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马说》教案6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前言】本文是热心网友“nuozhichuilianjiao”收集的《马说》教案6篇,供大家阅读。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 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通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三)写出几句含有“马”字的的诗句
四。教学小结
(一)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托物言志,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课外作业
思考和练习(见作业纸)
( 郭立桂)
初二年级作业纸
学科 语文 课题 《马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给加列字注音
伯乐 2.辱 3.骈 4.枥 5.一食 6.食马者 7无马邪
二。找出文中四个通假字解释
1.通: 2.通: 3.通: 4.通: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奴隶人 2.与常马等 3骈死
4.槽枥 5.一食或尽粟 6. 不以千里称也
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又称,他是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他与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文中“伯乐”比喻-,“千里马”比喻.“食马者”
3.本文论点是: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准确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句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C.《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叙说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D.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六。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A、吃的东西 B.同“饲”,喂 C.吃 D.供养
2.有千里之能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 有能力做到,能够 B.和睦 C.能力,才能 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A.竹制的马鞭子 B.策问 C.驱使,鞭策 D.计策,计谋
七。 辨析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
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虽有千里之能 ( )
执策而临之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马也 ( )
其真无马邪 ( )
八、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问答:
1 本文“托物寓意”,借议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怎样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 “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板书) : 人才论文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3、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课文录音
要求: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缓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虚词吗?
虚词:而、之、以、也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板书)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强调:强调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说明伯乐知千里马。
(板书) : 伯乐 知 千里马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低沉缓慢
(8)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9)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愤怒谴责。急促、迅猛、高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①虚词:而、之、也、其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 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 表现
(4)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教师:如果才美外现了,称为什么马?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外现 名马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 : 食马者 不知 千里马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对于食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愤怒谴责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9)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讽)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试试看
①虚词:而、之、以、也、其、策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吗”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①“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二段提出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在食马者眼中就无马了。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无马
③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呜呼!其真无马邪?
④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马者”“不知马”。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6)朗读本段的语气应该怎样? 深刻嘲讽
(7)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8)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读课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如果不是,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
“千里马”比喻人才; (板书)
“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圣明的君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难遇)
“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作者韩愈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控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教师指出(托物寓意)板书
4、你认为十一个“不”字表达出什么语气?
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
5、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7、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节奏分明、把握停连,力求准确流畅。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也字,读出痛惜、愤怒、嘲讽的语气。
六、扩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面对难就业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老师寄语: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能马马虎虎,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板书
马说 (人才论)
韩愈
《马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 “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板书) : 人才论文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3、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课文录音
要求: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缓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虚词吗?
虚词:而、之、以、也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板书)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强调:强调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说明伯乐知千里马。
(板书) : 伯乐 知 千里马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低沉缓慢
(8)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9)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愤怒谴责。急促、迅猛、高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①虚词:而、之、也、其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 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 表现
(4)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教师:如果才美外现了,称为什么马?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外现 名马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 : 食马者 不知 千里马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对于食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愤怒谴责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9)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讽)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试试看
①虚词:而、之、以、也、其、策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吗”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①“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二段提出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在食马者眼中就无马了。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无马
③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呜呼!其真无马邪?
④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马者”“不知马”。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6)朗读本段的语气应该怎样? 深刻嘲讽
(7)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8)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读课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如果不是,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
“千里马”比喻人才; (板书)
“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圣明的君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难遇)
“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作者韩愈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控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教师指出(托物寓意)板书
4、你认为十一个“不”字表达出什么语气?
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
5、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7、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节奏分明、把握停连,力求准确流畅。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也字,读出痛惜、愤怒、嘲讽的语气。
六、扩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面对难就业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老师寄语: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能马马虎虎,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板书
马说 (人才论)
韩愈
《马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通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三)写出几句含有“马”字的的诗句
四。教学小结
(一)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托物言志,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课外作业
思考和练习(见作业纸)
( 郭立桂)
初二年级作业纸
学科 语文 课题 《马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给加列字注音
伯乐 2.辱 3.骈 4.枥 5.一食 6.食马者 7无马邪
二。找出文中四个通假字解释
1.通: 2.通: 3.通: 4.通: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奴隶人 2.与常马等 3骈死
4.槽枥 5.一食或尽粟 6. 不以千里称也
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又称,他是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他与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文中“伯乐”比喻-,“千里马”比喻.“食马者”
3.本文论点是: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准确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句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C.《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叙说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D.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六。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A、吃的东西 B.同“饲”,喂 C.吃 D.供养
2.有千里之能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 有能力做到,能够 B.和睦 C.能力,才能 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A.竹制的马鞭子 B.策问 C.驱使,鞭策 D.计策,计谋
七。 辨析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
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虽有千里之能 ( )
执策而临之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马也 ( )
其真无马邪 ( )
八、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问答:
1 本文“托物寓意”,借议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怎样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马说》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不同诗歌体裁的韵律美,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诗句的内容,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朗读《马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韵律。
自学要求: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1.解释加点字并注音;
2.标注出这首诗的节奏;
3.标注出每首诗的韵脚。
二、补充材料
1、作者名片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后世称“李昌谷”。李贺是中唐最具天赋的诗人,有着积极用世的政治态度,却终生未参加科举考试。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ー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2、作品简介
李贺27岁就去世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呕心沥血,用才华横溢的诗笔,筑成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这些诗歌中以“马”为题或谈到“马”的诗歌有80多首,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可见李贺对于“马”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喜爱。他的《马诗二十三首》是历来写马之作中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马”为题写作的组诗。清人王琦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者,而意初不在马矣。”李贺写作马時并非只是为了描绘马的外形,更多的是借马来表达对在位者的赞美、讽刺,对他人或配身世的悲叹或怜惜之情。
【学习探究】
品读《马诗》,思考:
1. 品读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自学指导:描绘画面要注意:
(1)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
(2)抓住诗句中传神的关键词;)
2.诗歌前两句所用的比喻手法,有什么妙处?
(自学指导:“沙如雪”、“月似钩”两个比喻,内涵丰富。)
3.品读后两句,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自学指导:金络脑,快走……)
4.说说你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理解。
(自学指导:(1)概括两句诗的内容;(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你觉得作者借马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导:一、体会诗人感情一要紧扣文章内容;二、根据诗人生平经历)
【达标检测】
一、基础练习
(1)大漠沙如雪, 。
(2) ,快走踏清秋。
二、综合练习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B.《春日》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C.《过故人庄》的首联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颔联两句是描写山村
风光的名向,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运用了由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景物。
D.《马诗》前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
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能的霜雪。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阅读链接】
阅读《马诗二十三首》,说说你的理解。
马诗(其一)
李贺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马诗(其八)
李贺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马诗(十八)
李贺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