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内容页

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精选16篇)

分类:观后感发表于 2024-07-05 14:40阅读数:0

想写好观后感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精选16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大文斗范文网会员为你整理了16篇“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作用。

篇1:《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在假期里,因为朋友的极力推荐,阅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部书。感触最深的是在这部文章里作者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促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位教师,去怎样把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作为一个勤奋而求实的人,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歌咏 “大学真好”,为闲暇、自由思想、生活的明丽与清闲致敬。他希望每一个人都通过教育获得渊深的学识、敏捷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肖川又是一个浪漫而深刻的人,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他崇尚闲适的生活态度,表达肖川深刻哲理思想的教育随笔:因随和、随意、随缘而“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没有失败只有成功。”人性化教育“、诗性教育是肖川博士教育理念的首要特征。以往怀着对教育理论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以为高处不胜寒以至于避而远之,从接触了肖川的优美作品,其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改变了我的幼稚认识。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篇2:《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肖川,但初读他的作品时,我却不以为然。也许是受学科本位的影响,觉得他的文章虽然外表华丽,但内在明显过于空洞。书中除了批判现实、宣扬理想,似乎在行动上究竟怎样落实和解决并没有明确的阐述。甚至很多方面脱离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现实,给老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 这种仅限于乌托邦式的说教,对于像我这样急需具体操作方法指导的职初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虽然肖川的作品不甚喜欢,但为了读后感,无奈之下最近又不得不再次打开了这本书。然而此次当我静下心来,一篇篇、一段段、一行行细细品读后,却发现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在改变。原本的抵触情绪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将肖川的书作为推荐读本了。他的书仿佛一坛美酒,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与其融为一体,辨出其中韵味。

肖川的书,让我明白了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我想基本每一个走出校园,踏上教师岗位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自己的角色发生转换时,才会理解为什么当年自己的老师总是怨声载道,因为,确实,孩子们很难教。

因此曾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所谓的“理想”、“信念”无非是一些大道理,自己只要把学生教会了,成绩上去了,那么我也就尽到职责了。

然而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要高扬教育的信念与理想:因为它是与人生的理想相联系的。一个人如果只将脑袋埋在饭碗里,又怎么能看见远方哪些飘逝的云朵呢?正如艺术家瞩目的是美,经济学家瞩目的是利润,教育学家瞩目的当是人的成长;他必须回答理想的人的形象,以及如何有效的促进人的成长。

肖川的书,让我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与心态。

最近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巨一的孩子太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其实反思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要改变孩子,是否要身先力行,先从自己做起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也许是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阅读习惯是“速食型”的,常常是“缺什么,补什么”,这种带有功利性的阅读方式虽然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效益,却常常是囫囵吞枣,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然而肖川的书,却犹如一贴心灵的净化剂,能让人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

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这段话:“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工作即将踏上第四个年头,当初出茅庐的热情退却后,人不免产生一丝倦怠,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支点,来支撑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内省与自察”。

要想让自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要想让自己可持续的发展,要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我想首先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从书中汲取养料,结合自己的工作现状及时反思,这样才能让工作充满动力,让心灵得到滋润,让灵魂得到洗礼。

也许以我还达不到“带着镣铐跳舞”的境界,但我会尝试怀抱着理想与信念,沉静下来,以古典的心境对待学习,提升自我!

篇3:《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读了《教海漫记》,我感受颇深。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微笑教学。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对自己一贯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走上岗位的最初几年,自己还像个孩子,学生在与自己亲近的同时,自然也少了几分敬畏,高兴起来有时候还跟老师开开玩笑,整个课堂都炸开了锅,这个时候别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连课堂都无法组织了。经常弄得自己狼狈不堪而又束手无策。发现此路不通,只好寻求别的方式。后来,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引下,知道只有老师严肃学生才会对自己肃然起敬,于是不得不板起那张略显幼稚的脸孔。这样一板,效果是好多了,学生正襟危坐,除了极个别捣蛋鬼,基本上都不敢造次,感觉轻松了很多,也不怕老师们来听课时无法驾驭课堂而下不了台。在欣喜的同时,弊端也是存在的,我一活泼开朗的人,在课堂上非得装得像个老学究,有时候着实想笑却又不得不憋着,课上课下两个样,成了真正的“两面派”。

这一严肃不打紧,一晃就是9年,直到于老师的这个微笑教学的观点让我幡然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软化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气氛融洽了,师生和谐了,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的负累,成了大部分孩子的天堂。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不减半分,原来孩子们真正崇拜的不是那张板着的面无表情的脸孔,而是老师风趣的语言,渊博的学识,非凡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学会微笑教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学习他所教的学科。我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导下,我会在教学领域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篇4:《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在肖川老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他用精辟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教育与教学的意蕴与重要性,向我们展示了他那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我相信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将受益良多。

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创造文明,富强的社会环境的前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所谓“人才”是从社会的需要的角度来对人的要求,是从人的有用性来定义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良好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古人云,“天生我才必有用”,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发挥个人特长。但是,正如肖川老师说的,我们的教育很多却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社会的规范、纪律的约束和强求一律的认同。孩子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很多成了只会背标准答案的,个性谨小慎微的乖学生,而那些个性较强、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学生却往往被我们一竿子打入“坏学生”的行列。

当前,我们的社会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可是社会却仍严重缺乏创新人才与高尖端科技人才。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磨灭了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以致我们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平庸之才。那些成绩优秀的乖学生在社会中往往只能当别人的追随者,却很能成为担当大人的领导者。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新观点,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在社会上最充分地实现他们的价值。其次,转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观念。“教师中心”的观念,实际是对学生自主性、独立性的践踏,它贬低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低估了学生自我管理和制定规则的能力。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才能让每个学生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活动,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探索。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人明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向肖川老师学习,更全面地关注我的学生,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直接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中的是学生今后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学的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

篇6:《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静静地读完了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最后一段诗一样的语言,轻轻的将书合上,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仍然爱不释手。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那一个个直抵内心的话题、论述,令我读后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把我引入了作者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的教育学的世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

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作者“基于个人经验,用心血、用生命、用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的确, 透过那亲切自然、热情中肯且又散发理性和诗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会。

首先,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与我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写道:《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

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

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其次,我体味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

因此我认识到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倾听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使我的视界逐渐敞亮,内心走向澄明,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

篇7:《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难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对比周围的学校教育,包括我自己的读书生涯及之后做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应付的状态,个别甚至真的是“折腾”中学习的,只有极少数是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应该成为每个教师追求的一个目标。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把一个智商优秀,学习品质良好,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这也许并不困难;而要把一个智商一般,家庭背景一般,学习品质差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乐观的,文明的,好学上进,学业优秀的合格毕业生,就很不容易。也正因为不容易,才更显示出我们呢的工作的难能可贵。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直接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中的是学生今后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学的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

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太佩服肖川博士,竟然能用这么难精炼又雅致的文字让我领略了教育的内涵,让人品味,遐思。

篇8:《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相反,如果学会鼓励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对话的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没有这种渴望,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再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可能是别的什么。

我们大坝中心学校的很多学生,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都是主动回答问题的,都是积极认真交流的,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

还有尊重,要让学生有自主意识,前提就是尊重,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搞好管理,为学生的进步而探索,教育即解放!

篇9:《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中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地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就会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篇10:《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再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源于自己对工作的倦怠,感觉自己每天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似乎进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热情淡去,烦恼倍增。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如一剂良药,为我的教育导航,给予我工作的动力。

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篇1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一下子就被它清新隽永的文笔所吸引。真是字字珠玑,读来令人感到回味无穷。

最欣赏“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篇,这里面的《教师的六个学会》让我感触最深。

首先是“学会等待”。肖川博士说:“从我们个人的生命里程来说,我们90%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而正是这貌似徒劳的努力,使我们拥有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最终使得我们有1%的取得成功的可能。”

是啊,最后一刻的成功就是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努力啊!如果没有等待的耐心,没有继续的努力,那么成功终究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以前经常跟同事抱怨班里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太不积极了,提出一个问题后,举手的寥寥无几。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我的心里就冒火,就会忍不住严厉地呵责他们。当现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我便心浮气燥,灰心丧气,把所有责任都推向了学生,认为对学生采取任何严厉的措施都不过分。就这样,我对学生增加了呵责,增加了失望,少了一分理解和信心。后来,在烦躁和苦闷过后,我耐心地向学生了解情况,静静地反思其中的原因才发现,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课前备课不够充分,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教学内容也是面面俱到,所以总感觉课堂时间很紧张。当提出问题后,不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就要求他们来回答,由于思考不充分,他们当然不敢或不愿意举手。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就认为自己总是不会回答,慢慢的,他们就不再思考,不再参与课堂,仿佛听课已经跟他们没有关系了。这么想来,其实是我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后来,我下更大的工夫去研究教材,有详有略地处理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慢慢地,举起来的小手越来越多,谈出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从孩子们闪亮的眼睛里,我看到自信正在他们体内成长,蔓延。读了肖川博士的文章,我明白了,只有学会了等待的老师,才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

再一个是“学会选择”。正如文中所说的:“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而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俗话说得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境况、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世界在每一个人的眼中所呈现的样貌、所展示的色彩,也就不尽相同。这诸多的不同就造就了富有个性的,千差万别的一个个生命个体。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眼看孩子们就要小学毕业了。我前一段时间分批给他们召开了毕业前动员会,在思想上给他们加油鼓劲,希望他们能以积极的学习状态愉快充实地度过小学阶段的最后时光。动员会的效果十分显着,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大都积极起来。我不禁在心里感到高兴。

可是就在前几天,班里一个本来学习就很困难的小男孩的表现却跟别人大相径庭。作业要么不带,要么写不全,多次苦口婆心的谈话之后仍不见改善。今天忍无可忍之下,我请来了他的妈妈。一番交流之后我了解到其中的原因:从孩子出生,他的爸爸妈妈就闹矛盾,这十年来都是妈妈带着孩子住在娘家,夫妻俩各过各的日子,爸爸几乎没关心过孩子。直到前几天,孩子的爸爸妈妈才刚办完离婚手续,孩子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思想压力大自然无心学习。当家长跟我讲述这件事的时候,娘俩都哭得一塌糊涂。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原来这个弱小的孩子一直以来都背负着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的沉重的心理压力。那么我要做的,除了更爱他,别无选择。等他们情绪平静一些后,我对孩子说:“现在你的爸爸妈妈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妈妈很难过,她需要你的帮助。而你能帮妈妈的就是放下思想包袱,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不让妈妈为你的学习费心就是对妈妈最大的帮助。”他听了我的话使劲地点了点头。在后来的这几天里,我总会格外关照他一些。课堂上,我会多给他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作业本上,比原来有了更多鼓励的话语;课下,跟他聊聊天,了解他的心思,排解他的烦闷……在我的关注和鼓励下,他的表现一天一个样,为他高兴的同时我的心里也有了些许的安慰。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它突现的是人性的多姿多彩,是无数蓦然回首之后的感动。它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有的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读了这本书,更是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么重!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的就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篇12:《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中华民族的教育已经有了上下5000年的历史了,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等百家争鸣的时代到现今中国教坛上的各种教育新说。中华民族的教育人都在不断地研究着中国的教育,力求使中国的教育更加的完善。

最近十几年,教坛上掀起了激烈的改革浪潮,各种教育新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也可谓是百花齐放。其中有些学说只是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但有的学说也受到了一部分教育人的积极响应,在实践中摸索着艰难的前行。这些著书立说的教育者不管是为了个人私利也好,还是真心为中国教育寻找出路也罢,他们的学说都代表着自己对教育的观点。我想,我们每一个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知道教育是来不得一点虚假的;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所以我们在众多的教育新法中寻找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寻寻觅觅中,我们在校长的带领下,找到了我们认为挺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是我们的创新。

在创新的同时,我们也要继续发扬老祖宗留下来的教育精华,做实在的教育。对待学生不仅要诲人不倦,更要以爱和真诚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我们的教育方法才能奏效。我们要坚守教育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好好地坐下来,仔细的琢磨我们的教育,精心的打磨我们的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耐心的、点点滴滴的浸染学生,通过经年累月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有所发展,实现自我。

虽然在这个人心虚浮的时代里,教育也不能免受其害,教育制度的老化以及教育上急功近利的现状让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也要以一双冷静地眼去看待教育,做实在的教育。

篇1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肖川在教师的“六个学会”中提出: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是其中之一。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一个人成长是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习、思考与不断地纠错中慢慢的累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回想我们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他们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习差、有的纪律差,坏毛病一大堆、有的学习纪律双差,作为老师的我们想让每一个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都那么的优秀,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要学会等待。

学会了等待,我们就能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用平和、冷静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用心去教育、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不断地指给他们正确的方向,引着他们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在这期间我们允许他们有差距,允许他们反复犯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慢慢改变。

善于等待的老师,永远不对学生说“你不行”,对学生永远充满信心,热情、亲切的对待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最终都是优秀的;善于等待的老师,他们的课堂一定是轻松、愉悦的,是幸福的。学生幸福,老师也幸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篇14:《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茗岙小学 胡学雷

近来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被他的深刻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和感性的铺陈所深深吸引。该书犹如“理论的面包上涂抹上诗性的奶酪”。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书中这样写到:“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

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服务和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有着很多不同,从目标上看,教育服务追求学生成长与发展;从方法来看,教育服务是复杂和多元的;从成果看,教育服务是看学生发展的满意程度。我们要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1、规范教育行为,使我们的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和科学得当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直接能够影响学生身心的活动,其方法的选择首先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并通过教师的职业行为影响学生,真正让学生言传身教。

2、尊重学生家长,使学校的服务成为一种满意工程。检验学校工作的好坏是社会、家长。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新时代家长是有文化、有思考的家长,对教师的行为监督能力很强,鉴别能力也很强,家长不再屈服于学校的上级行政式的角色定位。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师观,变被动接受家长的咨询为主动与家长的联系,变高高在上的教师观为全心全意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

3、注重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的发展。齐步走是一贯的教育方法,以前我们都用同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我们要注重学习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的个性化。只有教师有了愿意改变单一模式的教学愿望,问题学生的处理才会有科学的方法。

4、上下齐抓共管,注重学生每个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的习惯培养,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篇15:《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第七章“完美的教学”,文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看法,我把它们摘抄下来,在以后的时间里可以不断地品读、揣摩:

对教师而言,上课是与人的交往,而不单纯是劳作;是艺术创二不仅仅是教授;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而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

一个教师,其实也是社会舞台上的一个“角色”,他在讲台上讲课,更是在社会舞台上“做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向学生乃至社会展示着自己的人格品味。

学生有自己的感性和情感世界,他同教师一样懂的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教学必须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他们的个性受到尊重,以及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只有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带来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是学生热爱思考并且善于思考。

教师要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真诚的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听课是学习,读书是学习,写作也是学习,而且是更有效的学习,因为写作使得阅读不能满足于泛泛浏览,而必须是一种研读。

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会使我们更用心的品味生活,洞明世事,从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捕获到怡人心智、怡人性情、滋养人生的知识与信息。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篇16:《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读后感

阅读完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D�D“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首要性质是启迪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心智。教育不同手术,手术是塑造人健康的躯体,而教育是塑造人的认知、思想和精神,因而教育的整个过程无不与人的“心”打交道,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我们教育追求和目标。

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

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肖川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却唤醒了我们内心的激情,让我们觉得对生活完全可以保持着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对教育应该持有热烈的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洋溢着对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怀。浸润在他的文字中,学会了内省与自察;在他的点拨下,去为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底色。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检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多幼稚。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的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一定会努力向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多学习,多揣摩。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学校为我们提供成长的大环境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是肖川历时10年写就的译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领域和主题,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虽然没有每一篇都细细读到,但看了其中的不少文章后,使我感到这本教育随笔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些准则和经验。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打开了那本棕色封面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拜读后轻轻阖上。然而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理想!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就是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被这一段话所感动,让我的内心有一种读一读的渴望。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是肖川历时10年写就的译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领域和主题,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虽然没有每一篇都细细读到,但看了其中的不少文章后,使我感到这本教育随笔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些准则和经验。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往往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何其重要,这就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重的是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许多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是在于人的发展。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我想只有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

拜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后,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标签: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