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观后感写作的机会,想写好观后感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3篇(《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3篇(《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供大家赏析。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1
不是它们忘记了曾经的约定,而是成年的蜻蜓再也回不到童年它们居住的水塘。
透过《红楼梦》几张薄薄的纸,我隐隐约约看到了几只蜻蜓飞了出来,它们回头望望那个叫童年的水塘,却仍要扑闪着翅膀飞向充满无奈的世界。
他们相约在大观园中的时候只有七、八岁,那时的他们,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在玩玩闹闹中度过了少得可怜的童年。
但命运早已决定人的一生,而时间正是有别于刀砍斧削的力量,它不动声色,改写你相信,坚持与拥有的一切。流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将你散尽的千金再还与你,但有些事,有些人,再也不能回到生命里。
面对着千疮百孔的生活,每个人都不得不长大,不得不成熟,不得不应对,只是人人应对方法不同罢了。
黛玉开始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可凄苦的身世让她日渐憔悴,过去的甜蜜增添了现在的痛苦,开始伤春悲秋,在青春埋葬青春,任花颜埋葬花颜。不让他人靠近的同时,只向宝玉敞开心门。注定了她一生还泪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
宝钗开始保持“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谨慎,不许感情轻易吐露,也锁住自己的心,不许旁人轻易窥探。在掩住门扉的小小世界里承受着本不该由自己承担的一大家人的责任。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摘掉面具的她才能发出一声顺应时势的叹息,然后蹲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暗暗舔着自己早已伤痕累累的心。
宝玉开始流连在莺歌燕舞的大观园里,逃避着终将面对的现实。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
回首再看,有的蜻蜓早已折翅;有的蜻蜓换上新装;有的蜻蜓在低空盘旋;有的蜻蜓尽情飞翔。但无论如何也要向前,无论何时也要坚强。因为没有一条路让他们回到从前。
红楼梦中的孩子们终究是长大了,尽管他们提前经历了人间百态,提前阅览了悲欢离合。我想这种过早的长大必定会过早结果过早夭折,但等梦醒花落,又有谁为他们的青春与童年买单呢?又有谁为世上残酷的现实赎罪呢?
相较红楼梦中的孩子们,我们是不是该庆幸呢?但愿他们的悲剧不再在21世纪的今天重演。在此我真心希望那一幕永远存于红楼一梦当中。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红楼是场梦。这是一部绵延数世纪的宏篇,篇中人轻盈翩迁地凌过如梦如幻的花香,篇中人步履蹒跚地沉进没落时代的深海。
初读《红楼》只为宝、黛二人凄惨的故事吸引,那凄美婉转无不让人心生惋惜。人们又常说红楼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有张爱玲道:“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于是细细品来,《红楼》里似别有洞天。
才子笔下的黛玉俨然是个丰满薄命的女子。“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她是大家才女的化身,也是那个纯真聪慧的女孩,愿为情故,虽死不悔。黛玉也常常提到“死”,死似乎“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似乎注定她是薄命的。但就在这薄命的一生里,她显然不愿与平庸为伴——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也因为自尊,她显得娇弱易碎。她是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永远哀怨在旧时代外的细雨中。
“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那个叛逆少年”那管世人诽谤!宝玉正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中,贾宝玉被众人看作离经叛道、不务正业的公子,但他性格本是善良的。再来看看那所谓“不通世务”“怕读文章”不过是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愚顽”的“蠢物”。甄宝玉见面谈仕途经济,他失望;父亲做官,他畏之如虎。而他在以一颗纯真的心围绕着他的丫鬟中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当我们反观时代的烙印,宝黛虽没有被时代烙下痕迹,但在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是没有世外桃源的。贾王史薛终也没能走出封建大家族的羁绊,他们一如古代的帝王将相,或是某个虚渺的仙境美女,以一种绝情的速度彼此消长,在广袤的人海中重复着一代一代之间毫无差别的乍起乍落的命运。生活在其中的宝玉也无法摆脱其束缚,经济上的保守,政治上的专制,文化上的束缚,人的自由行无从谈起,这就是时代的悲哀,宝玉的悲哀。当一切如梦般消散,一切只成一枕黄粱,一切都经历过沧海桑田,只是在记忆中,他们的心永远也不会老去。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3
薛宝钗,别号蘅芜君,金陵十二金钗。生得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她性情温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在贾府中,自贾母起上上下下无不称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府是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贵族大家庭,她怎么做到如此游刃有余,今天,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薛宝钗的处世哲学。
薛宝钗“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这和她的处事哲学是分不开的,她都有哪些处事哲学呢?
一、真诚细致善解人意。
善于观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宝钗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宝,无疑薛宝钗将其发挥得淋漓精致。第二十二回,贾母因喜宝钗稳重和平,亲自为她操办生日。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的喜好来回答。有的人会觉得宝钗这么做很不真实,总是拍长辈马屁,但是从正面评价的话,宝钗这种行动也可以说是尊敬长辈,让长辈开心,爱长辈的表现。宝钗心思细腻,她甚至可以揣度到史湘云和岫烟欢歌笑语背后内心的苦楚,并且尽量为她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她帮助史湘云举办螃蟹宴,并避免伤到湘云的自尊心,此事之后,史湘云对宝钗感激涕零:“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妹们,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精于为人处世的薛宝钗就这样换来了史湘云这份重要的人情。
二、公平待人,理智处事。
对待人人厌恶的赵姨娘和贾环,宝钗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既不歧视、排斥他们,也不拉拢、纵容他们,宝钗的哥哥从南方带来很多土特产,分派送人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给赵姨娘准备一份。这个从来没有被别人正眼看过的人心里就念叨开了:“还是人家宝姑娘会做人,即展样,又大方。要是林姑娘,连正眼都不会看咱们。”对于贾环,他虽是荣国府三公子,但因庶出,做人又最无赖,贾府上下无人喜欢他,但薛宝钗素日看她亦如宝玉,对他的不自重行为,也是以姐姐身份规劝:“好兄弟,快别说这话,人家笑话。”宝钗理智的特性,在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三、宽容忍让钝化矛盾。
宝钗处事待人豁达大度,严己宽人、不斤斤计较。黛玉借雪雁送手炉一事指桑骂槐之时,宝钗明知奚落他和宝玉,知黛玉如此惯了也不去踩她,宝钗就是这样以一种浑然不觉、装聋作哑、故作糊涂的姿态,钝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秋日里黛玉犯病,宝钗前去探望她。因宝钗觉得黛玉现吃的药过热,建议他吃冰糖燕窝粥,黛玉听了非常感动,就把自己心里的苦楚和所有的不便都将给宝钗听,宝钗开解黛玉,要她不必央烦老太太和凤姐,拿自己家的冰糖和燕窝给黛玉,省却了很多麻烦,黛玉不再对宝钗心怀芥蒂,两人真正成为了知己,所以叫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四、勤于走动,情感投资。
常言道“见面三分情”、“相逢一笑泯恩仇”直接的交流容易建立感情交往的时间越长,接触的机会越多,个体间也越容易形成亲密关系。
薛宝钗最大的闪光点就是他卓越的交际才能,总是能恰到好处的施恩与人。如此一来,大观园中宝钗便成了众多人的知己,湘云认为她善解人意,黛玉觉得她很大度,王夫人把她看作是宝玉的幸福,众丫头评价她平易近人。这是宝钗处事的必然结果,这和她高情商是分不开的。情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一个拥有良好情商的人不仅仅能承受各种心理压力,更能够坦然面对竞争,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