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内容页

高中生主题班会教案3篇(适合高中生的主题班会活动)

分类:实用文档发表于 2023-06-01 12:24阅读数:0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高中生主题班会教案3篇(适合高中生的主题班会活动)》,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整理的高中生主题班会教案3篇(适合高中生的主题班会活动),供大家参阅。

高中生主题班会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课外拓展】

作业:

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2、阅读读本上曹植《白马篇》与曹丕《燕歌行》。

高中生主题班会教案2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科学小品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特点

2、了解数的发展,感受数的美

3、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数的发展,进而感受数的美,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明较为枯燥的事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需要探索精神,启发学生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逐步建构自己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如何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的具体生动的技巧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获得提取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游戏激趣

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请你现在在哪心里随便想一个为正整数的数字,然后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计算,开始:

首先,将这个数字加上52.8,算出结果,然后乘以5,算出结果,再减去3.9343,算出结果,再除以0.5。最后,将结果减去你刚才想到的数字的10倍,结果是什么?取其谐音,是什么意思?

明确: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板书)

怎么样?

真奇妙!既然如此数字奇妙,那么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奇妙的数字世界来领略数字之美。

(板书)课题

(二)题解及作者

“说数”中的“说”是评述的意思,说明的对象是“数”。这篇文章就是对抽象的“数”的解说。是一篇科学小品。那什么是科学小品呢?所谓的科学小品是指用小品文的笔调,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其特点都是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板书)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

(三)重点字词提示

二、阅读全文,问题探究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说明的?

明确:以数的发展史为线索。(板书)

2、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画出示意图

明确:自然数→负数→零→分数→无理数→虚数→复数→未来的发展(板书)

3、数由自然数发展到复数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数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人类认识科学的发展史,其中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对自然规律永不停息的追求。

科学的发展需要探索和创新精神。

4、试找出文中所表现的数字之美

明确:对称之美:“每个整数对应着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第3自然段)

奇异之美:“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第6自然段)

创造之美:“—1的平方根是什么?这可不好办!大家都知道乘法的符号规则是”正正得正,负负得正,任何数的平方都是正数,据此—1的平方根就不存在。但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创造出来!这就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第8自然段)

(板书)对称之美奇异之美创造之美

三、写作特点

1、用合理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板书)

分析:本文是说明数的发展过程的一篇科学小品,采用了以发展过程为序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

文章从数的起点——自然数谈起,依次谈了负数、零、分数、无理数、虚数、复数的产生,它们的出现是有生活原型的,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个个难题。

采用这种说明顺序便于读者理解本文的说明内容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2、多重说明方法的运用(板书)

分析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先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通常的作用,再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可用公式“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内容)”。

文章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和好处阐释如下:

1)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直观生动,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3)打比方(比喻说明):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据: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科学具体,令读者信服。

5)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6)作比较:作比较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7)下定义: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8)画图表: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9)摹状貌: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0)引用说明: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中,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思考: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下定义、打比方、引用、作比较、分类别以及作诠释等七种说明方法。

它们的作用例析如下:

1)举例子:

※分数当然也有原型,例如三人三人平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第5自然段)

※“有些数根本就无法以整数或分数来表示,最著名的就是圆周率……”(第6自然段)

——举出圆周率作为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无理数是怎么一回事。

※“负数之引入解决了小数不能减大数的困难,例如1—2=—1。”(第2自然段)

——具体形象地说明负数的实际应用。

※“其实虚数和复数都有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虚数代表虚功,使得电工学计算大为简化。”(第12自然段)

——直观具体地说明了虚数和复数的特点及实际应用。

2)打比方(比喻说明):

※“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第4自然段)

——把数字比喻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数学王国,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国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数字中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终不变。”(第10自然段)

——用“雁翅排开”“众星捧月”比喻数轴、复平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复平面上的水平直线是实数轴,负数正数分列左右,零居中央,与之相垂直的是虚数轴,它上面的点则是虚数,而复平面上的其余任何的点则为复数。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难怪你这样美/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第10自然段)

——以中秋明月喻零,皆为圆形,得其形似;又因零“成十倍地赐予别人”,而月亮把光芒洒向大地,得其神似,可谓形神兼备。

3)引用说明:

※“我有一首小诗单咏零:零赞/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难怪你这样美/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第10自然段)

——引用作者自己的小诗,用以形象而又情感丰富地对零加以说明。

※“零的原型是什么?是‘一无所有’还是‘四大皆空’?”(第3自然段)

——引用佛家的话,说明零的原型,使说明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

※“数学家称之为无理数/诗人赞之为有情人/道是无理却有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率绵绵无绝期”(第6自然段)

——引用、化用前人诗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圆周率的不可穷尽的特点,理中有情,情中有理,使说明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

4)作比较:

※“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第6自然段)

——把圆周率无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藏书丰富但却有限的信息作比较,突出圆周率(无理数)的特点。

※“圆周率则根本不同,3.14159265358979323846…既不循环,也无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第6自然段)

——文中将圆周率与整数、分数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圆周率(无理数)“既不循环、也无终结”的特点。

5)分类别:

※从整体上将“数”按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等分类进行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

※“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其意义非同小可。首先,零代表‘无’,没有‘无’何来‘有’?因此零是一切数之基础。其次,没有零就没有进位制,没有进位制就难以表示大数,数学就走不了多远。”(第3自然段)

——清楚有条理地说明了零在数学上的意义。

※“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数的发展史是否还有更新的篇章?我们且拭目以待。”(第13自然段)

——清楚有条理地说明了数的分类和数的发展史。

6)下定义:

※“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第4自然段)

——准确地解释整数的内涵和外延。

※“有了无理数以后,原来的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第9自然段)

——准确地解释整数的内涵和外延。

7)作诠释:

※“以‘零’为中心,将所有的整数从左到右依次等距排列,然后再用一根水平直线将它们连接起来,这就是‘数轴’。”

3、多种表达方式(板书)

※描写:

“加入了分数和无理数以后,数学王国更扩大了,在零这位国王两边雁翅排开的阵容就更加威武雄壮了。”(第8自然段)

※抒情:

“据此—1的平方根就不存在。但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创造出来!这就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第8自然段)

“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的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4、语言生动形象(板书)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如: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第4自然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整数中所处的中心位置。

“像中秋的一轮明月”(《零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零”的美。

“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零赞》)拟人既突出了“零”的特点,有赞扬了像“零”一样虽然清贫却乐于助人的人。

※化用:道是无理却有情

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此率绵绵无绝期

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高中生主题班会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人诗内涵,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鉴赏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进而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体味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3、齐读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像,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以上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生活。

六、探讨归纳,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七、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歌的艺术技巧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八、识记训练:

背诵本诗。

九,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标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