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内容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8篇

分类:实用文档发表于 2023-07-29 17:45阅读数:0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三年级数学教案8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会员“am07587”收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品鉴。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四、总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时间:总第1课时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口算练习。学生计算,汇报交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全班交流。(3)试一试。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间:总第2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口算。7×8+3=6×6+4=5×9+7=2.用竖式计算。23×3=21×2=32×4=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3页例3主题图。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小组交流。(4)归纳总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3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页例4。

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2.探究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位。

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3.归纳小结。

4.检验算式。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4课时

课题:练习一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笔算,会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2.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请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第5题、第6题、第7题。让学生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三、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8题、第9题、第10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轴对称一》教学设计

毓秀小学 郝德云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会直观判断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3、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难点:

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到它的对称轴。教学用具:

课件、纸剪小鱼和心形。教学过程:(一)导课:

(出示学习目标),你觉得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与什么有关? 你知道什么是“轴”吗,你觉得什么是“对称”?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轴对称图形”。(二)新授:

1、(课件出示图形),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形,它们分别是什么?

心形,小鱼,双喜,房子。

2、仔细观察这几幅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并小结:它们都是从中间分开,两边一样。

3、你们说的“中间”准确的在哪里?怎么能让人清清楚楚看见两边完全一样?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对折

4、利用你们准备好的心形和小鱼,对折试试看,是不是两边完全一样。

5、揭示: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中间折痕所在的那条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6、说一说,这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中间的线叫什么?

7、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图形,你知道哪些? 并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课件展示)。(三)自我检测:

完成课本第24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并指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时不止一条。(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24页练一练的第2、3、4题。(五)拓展提高:

利用我们准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研究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各有几条对称轴。

板书: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20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平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第一组: 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1平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平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米,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平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平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 课桌面的宽

教室门的高 黑板面的大小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习 12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3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说一说1平方分米与1分米在什么地方?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那么,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复习

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 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你们想了解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三、 探索新知

1、 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

2、 指名列式,板书。

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3、 组织学生讨论算法。

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出现的方法:

1、 2×30=60 60÷2=30

2、 6÷2=3 60÷2=30

4、 将答案写在书上。

5、 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图案代表的意义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我们一起来欣赏,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

标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