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内容页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9篇(五年级科学冀教版地壳的构成教案)

分类:实用文档发表于 2023-07-03 16:03阅读数:0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9篇(五年级科学冀教版地壳的构成教案)》,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收集的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9篇(五年级科学冀教版地壳的构成教案),供大家品鉴。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折纸

  教学反思: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过程:

1.通过回顾与整理,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进一步熟练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具体的知识?将你学到的圆的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

2.学生在小组中整理。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1)圆的基本特征。

(2)圆的周长计算。

(3)圆的面积计算。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4.根据整理的知识点,指名说说每个知识点具体的内容。

5.小结:学是为了用,我们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题。

(l)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完成。

(2)说说画圆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是怎样算的。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

(3)追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4)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与圆有关的自然现象?

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6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6.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题。

(1)提问:要求“从小方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首先要知道什么?根据题中的信息,怎样求有多少米呢?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提问: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7.作业:练习与应用第7~13题。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圆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多不多?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然后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圆的基本特征

圆的周长计算

圆的面积计算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会进行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会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解决问题

三、混合运算

四、尝试应用

五、课堂练习

1、师生通过在公园里划船的经历引出问题情境。

2、让学生读题并观察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

1、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解决。

3、交流解题思路和算法,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方法。

4、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5、交流、讨论写出的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讨论:为什么要加括号?使学生了解三步混合运算和两步混运算一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由学生划船的经历引出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情境图中的活动作好铺垫。

给学生创造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做法的机会,获得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展示自我的快乐。体验算法多样化,考查学生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在分步计算的基础上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混合运算式题的过程。

交流列出的混合算式,是学生形成三步混合运算技能的过程。

在两步混合运算知识背景下,经历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说运算顺序和自主计算,掌握带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24点游戏活动中,经历“玩”中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混合运算的指示,解决点游戏中的血算是问题。

3、感受与同伴玩中学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一幅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数学课你们都带来了什么?

你们可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能抽出任意两张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吗?哪两个数字相乘得24?刚刚有一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你知道算24点是怎样玩的吗?好吧,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自学算24点游戏的玩法。

谁来说一说/

生:就是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下面我们就来算24点。(板书课题)

二、幸运第一关――对对碰

1、三八二十四

师:我出8,敢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

师:我还出8,敢拿出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

师:你们都是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2、四六二十四

你能自己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和你碰成24吗?

生:4

3、其它方法

12数字宝宝也要来算“24点”,你能让它算出24点吗?

三、幸运第二关:三张牌

1、7、6、3这三个数能算得24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同桌商量?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④同桌互相说

2、2、3、4这三张牌怎么想?

(过程同上)

3、9、8、3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4、3、5、9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四、幸运第三关——四张牌

1、12 5 8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小组讨论。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2、4、5、7、8

(过程同上)

3、3、1、7、9

(过程同上)

4、5、5、9、3

(过程同上)

5、

五、比一比

1、提要求:每个小组每人抽一张牌,放在桌子上,算出24点,先算出的拍一下手,说出你的方法,对的就能得到4张牌。谁得到的牌最多就是冠军。

2、分小组比一比

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讲讲你算“24点”的好方法吗?

集体交流

其实玩起来也很方便,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我们谈了很多体会,有了许多办法,我相信你准能赢你的爸爸妈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认识简单图形旋转的过程。

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在探索图形旋转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一、旋转方向

1、观察喷洒的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旋转现象,是怎样旋转的。教师结合钟表上表针的转动介绍顺时针、逆时针转动。

2、拿一把转椅,按不同方向实际转一转,让学生描述旋转方向。

二、旋转90°

1、教师简笔画分步演示喷头顺时针旋转90°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并描述旋转了多少度。

2、再次旋转转椅,分别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转椅是沿怎样的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说一说

1、观察书中的两组图形,了解书中有什么。教师提出“说一说”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判断的时间。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三、图形旋转

1、提出画图的要求,并提示画图时要先确定旋转方向,再考虑旋转90°后的位置。

2、展示画出的图形,交流画的方法。教师介绍先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另一条边的方法。

3、让学生看书中画的三角形旋转90°后的图形。

练一练

1、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判断。

2、学生在书中独立完成,教师辅导后进。

3、先引导学生了解图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图案。

教后反思: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将较复杂图形进行分割、填补、移动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会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特别是利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割补、移动等方法求出图形的面积。具有处理图形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分割的方法,把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再计算。

  教学难点:

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本节课采用学生动手操作、以实验发现为主。在实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适时地演示;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发动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为有地毯图样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利用方格图求一些图形的面积,看今天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想看吗?

2、课件出示:四副有美丽图案的地毯,让学生观看后说说美在哪里?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地毯上的图案

3、课件出示有蓝案的地毯图片。

笑笑和淘气看见一块地毯,图形如下图,笑笑想,地板上的瓷砖铺成的图形多美啊!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吗?(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

生:是对称图形,是由许多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对,大家观察很认真,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很美。

师:给大家提了一个数学问题,看着这幅图,大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多大?

师:猜得真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毯上的面积”。(板书)

二、自主建构,合作探究

1、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策略

师:大家每人手中都有一张跟大屏幕上完全一样的图。先独立思考,将想到的方法简单地记录到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对比择优

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各自发现的方法,然后记录到合作卡上。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方法最多,最简便。

(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

生2:用总的14×14的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

生3: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

生4:转移填补,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蓝色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

师:对于各组发现的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更简便,为什么?

生:方法1直接数太麻烦,方法3把这个图形分割成4块,算出或数出其中一块的蓝色面积再乘4比较简便。

生:方法4想法很巧妙,也比较简便。

……

师:(小结)大家对比很认真。对于这种在方格图中计算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用大面积减小面积,还可以对整体进行分割,一部分一部分数或算。具体运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对待。

三、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还可以“大减小”。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还可以把他们写进数学日记。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x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

3、做练习第x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x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x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做“练一练”第x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做“练一练”第x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x题解方程;练习第x题,第x题后x题,第x题。

家庭作业;练习第x题前x题、第x题。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摸棋子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出把6个黑棋子,4个白棋子放在盒子中和“说一说”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入学习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摸棋子活动的准备。)

二、摸棋子实验A

1、教师提出摸棋子的活动和用“正”字记录黑白棋子的出现次数的要求,全班同学轮流摸棋子。

(设计意图:学生猜并摸出棋子,亲身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交流学生统计的情况,把结果记录在表(一)合计栏。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的过程,为下面的交流作铺垫。)

3、提出:观察全班摸棋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从全班统计结果的描述中,感受统计的意义,为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积累直观经验和素材。)

三、摸棋子实验B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9个黑的,1个白的,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发表意见后,全班进行摸棋子实验。然后整理统计记录。(设计意图:改变事物的条件,让学生猜测,再摸,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理推理能力,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2、让学生观察描述统计结果。

然后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黑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观察描述摸棋子结果的过程中,感受摸棋子实验的意义,初步体验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次数和盒子中放的这种颜色的棋子个数有关系。)

四、摸棋子实验C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1个黑的,9个白的,让学生猜一猜摸中哪种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再摸。然后整理统计结果,填在表(三)合计栏中,并和大家猜的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背景下,进行猜测、实验,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白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两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中,再次体验到,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可能性和放入盒子里这种颜色棋子的个数有关系。)

五、可能性大小

1、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次数跟盒子中棋子个数有关系吗?得出盒子中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摸中的次数就多,反之就少。

(设计意图:在亲身实验的基础上,认识盒子中放棋子的情况和摸棋子结果的关系。)

2、教师介绍可能性大小的含义。鼓励学生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的结果。

(设计意图:理解可能性大小的部分意义,学会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结果。)

六、课堂练习与问题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具:

长正方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分数。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生:小明和小红要喝一杯水,小明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小红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两个人到底谁喝得多?生:(①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②把一杯水平均分成2份,和平均分成3份,其中平均分成2份的,每一份多,所以小明喝得多。)

出图:

师:你们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生:小丽和小凯也要进行喝水比赛,两人都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他们俩喝得一样多吗?生:(可能是一样多的,也可能是不一样多的)

出示图片中的两个杯子。

师:现在你能回答吗?生:小凯喝得多。虽然都是,因为小凯的杯子大,所以小凯喝得多。

师:原来相同的分数还表示不同的大小,你对分数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二、分数的再认识1、出图(书)

师: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生:林林和明明各拿一本书,林林说:“我看了这本书的。”明明说:“我也看了这本书的。”师: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学生讨论)

生:不一样多,因为两个人看的书的页数不同,所以它们的也不同。

2、看图讲故事出图:

师:你们爱吃蛋糕吗?笑笑就特别喜欢吃蛋糕,她对妈妈说:“我一次能吃块蛋糕。”结果妈妈笑了笑,给她拿来块蛋糕,笑笑怎么样了?这是为什么?生:(笑笑想的蛋糕是一个小蛋糕,妈妈拿来的是一个大蛋糕)

3、捐款:

师:淘气和笑笑为希望工程捐款,两个人商量好把自己零用钱的拿出来,这两个人捐款的钱数一样吗?为什么?生:可能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一样的。可能不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不一样的。

师:现在知道了淘气捐了10元,笑笑捐了8元,你知道了什么?生:淘气的零用钱有20元,笑笑的零用钱有16元。

三、画一画。

1、画一画。

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2、摆一摆。

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生摆)

我的图形的是□□,摆出这个图形。(生摆)

3、圈一圈。

圈出下面图形的,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四、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的探究。

  教学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录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要在中国北京举行,青岛作为北京的合作伙伴开展了许多与奥运有关的活动,请看录象。你知道这是哪儿吗?这些人在做什么?(多媒体播放青岛的海滨木栈道上举行的全民健行活动的录象。画面定格为信息窗5)

师:多么热闹的场景呀!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类似的活动,你会去参与吗?你看小丽、小强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活动,老爷爷头发都白了还要坚持走完10000米呢。

认真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吧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本节课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解决吧。

学生观看录象,欣赏海滨木栈道的美景,感受全民健行活动的热闹场景。

学生从情景图及文字提示中了解到以下信息

1、老爷爷以每分70米的速度走了30分,又以每分60米的速度走了30分。

2、老爷爷参加个人组建行活动,全程为10000米。

3、小丽一家每分走52米,走了47分。

4、小强一家每分走50米,已经走了47分。

5、参加家庭组织健行活动行程为5000米。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

(1)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

(2)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

(3)小强一家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

(4)现在小强比小丽少走多少米?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情景图中包含的所有信息。

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

师: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老爷爷吧。老爷爷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而且要坚持走完全程,他的精神可真值得我们学习。刚才同学提出:老爷爷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请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发言情况。)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边看图边独立思考,说出解题思路,并试着列出算式。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7030=2100(米)

6030=1800(米)

2100+1800=3900(米)

10000-3900=6100(米)

2、70+60=130(米)

13030=3900(米)

10000-3900=6100(米)

3、10000-(70+60)30

=10000-13030

=10000-3900

=6100(米)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关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小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参与、合作意识,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在观察算式的基础上总结规律。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法。

  活动三

师: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我们的小伙伴小丽和小强吧现在小强比小丽少走多少米?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什么?你能列出算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想出的好办法说出来,让大家与你们共享?

(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算法。

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与合作,独立想出办法后,在与同学合作交流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综合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学生与同位交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教师进行小结。

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活动五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63页的第1题,谁能说说第一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练习第1题,这道题主要让学生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自主练习第3题)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玩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了这么多体育用品,看书64页第3题,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买排球和足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进行解答。

全班交流第一排的运算顺序,同位交流第二排的运算顺序。

在练习本上做每排的最后一题。(指名板演,全班订正)

学生通过观察表格,全班汇报了解到的信息。

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买排球和篮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2、买三种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买篮球比足球多花多少钱?

4、买排球比足球少花多少钱?

了解每个学生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六

师: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收获,并进行自我评价。 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除法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主问题和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各种型号电池及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识各种型号电池。

2、针对5号电池。

引:现在老师手中这节电池的价钱是250,缺什么?应该是250什么?如果用角做单位呢?元做单位呢?(板:2.5元)2节5号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5元)5节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12.5元)

二、探知。

出示教材中情景图一。

1、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问题,独立列式。(口答得出“每节5号电池2.5元”)

2、尝试竖式计算(找不同计算方法板演)。

3、小组交流算法.

4、根据元角分知识引导算法。

针对除得余数为1后引:个位商2后,余数1不够商了怎么办?得数中的“5”是怎样来的?如果余数不是1而是10该多好呀!商2后还剩下几元,1元也就是多少角?

5、再次思考后全班内交流算法。(巡视中把各种竖式让学生板演黑板上)提问:为什么要加小数点?

6、同桌互说算法。

7、初步感知算理。

引:此题之所以余1后仍然可以计算是因为什么?如果抛开元角分,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我们知道数的本身也有计数单位,每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你可以做了吗?来试一试。

出示情景图二

1、估算每节大约多少元。

2、尝试竖式计算。(注意出错地方)

3、找学生说算法。(有用计数单位回答的表扬)

4、重点用计数单位分析算理。

5、小组内讨论交流。

6、让学生说注意问题。

三、巩固。

1、数学诊室(改错题若干)。

2、把没做完的题补充完整(教材中的做一做)。

3、选择题。(练习中的题若干)

四、: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样的感受?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能借助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三角尺平行四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呈现情境图。

2、提出问题

(1)“长方形的桌面”,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是什么意思?

(3)应该怎样制作的长方形桌面?

3、学生用附页1中的图1剪一剪,试一试。

二、认识“高”

1、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不同锯法有什么共同点?(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和底,进一步感受高和底及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2、活动(二):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和底

(1)出示三角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学生描述三角形的高和底是如何得到的,使学生体会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3)出示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3、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描述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4、分别找出图形中底和对应的高,并标记出来。

三、画“高”

1、探究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

①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用三角板画,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对齐,从边上的一点画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它的高,用虚线表示,垂足所在的边叫平行四边形的底。

⑤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中练习高的不同位置的画法,并在练习中体会和感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2、画梯形的高。

(1)出示梯形: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同学们知道梯形的高怎样画吗?

(2)学生独立操作,展示不同作品。

(3)引导学生思考:梯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画三角形的高。

(1)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已经会画两种图形的高了,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们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2)谁想来展示台前介绍一下自己的画法?学生汇报,注意纠正错误画法。

(3)总结归纳三角形高的画法,并在练习本上练习画高。

(4)大家知道三角形的高有多少条吗?有的学生认为有三条,有的学生认为有一条(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四、练习巩固

1、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小组内同学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

2、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

五、总结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初步掌握用分解发和割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综合运用平面图性积计算的知识,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一拼。找一找的过程,体会各种图案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生活中各种物体的组合规律。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验生活中美丽图案的组合规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观念和热爱学习数学的思想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并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基础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

2、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请学生说一说)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出示所学过的图形)

师:这些单个的图形称之为简单的基本图形。

师:在我门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由这些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称之为组合图形。同学们,仔细观擦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观察了教室内的组合图形,在我们的课本上也有几副美丽的图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同学们阅读课本。

2、同桌交流图案的组成。

3、小组和作,拼一拼,讲一讲所拼图形的组成。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组和图形?

三、合作探究

1、出示例题4的图。

师:这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是什么图形?怎样求它的面积?先独立想一想再小组交流。 提示。

(1)这个图形有哪些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2)求它的面积就是求哪几个图形的面积?

(3)要求它们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4)教师给出条件,试求出它的面积。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结果。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想加。

(2)把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以2。

(3)仔细阅读课本,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 教师: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求这个组和图形的面积的? 你认为那种方法简单呢?

总结: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先把组合图形分成易学过的简单徒刑,然后分别求出他们的面积在相加。

四、练习巩固

1、练习二十二第一、二题。

教师出示相关的图形,请同学说说她是由那几种图形组成的。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教师巡回指导并讲解)

2、发放练习卡片给学生做一做。

说方法: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请学生上黑板演示计算过程。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可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用相加的方法,也可以用相减的方法。

3、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下图的面积。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组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应用广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会掌握方法。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

(根据已知条件相加或相减)

方法:分割法或添补法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8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算理,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发展运算、分析、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本节课关键性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实物投影

  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一.错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出示课题)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所以昨天我做了一次课前调查,这是同学们列的两道竖式:

师:你认为哪道是对的?

师追问: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错例引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为自主探究作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关键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出示学习单

小组合作要求:

(1)组长合理分工,在最短时间内让组员将讨论结果内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汇报时按顺序依次发言。

(3)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预设生):百分位与百分位加,十分位与十分位加,个位与个位加。

(预设生):用计数器来表示算法的。

(预设生):2个一加3个一,6个0.1加2个0.1,5个0.01加0个0.01。

(预设生):用格子图来解释。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这个5相加,而要与6相加了吗?

(预设生):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同时板书)他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师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吗?

小结:是的,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也就是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练习:判断一下下面哪道竖式是正确的?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啊!

(预设生):看看小数点对齐了没有。

小结: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那么以后再算小数加法时我们要做到什么?

(预设生):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自主发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

与整数加法进行比较

1.【关键问题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师:相同数位对齐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在哪里听过。

出示课件

小结:在做整数加减法的时候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原来小数加减法与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2.回到课前调查引出小数减法

师:看来同学们,小数加法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请再来看看课前调查中的那一道算式:

师:现在你知道哪道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师: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减?

师:计算小数减法时有什么好窍门?

小结:所以以后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了,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旧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练习巩固

1.校对时借助课件用计数器演示退位过程。

设计意图:借助开小卡车,调节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通过演示计数器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退位过程。

2.你觉得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小数加减的地方?

师:这是小马虎的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清单,可是清单的右下角被油渍弄脏了看不清了,你们能帮忙算一算吗?先估一估大约是几元?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方框上填上运算符号,然后添上小数点,使竖式成立。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三、课堂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分数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听故事,引出“平均分“。

2、提出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并说出每份的个数,能在我们学过的数中找谁来表示?

3、师:“我们无法从以前学过的数中找出一个来表示,因此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数的表达方式——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新知探索

1、(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怎么表示?

(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1/2,读作二分之一)生齐读。

2、(课件出示)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1份涂色,有颜色的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怎么读?未涂色的又怎么表示?

(1/6,六分之一;5/6,六分之五,5个1/6)

3、生自主学习课本95页内容。

4、(课件出示)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5、(课件出示)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组成。

6、概念及各部分名称。

(1)像1/2、2/3、3/4、3/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1 分子—分数线 2 分母;

(3)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读法:先读分母,加上“分之”两个字,再读分子。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看图写数,读一读,并说说各个分数的组成。

2、根据分数折纸,并说说含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分数的含义、读法及写法。

标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