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人才培养建议6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才培养建议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人才培养建议
全国企业共青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指出:“辅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一直是共青团组织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最重要、最成功的工作切入点和贡献所在。”本文结合企业实际和建筑企业的特点,浅谈一下企业共青团组织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现状
1.个人成长短期计划书活动。针对建筑企业工作地点变换较为频繁、工作岗位变换较快的特点,公司共青团在青年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采取了个人成长短期计划书活动,这是一项公司全部青年参与的活动,以青年职工制定短期计划为主,让他们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成长短期计划书活动在帮助青年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多数青年职工通过活动的开展完成了自己的短期职业规划。为了确保活动效果,活动小组会对每个青年各阶段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查汇总,并在每期活动结束时对表现较好的青年职工和活动开展较好的基层单位进行评比表彰。2.项目青年课堂活动。为了提升项目青年职工的业务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项目上建立良好的青年学习制度,促进学习型团组织的形成。公司共青团从2013年起在项目上开展了青年课堂活动,由两级机关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工程公司领导、项目骨干作为老师,为大家讲解质量安全、预算造价、施工技术等专业的内容。部分项目根据自身实际,还将开课时间增加为了每周一次,课程内容也加入了企业文化、新闻写作、一建二建考试辅导等内容。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吸取以往的经验,青年课堂更加切合实践,并且与施工节点、施工难点紧密结合,更具实效性和实用性。为了锻炼青年职工的表达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还会让一些项目青年轮流做导师。每期活动结束后也会对优秀学员和优秀青年课堂进行表彰奖励。3.青年思想教育大淘沙主题论坛系列活动。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是培养青年职工重要的环节,青年思想教育大淘沙论坛主题活动自2013年正式启动,每年都会分别开展一期先进典型示范教育活动和一期以企业文化为主线的企业荣誉感教育活动,有时还会邀请公司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工程公司的经理为青年职工传道、授业、解惑,并与青年职工互动交流。先进典型示范教育的开展积极宣扬了公司青年的正能量,为广大青年职工带来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企业荣誉感教育主要以座谈会、知识竞赛、辩论赛、情景剧大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让青年职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企业荣誉感,增加他们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对青年职工思想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4.“特种兵”计划活动。“特种兵”计划活动是公司共青团组织青年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该项活动是专门针对公司生产发展短缺的财务、造价、项目经理、政工人才而制定的培养工作,通过竞赛选拔、推荐上报等方式让四类岗位的优秀青年职工脱颖而出,建立“特种兵”人才库,并对他们定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培养,制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快速成长成才。同时,活动小组还将对这些人员进行全过程的跟踪考核,及时从各基层单位以及负责培训的各业务部门了解和收集他们德、能、勤、绩情况和继续培养情况,制定专门的人员考核表每半年提供一次给公司党政。在今后人员任用上,要优先考虑信息库中的优秀职工。目前,已有多名青年员工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项目经理岗位和其他关键岗位。
二、存在的问题
1.项目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力度不够。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项目基层一线是青年职工聚集最多的地方,因此,项目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青工工作的质量。就目前公司现状而言,项目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仍然存在力度不足、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公司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2.政工工作青年人才培养欠缺。建筑企业每年招聘的新员工以建筑类专业大学毕业生为主,文科类毕业生十分稀少,因此,公司内部从事政工工作的职工年龄普遍偏大,青年政工干部数量较少,且思想觉悟高、文字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政治理论水平高的优秀青年政工干部更为缺乏。但是,目前公司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偏向生产一线的施工人员、技术人员、造价人员等,而忽略了对青年政工干部的培养,这也是今后公司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做的内容之一。3.缺乏专业的培训。目前,公司共青团组织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还缺乏专业性培训,培训力度和针对性都不够。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一项耗时长且任务艰巨的工作,缺乏专业的培训,就会停滞不前,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创新企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对策建议
1.采取青年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青年职工思想引导工作。采取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向青年职工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让他们能够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教育学习的同时,也能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创建青年思想教育大淘沙论坛,通过每年开展思想教育系列活动,如先进典型示范教育、理论读书月活动、“青春奉献”交流活动、青年发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等,培养广大青年职工爱岗敬业、热爱企业、忠于职守、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2.积极创新企业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新模式。必须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以及青年职工的需求,开展青年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目前,公司财务队伍、造价队伍、项目经理队伍、政工队伍人才较为匮乏,对此,公司应该对这四类队伍的青年从业人员进行能力培养,通过组织对外交流学习、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内部培训和外部专家授课的方式等,提高四类人员的技能水平。同时,通过开展针对四类人员的技能比拼活动,将表现优异的青年职工进行重点培养,放入青年人才交流库中,为企业发展培养和推荐后备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了解青年职工的需求,要通过下基层、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他们想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培训和培养,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的方案措施。3.大力探索项目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每一个施工项目的施工环境、施工进度、项目特点、技术特点、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要开展好项目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每一个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抓重点、抓关键,使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公司共青团将把项目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作为重点之一,积极发挥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的作用。第一,要围绕各个施工项目实际特点,开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品牌活动,如技术QC基础工作较好的项目,可以围绕技术QC创新方面,创建青年人才培养品牌活动。第二,要围绕项目部争优夺杯的各项目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青年职工演讲比赛、征文大赛、青年安全示范岗竞赛、知识竞赛等,让青年职工为实现争优夺杯各项目标做出贡献。第三,要结合项目部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和青年职工所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技能培训、一帮一、师带徒活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使青年职工在助推项目施工中的积极作用凸显出来。4.加强对外交流,扩展青年视野。建筑行业也是需要多学习、多交流的行业,尤其是一些先进施工技术的运用、优秀管理经验的实行更需要青年职工去多学习、多交流。公司可以搭建平台,组织青年员工到外部的优秀单位、优秀项目去学习交流,让青年职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技能水平。5.加强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借助高等院校、社会教育机构等外部培训机构,通过与其合作加强对青年职工的培养力度和培养效果。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类别,将公司内部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后备人才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培养,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提升他们的业务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6.探索青年人才激励机制,提高青年职工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青年人才交流库。建立青年人才交流库,将各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青年职工以及青年骨干放入人才交流库中,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企业在今后的用人选人上,要优先考虑进入青年人才交流库中的职工,以规范企业选人用人机制和提高青年职工工作积极性。二是逐步推广竞聘上岗工作。公司应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在项目上和两级机关里一些重要岗位实行青年职工竞聘上岗试点,并且逐步推行,使有能力的青年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企业发展提供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第2篇: 人才培养建议
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踏出校门寻找工作之际,无论是网络还是各大人才市场,应届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都是铺天盖地,有些连续找了好几个月工作的大学生甚至打出“零工资”的招牌来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
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记者日前走访了徐州各大人才市场。在现场记者随时都会看见拿着简历一脸迷茫的大学生,他们之中有很多都是绕了会场几圈后仍没投出一份简历的,说起其中的原因,一位姓赵的应届大学生说:“我这个专业比较偏,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所以特别难找,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个合适的,还要求有几年工作经验。”从简单的表述中,记者听出了小赵无奈的语气。
与此同时,现场记者也看到了一些用人单位高举用人牌、但迟迟招不到人的现象。这种情况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一方面是苦苦求职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又是高薪招聘、但又招不到人才的用人单位。就此情况,招聘会相关负责人解释说:“现在很多企业提供的都是技术型岗位,IT行业的人才更是非常缺乏。一般来说这些岗位都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很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再加上专业不对口,就出现了眼前这种现象。”
在企业呼唤技术型人才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诸如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这类以电脑教育为主的IT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据了解,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电脑教育相关的IT高职类院校发展日趋成熟,同时逐渐形成了具有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教育体系框架。同时,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与电脑有关的技术型专业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市场上此类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根据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就业办负责人张主任讲,“今年夏季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在毕业前期就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但现在还时常有单位打电话过来要人,明年暑期毕业的学生现在就有单位正在洽谈‘预定’事宜。”
为何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如此受市场欢迎?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的苏主任道出了其中原因,“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有其他高校不可比拟的一大优势——专业设置灵活,学校会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调整专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
据悉,徐州新华电脑学校目前开设了诸如环境艺术设计、网络传媒、广告设计、网络技术等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专业。同时针对那些家庭比较困难、但成绩优异的学生,还特别开展助学计划。
第3篇: 人才培养建议
1、多措并举,拓宽企业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才当培养目标明确之后,就要制定培养计划,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人才的迅速成长。
(一)政治素质的培养。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后备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党的知识学习班等。使领导干部达到“掌握理论、加强党性、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加强管理人才职业道德教育。企业管理人才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取信于广大职干人员,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经常利用反面案例进行廉政勤政教育。
(二)领导能力的培养。读书学习是培养人才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系统地学习领导科学理论,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术,按照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系统地学几门领导科学,提高人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业务素质的培养。对业务拔尖的人才,要逐人详细做好业务方面培养规划,保证其在从事工作的同时,不影响业务的发展。必要时,要有计划地为其配备好各种梯队,保证人才有从事业务工作的良好的环境条件,要避免因对人才使用不合理,而造成人才的浪费。
(四)要尊重个体价值。尊重个体价值体现最为直接的就是对付出劳动、实现创造的劳动者给予必要的荣誉、职位、经济激励。重要的是要建立人才收入与经济效益、工作业绩、个体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大力推进知识、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并针对不同的需求分别施以“保健因素”或“激励因素”,从而满足各类人才不同的心理需求,更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潜能,发挥知识在创新中的作用。
(五)要用人所长。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标准,是用人所长的关键。要按照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才三个类别,把人才细分为尖端人才、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基础人才等阶梯层次,合理配置,有效开发,让尖端人才有荣耀,高级人才有空间,中级人才有阶梯,基础人才有盼头。在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标准中,应力求准确、明晰、实用,尽量剔除繁琐的、模糊的、不合理的要求,既不误选又不求全责备,有专长就让其发挥、有潜能就去发掘,做到选用一名人才,就树立一面旗帜。
2、着力研究,提高对企业人才工作的认识
人才培养是企业的义务,也是对员工负责的表现,更是赢得员工忠诚的重要手段。人才是企业中的中坚力量,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如果没有充足人才资源做支撑,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的要求。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加快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是有效的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任务。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既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才这一动态概念特点。为企业如何顺应发展提升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因此将企业的人才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充分的作用。
3、人企结合,加大企业人才工作力度
人才工作,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从微观角度来看,它关系着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发展空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决定企业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加大企业人才工作力度至关重要。
(一)高层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下,切实加强实施人才战略的组织领导。坚持干部队伍年轻化和德才兼备原则,建设一支以具有较高领导水平的高层次党政领导人才为重点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培养大批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首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健全和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评选考核制度,带动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4篇: 人才培养建议
人才培养结构方面:由于不同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因而学校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的三角形结构,特别要重视一般大学、高职、高专学校自动化人才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学校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法令法规,提倡全社会支持学校的实践教学,确立用人单位在“终身教育”上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教学改革:对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考核体系,应提出量化性的指标,便于执行和考核。
1、更新观念,树立科学人才观。加强科学人才观宣传,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放到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
2、树立系统开发人才观念,克服“重使用轻培养”、“重引进轻使用”的不良倾向。
3、树立知才善用、人尽其才的人才观念,克服人才使用中的“近视病”与“武大郎开店式”妒才心态。
4、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念,在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的前提下,要敢于不拘一格选人才,真正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克服只唯文凭不重视实际技能,只论资排辈不重视创造力的不良作风。
5、树立全市一盘棋,推进良性流动的人才观,克服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意识。
6、是树立广纳人才观念,既重视开发利用本地人才,也积极吸引外地人才,克服用人和留人上的不正之风。
第5篇: 人才培养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第6篇: 人才培养建议
存在问题:
一是人才队伍基础薄弱。许多乡村医生是由“赤脚医生”转型而来,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较低,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重、要求高,许多乡村医生难以完成工作任务。近年来,我市基层卫生院人员数量虽然有了一定增长,但速度远远跟不上门急诊和住院人次数的增长水平。
二是基本药物种类范围狭窄。药品统一招标及销售零利润后,药价便宜了,但药品种类偏少,群众对长期习惯使用的“好药、广告药”不在目录内难以接受;传统的基层卫生院大多“以药养医”,实施药物零差价销售后,基层卫生院业务收入和利润锐减,国家对基层卫生院的补助有限,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基层卫生院标准化设施建设和改造缺乏专项资金保障,部分卫生院虽然通过职工集资、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购置了B超、心电图机等常规设备,但受技术条件和就医意识的限制,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基层卫生院环境差、条件艰苦,职工福利待遇较低、缺乏深造学习机会,人员流动频繁。
四是“医患”矛盾突出。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不断加大,媒体对医疗纠纷的肆意渲染,导致医疗机构公信力下降,“医患”矛盾日益增多,“医闹”现象时有发生,医务人员心里压力增大、精神负担加重,收治病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
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按照国家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短缺和高级专业人才绿色通道,吸引大学本科、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到基层卫生院工作,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起作用。
二是放宽准入条件,增加药品种类。在药品零利率基础上,适当放宽疗效好、价格适中药品准入条件,增加常用药范围;加强基本药物政策和合理用药知识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及农民对基本药物的知晓率,营造良好的基本药物制度认知环境。
三是落实配套措施,增强发展潜力。建议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纳入乡镇公共服务配套,予以优先保障;县级医疗机构可将闲置或富余的设备提供给基层卫生院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减少基层卫生院资金支出。
四是科学正确引导,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使医务人员正确处理与患者关系,同时,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氛围,使医务人员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医疗服务工作中;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对医疗卫生工作做客观、公正、全面的宣传报道,营造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