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篇(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收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篇(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对学生来说一开始是个难点,确实,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掌握情景来看,教学情景不太梦想,很多学生没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教的方法和技能。课后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有:
1、学校发的量角器的质量不是很好,不是透明的,中心点也不是很明确,这样学生在进行中心点对顶点这个步骤时也会出现偏差,这些量角器对学生正确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必须的阻碍。
2、学生读角的度数时没有先估一估是锐角还是钝角,其次是确定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的意识,明明是一个锐角,但度数读出来却大于九十度。
3、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本事,对学生测量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想的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讲解如何正确度量角的度数,避免测量的误差,没有及时讲解测量方法错误的理由。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步骤也再三强调,可对于有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学生碰到角的边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长的时候没把射线画好,造成误差很大。
总之,在今后的《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应时刻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错例分析,反复强调,个个过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课前思考:
(1)角的度量一是学生在学习过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另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图形的测量的具体目标有很多,这些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二是掌握有关图形的测量的计算方法、三是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因为没有这个作为基础。后面的目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本节课的定位应该是在学习了长度和面积之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建立其角的度量单位。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做好准备。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但是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容建立起。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度量单位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1°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雏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形成量角器的雏形,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角的度量一是建立在孩子已经通过静态定义角的概念和动态的旋转角的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并知道他们的大小顺序关系。以及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为接下来学生要学会使用量角器去准确测量角,去画出相应的角做铺垫,为后续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拓展延伸打好基础。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角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以及1°角的产生和更大角的产生和度量。上课初始我通过创设玩滑梯的三幅情境图,让学生选择想玩哪个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不同,那如何去比较大小呢?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重叠法去比较,可以借助直尺去测量角的张口等方法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其中班里的一个男孩子雄说:“除了刚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角尺中的一个角做为标准去进行比较,发现∠1比标准小,∠2和标准相同,∠3比标准要大,这个思路值得鼓励和肯定,也就是借助标准,那我现在有了标准,能不能准确知道这个角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动手尝试操作用自己的学具去量一量角并标出结果,引导大家发现一个相同的角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因为度量工具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复习长度、面积的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建立起度量意识,克服第一个难点。
那么统一了一个标准之后都去测量一个角发现是这个角这样的8份还要多一些,那多的那一些怎么办呢?能不能舍去?不能,舍去后就不够准确了,那为了更加精确还有什么方法呢?倒逼学生产生出一个小的度量单位的产生,也就是选择的这个度量标准越小,测出的结果也就更加准确,长度单位有1厘米,面积单位有1平方厘米,那角的单位呢?学生会自然想到1°。从而水到渠成引出什么是1°角,1°角将一个360°的周角进行平均分,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自己用笔去画一画,描一描感知1°角的大小,那2°角呢?3°角呢?5°角呢?10°角呢?(1°角不好找,十进制10°角就一目了然)那20°角呢?是两个10°的角,是20个1°的角,那30度呢?60度呢?90度呢?120°呢?180°呢……充分去认识角的度量是对标准的累加,为量角器的形成做很好的铺垫。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shù)是数(shǔ)出来的,量(līànɡ)是量(līánɡ)出来的。”可谓是概括出了度量的精髓,用在这节课的解释也是恰如其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向青草更青处漫朔。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主要设想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
的构建。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教学片段:
小故事:阿凡提智斗恶财主 阿凡提辛辛苦苦在财主家干了一年,大年三十这一天,他冒着风雪到财主家领工钱,贪心的财主想刁难阿凡提,就说:“阿凡提,听说你很聪明,这是我家祖传的一块三角形玉佩,可惜缺了一个角,你得给我量出这个缺角的度数,量对了,我给你工钱,要是量不出来,哼哼,我就扣你一半的工钱!”
师:财主真够坏的,竟然叫阿凡提去量断角的度数,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这个角的度数能量吗?(生思考片刻)
生1:不能。因为这个角断了,连顶点都没了,当然量不出来了。
生2:能(一时却又想不出方法)。
生3:能。我们只要量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然后用180°去减,就能知道这个断角的度数了。 师:真够聪明的!
生4:不对,这样不算。因为财主是要阿凡提量出而不是想办法算出这个角的度数。
师:也有道理啊!那可怎么办呢?
生:(众生)没有角怎么量啊!
师:对呀,要量角先得有角啊,再想想,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帮阿凡提想出办法来。
生5:有了!我们只要把这块玉佩断了角的两条边延长并相交,就能找出这个角,并量出角的度数。
师:终于和聪明的阿凡提想到一块去了。这样,阿凡提就可以领到工钱了。但是,狡猾的财主并没有善罢甘休,他又想出了一个新花招,我们来听一听。
财主:第一次不算,你得用我的量角器,量出这个角的度数,这次量对了,我就给你工钱。
师:财主想让阿凡提量哪个角呢?(提示学生看画在黑板上的一个小角,一个学生上去“一试身手”,但折腾了半天终因角被量角器的边盖住而变得“无计可施”。)
师:快想办法啊!
生:有了,只要把这个小角的两条边延长,一直延长到用这把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为止。
师:你们和阿凡提一样聪明!正是用这种办法,阿凡提再一次战胜了狡猾的财主,最终取回了自己的工钱!
反思:
“人的思维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没有问题就无以研究,本课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并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巧妙地将练习的内容蕴涵于情境中,这不仅使原先枯燥、机械的练习不见了踪影,更使练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帮助阿凡提与狡猾的财主“斗智”的过程,学生经历了直觉猜测、思考实验、质疑追究的过程,让他们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整个过程学生的智慧不断涌现,积极的情感也在丰富的体验中实实在在地产生。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重要资料,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量角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必须的难度。
课堂上我首先经过故事讲述、动态演示1度角的产生;还让学生闭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我画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并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刚开始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样放在要量的角上。于是我及时让学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并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一样的角。认识量角器时,我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回答很不错,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读角时学生却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这时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内圈和外圈相对的两个角的度数如(30°、150°),学生经过这两个角的认读,认识到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同时还要注意读量角器上没有标数的角如(75°)这样能够让学生注意,不仅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并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就容易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说如何量角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过程与方法:
1、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2、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第2课时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很多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必须的难度,异常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可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可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一样,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角的度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改进方向:
1、安排四人一组,让会的同学手把手教不会的学生,这样能够做到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尝试量角。
2、加强学生对量角步骤的理解,配合以动手操作,做到言行一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
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日学习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忙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习。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一样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团体交流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进取。避免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重对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入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灵活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本事。经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熟练,练习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到达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研究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
1.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看似内容不多,但比较抽象,学好本单元内 容,对今后学习平面图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是比较开放的一个章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先让他们观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我们也可以叫它半圆仪,再让学生拿量角器认真观察,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哪是0刻度线,哪是中心点的效果要好的多,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接着让他们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
3.什么是1度呢?因为半圆是180度,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4.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
一是顶点没有和中心点重合;
二是0度刻度线没有和角一边重合;
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时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应看外圈刻度时看成了内圈刻度。
5.这时我给他们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并编了一首口诀,
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
6.当学生学会了量角,还应让他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叉开大下有关。再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做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的角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