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雨巷》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分享的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雨巷》教学设计方案,以供参考。
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1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难点】 1.学习象征的手法。
2.体会本诗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及师生互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感悟法、交流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现代诗歌的学习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风流才子徐志摩的潇洒飘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多难的祖国,面对多难的父老乡亲,诗人闻一多、艾青所发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懂得了读诗得先了解诗人及其创作的背景,有哪位同学愿意讲讲你所知道的戴望舒——
明确:戴望舒,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32年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那我们今天读到的《雨巷》,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
明确: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飘忽朦胧的,悠长寂寞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切都是那样“凄婉迷茫”。诗人把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三)研习诗歌
1.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
“论其诗知其人”,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学主张。
(补充)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多是一些低沉辛酸的回忆,反映生活的寂寞和厌倦,感伤气息浓重。抗战爆发后,戴望舒从忧郁的梦中惊醒。留下了一些和以前风格不同的歌颂抗日战争的诗篇,不仅抒叹个人的苦难,而且抒发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
戴望舒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特别是法国作家魏尔伦(板书),魏尔伦是巴黎公社时期的知识分子。巴黎公社失败后,知识分子的沮丧失望与周围肮脏丑恶的环境构成了一出悲剧。
戴望舒是“五四”中走过来的青年,被“五四”激发的热情和大革命失败的惆怅形成了诗人特有的情结,他找不出生活和理想的出路,心中的郁结就投影到他的作品中,忧伤而惆怅。2.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美读 请学生默诵一遍。
诗歌要反复诵读。理解如何,从大家的朗读中就可以看出。
总结学生的朗读(仅供参考):感情基调把握很好,只是觉得软绵绵的,无力,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要从内心体会。语调节奏轻重处理: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听录音自由朗诵。3.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析疑、答疑。展开想象的翅膀,透过一幅幅画面窥探诗人的内心情感——【问题参考】
①.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丁香般的姑娘是写实的还是有象征意义? 提示:寻找相应的对应点:透过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它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请同学一起看图片)。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
②.丁香般的姑娘是实指还是有什么象征意义? 两种看法:
A.丁香般的姑娘存不存在?——不存在。
何以不存在?——是诗人虚构出来的。
诗人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人物?——寄托自己的情感,把它作为理想的化身。
他的理想是什么?——我觉得他那个时候心中充满了渴求,但又不是很明确,虽然美好但又琢磨不定,所以他笔下的姑娘既美丽又飘忽不定。以上这种看法很有道理,但有人认为:
B.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是写实的,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与一位姑娘热恋,诗中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他热恋的对象。
总结:戴望舒的这首诗有些人确实把它当作爱情诗来解读,理由正如B。
但更多的人是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解读,我想不管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我们要懂得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它的特殊含意,不是凭空而来。
我个人观点:比较同意理解为政治诗。原因:大家别忘记了我们前面讲到的背景知识,在白色恐怖之下的诗人有追求,但又看不到前途,失意彷徨、孤寂、苦闷,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因而笔下丁香般的姑娘是走近又飘过。
③.读《雨巷》的感觉??——悲凉
诗人内心的寂寞惆怅与雨巷的寂寞刚好吻合,因而给人感觉悲凉。④.注意诗人撑的是一把油纸伞,为什么?
油纸伞很容易破,这与诗人理想的破灭刚好吻合,仅仅是因为这样?
总结:写油纸伞一是写实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纸伞,很普遍;二是写虚的,雨打在油纸伞上,飘忽朦胧,与悠长悠长的雨巷刚好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的意境,换成了雨衣不行,蓑衣不行,太阳伞更不行。
另外,油纸伞给人的是一种古雅的感觉,因其古雅就形成了距离感,这种审美心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有着丰厚文化底蕴。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尝试背诵。4.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比读 投影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拓展:这是戴望舒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诗歌的风格有很大的改变,请同学们把它抄到摘抄本上,课外查阅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写作背景,体会它的情感。
(备注:本课以鉴赏《我用残损的手掌》结束,本课也作为现代诗歌单元的结束课。对于作业应结合各校的实际结合下一单元的内容进行布置。)
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2
《雨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教法设计: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学法指导: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现代诗歌阅读达到的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1 而后一点也是本诗的难点所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师明确
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④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
2 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
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巷
娘
怅
茫
徨
(ang)
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3 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投影,放音乐】(学生在《雨巷》的图片中朗读全诗)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彷徨、迷惘、寂寞
我
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3
《雨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教法设计: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学法指导: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现代诗歌阅读达到的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而后一点也是本诗的难点所在。
1 / 4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师明确
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④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2 / 4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巷
娘
怅
茫
徨
(ang)
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
3 / 4 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投影,放音乐】(学生在《雨巷》的图片中朗读全诗)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彷徨、迷惘、寂寞
我4 / 4
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4
《雨巷》教学设计
文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2班
王飒飒
《雨巷》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由于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内容和要求上的差异,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未达到,这就需要老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尽快找到合适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老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的指导。高一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接触了古典诗歌,但在学《雨巷》前只接触了前一课《沁园春·雪》这类风格的现代诗。学生对于诗歌很感兴趣,但是对现代诗歌的课外阅读较少,对于诗歌的把握还不够,尤其是在诵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运用诵读的方式,老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歌之美。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诗歌与青年有着天然的联系,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善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诗歌具有美而独特的意象与意境,是能够引发人丰富想象,抒发真挚情感的一种种文学体裁。诗歌语言形象、含蓄、精练,它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中词句、形象、画面、意境(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的分析理解、领会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理解、写作能力。《雨巷》一诗便是最佳的教学材料。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诗的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设计思路
《雨巷》这首诗具有音韵美、意境美、情境美等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雨巷》可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在反复朗读是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 2 表达情感”,并结合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转换成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理解‘丁香’‘姑娘’‘雨巷’意象的象征含义”,这两个教学内容也能从教学文本后编者设计的“研讨与练习”中得到证实。文后的“思考与练习”题暗和了前文所分析的《雨巷》一文在人教版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第一题训练的是学生诵读能力,旨在让学生体会其音乐性;第四题强调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意境,在想象的基础上描述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学生是刚接触现代新诗,可以从学过的古典诗歌的鉴赏分析方法作为切入点。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进行语言的品味和情境的想象。教师在举例说明诵读方法后,针对诵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学生讨论意象含义过程中给予点播和指导;最后依据学生对诗歌的诵读水平和对意象、意境的含义的描述来评判学生是否领悟了作者隐藏在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1.能划分节奏、标出韵脚,通过反复朗诵读出节奏和感情。
2.能找出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分析并说出字词(尤其是双音节词)中蕴藏的作者情感。
3.能分析并解释出该诗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能指出并归纳本诗的表现手法,背诵课文。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作为切入点,归纳出“丁香”意象的基本情感含义。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让学生朗诵古典诗词,找出其中意象“丁香”,指出该意象所蕴含的情感。2.诵读全诗,初步感知《雨巷》的音乐美。
(1)初读全诗。聆听伴奏带,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性。3 学生小声跟读、模仿,通过仿读加深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知。
(2)再读全诗。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由四位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带着朗诵全诗(教师课前可对四位同学的朗读进行不足之处的个别指导)。
(3)请学生描述读罢此诗的感受,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明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3.三读全诗,分析意象与情感
(1)配乐朗诵,找出找到蕴含作者情感的字词(尤其是双音节词)。
(2)你认为诗人有着什么样的情感蕴含在其中,并说明你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得出的结论?
(3)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4.讨论与交流: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是“我”心中美好理想的化身,还有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姑娘”是否有象征意味?若有,她有什么样的象征含义?依据文本以及相关资料(说明出处)说出你的理由。(同时解决课后练习第二大题)。5.分析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借鉴
(1)让学生通过举例来总结和归纳本诗的语言的特点。
(2)“芬芳、彷徨、惆怅”双声叠韵叠词、大量排比的妙用有什么样的效果?诗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什么特点?复沓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样的效果?
四、迁移训练
1.自读诗两首中的《再别康桥》,说说它美在哪里。通过分析意象、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必做题)
2.诗歌与青年有着天然联系,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尝试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根据单元目标所设定,选做题)
《雨巷》的教学素材:
1.人物介绍、写作背景2.春晚舞蹈《小城雨巷》3.学者评《雨巷》:杜衡《望舒草·序》、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郑择魁、王文彬《望舒传——从雨巷到升起赤色太阳的海》
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5
《雨巷》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
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瘦身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下面请大家看一看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知感情基调
1.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大家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两分钟,不会认的字陌生的词作好符号,待会一起解答。 2.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大家听时请思考: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如此凄清如此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
三、品意象析情感探主旨
这些意象为何能表达一种忧伤哀婉的情感呢?我们下面来一起分析。
1、赏析几个意象:
(雨巷)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师:对,非常协调,那么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呢?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的心情。
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板书),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师:姑娘,是怎样的姑娘呢?
师: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
师补充: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花为白色或紫色。古代多为文人青睐,比如下面两首诗中都写到 :
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可见,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
生1: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生2: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
生3: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师: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
师总结: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有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时间又是暮春,正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情感。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3、本诗主题: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
4、原因探究:
⑴ 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⑵ 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5、把握特色: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象征: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象征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象征美好的理想),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⑵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