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内容页

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精选3篇)

分类:工作总结发表于 2024-09-03 14:58阅读数:0

想写好工作总结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精选3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精选3篇)

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篇1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模板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1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2解疑自读法

这种自读法极其有用。学生不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因此,培养质疑解疑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读书,从事研究十分有用。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张载说:“于是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也说:“读书要懂。“可见读书时学会质疑解疑的重要。

3从作品自身去扩展

从作品自身去扩展,是指认真阅读放在作品前后的序、跋以及文中的注解说明,课后练习上的有关介绍、论述和要求。这对了解作品的写作过程、写作动机,对作品的基本评价,读作品应注意的事项,应着重钻研的问题,都有帮助;对解决文中的某些疑难、文字障碍,也是有益的。同时,它还能为进一步扩展提供线索。

4七步自读法

(1)通读课文,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正音、正形、词语注释;

(2)通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分段分层,归结大意;

(3)理解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积累词汇;

(5)语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写批语,或练习自拟小标题;

(6)分析写作特色;

(7)写读后感,读书评论或摹仿作文。

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篇2

通过对其他老师的作业批改学习,收获很多。每位教师的作业在双减政策下,都做到了遵循课标,依据教材;布置适量的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认真批改,作业上都有二次批改的痕迹。印象最深的就是习作了,(昨天看朋友圈里一位老师的分享:一篇作文400字左右,五十篇作文,得有2万字了,而且每一篇作文都要两批,先草稿,在誊抄,相当于精读一本中篇小说合集了,)阅读量还是非常大的,每位习作的点评都是依据标准,从圈画到旁批,再到总评价,老师们都做得非常扎实,及时反馈。而且习作的类型也非常多元化,低年级的都是看图写话形式,到了中高年级,就有了习作训练,精彩日记,这样的形式。达到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和习惯的目的。

在我们中年级组教研时,对如何设计作业也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要控制作业的数量,不能过多占用学生时间。还要精选作业的内容,丰富作业的形式,对作业难度进行划分。

有形作业还较好展示,无形的作业没有办法这样直观展示出来,更应明确标准,所以我们组的老师在经过这次的作业展评中,专门坐在一起进行了校验。比如预习作业,我们根据本册书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年级组一起制定了“四读一探究”的预习模式:一读朗读课文,标段好,从整体快速把握文章大概内容。二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三读,大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初步读出情感。四读:默读,进行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探究:根据课文主题、文本特点、表达方式、提出探究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注习惯,圈圈点点,写写画画,为自主阅读打下基础。

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篇3

一、博观强化语文素养,提升作文水平

1、强化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素质,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基础与运用、阅读与写作考查的重点是语言素质。在语文备考中不能不功利,有高考的存在就有语文的功利性存在。但完全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有可能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班上很多学生进入高三后觉得时间紧迫,不愿做阅读的基础工作,觉得费时费力,经常喜欢问我“老师,做阅读有没什么好的方法”“写表达题有什么步骤”这样的问题,喜欢在技术层面上大做文章,做得太多、太细。力求二十四道题,道道题有解题思路、有解题技巧,而有意无意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根本语文素养。

我认为平时备考不管时间多紧也应把培养提升语文素养作为起点,也应将其作为终极目标。把培养语文素养的目标和取得突出的高考成绩的目标统一起来,只有仰望星空才会有更高的境界,才能看得更远一些,也才有可能走得更远一些。而强化语文素养就必须不断阅读,多看多听,才能强化语文素养。高考在即,时间紧迫,可以建议学生阅读一些最新杂志和报纸,提升学生的信息积累,更新知识储备。2、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彰显作文个性特色

作文备考一直是我们备考的重中之重,“拿下半壁江山,稳操高考胜券”是历届高三师生的共同认识,也是奋斗口号。在平时的作文指导和训练上,我们备课组在高伦强老师的指导下重点突出了规范化的训练,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序的、卓有成效的训练模式,效果是显著的。这次的调考作文阅卷注重模式,获取高分的很多都是思路严谨的作文形式和规范的板书表达。因而后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规范训练,强调作文书写。

但通过对近三年尤其是20xx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和作文评分的分析,我们发现新课标下的高考作文有了新的变化。作文命题的开放度越来越大,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积累、材料积累、文化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积累。例如:20xx年高考作文《站在的门口》、20xx年高考作文《幻想》、20xx年高考作文《旧书》,这些命题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凸显主体性,写自己的真知灼见,写自己的感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为此,我们在作文备考上必须有新的目标,新的高度、新的突破。后阶段的作文训练必须在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彰显个性特色,从“规范”“个性化”“细节”三个方面安排好高三作文训练、指导和讲评。引导学生的'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熟悉的角度立意选材,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结构,选择自己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作文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作文本源,关照自我,还原作文本真。把学生从遥远的古代拉回到现实中来,要明白没有陶渊明,没有李白,没有苏轼一样能写出作文。二、厚积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加强专题交叉复习A、强化语文课本知识

新课改后语文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课文和名著导读。发生变化的教材内容肯定会成为考核的重点,这次一调单纯课本的题目就涉及14分,课本知识的扎实与否就在这次考试中显现出来,而平时我对于课本复习采用朝读和课前五分钟结合、背诵自查和默写考查结合、平时认真订正和考前复习默写本结合的方式,经过这次考试,大部分学生反映出效果不错,而一调后的反复巩固复习是我们必须在高考前坚持的长期工作。B、加强专题之间的整合。

在以往的备考中专题复习是第一轮高三复习的主要形式,可以说,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语文的专题复习也存在弊病,有意无意地撕裂了语文的整体性,解剖式的语文备考,使语文变得繁琐、乏味。其实语文和其他很多学科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它应该是整体的,语文试题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你教给学生的解题思路如何清晰,技巧如何精妙,但学生常常没办法用得上,因为学生实际的语言解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跟不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备考的有效性,有必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我在完善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强调树立语文整体教学观,将语文整合教学运用到高三备考中,在落实好各专题复习的同时,将各个知识点、各专题整合起来,有分有合。具体操作上,如基础题复习与阅读复习整合,与作文审题立意、语言表达、素材积累整合,现代文与文言文整合,

“跨出一小步,人生一大步。”有时只要我们平时往前多跨一小步可能会别有洞天,这提醒我不断的深入了解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备考方法、时间安排作及时调整。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总结归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阶段性的反思、自查,对照考点和目标总结复习备考的得与失,自我矫正,明确后阶段的学习任务。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复习效率。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激励,树立信心。把考试答题的严谨规范训练作为高三备考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减少因非能力和非智力方面的失分。

“三年砺剑今日策马闯雄关,一朝试锋六月扬眉凯歌旋”,我们将与同学们一道敲响出征的战鼓,朝着我们的梦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