写好工作总结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35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35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5000年前使用的青铜器,3000年前进入铁器时代,20世纪进入铝合金时代。

2、金属的物理通性是:不透明,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延展性好。

3、钠在空气中加热,可观察如下现象:熔成小球,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4、铝箔加热,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层不易熔化的薄膜是高熔点的Al2O3。

5、固体钠怎么保存?浸在煤油中。

怎么取用金属钠?镊子夹出后用滤纸吸干煤油,然后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剩下的钠再放入煤油中。

6、小块钠丢入水中的现象是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溶液变红(加入酚酞)。分别反映了钠密度小于水,反应放热且钠熔点低,产生气体迅速,生成NaOH的性质。

7、银白色的钠放入空气中,会逐渐变为Na2O、NaOH、Na2CO310H2O、Na2CO3白色粉末。

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Na2O2是淡黄色固体,与水反应放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离子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4OH—+2H2↑。反应后溶液中滴入酚酞的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

2、Na2CO3、NaHCO3的鉴别除了观察是否细小,加水是否结块的物理方法外,还可以

①加热固体质量减轻或放出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NaHCO3。

②在其溶液中滴入CaCl2或BaCl2溶液由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③加等浓度的HCl放出气体快的是NaHCO3。

3、焰色反应是物理性质,钠元素为黄色,钾元素为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的原因是滤去黄色焰色);钠单质或其化合物焰色均为黄色。

4、焰色反应的操作为,先用盐酸洗净铂丝或无锈的铁丝,然后在火焰外焰上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焰色相同为止,再蘸取溶液灼烧并观察焰色。

5、由可溶性可溶性铝盐制Al(OH)3沉淀选用试剂是氨水,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

6、铝片放入NaOH溶液开始无现象是因为表面氧化铝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然后有气体逸出且逐渐加快是因为铝与碱溶液反应使溶液温度升高,加快了反应速度,最后生成气体的速度又慢下来(仍有铝片)原因是OH—浓度逐渐减小,速度变慢。

2mol Al完全反应放出标况下气体是67.2 L。

7、明矾和FeCl3都可净水,原理是:溶于水后生成的胶体微粒能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一起沉淀。

8、Al3+溶液中渐渐加入NaOH溶液或AlO2—溶液中渐渐加入HCl溶液的现象都是:白色沉淀渐多又渐少至澄清;NaOH溶液渐渐加入Al3+溶液或H+溶液渐渐加入NaAlO2溶液的现象都是:开始无沉淀,后来沉淀迅速增加至定值。

9、铁的三种氧化物化学式分别是FeO、Fe2O3、Fe3O4。其中磁性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O4+8H+=Fe2++2Fe3++4H2O。

10、FeSO4加入NaOH溶液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SO4+2NaOH=Na2SO4+Fe(OH)2↓、4Fe(OH)2+O2+2H2O=4Fe(OH)3↓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构成有机物的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碳,硅是构成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元素。

2、SiO2是由Si和O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是光纤的基本原料。

3、凡是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SiC、SiO2等)都具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物理性质,且一般溶剂中都不溶解。

4、SiO2和强碱、氢氟酸都能反应。前者解释碱溶液不能盛在玻璃塞试剂瓶中;后者解释雕刻玻璃的原因。

5、硅酸是用水玻璃加盐酸得到的凝胶,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凝胶加热后的多孔状物质叫硅胶,能做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

6、正长石KAlSi3O8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K2OAl2O36SiO2

7、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还可以制造光电池和芯片。

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实验室制取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这里MnO2是氧化剂,Cl2是氧化产物。

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一定含有HCl和水蒸气,必须先通过饱和食盐水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就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

3、铁和Cl2反应方程式为2Fe+3Cl2 2FeCl3,H2点燃后放入Cl2中,现象是: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这是工业制盐酸的主反应。

4、Cl2溶于水发生反应为Cl2+H2O=HCl+HClO,氯水呈黄绿色是因为含Cl2,具有漂白杀菌作用是因为含有次氯酸,久置的氯水会变成稀盐酸。

5、氯水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可制漂白液,有效成分为NaClO,通入Ca(OH)2中可生成漂粉精。

6、检验溶液中的Cl—,需用到的试剂是,AgNO3溶液和稀HNO3。

三、硫和氮的氧化物

1.硫单质俗称硫黄,易溶于CS2,所以可用于洗去试管内壁上沾的单质硫。

2.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方程式为SO2+H2O H2SO3,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亚硫酸溶液有酸性也有漂白性。

3.鉴定SO2气体主要用品红溶液,现象是品红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4.SO2和CO2混合气必先通过品红溶液(褪色),再通过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最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同时证明二者都存在。

5.SO2具有氧化性的方程为:2H2S+SO2=3S↓+2H2O,与Cl2、H2O反应失去漂白性的方程为Cl2+SO2+2H2O=2HCl+H2SO4。

6.SO3标况下为无色晶体,遇水放出大量热,生成硫酸。

7、久置浓硝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分解生成的NO2;工业浓盐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Fe3+。保存浓硝酸方法是在棕色瓶中,放在冷暗处;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浓硝酸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滴入稀硝酸现象是溶液只变红。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易燃易爆试剂应单独保存,防置在远离电源和火源的地方。

2、酒精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烫伤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清洗,最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碱沾皮肤,用大量水清洗,涂上5%的硼酸溶液。

3、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4、防暴沸的方法是在液体中加入碎瓷片或沸石。

5、过滤是把难溶固体和水分离的方法;蒸发是把易挥发液体分离出来,一般都是为了浓缩结晶溶质。

6、粗盐含杂质主要有泥沙,CaCl2、MgCl2、Na2SO4等,需用的分离提纯方法是“钡碳先,碱随便,接过滤,后盐酸”的方法。

7、溶液中SO42—检验法是先加盐酸酸化,后加BaCl2溶液,如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8、Cl—检验法是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含Cl—;酸化的目的是防止碳酸银等沉淀的生成。

9、蒸馏是分离液液互溶物的方法,常见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和冷凝器。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冷凝水流方向要注意逆流。

10、萃取是用某种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从溶解度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大的溶剂中的过程。一般萃取后都要分液,需用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后者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11、常见的有机萃取剂是CCl4和苯,和水混合后分层,分别在下层和上层。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注意“同种微粒公式算”的途径

2、微粒互变按摩换(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3、CB误差分析法

①俯、仰视必会画图才行(量筒、容量瓶画法不一样)

②偏大偏小看公式:CB=mB/V

4、稀释或浓缩定律

C浓BV浓体=C稀BV稀体

5、CB、ω、S之间换算式:

CB=(1000ρω)/M;ω=S/(100+S)

6、CB配制一般操作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3

1、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Ge。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Ba。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P。

2、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④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最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Li 。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金属元素:Hg 。

⑥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Be、Al、Zn。

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

⑨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⑩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4

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如:

CH3COO-、F-、CO32-、SO32-、S2-、PO43-、AlO2-均与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

如:HSO3-、HCO3-、HS-、H2PO4-、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Ca2+与CO32-、SO32-、 PO43-、SO42-等;Ag+与Cl-、Br-、I-等;Ca2+与F-,C2O42- 等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SiO32-等Fe3+与HCO3-、CO32-、AlO2-、ClO-、SiO32-、C6H5O-等;NH4+与AlO2-、SiO32-、ClO-、CO32-等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I-、S2-;MnO4-(H+)与I-、Br-、Cl-、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S2-、SO32-、H+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F-、CN-、SCN-等;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5

一、重点聚焦

1.混合物的分离原理和分离方法。

2.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7.有关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转化的计算。

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知识网络

本章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

1.实验安全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

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6

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2AgNO3==Ag2CO?3↓+2NaNO3

Ag2CO?3+2HNO3==2AgNO3+CO2↑+H2O

Cl-+Ag+==AgCl↓

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2NO2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大气污染

SO2、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从燃料燃烧入手。

②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2SO3SO3+H2O=H2SO4)

硫酸

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是强氧化剂。C12H22O11======(浓H2SO4)12C+11H2O放热

2H2SO4(浓)+CCO2↑+2H2O+SO2↑

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2H2SO4(浓)+CuCuSO4+2H2O+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使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与某些盐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中和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7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

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

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

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

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

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

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

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

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8

一、合金

1.合金的定义

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特性的物质。

2.合金的性能

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它的各成分金属。

(1)多数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

(2)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硬度。

3.金属材料

(1)黑色金属材料包括。

①生铁与钢? 生铁 钢 主要成分 Fe Fe 含碳量 2%~4.3% 0.03%~2% 含硫、磷量 少量 极少或没有 硅、锰含量 少 适量 ②不锈钢

普通钢中,加入、等多种元素,使其具有的特性。

(2)有色金属材料

除以外的其他金属材料及其合金。重要的有色金属有:镁、铝、金、银、铜、钛等。思考合金是混合物,还是化合物?能否用实验来验证?

合金属于混合物,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形成合金时,一般认为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成分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如钢的电化学腐蚀中,镁作负极被氧化,而其中的碳作正极。

二、(1)与O2Cl2的反应: ;

③与S的反应:。与盐反应与AgNO3的反应:FeCl3的反应: 。

(3)与强氧化性酸反应

①与浓硫酸反应:

②与浓硝酸反应:

③与稀硝酸反应:

、铜单质的用途:制作 、 日常生活用品等。

高中的化学对课本的知识理解很重要,所以为什么说学习化学一定要吃透课本。高中的化学和初中的化学有很大的区别,初中主要学习的都是基础,所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高中所涉及的实验比较多,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和做好记录,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9

一、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0

一、概念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4、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5、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

6、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7、元素由化合态变游离态,可能被氧化(由阳离子变单质),也可能被还原(由阴离子变单质)。

8、元素价态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元素态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不一定是价态,,如:Fe2+),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不一定是态,如:SO32-)。

9、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中有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在H+、Fe2+、Fe3+、S2-、S中,只有氧化性的是,只有还原性的是,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用双、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1、双线桥:“谁”变“谁”(还原剂变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变成还原产物)

例:

2、单线桥:“谁”给“谁”(还原剂将电子转移给氧化剂)

例: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1、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CuO+C=2Cu+CO2SiO2+2C=Si+2CO

2Mg+CO2=2MgO+C2Al+Fe2O3=2Fe+Al2O3

2Na+2H2O=2NaOH+H2↑2Al+6H+=2Al3++3H2↑

2Br-+Cl2=Br2+2Cl–Fe+Cu2+=Fe2++Cu

(2)化合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2CO+O2=2CO23Mg+N2=Mg3N2

2SO2+O2=2SO32FeCl2+Cl2=2FeCl3

(3)分解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4HNO3(浓)=4NO2↑+O2↑+2H2O2HClO=2HCl+O2↑

2KClO3=2KCl+3O2↑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5)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Cl2+H2O=HCl+HClO3S+6OH-=2S2-+SO32-+3H2O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6)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

2H2S+SO2=3S+3H2O

5Cl–+ClO3-+6H+=3Cl2↑+3H2O

(7)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不止一种的氧化还原反应:

2KNO3+S+3C=K2S+N2↑+3CO2↑

2KMnO4=K2MnO4+MnO2+O2↑

2、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1)找四物: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2)分析四物中亮的关系:特别是歧化反应、归中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3)电子转移的量与反应物或产物的关系

例:根据反应:8NH3+3Cl2==6NH4Cl+N2,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是,还原剂是,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

(2)当有68gNH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物质的质量是g,生成的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是mol。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

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②性质:能否导电;

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2

第一节氮族元素

一、周期表里第va族元素氮(n)、磷(p)、砷(as)、锑(sb)铋(bi)称为氮族元素。

二、氮族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5外电子,主要化合价有+5(最高价)和-3价(最低价)

三、氮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详见课本166页)

1、密度:由小到大熔沸点:由低到高

2、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同期的氧族和卤族元素弱,比同周期碳族强。

3、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渐弱,碱性渐强。

第二节氮气

一、物理性质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获得的氮气的方法主要是分离液态空气。

二、氮气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

1、写出氮气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分析其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

2、在高温或放电的条件下氮气可以跟h2、o2、金属等物质发生反应

高温压放电

n2+3h2===2nh3 n2+o2===2no

催化剂点燃n2+3mg====mg3n2

三、氮的氧化物

1、氮的价态有+1、+2、+3、+4、+5,能形成这五种价态的氧化物:n2o(笑气)、no、 n2o3 no2 n2o4 n2o5

3、 no在常温常压下极易被氧化,与空气接触即被氧化成no2

2no+o2=2no2

无色不溶于水红棕色溶于水与水反应

4、 no2的性质

自身相互化合成n2o4 2no2====n2o4(无色)

3no2+h2o====2hno3+no↑(no2在此反应中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四、氮的固定

将空气中的游离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分为人工固氮和自然固氮两种。请各举两例。

第三节氨铵盐

一、氨分子的结构

写出氨分子的分子式_____电子式、_____、结构式________,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怎样的呢?(三角锥形)

二、氨的性质、制法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

2、化学性质:

与水的作用:(氨溶于水即得氨水)nh3+h2o====nh3.h2o====nh4++oh-

nh3.h2o===== nh3↑+h2o

与酸的作用: nh3+hcl=== nh4cl

nh3+hno3=== nh4no3 2nh3+h2so4=== (nh4)2so4

3、制法:2nh4cl+ca(oh)2====cacl2+2nh3↑+h2o

三、氨盐

1、氨盐是离子化合物,都易溶于水,受热都能分解,如

nh4cl=== nh3↑+hcl↑

2、与碱反应生成nh3

nh4++oh-=== nh3↑+h2o

3、 nh4+的检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用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第四节硝酸

一、硝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分解4hno3 ===2h2o+4no2↑+o2↑

(思考:硝酸应怎样保存?)

氧化性:①硝酸几乎能氧化所有的金属(除金和铂外),金属被氧化为高价,生成硝酸盐。如cu+4hno3(浓)===cu(no3)2+2no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表现硝酸有酸性又有氧化性)

②能氧化大多数非金属,如

c+4hno3 ===co2↑+4no2↑+2h2o(只表现硝酸的氧化性)

③在常温与铁和铝发生钝化

④ 1体积的浓硝酸与3体积的浓盐酸的混合酸叫做“王水”,“王水”的氧化性相当强,可以氧化金和铂

二、硝酸的工业制法

1氨的氧化

催化剂

4nh3+5o2====4no+6h2o

2、硝酸的生成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注:

尾气处理:用碱液吸叫尾气中氮的氧化物

要得到96%以上的浓硝酸可用硝酸镁(或浓硫酸)作吸水剂。

第五节磷磷酸

一、白磷与红磷性质比较

色态溶解性毒性着火点红磷红棕色粉末水中、cs2中均不溶无较高2400c

白磷白色(或淡黄)蜡状固体不溶于水但溶于cs2有毒低400c

二、磷酸(纯净的磷酸为无色的晶体)

冷水p2o5+h2o====2hpo3(偏磷酸,有毒)

热水p2o5+3h2o====2h3po4(磷酸,无毒,是中强酸,具有酸的通性)

注:区分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常见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有

红磷与白磷氧气和溴氧金刚石和石墨

白磷的分子结构有何特点?(四面体结构p4)应怎样保存?(水中保存)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3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4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5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注意“同种微粒公式算”的途径

2、微粒互变按摩换(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3、CB误差分析法

①俯、仰视必会画图才行(量筒、容量瓶画法不一样)

②偏大偏小看公式:CB=mB/V

4、稀释或浓缩定律

C浓BV浓体=C稀BV稀体

5、CB、ω、S之间换算式:

CB=(1000ρω)/M;ω=S/(100+S)

6、CB配制一般操作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6

上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本模块的教学之初,由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很深刻,只是凭主观上的认识对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感觉新课标教材很不好用。然而,当我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课程标准的研究之后,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才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新的认识,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明确了方向,有了理论指导。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1、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传统教学的实施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课堂教学的重心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的学。然而,新课程提倡的却是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又离不开教师的教的引导,二者之间属于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学得自由,学得有创新,有成就感,有动力。

在模块一的教学里,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师生关系的完善在本学期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块里,我将采取有效的方式更进一步地实现师生课堂地位平等化。

2、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任何方法都有它实现最佳效果的界定条件,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所涉及的知识板块、知识结构各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就要寻找能够在这特定的条件下能起到最优效果的方法。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心理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法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实践中,我认为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向主动听课的转变。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全面发展的标准又是什么?要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问题。对此,我深感困惑,因为现在的高考还是最主要的指挥棒,对于理科生来说,必修模块的.学习是他们进行选修模块学习的基础。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必修课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在实施中不能只抓知识传授和训练。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必须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现实;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实验探究,第二环节就是知识目标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识板块上,我们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这个中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以上是我在必修一模块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将要进行的必修二模块教学奠定了基础。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7

一、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二、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8

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

2Fe+3Cl2===(点燃)2FeCl3

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9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2NO2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大气污染

SO2、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从燃料燃烧入手。

②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2SO3SO3+H2O=H2SO4)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0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二、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1

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2AgNO3==Ag2CO?3↓+2NaNO3

Ag2CO?3+2HNO3==2AgNO3+CO2↑+H2O

Cl-+Ag+==AgCl↓

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2NO2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2

1.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质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2)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氧化物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难点,要掌握此类知识,关键是明确其分类方法。

氧化物的分类比较复杂,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为过氧化物(又称为盐型氧化物),Pb3O4和Fe3O4为混合型氧化物(一种复杂氧化物),Al2O3和ZnO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MgO)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3

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H2O===H2CO3

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

氧化钠溶于水:Na2O+H2O====2NaOH

三氧化硫溶于水:SO3+H2O====H2SO4

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加热CuSO4+5H2O

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O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4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见还原剂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5

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6

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表达式:___________。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

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

图中: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E3,反应热为E1-E2。(注: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考点2: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压)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

考点3: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

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C、P或T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原理适用的范围:已达平衡的体系、所有的平衡状态(如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和只限于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解释: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发生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对这种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这种改变,也就是说:外界因素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占主要方面。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7

一、物质的分类

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中间大小分散质直径大小为1nm—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处于介稳状态,胶粒带电荷是该分散系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3、浊液用静置观察法先鉴别出来,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现象鉴别。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4、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离提纯出胶体,这种方法叫做渗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溶液。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从而该极颜色变深,另一极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二、离子反应

1、常见的电解质指酸、碱、盐、水和金属氧化物,它们在溶于水或熔融时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可以导电。

2、非电解质指电解质以外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有机物等);单质和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4、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NaCl、BaSO4、Na2CO3、NaHSO4)溶于水都完全电离,所以电离方程式中间用“==”。

5、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基础上可以把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写成离子方程式,其他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6、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是至少有沉淀、气体和水之一生成。

7、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主要含

①符合事实

②满足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③拆分正确(强酸、强碱、可溶盐可拆)

④配比正确(量的多少比例不同)。

8、常见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或难电离的酸或碱生成)

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MnO4-、ClO-、H++NO3-、Fe3+与S2-、HS-、SO32-、Fe2+、I-)

③络合反应(Fe3+、Fe2+与SCN-)

④注意隐含条件的限制(颜色、酸碱性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见还原剂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8

一、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硅单质

1、氯元素:

2.氯气

1、二氧化硫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Cl2的用途: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氯离子的`检验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HCl+AgNO3==AgCl↓+HNO3NaCl+AgNO3==AgCl↓+NaNO3Na2CO3+2AgNO3==Ag2CO?3↓+2NaNO3Ag2CO?3+2HNO3==2AgNO3+CO2↑+H2OCl-+Ag+==AgCl↓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S+O2===(点燃)SO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

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9

1、概念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

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C、P或T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原理适用的范围:已达平衡的体系、所有的平衡状态(如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和只限于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解释: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发生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对这种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这种改变,也就是说:外界因素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占主要方面。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30

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31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

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32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N2+O2放电===2N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2HNO3+NO

2、氨的'工业制法:N2+3H22NH3

3、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装置:与制O2相同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检验方法: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4、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

5、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6、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H2O+CO2↑

7、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8、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9、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10、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NH3↑+HCl↑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33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34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

226He为1s外,其余为nsnp。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原子结构与性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35

一、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

到8电子饱和结构,因此Cl2突出表现的化学性质是得电子的性质,即表现强氧化性,如

Cl2能氧化:

①金属(Na、Al、Fe、Cu等);

②非金属(H2、P等);

③某些化合物(Br-、I-、SO2、Fe2+、SO32-等)。

(1)跟金属反应

2Na+Cl2点然2NaCl(产生白烟);Cu+Cl2点然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2Fe+3Cl2点然2FeCl3(产生棕色的烟,溶于水呈黄色)

(2)跟非金属反应

H2+Cl2点燃或光照2HCl

点燃:发出苍白火焰,瓶口有白雾;光照:会发生爆炸

2P+3Cl2点燃2PCl3(雾,Cl2不足);2P+5Cl2点燃2PCl5(烟,Cl2充足)

(3)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HClO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但具有强氧化性。)

【说明】a.氯水通常密封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均保存在棕色试剂

瓶中)。

b.Cl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为白色。

(4)与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漂的漂白原理: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的反应:

Cl2+2KI=2KCl+I2(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Cl2)

2FeCl2+Cl2=2FeCl3

Cl2+Na2SO3+H2O=Na2SO4+2HCl

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用强氧化性物质(如MnO2、KMnO4等)和浓盐酸反应。

4HCl(浓)+MnO2△MnCl2+2H2O+Cl2↑

2、实验装置:根据反应原理和气体净化、收集、尾气处理等实验步骤及常见仪器的性能,制备干燥、纯净的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