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内容页

精品说课稿模板4篇(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分类:实用文档发表于 2023-05-22 10:56阅读数:0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精品说课稿模板4篇(说课稿模板一等奖)》,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整理的精品说课稿模板4篇(说课稿模板一等奖),供大家阅读。

精品说课稿模板1

一.说教材。

《向生命挑战》通过霍金以顽强拼搏精神战胜残酷的病魔,坚持科学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事迹,向人们揭示了只要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的精神,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记叙文。课文开门见山摆出了本文要表达的观点,然后以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事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个观点。在叙述霍金的事迹时,先介绍霍金年纪轻轻就得了绝症及他对命运超乎寻常的态度;接着,叙述他与不断加剧的疾病搏斗,坚强地生活和工作;然后叙述他克服疾病带来的重重困难,进行天体物理学研究和取得的成果;最后,高度评价霍金的伟大成就,从中得出“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启示。

《向命运挑战》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新课标、新教材和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的本课教学的教学目的有两个:1.指导学生基本读懂课文,了解霍金同疾病顽强搏斗、取得伟大成就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我确定的本课教学工作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霍金同疾病顽强斗争、取得伟大成就的故事,从霍金与病魔抗争并在科学上创造奇迹的故事中中受到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为优化本课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还采用了电脑CAI课件来辅助本课教学。

二、说教法。

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指导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快乐教学范畴里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从小学语文教学突出的直观性、情感性出发,情境教学所创设的独特情感和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意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一个平实的身边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大赛冠军范良,激发学生美好感情,为全课学习铺垫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简练、富有感情的语言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美好感情。课结尾,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烘托学生对霍金的评价,促进和升华学生对勇敢地向命运挑战的霍金的崇敬之情和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2.指导朗读法。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自能读书。”作为略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学习语文和终身学习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主要措施为:一是指导学生齐读,检查掌握学生读书情况;二是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指导读好重点、难点段落;三是读通课文,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四是抓住重点段落,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讨论法是基本教学法之一。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是教学改革尤其是教法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讨论,对加强课堂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围绕“霍金创造的奇迹给你的启示”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在整理、体会的基础上,讨论认识,交流思想,在交流中对霍金这样的杰出人物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产生崇敬感和认同感,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人生产生有意的影响。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加强模式探索和学法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向命运挑战》一文观点明确,事迹感人,叙述清楚、明快、生动。学生在理解上不会有多大的困难。本课教学教学过程中,在立足于“学生读书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学法指导上,我结合个人研究专题,主要渗透“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的指导。

“自主”。体现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自己整理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对问题的观点,着力实现学生的个体化学习过程,体现主观上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感悟和认知水平。

“合作”。自主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自主的升华。针对“霍金创造的奇迹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这个问题,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感悟和所得就相应的有所不同。学生有的从霍金精神的崇敬感来谈,有的从人生的价值来发表观点,有的把霍金和周围健全的人相比突出赞美霍金的伟大精神,有的表达了向霍金学习的决心和信心。通过人人参与的交流,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广度,对学生形成正确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有所帮助。

“探究。”表现在本课教学中,一是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二是在本课学习中,学生要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像霍金这样的坚强的人,同时通过作业中设计想向霍金了解的三个问题,发展学生提问的精神,提问的勇气和提问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以及探究的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安排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体现在课堂上,主要步骤是:

1.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2.检查读书,促进理解。

3.重点阅读,了解内容。

4.整理归纳,交流体会。

5.总结评价,激情下课。

五.说板书。

本课板书为一则文字式板书,主要突出了学生对霍金这个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的主观性认识和评价,体现了学生读书的主观感受。

精品说课稿模板2

  1、秋天是美丽的、可爱的、喜悦的,为了孩子们能感受真正的秋天,投入地、尽兴地、愉悦地学习课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⑴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文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浓郁的秋色,针对富阳的气候特点,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将第一单元的课文后置到了十月份,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学文一边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颂秋天,真正达成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同步发展的目的。

⑵ 适量的从课外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儿歌和散文,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

⑶ 与音乐老师商量是否能与此同时教一些赞美秋天的歌曲,让孩子们多维的感受秋天美丽与喜悦。

  2、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⑴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⑵ 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 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⑷ 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⑸ 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秋天。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春秋公园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预设要帮助学生达成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为了能较好的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采用今天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个设计来谈谈我的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① 第一步:以诗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成了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课后我反复地研读了课文,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篇散文读起来更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于是我以中间四句为主基调对其他的几句进行了修改,果然读来更朗朗上口了,而且这样的修改也突出了重点句式,便于学生的朗诵和仿写。后来我便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当舒缓优美的钢琴曲响起时,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如果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投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老师鼓掌,当老师问:“想读吗?”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像老师一样去朗诵诗歌,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因为他们朗诵时的表情是投入的、幸福的、诗人的。在让学生反复地动情地朗诵之后,再让学生来谈读后的感受就比较到位了。

② 第二步:赏读重点句,发挥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说前面的教学是朗读指导的第一步,学生通过仿读对课文的朗读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朗读教学的第二步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来品味经典语句,体味文本意境。所以在前一环节让学生动情朗读和谈感受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了这份快乐?”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逐渐带入理性,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找到四个重点句。这时问题出现了,孩子们整首诗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接下来我又该如何指导朗读这四个句子,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呢?这时我想到了爱因斯但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对,动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眼中的文字活起来,不仅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美丽的图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渗透比喻句的教学,为学生奠定写的基础。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再读读这四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今天的课堂教学看来,这一环节确实还是挺出彩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后面读这四句的时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爱。

③ 第三步:发现规律,欣赏文外景,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在第二环节想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重点句的句式规律。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感叹之余,用手中的笔,模仿课文的句式尽情书写一番,可谓水到渠成。针对一些中下学生即兴访写难度教大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幅或几幅写一写,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知识。

④ 第四步:拓展阅读,走出课堂,丰富积累:

语文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仅仅学会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再怎样经典,它也不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摹本,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指导他们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我在课的最后一环节,将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向了课外,不仅插入了课后的选读课文学习,让学生在不同文章的比较中,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秋天景物的神奇有趣。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寻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赞美秋天。这一活动将安排在第三课时,希望到时孩子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精品说课稿模板3

一、说教材

《小明的一天》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 “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情境教材,教材根据小朋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安排了6个整时和半时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题材非常生活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能学以致用。

二、说教学目标

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单元的主脉后,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2、 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说重难点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读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重点,在观察、对比之后了解整时和半时的特点后,在钟面上能拨出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我主要采用直观情景教学,通过猜谜语、找朋友、动手拨一拨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有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

首先我采用情趣导入的方式引入本课教学,我利用课件播放谜面“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同学们猜猜看,它会是什么呢?”当学生通过努力猜出谜底后,学习兴趣陡然高涨,我因势利导“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去钟表王国,去认识钟表王国的居民们。采用猜谜语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和知识的铺。

接着,我利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新知探究”环节,因为课件这种直观形象的展示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有利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所以 本节课我使用了课件。当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后,我用“我的身体短,我是时针”“我的身体长,我是分针”这种童趣十足的语言强化了学生对时针、分针的认识,突破了学生的认知困难,接着我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认识?他的名字叫小明,今年和大家一样也上一年级了,瞧!让我们走进小明的一天。早晨小明早早地就起床了,他可是自己穿衣服的哟,吃过早饭,他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上课是小明积极举手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午饭时间到了,小明可是自己吃的午饭哦。瞧,小明在踢足球锻炼身体呢!

晚上写完作业,小明早早的睡觉了”以介绍朋友的方式展开小明的一天,为教整时和半时做好了准备,在教整时时,我采用以学生“帮忙”的形式,出示小明几时起床?几时吃午餐?两幅图片,让学生根据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初步得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认知观念后,我用“小朋友,你们太聪明了,知道我是早晨6时起床,中午12时吃午餐,那你想知道我是下午几时锻炼身体吗?

告诉你们吧,我是下午4时锻炼身体的,你能用学具准确地拨出4时吗?”以小明童趣的语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后,并进入了拨钟环节,以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生对整时的认识。当学生拨钟正确时我会采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及小贴纸奖励等方法表扬和鼓励学生,启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精品说课稿模板4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在课件中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捷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的物体受力情况,培养关注科技的意识;

4.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6.教学资源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

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

  二、教学过程分析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 图片引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环节二: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师生合作、解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猜一猜] 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

[议一议]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

[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做法:让学生按照投影上的步骤去操作,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填空。然后让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关系和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以及合力。

活动二:对比演示、观察归纳

◇ 与学生实验对比,老师对硬纸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学生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体会同一直线的深刻含义。

◇ 硬纸板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硬纸板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硬纸板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学生通过讨论、补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动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老师演示钩玛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通过观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熟悉的厢式电梯中间的运行过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合生活,学生清楚了平衡状态,不仅局限于静止,也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但完善了平衡状态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为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讨论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

【议一议1】: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表示物体所受重力?

既学习了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实现了测量物体重力方法上的逆向迁移;

【议一议2】播放视频

起重机竖直匀速吊起重2×104N的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3m,又竖直匀在这三个阶段,起重机的拉力大小关系:

注重方法教学,指导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议一议3】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一下物理课本沿水平桌面移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目的:应用知识、迁移能力

环节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以解决杂技椅子顶为话题,总结出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又结合图片,利用平衡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六:巧布作业,动手动脑

作业的布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布置,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巩固新知,而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以上是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阐述,谢谢各位!

标签: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