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数学数轴教案【9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前言】每当我们教授数学数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我们需要精心制定教案。那么,如何撰写一份清晰明了的数学数轴教案呢?下面是会员“liangyan”分享的数学数轴教案(共9篇),供大家阅读。
数学数轴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2第l题。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同上。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屏幕上的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WWW.〉单位长度,正方向,说出含义就可以)
小游戏:
在一条直线上的同学站起来,我们规定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按老师发的数字口令回答"到"游戏前可先不加任何条件,游戏中发现问题,进行弥补。
总结游戏,明确用直线表示有理数的要求,提出数轴的概念和要求(教科书第11页)。
三。动手动脑学用新知
1、你能举出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温度计,测量尺,电视音量,量杯容量标志,血压计等)。
2、画一个数轴,观察原点左侧是什么数,原点右侧是什么数?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
四。反复演练掌握新知
教科书12练习。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问题1先给出情境,学生观察,思考,研究,表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满足的条件可以先不必明确,基本能明确就可以,在后面逐步明确。
游戏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数与点的对应关系,并知道要想在直线上表示数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数轴的正确画法和要求。
练习中注意纠正学生数轴画法的错误和点的表示错误。
小结
1、数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数轴的作用是什么?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第2题。
备选题
1、在数轴上,表示数-3,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
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
-
3、(1)(请先在头脑中想象点的移动,尝试解决下面问题,然后再画图解答)一个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这个点先向左边移动3个单位,然后再向右边移动6个单位,这时它表示的数是多少呢?如果按上面的移动规律,最后得到的点是2,则开始时它表示什么数?
(2)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总结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教师完善。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课后反思
数轴数学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
1、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例1、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分析: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1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1400块。
2、求什么?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1400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1、2、3
四、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五、作业
小学数学数轴教案 篇5
§ 数轴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
2. 知道如何将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教学重点: 学习数轴,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难点:
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读出下面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二、讲授新课:
1.考察温度计,直接给出数轴的定义。2.讲解例1。
提问: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提出: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3.小结:
如何根据数轴的定义画一条数轴?如何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有理数的点? 4.随堂练习:
1.教科书第54页练习第1,2,3题。
2.补充练习:在数轴上能否实际画出表示一亿万分之一的点?这个点存在吗?(答:很难画出;存在。)
四、课外作业 1.
2.补充题:
(1)画一条数轴并画出分别表示±,±,±的各点。(2)画一条数轴并画出分别表示1000,2000,5000的各点。
注:以上两个补充题的目的是,用数轴表示已知数时,要根据已知数适当地选择单位长度和坐标原点的位置。
(3)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小于3的整数所表示的点。(4)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的点。
数轴教案 人教版 篇6
学科:数学 教学内容:数轴
【基础知识精讲】
1.明确数轴的三要素,即原点、正方向和长度单位.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表示的数. 3.会比较数轴上数的大小. 4.掌握相反数的概念.
【重点难点解析】
1.明确数轴的概念、画法和作用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在画数轴时三者缺一不可.例如以下画法中均满足数轴的三要素,所以都是正确画法.
而下面的几种画法均不正确.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水平向右的方向定为数轴的正方向.而对于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一个确定的点来表示(但是数轴上的每一个点不都表示有理数).由于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点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所以可知(1)正数>0>负数(2)负数中离原点的距离越远的负数就越小.数轴还可以用来进行有理数的运算.例如:利用数轴计算:2?(?5).
2即+2看成从原点出发向右移动2个单位+(-5)表示再左移5个单位,2?(?5)??3. 注意:想像能力在数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在脑子里,想像出数轴的形象及相关点的位置,那么在比较大小和做有理数的简单运算时,就没有必要真的画出数轴了.
2.明确相反数的意义及其与倒数的区别.
在一个有理数a的前面加上“-”号,就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与“a”互为相反数,它与倒数的区分是:
(1)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它们符号相反;两个互为倒数的数,它们符号相同.(2)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其绝对值相等;两个互为倒数的数,除±1外,其绝对值不等.
(3)零的相反数是零,而零没有倒数.
(4)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和为零;两个互为倒数的数积为1.
a.重点、难点提示
(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掌握好)(这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要掌握好)
数轴的概念—数轴的三要素—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概念—相反数的概念—相反数的意义
有理数大小的意义—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这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的应用)
b.考点指要
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是中考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原点表示0,原点左侧的点表示负数,原点右侧的点表示正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0是惟一的相反数等于自身的数)
【难题巧解点拨】
例1 下列各图中,是数轴的是()
解:对照数轴的三要素,可以得出正确答案d。
例2 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用“<”把它们连接起来: -5,311,?1,0,4。32解:要想在数轴上准确地描出各点,首先要看数的符号,表示负数的点描在原点的左侧,表示正数的点描在原点的右侧,再根据各数的数值定出位置,表示0的点就是原点,如图2-1所示。然后根据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写出不等式。
(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用“<”连接:?5??111?0?3?4。23例3 画数轴,并在数轴上作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00,250,300,400。
解:画数轴要根据所给定的数据,适当选择原点的位置和单位长度。此题中原点应取在较左的位置上,并选取单位长度表示为100,如图2-2所示:
例4 判断正误:
11和是相反数; (3)和?是相反数;
(4)?的相反数是2。
(1)-2是相反数;
(2)?解:(1)错。因为相反数成对出现。(2)错。因为?(3)对。(4)错。?11和在数轴上表示的点与原点的距离不等。2311的相反数是。
22例5 化简下列各数前面的双重符号:
-(+5),-(-5),+(+5),+(-5)
解:-(+5)是+5的相反数,也就是-5,所以-(+5)=-5; -(-5)是-5的相反数,也就是+5,所以-(-5)=+5 +(+5)表示+5本身,所以+(+5)=+5
+(-5)表示-5本身,所以+(-5)=-5。(你发出了什么规律?)
注:从以上四个等式不难发现简化“有理数前面的双重符号”的法则:即同号得“+”,异号得“-”。
【典型热点考题】
例1 在数轴上,与表示+2的点距离是4个单位长度的点有几个?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数?
点悟:注意左、右两侧各有一个.
解:有2个.它们分别表示-2和+6.
点拔:在数轴上,与一个已知点距离相等的点一定有两个,它们分别位于已知点的左、右两侧.
例2 如图2-2-3,字母a,b,c都表示有理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点悟:应考虑a,-b,c相对于原点的位置及a,b,c是正数还是负数. 解:,?b?a?c.
点拔:-b到原点的距离大于a到原点的距离.a与c到原点的距离虽然差不多,但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解此类题目的要点是,一看到原点的距离,二看符号.
例3 有理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c,其位置如下图:试化简|c|?|c?b|?|a?c|?|b?a|.
点悟:有理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c,在数轴上a点在原点的右边,它表示的数a?0,b、c两点在原点左边且c点在b点的右边,b?0,c?0,它表示的数c大于b点表示的数b,所以|b|?|c|.利用上述条件去绝对值符号,原绝对值符号内的数是正的,去掉绝对值符号,符号保持不变;原绝对值符号内的数是负的,去掉绝对值符号后原数改为它的相反数.
解:
|c|?|c?b|?|a?c|?|b?a|??c?[?(c?b)]?(a?c)?[?(b?a)]??c?(c?b)?(a?c)?(b?a)??c?c?b?a?c?b?a??c.例4 已知a、b、c的位置如图2-2-5,试化简|a?b|?|b?c|?|c?a|.
解:由图可知,c?0?a?b,?a?b?0,b?c?0,c?a?0.?|a?b|?|b?c|?|c?a|??(a?b)?(b?c)?(c?a)
??a?b?b?c?c?a?2b?2c.【考题误区警示】
例
数轴上一个点到+1的距离是3,求这个点表示的数. 常见错解:它表示的数为4. 正解:画出数轴(如图2-2-6):表示到+1的距离是3的数有两个,分别为-2和4.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把四个数-,-,0,从大到小用“>”连接,正确的有()a.->->0>
b.->0>-> c.>0>->-
d.>->0>- 2.下列四个数中,比所有负数都大的数是()
a. c.?
b.?d.0
二、填空题
3.规定了叫数轴. 4.用“>”或“<”填空:
正数负数零 负数正数零 5.图2-2-7中的是数轴.
6.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位于原点右边的有.
15,0,-,1000 .?3到6之间的整数是.
32-100,20,38.如图2-2-8,数轴上a、b、c、d、e各点表示的数分别是:
a(),b(),c(),d(),e()
三、解答题
9.画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1,-2,0,3211,2
(2); 10.利用数轴,把下列各数用“<”连接起来: +4,0,-3,?11.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1)3-5(3)?3(5)113;
22(4)0-2;
110;(6)?51. .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为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在数轴上与3所对应的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13.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理数吗?
14.在数轴上,到511所对应的点的距离为4的点表示的数是. 2315.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的个数为x,不大于3的整数的个数为y,等于3的整数的个数为z,则x+y+z=.
16.如图2-2-9,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都是整数,若a对应有理数a,b对应有理数b,且b-2a=5,请指出数轴的原点.
【综合能力训练】
1.规定了、、的直线叫数轴。2.数轴上表示正数的点在原点的,表示负数的点在原点的。3.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的数总比的数大。
4.数轴上离原点个长度单位的数有个,这些数分别为和。
5.3的倒数的相反数是。46.如果a的相反数是a,则a是。7.(1)写出所有比4小的正整数:;(2)写出所有比-4大的负整数:。8.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1)-1与1;
45与?; 561(3)0与。
10(2)?9.将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用“<”连接起来。
5,-3,0,-,3。
310.判断下列各小题的说法是否正确:(1)当x=4时,5x?16?4;(2)当x=5时,?8?3x?5。
11.文具店、书店和玩具店依次座落在上海市南京路东西走向的大街上,文具店在书店西边20m处,玩具店位于书店东边100m处,小明从书店沿街向东走了40m,接着又向西
增了60m,此时小明的位置在()
a.文具店
b.玩具店
c.文具店西边40m
d.玩具店东边-60m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c2.a、d
二、3.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4.>,>,>; 5.①,④,⑤; 6.20,31,1000; 27.±3,±2,±1,0,4,5,6; 8.a(1),b(6),c(-3),d(3),e(8).
三、9.略. 10.?3??11?0?2??4 2211.(1)>;(2)<;(3)<;(4)>;(5)>;(6)<. 12.?1,-2或8. 213.可以,但数轴上的点表示的不全是有理数. 14.759,6615.14. 16.
【综合能力训练】
1.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右边,左边;
3.右边,左边;
4.2,和-;
5.?4;
6.0;
7.(1)1,2,3;(2)-1,-2,-3; 358.(1)<,(2)>,(3)<;
9.?3???0???3;
310.(1)当x=4时,得4>4,所以错;(2)当x=5时,得?8?20,所以正确;
11.a.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
1、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例1、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分析: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1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1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1400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1、2、3
四、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五、作业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1、什么是数轴?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你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吗?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吗?
二、学习重点:
会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学习难点:
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本,回答问题:
1、像这样规定了、和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与温度计作类比,真像一个平放的+3用数轴上位于原点边个单位的点表示,-4用数轴上位于原点边个单位的点表示,原点右边个单位的点表示,原点左边个单位的点表示.
(二)精讲点拨
1、完成例1
2、请画一条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
+4,-1/2,1/2,-,-4,0。
3、完成第10页第1、2题.
(三)、寻找规律,探究新知
1.观察以上数轴,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2.在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表示-1/2与1/2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由此你又有什么发现?
3.什么是绝对值?绝对值怎么表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1页练习1、2、3两题
2.在数轴上,表示数-3、、+2、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3.与原点距离等于4的点有个?其表示的数是。
4.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5和2,则线段AB的长度是。
5.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A.-5,B.-4C.-3D.-2
6.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五、谈谈你这堂课的学习体会
六、课后作业:
1、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位于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
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与点A相距两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3、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5的点有个,表示的数是。
4、从数轴上表示-1的点出发,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到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再向右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则点C表示的数
是。
5、数轴上的点A表示-3,将点A先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
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到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
6、在数轴上P点表示2,现在将P点向右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后再向左移
动5个单位长度,这时P点必须向移动个单位到达表
示-3的点
7.在数轴上表示-2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等于()
A、2B、-2C、±2D、4
8.请画一条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
+3,-4,-,-,2,0。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中>初二>数学>初二数学教案
正数与负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什么是正负数?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
2.有理数是怎样分类的?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正负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
三.学习过程
(一)、自学课本1--5页,回答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正数和负数概念,写法及读法?
2.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生活中具有意义的量。例如,又如。
这个数特别吗?为什么?
4.完成课本第6页练习第1题的1、2、3小题。
5.完成课本第6页练习第2题的1、2小题
6.飞机上升以正数表示,下降以负数表示,若飞机在1200米高空两次记录升降情况是+300米,-600米,这时飞机实际高度是米。
(二)、精讲点拨。
1、完成例1
交流你能举出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例吗?
2、思考:
有理数
3、完成例2
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理数.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
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
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十二、课后练习习题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