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初中数学第二册教案8篇(同底数幂的乘法的优秀教案人教版)》,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分享的同底数幂的乘法初中数学第二册教案8篇(同底数幂的乘法的优秀教案人教版),以供参考。
同底数幂的乘法初中数学第二册教案1
教学设计思想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幂的运算性质之一,它和幂的另两个运算性质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都是学习整式乘法的基础,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中,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是最基本的。学好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的基础是正确理解底数、指数、幂的概念和乘方的意义。教学时做到不要生硬地提出问题,应力求顺乎自然、水到渠成。讲课要注意联系过去尚不甚巩固的知识,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记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会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基本运算;
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的计算和归纳概括,得到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法则中有关字母的广泛含义及法则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回忆幂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特例的推理,再到一般结论的推出,启发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乘方的意义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
(二)情境设置:
问题
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启发、点拨学生列出算式,如何计算1012103呢?
同底数幂的乘法初中数学第二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会用式子表示;
2.能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创新、交流、验证、归纳总结的思维过程;
2.课堂中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合作,大胆猜,会验证”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活动中培养乐于探索、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同底数幂乘法性质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
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讲练结合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多媒体;
学生准备
练习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8m/s.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
一年以3×1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
3×108×3×107×4.22= 37.98× (108×107).
108×107等于多少呢?
通过呈现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同底数幂的.乘法内容具体,便于引导学生进入相关问题的思考.
二、新课
在乘方意义的基础上,学生开展探究,采用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合作学习的方法,易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同步测试
1.求1+2+22+23+24+…+22013的值.
解:设S=1+2+22+23+24+…+22012+22013,将等式两边同时乘以2得:
2S=2+22+23+24+25+…+22013+22014
将下式减去上式得2S﹣S=22014﹣1
即S=22014﹣1
即1+2+22+23+24+…+22013=22014﹣1
请你仿照此法计算:
(1)1+2+22+23+24+…+210
(2)1+3+32+33+34+…+3n(其中n为正整数).
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
1.下面计算正确的是( )
A.b5· b5= 2b5 B.b5 + b5 = b10 C.x5·x5 = x25 D.y5 · y5 = y10
答案:D
解析:解答:a项计算等于b10; B项计算等于2b5;C项计算等于x10 ;故D项正确.
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可完成题.
同底数幂的乘法初中数学第二册教案3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边边边”公理,并会用它证明三角形全等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能力目标:
3.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分析和画图验证等过程,了解两个三角形全等应有三个条件。并能从中探索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能应用这个条件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与探索。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细铁丝,直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完成下表
见课本P152
师:可见,给出任意两个三角形,有些是全等的,有些不是全等的,同学们想不想找到一种方法,用较少的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好,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找找这些条件。(板书课题: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新课
1.根据上面表格,小组讨论下面问题
1)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对应相等,或一条边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有两个角对应相等,或两条边对应相等,或一个角和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情况怎样?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情况呢?
2)用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只有以下三种情况才有可能:三条边对应相等,或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或两个角和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2.探究活动
分小组活动:
1)用一根长13 cm的细铁丝,折成一个边长分别是3 cm , 4 cm , 6 cm的三角形.把你做的三角形和同学做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2)用同一根细铁丝,余下1 cm,用其余部分折成一个边长分别是3cm , 4 cm , 5 cm的三角形,再和同学做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3)不同小组用同一根细铁丝,任取一组能构成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数据,和同桌同学分别按这些数据折三角形,折成的'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师:通过咱们的试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师总结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咱们试着把这句话压缩一下,用几个字概括,同学们认为什么最合适呢?
生:边边边
师:字母记做“SSS”
三角形全等的表示:
1、老师这里有一个镜框,我想把这幅漂亮的风景画装上去,可是镜框很不牢固,你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把它固定的?
2、你们的办法真多,那就请你动手试一试,人多点子多,以小组合作完成,老师给你们提供材料。
3、请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拉一拉。
4、你们把支架和镜框订成了什么图形?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稳定性)
同底数幂的乘法初中数学第二册教案4
1. 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要求学生推导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理解和掌握性质的特点,熟练运用运算性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纯的模仿与记忆的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通过练习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而学习的关于幂的一个基本性质,又是幂的三个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对其他两个性质以及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习能形成正迁移。因此,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又是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能正确地运用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同底数幂乘法性质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其他幂的运算性质一样,都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讨论的,它既有对数的通性的概括,又有从数到式的抽象,而学生在此之前对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已有初步认识,但用字母表示幂的指数还是初次遇到,所以他们会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正确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利用幂的意义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导性质,再从一般到特殊地运用性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同时,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计算时易忽略条件,以及把它与数的乘法相混淆而将指数相乘。因此,性质的正确应用是本节课学习中的又一个难点,突破的方法一是剖析性质的特征,和通过一组诊断题让学生判断,并要求学生分析错误,比较异同,让学生总结出运用性质时的注意事项。
4. 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因此,在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尝试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性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而对于推导出的性质及其语言叙述,则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指导他们理解记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 学法指导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合作,大胆猜,会验证” 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及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记忆和强化训练的学法掌握本节课内容。
6.教学手段
由于本课的引入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精美的图片,以及为了使性质的推导过程更形象和清晰,所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7.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运用多媒体从天文中的有趣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特点,引入本节课题。
鼓励学生根据幂的意义独立求出问题中105×107=?。(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醒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不要将a+a+a与a·a·a相混淆。
设计意图:
通过天文中的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由有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同时由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渗透底数、指数这些幂的组成要素,为后续的找规律作好铺垫。
二 探索交流,发现新知
首先把学生分小组,按步骤讨论探索和解决下面的四个问题:
1、提出新任务:(课本P12做一做1)。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对幂的意义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
计算下列各式:
(1) 102×103(2) 105×108
(3) 10m×10n (m, n都是正整数)
2、提高任务难度:(P12做一做2)。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鼓励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2m×2n =?
m× n =? ( m, n都是正整数)
3、提出挑战:能否用一个比较简洁的式子概括出你所发现的规律?
4、提出更高挑战:要求学生能从幂的意义这个角度加以解释、说明,验证它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
通过四个有层次的问题,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现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使学生获得成功。
然后要求学生按步骤独立思考和探索:
1、比一比,赛一赛识记性质
2、除了记得准、记得快之外,衡量记忆力好坏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持久性和准备性。回想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用这个办法能否持久?针对此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能否提出一个更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借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发地产生对性质特点的探求的一种自身需要,并积极思索和回顾性质的得来过程,达到对性质的剖析:
( 条件是①乘法②同底数幂; 结果是①底数不变②指数相加)
(目的是为了化解难点)
3、再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性质的特点和语言叙述,有目的地提取记忆。)
4、提问:“你认为这个性质的应用,应特别注意什么?”给点时间思考。(目的是让学生记住这个问题,可以不急于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之后再作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对运算性质特点的探求,积极思考和回顾运算性质的得来过程,达到对运算性质的剖析,增强理解。
三 应用练习,促进深化
1、展示课本P13 例1,可由学生自行讲练,教师辅助。
2、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例2生活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练习设计:
1、完成课本P14 随堂练习1,
2、闯关练习:
①x+x;②x·x;③x·x;④x·y;⑤x·y。
3、问题①:am·an·ap =?
问题②:am+n 可以写成哪两个因式的积?
3、如果 xm =3, xn =2, 那么 xm+n =____
设计意图:
前两个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消除负迁移,引导学生从条件和结论两方面来辨析性质的特点。
后面两个问题和练习的提出,是为了检测对性质的理解程度及熟练程度,培养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的数学品质。
四 提炼小结,完善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与体会,成功与失败。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抓住重点进行课后复习。以及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五 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1、完成课本P14习题;
2、整理同底数幂乘法的探索过程,写一篇小论文。
3、自编一道最能代表个人水平的题目。
同底数幂的乘法初中数学第二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 会计算积的乘方。
3、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的乘方法则。
难点: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过程。
自学过程设计
一、看一看
1、积的乘方法则:
2、完成课堂作业部分(写在预习本上)
二、做一做:
1、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ab)2=(ab)(ab)=(aa)(bb)=a( )b( )
(ab)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
(ab)n=(ab)(ab)(ab)=aaabbb=anbn
即:(ab)n=__________(n为正整数)
2、计算:
(1)(2a)3= (2) (5b)3=
(3) (xy2)2= (4) (2x3)4=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b3b3=2b3
(2) x4x4=x16
(3)(a5)2=a7
(4)(a3)2a4=a9
(5)(a3)2a4=a9
(6)(ab2)3=ab6
(7) (2a)2= 4a2
(8)x3+x4=x7
(9) y22y2=2y4
(10) (a2b)3=a6b3
(11) a42a3=3a7
4、计算:
(1)(x5)2+(x2)5=___________
(2) (3102)2=___________
(3) (x3)( )x2=x14
(4) (2a2y4)3=
(5) m2m3=
(6) (a2b2)m=
(7) (2104)2=
(8) (6xy)2=
(9) (x2y)3(xy3)2=
(10) (x2y3)4(x)8(y6)2=
5、( )2009(-3)2009 =
6、0.12530(-8)30=
7、2444(-0.125)4=
8、若xn=2,yn=5,则 (xy)n=________
9、已知 48m16m=29 求m的值
10、已知 x+y=a
求(x+y)3(2x+2y)3(3x+3y)3的值
三、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预习展示:
1、根据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46)3表示什么?
2、那(46)5,(ab)3又等于什么?
由特殊的(ab)3=a3b3出发,你能想到一般的公式吗?
猜想:(ab)n=anbn
(abc)n= (n为正整数),为什么?
应用探究: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D、
2.计算下列各题
3.计算下列各题
4、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5、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已知木星的半径大约是7104km,木星的体积大约是多少km3(п取3.14)。
拓展提高:
若n为正整数,且 ,求
的值.
堂堂清:
1. 若(9 ) =3 ,则正整数m的值为 .
2.若将棱长为2的正方体切成8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3的正方体切成27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n(n1,且为整数)的正方体切成n3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3. 化简求值:(-3a2b)3 -8(a2)2(-b)2(-a2b),其中a=1,b=-1.
4. 已知xn=2,yn=3,求(x2y)2n的值.
教后反思 这节课又学习了一节新的运算:积的乘方,有了前面学习的过程,那么这几课也采用前面的教学过程,学生接受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对于单独的一种运算还可以做的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多种运算在一起的混合运算就有点难度。
同底数幂的乘法初中数学第二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到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以及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
一、回顾幂的`相关知识
an的意义:an表示n个a相乘,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做底数,n是指数。
二、创设情境,感觉新知
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学生分析,总结结果
1012×103=()×(10×10×10)==1015。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1012、103这两个因数是同底数幂的形式,所以我们把像1012×103的运算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这样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
学生动手:
计算下列各式:(1)25×22(2)a3·a2(3)5m·5n(m、n都是正整数)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得到结论:
(1)特点: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2)一般性结论:am·an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幂的意义可得:
am·an=()·()=()=am+n
am·an=am+n(m、n都是正整数),即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三、小结:
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两点:
一是必须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才能运用这个性质;
二是运用这个性质计算时一定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同底数幂的乘法初中数学第二册教案7
教学目标
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法则,会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基本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的推理过程及运用
难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表示什么意义?(是乘方运算,表示10个2相乘;也可以用来表示运算的结果)
2.下列四个式子① ,② ,③ ④ 中,运算结果是 的有哪些?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两个幂只有当底数相同时才可以乘起来,同时初步感受计算的方法)
3.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 米,若一年以 秒计算,那么光走一年的路程是多少米呢?
学生列出式子 。这个式子怎样运算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你能计算出 吗?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那么 等于多少呢?更一般的, 等于多少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发现运算的方法了吗?
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用公式表示是: (、n都是正整数)
动脑筋
当3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时,怎样用公式表示运算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解答,最后教师总结: (,n,p都是正整数)
三、典例剖析
例1 计算:(1) ;(2)
分析: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教师板书计算过程,强调初学时要注意弄清楚计算的步骤。
例2 计算:(1) ;(2)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题意在进一步训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法则进行计算,点评时要强调对法则的运用。
例3 计算:(1) ;(2)
学生解答并讨论,教师注意拓展学生对法则的运用,培养符号演算的能力,指出公式中的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字母或式子表示的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计算:
(1) ;(2) ;(3) ;(4)
2.计算:
(1) ;(2) ;(3) ;(4)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对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做讲解和变式训练)
提高训练
3. 计算 ;(2)
4.制作拉面需将长条形面团摔匀拉伸后对折,并不断重复若干次这组动作. 随着不断地对折, 面条根数不断增加. 若一碗面约有64 根面条,则面团需要对折多少次? 若一个拉面店一天能卖出2 048 碗拉面,用底数为2的幂表示拉面的总根数。
(用以提升学生运算的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五、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如:对法则的理解,解决了什么问题,体会从特殊到一般探索规律的数学思想等等)
六、布置作业
教材P40 第1题,P41 第12题
同底数幂的乘法初中数学第二册教案8
一、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整式的乘除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即,在中,a叫底数,n叫指数,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幂的概念,具备了幂的运算的方法,为本课打下了基础,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而本课内容又是学习整式除法及整式的乘除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进行体会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背景中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经历观察、归纳、猜想、解释等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探索及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必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幂的意义,将同底数幂相乘转化为几个相同因式相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归纳,个人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养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旧知链接、情境引入、归纳法则、探索拓广、反馈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旧知链接
活动内容:
1、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方,那么乘方的意义是什么?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课前将数学符号表述写黑板上,上课只口答文字描述。)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54,x3 ,(-2)2,-22 。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法之间关系,即,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
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8m/s,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一年以3×1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计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你发现了什么?
3、 2m×2n等于什么?(1/7)m ×(1/7)n呢?(-3)m×(-3)n呢?(m,n都是正整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及重视算理的习惯。
第三环节新知探究,归纳法则
活动内容一:你能用字母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并说明理由吗?
(1)将引例中的各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字母算式。
(2)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3)试猜想:am . an=( ) (自主完成改写算式,观察思考,并进行猜想,发表见解。)
(4)验证你的猜想。
(5)小结归纳法则。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鼓励学生用进行验证。对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用语言、数学符号两种方式表述,便于理解和记忆,互相补充。)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 an=am+n(m,n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验证、小结归纳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符号、化归等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二:am · an · ap等于什么?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am· an· ap = am+n+p
法则应用注意事项:
(1)等号左边是同底数幂相乘法。
(2)等号两边的同底相同。
(3)等号右边的指数等于左边的指数和。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等整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同底数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时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也成立,培养学生的联系拓广能力。
第四环节活学活用
活动内容一:
例1、计算:(1)(-3)7×(-3)6(2)(1/111)3×(1/111)2
(3)-x3.x5(4)b2m.b2m+1
(学生口述计算的每步过程和依据,师板书(1)解题过程。强调运算方法;强调字母a的指数;强调括号问题。其余自主完成计算,板演练习。集体讲评纠错。)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步骤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算理,并深刻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达到熟练、准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目的。
活动内容二:
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约需要5×102s.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独立审题,认真计算,交流讨论,发表见解。小组内交流方法。小结归纳,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用心审题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课本随堂练习
1.计算:
(1)52×57;(2)7×73×72;
(3)-x2·x3;(4)(-c)3·(-c)m.
2.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做4×109次运算,它工作5×102s可做多少次运算?
3.解决本节课一开始比邻星到地球的距离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自主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尊重他人意见,从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及哪些数学思想?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评价,大胆发表见解和疑问。)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整理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7.1A组1.B组1、2、3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培养学生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给他们时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整体的数学思想,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努力改进教学和评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课上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展示学习效果,教师只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点拨部分难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