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生物七年级教案模板5篇(七年级生物教学)》,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收集的生物七年级教案模板5篇(七年级生物教学),欢迎参阅。
生物七年级教案模板1
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
【篇1: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
微课教学设计 生物
微课名称
练习使用显微镜 知识点来源
学科:生物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各种教学设计均可 知识点描述
让同学们了解生物显微镜的结构及其作用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 教学方法
主要使用讲授法教学 适用对象
初一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生物学科是学生们到初中以后才开始学习的新课程,所以对于学生们这门课还是比较有趣的。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简单的了解了生物的特点以及生物圈的一些基础知识点。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新的章节生物的结构。在了解生物结构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我们常常在生物学科中的使用的工具显微镜。所以这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生物显微镜。教学目标
让学生们了解生物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的作用。教学背景
本章节是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新知识点的开端。在之前的学习,我们都是从宏观角度了解了生物特征及生物圈的一些特征。接下来我们从微观中学习生物学,即通过了解细胞来学习生物学。在我们通过细胞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生物学中用于观察细胞的工具-生物显微镜。教学总结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首先了解了显微镜的一个历史情况,以及显微镜在生物学中的作用,之后我们在了解生物显微镜的结构。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只是简单的了解了生物显微镜的结构,知识点比较单一,所以本次课程相对比较枯燥。【篇2: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
一、教材简介:
本微课选自人民出版社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二节《血流的管道 血管》的内容,此微课选取的是在学生学习血液 之后进行的环节。微课着重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人体三种血管的比较,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主要从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通过图片、动画影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 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重点问题,通过学生亲手标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让学生体验它们之间关系,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最后通过观看血管视频,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设计特色是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三种血管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教学难点:分辨毛细血管、静脉和动脉血管。六、教学用具
投影仪 幻灯片 有关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资料。七、教学过程:
生物七年级教案模板2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 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生物七年级教案模板3
生物的特性_七年级生物教案_模板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生:学生1指出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以及鹰、蝴蝶和蜜蜂。学生2指出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还有被豹追赶的羚羊群。学生3指出近处一座农家小屋,门前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农夫在种地,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树上有一只小鸟正在巢中休息。农家旁边有小桥,桥上有车辆和行人。学生4指出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飞机、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小桥、流水、土地和农具”。
师:教师同时单击这些图像,学生都答出后,屏幕显示:“祝贺你,答对了!”并出现掌声鼓励。
2.生物的特征
师:图片中的小鸟在树上休息,小狗跟随主人,母鸡领着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点击一片叶子,叶片落下,同时出现声音:“再见,我带一点废物先走了。”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点击多媒体图片中的含羞草,含羞草的叶片合拢起来,同时发出声音:“别碰我,我怕羞!”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点击一个鸭蛋,蛋壳破碎后出现一只小鸭。并点击水面上的鸭群,伴随着配乐童谣:“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 回答说:“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学生2 回答说:“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学生3回答说:“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师: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元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书上没有说到的特征?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还有寿命,有生老病死。生物也要休息。”
学生2回答:“生物也会传递信息。例如,蜜蜂发现蜜源后,会回到蜂巢附近跳“8”字形舞,然后引导蜂群飞到目的地采集花蜜。”
学生3回答说:“我从一本刊物上看到有一种高大的树,在长颈鹿吃它的叶子时,它的叶子会产生一种物质,使长颈鹿胃涨难忍,只好吃另外一棵树,结果一样难受,原来第一棵树已经把信息传给了附近的树。后来长颈鹿发现了这个秘密,它就跑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去吃树叶,等树发觉时它就又跑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去了。”
师:同学3的说法是否可信,还有待考证。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狗,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狂叫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点击按钮,出现文字:“祝贺你,答对了!”同时发出掌声。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十一节 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和保护两个问题。对这两问题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问题。一方面,人类要利用动物,从动物身上获得人类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从生态保护的角度,也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我们又要保护动物,使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本节教材简明易懂,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利用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因此,本节课宜结合乡土教材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由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利用图片、录像资料对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进行介绍,以便使学生对我国的珍稀动物有个直观的了解。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保护动物资源的意义。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人类对饲养动物的利用。
2.了解动物的驯化,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当地特产饲养动物的介绍,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对我国珍稀动物资源的介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2.教学难点:人类对动物的利用。三、教学准备
各种珍稀动物的图片、投影、录像等。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我们了解动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其实动物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狩猎工具的改进,捕获的动物有了过剩,就把它们圈养起来,在圈养的过程中,这些动物就被驯化了,成为今天的家畜、家禽。现在,这样的饲养动物越来越多。你能举出几种跟人类生活有关的饲养动物吗?(可以看书后回答)
(一)列举已被利用的饲养动物
狗、马、牛、狐、水貂、鸡、鸭、鱼、对虾、海参、牛蛙、鳖、梅花鹿、麝鼠、河蚌、蚂蚁、家蚕、骆驼、兔、羊……
在列举了各种已被人类利用的动物以后,要求学生在每种被列举的动物旁边写出其用途。
(二)根据用途对上述动物进行分类
要求学生根据列举动物的用途不同进行分类。把具有相同用途的动物写在一起。该过程可以由学生在自己的纸上完成,也可以由学生上台板演,或两者同时进行。最后在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分类结果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出人类对动物四方面的利用。1.利用动物作为动力。如:马、牛、狗、骆驼等。
2.为人类提供衣着材料。如:狐、水貂、家蚕、兔、羊等。
3.为人类提供食品。如:狗、马、牛、鸡、鸭、鱼、对虾、海参、牛蛙、鳖、兔、羊等。4.为人类提供香料、药材、装饰品等。如:梅花鹿、麝鼠、河蚌、蚂蚁等。
(三)了解当地的饲养动物。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平时所见所闻,说出几种当地的饲养动物及其经济意义。重点描述其放养方式。从而引出驯化的概念和驯化的两种方式:散放和栏养(或笼养)。并根据实际向学生介绍栏养方式已成为规模养殖的主要趋势;栏养方式的优点及要求。使学生明白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四)介绍我国的珍稀动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动物的利用能力越来越强。由于人类对动物的过度猎杀,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原因,导致有些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这些动物殛需得到人类的保护。我国有许多这样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朱huan、金丝猴、扬子鳄、褐马鸡、白鳍豚等。
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本73页“我国的珍稀动物”,然后完成下表(见附表)。在学生完成该表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修正表格内容。
分布范围 特征 保护意义 大熊猫 川、陕、甘
[1] [2] [3] [4] [5] 下一页
地球上的水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 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能够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课前准备:
1、课件,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老师很爱旅游,课前老师和几位同学也聊了聊,发现他们也很爱旅游,而且去过很多地方。省内的、省外的,国内的、国外的。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我们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哪里呢?地球外,你们去过吗?
2、但是我们国家的宇航员杨利伟却去过,这是他在“神州五号”上为地球拍摄的照片,从太空看地球,你们发现了什么?(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你们对地球上的水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话题“地球上的水”。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师提问:
1、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它们都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海洋、河、湖泊、小溪、冰川、高山积雪……(教师帮着整理、并板书)
2、空气中有水吗?对,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
3、那谁来总结一下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那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几种不同地方的水。(播放课件)
4、可见地球上的水分布确实很广,它分布在祖国及世界的各个地方。根据这个特征,你们能给地球起个更加形象美丽的名字吗?(水的星球)
教师讲述:
1、这个名字非常美!还有吗?(水球)
2、好,这个名字非常形象!我们生活的地球不愧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
三、体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师提问:
1、既然地球是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人利用,为人们服务吗?哪些水我们不能用呢?为什么?(海洋中的水不能用,因为那里的水是咸水。)
2、咸水我们不能直接利用,那么我们能直接利用的水是什么水呢?(淡水)
3、那你们知道哪些地方是淡水呢?(河、湖泊、冰川、水蒸气、地下水)
4、对,它们都是淡水,是不是所有的淡水都能被人们直接利用呢?(不能,冰川中的淡水无法被人直接利用。水蒸气也无法直接利用。)
教师讲述:看来,只有河流、湖泊、地下水容易被我们开发利用了。
教师提问:
1、那容易被我们开发利用的淡水究竟是多少呢?下面同学们请看资料中是怎么分析的。(播放课件)
2、通过看资料,我们了解了地下水的什么知识?(地下水又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3、这两种地下水有什么不同吗?都容易开发利用吗?
教师讲述:
1、那么容易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也只有浅层地下水,河流,湖泊这三种了,它们占了地球淡水面积的那么点。看来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确实少,少到什么程度了呢?确实不好说。
2、下面老师给大家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们就明白了。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所有水比做一个大西瓜,那么淡水就相当与一小块西瓜,而可被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与一颗小西瓜。(播放课件)
教师提问:
1、现在大家看看能否利用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杯水、一个勺子、一只滴管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一下“地球上的水”“淡水”“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哪个小组能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上台展示并解说: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水相当与这一杯水的话,淡水只相当于这一杯水中的一勺水,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勺中的一滴水。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展示,大家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地球上的水
淡水:河、湖泊、冰川、水蒸气、地下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2.能够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一、认识“水污染”和“浪费水”的现象
教师提问:
1、虽然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但是可让我们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少的可怜,少到只相当与这一杯水中的一滴水,就这么仅有的一点淡水资源总该完全地被人类利用吧?(不能)为什么?(还存在被污染和浪费的现象。)
2、你们听说过或见过哪些关于水污染的现象呢?
教师小结:像石头、泥沙、杂草都是自然界的物质,它们没有毒性,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无害。我们说这种现象不是“水污染的现象”。像水中有了一些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使水的成分发生改变,这才叫“水污染的现象”。
教师提问:下面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份资料中的水资源是怎样被污染的?结果怎样?(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
1、工厂排放废气和水蒸气凝结形成酸雨。
2、工厂排放污水使鱼死亡。
教师讲述:
1、据联合国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排放污水达 1000 亿吨,造成 5 万多亿吨的水体被污染致使数百万人死于饮水不洁引起的疾病。
2、看来污染的水不仅影响到了动物、植物的生存,更加严重的是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
教师提问:看来,归根结底造成大多数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就是人类自己。人类究竟有那些水污染的行为呢?(播放课件)
教师讲解:人类水污染的行为基本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农业上的污染,比如农民过量喷洒农药,大量的农药会在下雨天随雨水留入附近的河流。其次是工业上的污染,比如许多工厂将废水、废渣倒进附近的河流湖泊中。最后还有生活上的污染,比如人们将生活垃圾倾倒到河流湖泊中,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附近水域的水质,还可能污染到地下水。
3、出示一杯污水,你们能想办法将这杯水变得干净一点吗?
4、学生讨论后分组实验过滤的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吗?(学生回答)
二、体验节水的必要性
教师提问:
1、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污染水”和“浪费水”的行为,那我们作为地球上的小公民,该怎么做呢?①随手关好水龙头;②洗完衣服的水墩地、冲厕所;③不玩水枪。
2、大家说的非常好,说出了那么多做法,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今后该怎么做吗?(节水、爱水)
教师讲述:
1、我想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节水、爱水意识。但光靠同学们节水、爱水是不够的。我们要号召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参与到节水、爱水的活动中来。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份宣传小报的形式来宣传这次活动,老师这是一个样本,大家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做出你们满意的设计。(播放课件)
2、不过现在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组为你们的宣传小报设计一句响亮的宣传语。下面各小组进行讨论设计。
学生每组发言,交流宣传语
三、课堂小结
教师讲述:大家设计的宣传语各具特色,小报的具体内容下去完善,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这次活动一定会取得成功。老师希望每位同学及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像珍惜自己生命那样去“珍惜每一滴水”(播放课件)“如果不珍惜水的话,那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播放课件)
板书设计:
地球上的水
生活中要做到:节水、爱水
农业害虫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介绍了与农业害虫的有关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对蝗虫形态结构的观察,总结出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课本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蝗虫的结构特点和蝗虫能够对人类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的原因,以及防治蝗虫的最佳时机和方法。
蝗虫是北方常见的农业害虫,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因此要对蝗虫进行探究活动,学生会有一定的兴趣。教师还应适当提出一些学生不了解的问题,借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课前教师应先准备好进行探究活动需要的物品,包括蝗虫活体和实物标本、农业害虫的标本和图片等。本节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在进行蝗虫口器的观察时,教师应先加以示范,在探究蝗虫呼吸“门户”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开阔思路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昆虫纲动物的特征。
2、识别常见的农业害虫。
二、能力目标
尝试进行昆虫口器的解剖观察和昆虫呼吸“门户”的探究活动。
三、情感目标
形成重视农业生产,科学防虫治虫的思想。
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对蝗虫结构的观察总结昆虫纲动物的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蝗虫的结构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昆虫纲动物的特征。
教学媒体
蝗虫活体和实物标本、蝗虫生活史标本、农业害虫标本、解剖盘、镊子、试管(或水杯)、凡士林等。
课时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身边事”进行引入,也可以根据本地发生的虫害进行引入,也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蝗灾的视频进行引入。
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为什么蝗虫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的危害,进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探究竟
(一)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蝗虫标本或实物,认识蝗虫身体各部分的分界线和各部分的结构。
教师可事先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把蝗虫放在小蜡盘里,使左侧向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先对照课本的插图区分蝗虫身体的头、胸、腹三个部分,然后按照顺序对头部、胸部、腹部的结构加以识别。
(二)教师首先演示解剖和观察蝗虫口器的方法,然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剖观察。
(蝗虫口器的观察顺序为,先用镊子夹出上唇,然后顺序取出上颚、下颚、下唇、舌等部位。)
在学生观察时,教师布置学生思考蝗虫口器的特点与其取食特点和生活的关系。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三)教师提问“蝗虫是靠什么进行呼吸的?”然后找几名学生进行回答。进而,组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进行探究。
(关于“蝗虫呼吸‘门户’在哪里”的实验,总的思路是想办法将气门堵住,或将蝗虫的头部捂上,与外界空气隔绝。过段时间,看经不同处置的蝗虫有什么变化,因该是堵住气门的蝗虫死亡,捂住头部的蝗虫照样活着。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可以用下面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1)取两只蝗虫分别将头部和中胸到腹部浸入水中,过一会看结果。胸腹浸入水中的死了,头部浸入水中的活着。
(2)找两只大小相似的蝗虫,把其中一只身体两侧的气门全部用凡士林堵住;另一只不处理,将它们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能透空气的),过几个小时再看它们,被涂上凡士林的奄奄一息了,另一只安然无恙。)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想出其他的实验方法,进行证明。
(四)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并讨论蝗虫一生经理哪几个发育阶段,在哪个阶段进行防治最好。
在学生讨论后,教室请各组代表阐明本组的观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蝗虫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
观察蝗虫的口器,思考蝗虫口器的特点对其生活有何意义,并进行讨论。
设计实验探究蝗虫进行呼吸的结构,最后认识蝗虫“气门”的作用。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分析蝗虫的发育阶段,并讨论防治蝗虫的最佳阶段。
大家谈
本部分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可以经过学生的讨论和对“探究竟”的总结得出结论,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列举。
(参考:1、蝗虫的体表有外骨骼,可以保护内部的柔软结构,防止水分蒸发,能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蝗虫的胸部腹侧有三对分节的足,前足和中足适于爬行,后足发达适于跳跃。蝗虫的胸部背侧有一对革质的前翅和一对膜质的后翅,适于飞行。蝗虫既有适于跳跃的足,又有善于飞行的翅扩大了陆地上的生活范围。)
通过讨论总结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并列举本地常见的农业害虫,如果可以的话对其进行描述。
知识链
(一)教师组织学生回忆“探究竟”的观察结果,对蝗虫的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由此得出昆虫的结构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一个;胸部有分节的足三对、翅两对。
(二)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本的插图归纳蝗虫的生活史分为哪几个阶段,并进行提问。然后教师强调若虫也叫蝗蝻、跳蝻,就是蝗虫的幼虫。
(三)教师结合“探究竟”中的讨论结果,再次强调蝗虫的防治应在若虫阶段,因为该阶段蝗虫的活动范围较小。
回忆探究竟的结论,总结出昆虫纲动物的特征。
归纳蝗虫的生活史,认识蝗虫发育的三个阶段。
实际用
本部分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农业害虫和防治方法。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本地常见的害虫标本,并介绍其危害和防治方法。
认识常见的农业害虫和防治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五 农业害虫
一、蝗虫的结构
二、蝗虫的生活史
三、昆虫纲动物
四、常见农业害虫和防治
生物七年级教案模板4
七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细菌和真菌”,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能
.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境
导入新
.展示禽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感视频
2.展示一些动物、植物及细菌、真菌的图片,设问:这些生物都是由什么基本结构构成的呢?引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一步提问:是不是生物圈里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呢?从而引入本章题——病毒。提出疑问:病毒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使人和动物得病呢?
激起学生兴趣
观看图片
思考原因
同桌交流:有关病毒的信息交流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病毒的发现
ppt展示图片:
伊万洛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因
2.病毒的特征
(1)病毒的大小
互动:让学生拿出尺子测量本上例举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毒的长度.
点拨:仅电子显微镜可见
(2)病毒的形态
微视频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3)病毒的结构:
展示病毒结构示意图,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
(4)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①病毒能独立生活吗?为什么?
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②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这样的生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活方式叫什么?
③设疑: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怎么样?
④设疑:病毒是怎样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殖的呢?.
⑤提问:生物有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哪些特征?那么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是生物吗?
3.病毒的种类
呈现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问:病毒多种多样,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呢?引出分类的依据。
引导:我们知道病毒是不能独立生活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展示前收集的病毒使人患病的例子,图片展示:
由于病毒的感染使人和动植物患上了某些疾病,如:流感病毒、乙肝、SARS、狂犬病、禽流感、艾滋病、等等。问:那么病毒只对我们有害吗?
(2)观看微视频——病毒有益的一面,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待它有害的一面,又要看待它有益的一面,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在疾病预防、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上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并总结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
同桌2人合作探究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病毒大小,形成直观印象
多种多样
观看视频,思考
学生归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学生合作,讨论,小组展示
网
学生观察图片,学生归纳: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称植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称为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观察图片,然后分析自己搜集的资料,对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表达见解。
对病毒有新的认识,知道疫苗等是一种减毒病毒,用来预防疾病。
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生物七年级教案模板5
第一节 病毒
教学分析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本节课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学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4、培养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观点。
5、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1、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病毒结构的独特性。
2、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肝、天花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收集有关病毒发现历史的资料。
3、收集有关病毒危害人类生活和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资料。
4、制作病毒侵染细胞的多媒体动画及有关病毒形态和危害其他生物的图片。
5、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学生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病毒有关的人类疾病名称,并大致说出与什么病毒有关(如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学生在举例过程中,可能会列举出某些病例(如肺炎、痢疾等疾病)与细菌有关而非病毒,据此设置疑问:病毒与细菌是一类生物吗?对此问题,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收集的资料:①病毒是如何发现的?②病毒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教师总结说明,病毒与细菌是不同的生命类型,导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学习
1、病毒的形态
设置疑问: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用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菌而看不到病毒呢?由学习小组代表根据所收集的有关病毒形态大小资料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病毒的形态极其微小,往往以纳米为单位,形态比细菌小得多,举例:葡萄球菌在细菌中算小的,可流感病毒的大小只有它的五十分之一;10万个病毒排列起来才能够用眼睛看到,所以病毒通常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进一步引发学生推测,如果把病毒比喻为篮球,那用什么比喻细胞合适呢?在学生大胆推测、踊跃发言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病毒是篮球而细胞是摩天大厦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得出病毒的形态微小程度,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由学生观察得出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教师说明只是近似球形)、杆形和蝌蚪形等。此外病毒还有其他形态,如砖状、丝形、冠状等。
2、病毒的结构
病毒形态的微小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了解其内部构造,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病毒结构示意图,并设置疑问:病毒的结构与我们所学的植物、动物细胞结构一样吗?由学生讨论得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基本结构很简单,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此处,教师应强调指出,结构简单并不能说明病毒是最原始的生物。
3、病毒的生命活动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怎样生活、繁殖呢?由问题的探究导入对病毒生命活动的学习。教师用课件出示阅读资料: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第一次将病毒提纯出来,得到了一些结晶体。后来,许多科学家将各种各样的病毒提纯出来,均为结晶体。这些结晶体表现不出任何的生命特征,但是将这些结晶体移入生物体内,病毒就会大量繁殖,并使生物体致病。至今美国加州大学原斯坦利实验室里保存的他当时提纯的病毒结晶仍然具有致病力。由这些资料可知,病毒是一种特殊生物,只有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离开活细胞后,病毒无法进行任何生命活动。这点也可以用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病毒来解释。
设置疑问:病毒体内有叶绿体和叶绿素吗?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了解寄生的概念。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会像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那样用分裂的方式来增加数量吗?病毒如何繁殖呢?教师用课件来动画演示经过放射性物质标记的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过程:噬菌体附着绿脓杆菌→穿入→注入遗传物质→利用细菌内物质制造多个新噬菌体→细菌破裂,释放出新噬菌体(用这个例子可以为学习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知识作铺垫)。在学生观看动画的基础上设置疑问:新产生的噬菌体都有放射性物质吗?为什么?用这个问题深入说明,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病毒是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作为原料,在自己的遗传物质的“指挥”下制造新病毒的。这个动画演示中用的词语是“噬菌体”而不是病毒,用此疑问可以引导学习病毒的分类。这类病毒专门侵染、破坏细菌,所以叫做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利用课件展示多种图片,由学生观察、归纳得出除了细菌病毒以外,有些病毒还专门侵染植物和动物,分别叫做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此处需说明,一种病毒通常只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如绿脓杆菌噬菌体只侵染绿脓杆菌,鸡瘟也不会传染给人类。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首先介绍资料:1801年,拿破仑派遣了万名士兵进军西印度洋的卡伊德岛准备镇压当地黑人。由于军队染上了"黄热病",结果病死 万多人,只好不战自败。直到1902年才查明:引起"黄热病"的元凶是黄热病毒。然后请学生观察病毒给动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图片(如鸡瘟、口蹄疫、艾滋病患者等),说明约有60%的动物和人类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引发学生讨论,据你所知人类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对这些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由学习小组代表宣读所收集的资料,教师从致病原因、症状、危害等方面用图片和语言进行总结。为了实施教育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的要求和配合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无论学生是否提到艾滋病,教师都应该向这方面引导,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艾滋病病人。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是怎样传播的呢?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流行性感冒发生时,你的同学生病的多吗?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教师综合归纳,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和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流行性感冒。
对于病毒给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可以用中世纪发生在爱尔兰的土豆减产造成150万人因饥饿而死和鸡瘟给养殖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等实例结合图片资料来说明。经过以上讨论交流后,学生很容易形成病毒都是对人类生活有害的观点。所以,教师要继续引导讨论病毒有没有对人类生活有益的方面。可以由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破坏绿脓杆菌的例子引发讨论,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继而由学习小组代表交流所收集的病毒对人类有利的实例资料,如利用植物病毒使郁金香的花瓣出现花纹、用天花病毒制成疫苗抵御天花、用乙肝病毒制成疫苗预防乙肝、口服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用噬菌体进行疾病治疗、用病毒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用病毒进行转基因研究等等。最后,教师总结:病毒对人类的生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指导学生形成辩证的科学观点。教学设计说明:
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最易模糊的问题切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这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还是由细菌引起的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从这方面切入课程,可以轻松地激发学习兴趣。从发现病毒的小故事中,学生不仅可以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形态大小,而且也与他们已有的“病毒都是致病的”观点相吻合,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同时,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见证科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的图片,能够很直观地说明病毒的形态多样,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一般”、“基本”等模糊用语的含义,在比较中更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学生和教师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科学地、直观地展现知识,增强趣味性,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利用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及对病毒基本结构的图片观察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可以轻松理解“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特殊生物”这一科学事实,同时也为学习病毒的生命活动做好铺垫。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病毒侵染活细胞的动画,可以直观地展示病毒繁殖方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病毒独特繁殖方式的理解。在病毒种类的学习中,用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例子导入,既可以开展病毒种类的学习,又可以为后面全面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其致病性上,即危害人类生活的方面。教学设计中就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入手,首先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养殖业的巨大危害。继而在学生充分了解病毒危害的基础上,利用前摄知识及收集的大量资料来论证人类合理利用病毒,也会为人类生活造福。引导学生认识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利的方面,使学生全面地、客观地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相应的科学素养。这种渐进式的设计,可以使知识分层次展开,便于学生接受。
根据课程设置的进度,病毒的学习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前后,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结合“教育部要求于2004年起在地方课时中要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的决定,在教学设计中结合病毒的学习安排了对预防艾滋病的讨论。本着“学以致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在病毒危害人类健康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病毒类疾病的发生。由于病毒的各方面特点决定了其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大量采用图片和文字资料来使课程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大量采用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习过程掌握在学生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辩析、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其收集分析资料、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情感的过程。依据《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大量的采用由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锻炼了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作用,培养了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展开讨论,于讨论中明晰知识,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培养了科学严谨性。采用学生代表表述资料、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于探究中获得知识,学生有成就感,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知识要由学生去自主获取,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其去伪存真,去粗留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关键性问题上指引探究方向,控制教学进程,总结归纳知识,纠正探究过程中的偏差,而不是干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资料和信息往往只是停留在收集层面,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资料的收集要进行分工,不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造成资料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