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工作总结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精选8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精选8篇)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各学科的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外英语等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谈几点体会。
一、德育渗透的内容
1、渗透文化礼仪教育小学英语教材选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语用教育”。在英语文化意识熏陶学习和交流能力培养中,对学生实施中西文明礼仪教育是一大重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称谓、问候、告别、重大节日问候的得体运用,能对一般的赞扬、请求作出适当反应等。
2、渗透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教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话题教学内容,灵活地联系学生实际,对其进行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锻炼的教育。
3、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既不可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可形成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理。教师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时候,要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例如:3B分册第四模块谈论节日,在学生了解了西方的圣诞节后,更要让他们知道咱们中国的春节是十三亿华夏子孙最浓重的节日,庆祝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并让学生谈谈自己过春节的情况,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操;3A分册第十一模块谈论动物,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有序地参观动物园,这时可教育学生在参加小组、班集体、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都要个人服从集体,努力为集体增光添彩;在课堂组织的小组竞赛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德育渗透的途径
1、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进行应用交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仅有目标语、道德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训练其运用目标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按目标语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多创设交流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要求他们按特定的环境和人物角色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和行为规范。
2、结合课外活动渗透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兴趣,使德育得到有效延伸,更灵活贴切地实施德育。例如:举行生日聚会、圣诞晚会、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自主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提高育人质量。
总之,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育德渗透,成为共建德育网络的高手。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2
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品质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正如伟大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就要求笔者们英语教师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整个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
那么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应从哪几方面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性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初中英语教材中很多的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很好的`德育涵养常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教授英语常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深刻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挖掘课本中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德育因素
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如教Goforit七年级时,在学生学习了excuseme,I’msorry,thankyou,CouldI?MayI?等这些语言后,笔者教育学生要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语言,做一个文明的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通过语言美的教育,使学生得心灵得到净化,日常用语趋于规范和得体。再如学完Goforit七年级(下)Unit12Don’teatinclass、笔者让平时不太守纪律的学生总结这单元所列举的校规和家规,就此机会教育学生在家要遵循家规,在校要遵守班规校纪,将来进入社会要遵守国家法律。教材中类似的内容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并改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2、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挖掘课本中礼仪方面的德育因素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应提倡的。英语在中西文化对比方面比其它学科占优势,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单元都有相对应的介绍西方国家的背景知识,如Goforit九年级Unit12You’resupposedtoshakehands、这篇课文涉及到各国的餐桌礼仪问题,在学习外国的餐桌礼仪时,学生们很新奇,因为这方面是学生们平时不注意和欠缺的,例如不要用筷子指着别人、肘部不能放在桌子上、不能用手拿着东西直接吃等,这些他们平时常犯。学过课文后,笔者问:“你们有这种行为吗?你们认为雅观吗?”学生们都说:“不雅观”,笔者又问:“中国的餐桌礼仪是怎样的?”学生们展开热烈讨论,最后总结出许多像吃饭后不打嗝、饭桌上不打喷嚏、吃饭时不咂嘴、饭桌上不喧哗等,使他们在教学中受到了礼仪文化的启迪。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很新颖,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把德育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参与、体验和情感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的真正统一。新课标在改变笔者们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求笔者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健康的人格,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抓住时机,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掌握综合语言技能,又能提升道德情感。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爱护别人。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Goforit八年级(下)Unit9中有一个句型为:Whenwereyouborn?当笔者提出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IwasbornonJanuary7,1997、IwasborninSeptember,1998、笔者突然提出“Whenisyourfather’sbirthday?Whenisyourmother’sbirthday?”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能够准确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笔者说,“没有一个父母会忘记自己孩子的生日,但为什么孩子却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教室里一片寂静,笔者把回答这两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第二天上课时,所有学生都抢着回答这个问题,并且绝大多数学生把一月到十二月这十多个难记的单词全部记住了,而且还相互询问对方父母的生日以及在父母生日那天准备送给他们什么礼物,通过这一课,学生懂得了不仅要关爱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关爱他人,特别是要感恩整日为他们操劳的父母。教育学生心中要有他人,学会关心他人,营造一种爱的氛围,充分体现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丰富英语课外活动,实现英语学习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实现教学和德育双丰收。可组织学生进行单词接力赛、英语演讲赛、英语角、课本剧等课外活动,这样不但能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强英语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优良品质。比如:举行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英语角,让学生谈论如何把笔者们的校园变得更干净,更美丽,以及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笔者们目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调查活动和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和增强环保意识。
四、英语教师应以身作则,把品德教育与实际行动统一起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教师以师德示范,是所有方式中最有效、最有影响力的。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品德。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品德修养,才能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很多学生喜欢英语,往往是源于喜欢英语教师,源于教师高尚的师德,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身立德。既要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业,也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注意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修养,通过自身个人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让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培养品德,完善性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要贯穿于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又引导学生从中自我发掘德育内容,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切身的体验去看待问题、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身心方面有所进步。总之,教师应该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过程,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作用,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3
为了贯彻落实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做了些努力,下面就如何实施切实可行的课程引领策略,使得“德育在学科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谈谈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体会。
一、挖掘内容,优化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认真研究教材,期初制定工作方案。
每学期初我们分别召开各年级任课教师会议和学科教研组长会议,探讨各学科的德育教育点。语文、社会、思想品德、英语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劳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明确了各科的德育教育点,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由教务处统一检查。
2.注重教学细节,落实每个环节。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德育渗透也同样如此。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课前准备到课上有规矩地回答问题,到作业本的使用等方方面面,我们要求教师要在细上下功夫,要高处着眼渗透德育教育。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细化德育工作,我们要求教师要写好每本学生作业本的批语,使作业批语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要注意规范用语,尽量多使用鼓励语言。我们还专门对教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作检查,有的老师确实批语写得很好,学生的作业本不但有等级标志,还有“你做得好极了!”、“你的答案真精彩,老师也没有想到”等批语。这样的批语确实暖人心。对于作业批改不认真,作业量过多的教师我们通过教研组长反映给教师,希望及时改正。为了更好地落实德育教育,我们还组织了七、八年级“绿色作业班”评比。我们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比如09年12月举行了以“教研活动课题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号召全校教师说课、上课、听课,使学科的德育教育真正细化,落到实处。
二、学习交流,真情奉献。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它将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生命,这也是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向深度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今年3月还邀请了上海市特级教师张人利校长来我校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学科德育教育,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等方面作了探讨,使老师们获得较大的收获。
三、专题研究,深化渗透。
在各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取得初步进展的情况下,考虑到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基础,故我们决定在语文学科方面搞专题研究,从而把学科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引向深入。我们全体语文组老师在学科德育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1.学生在交流随笔中默默成长。
我们语文组老师每周布置学生一至两篇随笔。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造成相互学习的氛围,老师们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挑文章相互批改。学生对随笔交流非常感兴趣,主要原因是这些随笔都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写照,随笔的交流成了他们思想的一种交流,甚至成了一种独特的班级文化交流。有的同学在交流中看到了自己的坏习惯没有赢得同学的喜欢,相反是令人讨厌,决定改正;有的学生因为看到同学在家中的良好表现,开始意识到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不敬是多么不应该;也有的学生因为看到同学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一件事,开始意识到自己逃避困难是不正确的;还有许多学生写到的美文美德,不用老师多说,在学生自己的交流中,学生早已是暗中受了影响。
2.课前演讲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又一方法。
我们语文组老师善于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活动。比如开展课前的一分钟演讲。记得江英老师班有一次课前演讲,一女学生建议讲讲同学上网吧、看电视的问题,原因是班中有一些同学进了网吧。但学生有顾虑,怕讲了真话后,她点到名的上网吧学生会被老师批评。江老师同意学生只要讲的是真话就不批评,结果那次演讲,那位女生出奇地成功。因为她了解了同学们真实的想法。不过老师也发现上网吧和看电视对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如果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江老师就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网吧、电视对中学生利弊谈》,逐渐形成一致的看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以为改变人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人的思想,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良好的行为。
3.上好每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
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生动活泼,学生参与面广,结合综合活动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比如七年级上册有一个“我爱我家”的综合活动。我们语文组老师觉得这是一次孝敬父母教育的好机会。老师们让学生回家找老照片;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访问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把家里的故事整理出来。采访结束后,全班同学在课堂上交流。记得那次交流很成功,有的讲自己家庭的辛酸事,有的讲自己家庭的快乐事等。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写作,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到要爱自己的家,要爱自己的父母,要爱曾为自己付出的所有亲人,使德育教育在无形中得以实现。
4.把德育教育融入试题。
比如针对学生中喜欢用手机、穿名牌,无法感知幸福,相互攀比的不良现象,有次中段检测时,九年级备课组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许多时候我们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看到别人有手机自己也想拥有;看到别人穿名牌衣服自己也想如此,总是感觉别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合适,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请以“其实我很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不少于600字。
教师以评价作文为由,趁热打铁地进行了班级演讲比赛“其实我很幸福”,让学生感知幸福,珍惜拥有的幸福。
学科德育工作在我们学校还只是属于起步阶段,所做的工作还没有形成系列,还有在学科德育的评价方面我们还没有真正启动,如何在学科德育教育方面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精细化的制度体系是我们要积极探索的,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我校课程引领策略的实施,促进学校校风建设,促进学校各种特殊色工作的发展,真正使我校成为精品学校。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4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还应每一个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拟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德育,怎样渗透德育及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略抒己见。
一、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德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
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二、学科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仅以小学教学为例,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
(1)挖掘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圆的周长”一节,讲圆周率时,就应当介绍祖冲之及其伟大贡献,讲他发现的圆周率(355/133=3.1415926)比欧洲人安托尼兹要早一千多年,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寄寓思想教育因素
如:A、在教学“数”的认识及统计图表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建国以来各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在讲授“整数加、减法”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运动员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运动员奋力拼搏而获得的金、银、铜牌数,让学生算出总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在讲授整、小、分、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数据计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启发教育。
如:据1983年统计,国家培养一个小学生每年花费84元,培养一个中学生每年花费173元,培养一大学生每年花费家20xx元。试问: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国家要花费多少钱?
国家采购的一千克大米,成本为1.92元,卖给居民为一千克0.35元,其余部分由国家补贴。试问你家一年仅大米一项享受了国家多少补贴?全国以2亿城镇居民计算,一年国家共要补贴多少元?
通过计算,学生自会通过现象看本质,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在讲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时,或以通过学生计算其父母现在工资与10年前的工资之比,家中有彩电、冰箱数与全班总人数之比,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3)通过数学内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变化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等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发展变化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乘法与除法,加法与减法则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
(4)通过数学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如数学概念、判断之准确,推理之严谨,数学知识联系之紧密与精妙,数学思路之丰富与简洁,数学语言之精当与凝炼及数学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有序性、结构性等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科学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为什么不能将“围成”改为“组成”?“平行线”概念为什么不能将“在同一平面”五字去掉?为什么说0.与1是相等关系?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搞小动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将他叫上讲台,请他在黑板上左手画长方形,右手画正方形,并且左右手同时进行,学生试多次后表示画不出来。我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没有批评、训斥,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一强调与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保持一致,教学中就“报喜不报忧”,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讲国家在学科领域的成就,不谈其差距。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四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
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5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中找到它的位置,与德育密切相关。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品质。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一切,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德育渗透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会面对很多环保问题,如在练习中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地;不要随地扔垃圾;对于学校场地的爱护,以及对学校环境的保护,所以我在上课前对运动场进行撒水,以免引起尘土飞扬。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思想品质。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敢、机智、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性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通过常规的严格要求,有利于良好班风形成。
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体育课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些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努力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理论课教学中,体育教材也有鲜明的思想性。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球类、田径项目,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荣誉、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健美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体操教学中的互相帮助、保护,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器材收拾,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等。
利用教学中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教法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必备条件,是体育课组织工作重点,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共同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同时也是贯彻教育因素的重要环节。如通过课的任务、要求、目的的下达,以及讲解动作,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整队、队形变换与调动,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强化纪律观念;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采用分组练习,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及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投掷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守纪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通过结束部分小结讲评,结合表扬与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在体育课的整个组织教法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必须精心协调、严密组织,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踏踏实实、不畏艰难的作风和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运用榜样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如当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中重振雄风凭中国人特有的志气,再次获得冠军,为祖国争得荣誉时;当刘翔在奥运比赛中获得金牌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为革命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培养他们获得强健体魄的信念,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榜样作用:每年选出体育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表扬,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谈吐文明、衣着整洁,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体育教学中坚持德育教育,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美的情操,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这学期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让学生养成好的思想品质,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素质提高,进而有利于学校德育管理和教学。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6
一、我校德育渗透的途径的情况
(一)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4、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5、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6、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初中有13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穿3年。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2、学科德育的实施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3、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三)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我校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2、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二是年级之间不平衡。这些不平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之间,横向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二、学科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搞小动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将他叫上讲台,请他在黑板上左手画长方形,右手画正方形,并且左右手同时进行,学生试多次后表示画不出来。我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没有批评、训斥,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一强调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保持一致,教学中就“报喜不报忧”,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讲国家在学科领域的成就,不谈其差距。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四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
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成为共建德育网络的专家。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7
本学期,我担任了《电控》、《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能够按照学期初制订的德育渗透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的培训,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现在对本学期的德育渗透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1、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校的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在实际工作中,应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只有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作为教师来讲,职业道德就是一定要注重平时的言谈举止,因为教师不经意的一个姿势、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对学生都可能有着极大影响,潜意识的在同学们心中树立了教师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才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的与同学交流和沟通。这些细节看似小事,但正是我们塑形的重要所在。
2、认真做好课前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引导本身相当于一种学习,学生对知识做了一次独立思考后,听课时就进一步加强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实践下来,上课发言的同学多了,老师讲课不会再启而不发,学生的学习走在老师的前面,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仅以完成作业为任务和目的,这样才会学得活,学得有成效。
3、注重引导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通过长抓不懈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知道、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4、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健康的师生情感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动力源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师生和学生间的多向交流,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微妙、最细腻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对学生“情之所至”,学生对教师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所谓金石为开。只要我们能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提供学生自学的、探索的、交往的、应用的、自我评价的空间,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探索新知,学习新知。
二、经验和体会
1、理解关心学生,以诚恳的态度,把温暖、理解和信任,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播撒到每位学生心坎上。爱学生,首先就要关心学生,关心他的生活状况,关心他的心理发展。特别是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逆反心理强,有时很难与父母较好地沟通,在这个时期,他们迫切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人们常说“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使他具有健全的人格,是需要我们老师在随时随地的关爱之中去实现的。
2、多与班任协商合作:在各项活动中,与班主任一起通力合作,加强宣传,使学生接受正面的影响,从各项活动中受到教育。班主任工作是很繁忙的,作为科任教师就要充当好班主任的副手,帮助班主任管理好这个班,以及处理班内的一些事务,努力配合好班主任的工作,积极发挥自己科任教师的作用。
3、重视学生的个体评价。评价应该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是一个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我们要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展开评价,可以逐步了解学生的现状发展差异、心理发展差异、生理发展差异、需求发展差异、主动发展差异等。为此,我们必须做一点长期的工作,有意识地建立学生档案,尤其是问题学生档案。包括学习档案、家庭生活档案、行为进步档案等,动态地发展地了解学生。
4、注意德育教学途径的多样性。我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时,除了在课堂中进行以外,还可以在课外活动、做作业等日常性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加强随机引导,强调思想升华。
三、今后设想
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想我的德育工作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永不止步,继续探求更好德育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8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看需要,亦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怎样渗透德育呢?我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些尝试。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入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渗透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入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小学数学第一册的课本上就绘有反映科学技术和四化建设成就的运载火箭、电视塔、长城等图画,而这些图画又一般是数学计算题目结合在一起的,既详细又形象,很有说服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入行爱祖国受社会主义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熟悉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入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看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入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三、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入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复习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天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计算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重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我这学期担任小学六年级和四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由于是小学高段的教学工作,我注重培养孩子的英语学习爱好,从各个方面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听说能力,提高拼写能力,增强语感。扩大知识面。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的工作之余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了分析,我采取了一些方案来帮助孩子们。
我在每一课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各种的德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习得了一些好的品德,具体如下:
一、帮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并在生活中自觉守交通规则,了解中西方交通规则的'不同。
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简单了解国外地图的主要标识。
三、培养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的思想意识,了解有关文字记载方式的知识。
四、鼓励学生发展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与人交往的性格。
五、热爱生活,尊重他人劳动。
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英语课渗透德育,营造良好的品德教育气氛,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来实现,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好的品德。
20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