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工作总结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采矿工作总结》,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采矿工作总结
东大山铁矿是金昌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的自有资源基地,矿石基本性质为低品位磁铁矿。矿山地表以上(1965m水平)已基本回采结束,目前已全面转入深部回采。深部共有1925m、1885m、1845m、1805m四个中段,采用盲斜井开拓。深部保有地质储量1167万吨。
东大山铁矿矿体地质赋存条件及为复杂,矿体总体为缓倾斜薄矿体,属于难采矿体。矿山自恢复采矿至今,曾多次进行过采矿方法的试验与研究,最终以崩落法和浅孔全面留矿法为主要方法。从多年的生产实践来看,回采指标均不理想,回采率低,贫化率高。2006年以来,随着公司生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为了珍惜矿产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公司对矿产资源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矿方法,提高金属回收率是当务之急,也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探索最佳回采工艺 提高资源利用率》项目自2006年10月开始立项和实施,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作为公司2007年的重点技术攻关项目来抓,同时该项目也被金昌市科技局列为2007年度科技计划项目,金昌市科技局和其他部门有关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项目实施工程中,公司领导和相关部室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最终使项目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东大山铁矿《探索最佳回采工艺 提高资源利用率》技术攻关已经取得了圆满成功,本项目所取得的各项指标已全部完成。
一、项目提出的原因(背景)
1.客观原因
(1)矿体属于缓倾斜薄矿体,倾角大约在35°~50°之间,平均真厚度为以3~8m为最多。
(2)矿体地质赋存条件极为复杂,沿走向和倾向变化大,矿体内夹石穿插较多,分支尖灭现象比较频繁。
2.传统工艺开采指标不理想
东大山铁矿矿床属沉积变质矿床贫磁铁矿床,由于矿体厚度不大,属缓倾斜矿体,上盘片岩不稳固,围岩容易冒落,因而回采时下盘损失、上盘围岩截流以及矿房不稳定性等因素造成回采指标不理想。
3.符合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
2006年以来,随着公司生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为了珍惜矿产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公司对矿产资源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7年2月向金昌市科技局递交了《探索最佳回采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项目可行性报告书,申请立项并获得批准。
二、项目的进一步论证
项目前期对方案做了可行性论证工作。即进行了对矿块长度、分段高度和矿体放出角的优化选择、矿柱的回收、下盘矿石抛射角做了进一步的定量计算,并对回采顺序、生产能力、矿房稳定性、通风及行人安全做了进一步的评价。
最后对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靠性做了进一步论证。
三、项目实施条件(开采技术条件)
1.工程条件
1925m中段用于该采矿工艺的工程及相关技术资料在2006年12月已全部准备就绪。
2.开采技术条件
矿体近矿围岩,西部以片岩为主,片岩类岩石易沿片理面滑动,矿体内伟晶花岗岩夹石较多,影响矿石质量。中东部则以混合岩、伟晶岩、角闪岩等为主近矿围岩。矿石平均体重3.46t/m3,岩石体重为2.70t/m3,自然安息角为41-43°,矿石、岩石的松散系数分别为1.50、1.60。
四、项目的开发和工艺确定
2006年,根据收集的数据和相应采掘设备,对施工队伍人员素质进行了摸底调查,组织成立了采矿工艺技术攻关领导小组。项目前期,攻关组多次开会对方案做了可行性论证工作,并进行了方案设计,最后对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靠性做了进一步论证。
1.工艺技术参数
(1)矿房结构参数:沿走向60m为一个矿块,40m中段划分为20m高的2个分段,矿块上部留2.5-3m顶柱,相邻矿块之间留3.0-4.5m不连续间柱。矿房中部留1-3个Φ=3-4m保安矿柱。矿块按6m厚度(真厚),矿体倾角为45°。
(2)工业储量:标准矿块工业储量为35292吨,矿块综合工业品位为29%。
(3)单排炮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0=20°。
(4)质心抛射初速度m/s: V0=[(2×1.6×3.0×106×0.3)/3460]1/2 =28.85 m/s。
(5)质心水平位移L的确定:质心发生的位移为:L0=(H02+ S02)1/2=27.42m。
沿着位移方向质心到达矿房顶板的实际位移L=16.01,则L
(6)根据刚性碰撞原理,无论质心与矿房底板如何作用,都能使质点落至Ⅰ区,即受矿凿岩道附近。
2.生产工艺
(1)在生产工艺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下盘损失、顶柱损失、矿柱损失。
(2)爆破工艺:多布置垂直孔和走向排,少布置或不布置倾向孔,尽可能使Ⅱ区的矿量在爆力的作用下抛掷到受矿凿岩道内。在生产工艺中,当走向孔排面及垂直孔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最佳值θ=20°时,Ⅱ区的矿量能抛掷到受矿凿岩道内。
(3)回采工艺:分区留矿法回采。Ⅰ区50%回采,Ⅱ区全面留矿回采。
五、项目实施效果
该项目实施后,基本解决了矿体下盘、顶柱及矿柱的损失问题,综合回采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55.93%,个别采场回采率达到60%以上,贫化率由32%降低到25.59%,而且该工艺与原有工艺相比,不但没有增加采矿成本,没有加大回采难度,而且在回采过程中,矿房稳定性、采场作业、人行及通风等安全条件大大改善。具体指标见下表。
2007年回采指标统计表 | |||||||||||||||||||||||||||||||||||||||||||||||||||||||||||||||
序 号 | 采场编号 | 地质储量 (吨) | 地质品位 (%) | 采出矿量 (吨) | 采出品位 (%) | 回采率 (%) | 贫化率 (%) | ||||||||||||||||||||||||||||||||||||||||||||||||||||||||
1 | 5216-1 | 26544.0 | 30.00% | 20134.01 | 22.51% | 56.91% | 24.97% | ||||||||||||||||||||||||||||||||||||||||||||||||||||||||
2 | 5210-1 | 14812.0 | 30.74% | 10477.39 | 22.84% | 52.56% | 25.70% | ||||||||||||||||||||||||||||||||||||||||||||||||||||||||
3 | 5205-1 | 12847.0 | 27.80% | 8694.31 | 23.03% | 56.06% | 17.16% | ||||||||||||||||||||||||||||||||||||||||||||||||||||||||
4 | 5303-1 | 20486.0 | 31.28% | 20020.37 | 21.93% | 68.52% | 29.89% | ||||||||||||||||||||||||||||||||||||||||||||||||||||||||
5 | 5304-1 | 9901.0 | 31.84% | 7550.54 | 21.97% | 52.62% | 31.00% | ||||||||||||||||||||||||||||||||||||||||||||||||||||||||
6 | 5212A-1 | 36216.0 | 28.15% | 26511.65 | 22.24% | 57.84% | 20.99% | ||||||||||||||||||||||||||||||||||||||||||||||||||||||||
7 | 5202-1 | 17684.0 | 28.29% | 11127.40 | 22.72% | 50.53% | 19.69% | ||||||||||||||||||||||||||||||||||||||||||||||||||||||||
8 | 5203-1 | 20026.0 | 28.97% | 11484.15 | 22.65% | 44.84% | 21.82% | ||||||||||||||||||||||||||||||||||||||||||||||||||||||||
9 | 5302-1 | 16782.0 | 31.28% | 14356.23 | 22.47% | 61.45% | 28.16% | ||||||||||||||||||||||||||||||||||||||||||||||||||||||||
10 | 5305-1 | 18532.0 | 33.23% | 15538.93 | 22.22% | 56.07% | 33.13% | ||||||||||||||||||||||||||||||||||||||||||||||||||||||||
11 | 6209-4 | 25301.25 | 30.27% | 18211.02 | 22.01% | 52.34% | 27.29% | ||||||||||||||||||||||||||||||||||||||||||||||||||||||||
12 | 6210-4 | 17912 | 30.27% | 14051.04 | 22.02% | 57.06% | 27.25% | ||||||||||||||||||||||||||||||||||||||||||||||||||||||||
合计 | 237043.3 | 30.01% | 178157.04 | 22.33% | 55.93% | 25.59% | |||||||||||||||||||||||||||||||||||||||||||||||||||||||||
六、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计算
根据企业生产要求、矿体自然赋存条件及矿体综合工业品位决定,贫化率基本为定值,因此,经济效益的增加主要是因回采率提高而多采出矿量产生的。
因回采率的提高而多采出矿量:Q=Q1-Q2
Q——因回采率的提高而多采出矿量
Q1——采用新工艺采出的矿量
Q2——目前所采用“浅孔全面留矿法”采出的矿量
Q1=(Q工×P工×H1)/ P1〕
Q2=(Q工×P工×H2)/ P2〕
Q=〔Q工×P工×H1)/ P1〕-(Q工×P工×H2)/ P2〕
Q工——深部总的工业储量 1167万吨
P工——综合工业品位,取29%
H1——采用新工艺的回采率,55%
P1——采用新工艺的出矿品位,23%
H2——“浅孔全面留矿法”回采率,50%
P2——“浅孔全面留矿法”出矿品位,21.5%
经计算,采用新工艺可多采出矿量Q=22.24万吨。
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
YZ=[Q×(1-m)/γ]×J
YZ——因回采率的提高而多采出矿量后产生的效益
Q——因回采率的提高而多采出的矿量,22.24万吨
M——抛费率,26%
γ——选比,2.788
J——精矿粉自产与外购的价格差,300元/吨
经计算,因回采率的提高而多采出矿量后产生的效益为:YZ=1171万元
2.社会效益分析
我国矿山企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许多老矿山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隐痛。为了尽量延缓因资源枯竭被迫关停或为企业转产转型赢得时间,国内各矿山都把如何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该项目的实施可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降低成本,因而,该项目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
七、项目开发成功的经验
1.前期对国内其它类似金属矿山的考察取经很重要。
2.与矿山企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提倡创新精神、大胆引进国内先进的工艺技术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
3.领导重视、各部门协调配合是项目开发成功的有力保障。
4.全体工程技术人员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技术是项目实施的坚强后盾。
八、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研究对矿山厚大矿体的回采工艺,使技术成果在全矿其它零星矿体的回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加快矿山信息化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力争在2008年底进一步完成矿房内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为回采的安全性提供有力的保证。
3.在工艺应用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加设备投入,充实和完善采掘生产线,实现围岩稳定性自动化检测系统,改善矿山职工劳动条件,为创建“安全矿山、科技矿山、人文矿山”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