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内容页

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6篇】

分类:实用文档发表于 2023-08-08 12:44阅读数:0

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6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实施方案是指对某项工作,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第一、构建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意义

  健全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更加有利于青年成长、满足企业事业需要、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育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青年人才队伍。

  通过该体系的建立,公司将进一步明确不同序列青年人才的发展路径,并以职业发展路径为基础制定企业岗位能力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合理使用的人才识别体系,并给予不同层次的人员相应的培养机会,通过科学适用的体系流程及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充分利用内部聚集的资源,解决公司核心人才的差距问题,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支持。

  第二、公司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一、基本制度与体系

  (一)管理组织

  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管理组织包含一个决策机构,和一个实施机构。青年人才培养决策机构是人事委员会,由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构成。青年人才培养实施机构是人力资源部培训站,负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实施。

  (二)青年人才的标准

  1.青年管理人才

  从事党政、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5年以上、中级职称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

  青年管理能手、或优秀管理成果奖、或具有获得推广实施的科学管理方法实践;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创新和实践能力、有培养和发展潜力的员工。

  2.青年技术人才

  从事科技研究、技术服务、产品生产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职称;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

  3.青年技能人才

  从事技能操作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高级工资格证书或被评为总公司高技能人才;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

  (三)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

  1.青年管理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见习→科员→主办→主管→岗位经理→部门经理→更高

  2.青年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毕业生→见习→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资深工程师→更高

  3.青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毕业生→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更高

  (四)公司的岗位能力管理体系

  在确定了公司的职业发展路径后,以此为基础制定岗位能力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用素质、专有能力、岗位技能。通用素质和专有能力,主要是体现战略目标及业务发展对员工核心素质能力的整体要求;岗位技能则是要体现专业特点及职责分配对员工履行日常工作的具体要求。

  四、人才识别与筛选

  识别于筛选青年人才,首先要建立公司关键岗位继任计划,以其名单作为青年人才识别的基础,然后运用岗位能力管理体系对名单内的员工进行潜力评价,接着按照岗位序列的不同,结合能力评价与业绩评价两个维度建立九宫格,筛选出本序列的业绩与能力均表现优秀的青年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对象。

  五、人才培养与培训

  (一)各阶段青年人才培养重点

  20xx年-20xx年入职青年员工为精英型培养,这些青年员工进入公司已经5年以上,对公司及行业均一定的认知,对于这个层次人员的培养,应注重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使他们早日成为青年管理人才、青年技术人才以及青年技能人才。

  20xx年-20xx年入职青年员工为大众化培养,这些青年员工进入公司基本不满3年,由于煤炭行业的工艺流程复杂的特性,因此对于20xx-20xx年入职的青年员工的培养,应该以掌握基本的岗位知识的培训为主,使他们在日常授课及多种形式的培训中尽快掌握管理的基本流程及特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要素、生产的基本操作及要点。

  (二)青年人才培养导师制

  1.导师制的原则

  “导师制”是指企业中富有经验的、有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与新员工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的支持性关

  系。

  2.在确定了内部导师后,将导师按照级别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导师库。

  3.指导内容导师为学员制定年度培养计划是导师制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不同级别的导师、不同层次的学员在制定年度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侧重点所不同。

  (三)青年人才培养的形式

  在建立导师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青年人才的培养。

  1.青年管理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按照公司《岗位轮换管理办法》由人力资源部安排轮岗,拓展其专业广度。后备管理干部的岗位轮换所涉及的岗位应尽可能多的包含整个管理流程的工作环节,通过这些岗位的轮换可以使后备管理干部充分掌握整个工作流程的运转模式,更好的管理全局。

  列席高层会议:列席必要的公司高层会议,提高其对公司运营的全面认识。

  高校管理课程:积极联系高校联办的管理课程,提高理论知识高度。

  2.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后备技术骨干的岗位轮换应选择工作流程纵向延伸的相关岗位,通过在这些岗位上的轮换,可以使后备技术骨干进一步熟悉整个技术流程的衔接要点,对今后技术水平的提高确定方向。

  挑战性项目小组:以公司面临的技术难题为基础成立项目攻关小组,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供培训课程。具体的实施流程是要先根据不同的序列成立相应的项目小组。然后由各个小组选择自己的课题,管理干部课题可包括,管理问题解决方案撰写、制度的编写、流程的优化等;技术骨干课题可包括,技改技措方案的撰写、技术难题的改进措施等;岗位能手课题可包括,生产流程的改进建议、生产操作的改进方案、产线漏洞的改进建议等。然后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在整个课题研究期限内,各个课题小组可根据需求,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措施、工具。最后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内,由小组成员提交项目课题研究成果,并向领导做出汇报。企业会根据不同的小组课题,为小组选派指定的导师,导师全过程指导课题小组直至完成课题成果。

  3.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岗位能手的岗位轮换应选择工作流程横向延伸的相关岗位,通过在这些岗位上的轮换可以使后备岗位能手更加清楚整个生产流程,为进一步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职责扩大化:给予其更宽泛的职责范围,提高其专业宽度。

第2篇: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会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整个体育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历史条件下,“体教融合”已经从过去如何解决运动员们训练和学习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为了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等多种内涵,旨将体育重新融入教育中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深化改革。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体育意识

  尽管目前在所有高中初等学校中均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是学校体育课面临着“文件里很重要、平日里被挤掉、升学时被砍掉”的尴尬现状,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课外体育锻炼时也是将不占用学习时间、不影响学习成绩为前提,社会在对待竞技体育的态度上也只是将其看做小部分群体参与的博弈,很大部分人群尽管在学校教育中接受了多年的体育教育,却没有形成运动习惯,也没有内化的体育技能知识。数据显示,除了体育课以外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在美国和日本占比达到60%,我国仅有8%。因此,孩子与家长、学校、社会都需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不简单割裂体育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家长要认识到学习和体育并非相互排斥,体育能够育体也能育德,注重在家庭教育中加强体育教育的示范带动效应;学校在开展体育运动时要真正教会孩子运动知识和技能,挖掘孩子的运动天性,认识到健康体育和竞技体育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要在全社会唤起大家对体育、对健康的重视,形成健康第一、全民体育的良好氛围,真正认识到体育本身的价值,提升体育的社会影响力。

  二、消除壁垒,加强顶层设计

  深入实践体教融合,需要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共同配合,形成合力解决其中存在的体教矛盾,注重教育制度和运动员培养制度等关系协调,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从整体上合理把握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合理分配资源,共同培养后备人才。在制度体制实施过程当中强化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完善相关资金、政策和设施等保障,为“体教融合”模式的运行夯实基础,形成长效机制。一方面,竞技体育项目可进入学校发展,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带动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劳逸结合,培养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养成每天运动的良好习惯,改善身体和心里素质;另一方面,体育和教育的融合让竞技训练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运动员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在运动方面突出的孩子不仅从事体育训练,而且接受同等级的文化课学习,消除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担忧,为运动员提供多元的培养模式,为以后的个人职业道路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科学培养,提升教育者队伍

  对于青少年阶段的运动员来说,学生仍是其最主要的身份,除了家长,教练员和文化教师便是对运动员学生负有培养责任的两大主体,在“体教融合”的模式之下,对运动员学生的培养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遵循运动训练规律,统筹合理规划,从而培养和输送更加优秀的后备人才。教练员作为开展运动训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主体,其业务素质、培养理念、实践经验等都是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教练员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运动员的个体发展,尽量做到高效训练,在做好日常训练工作的同时关注运动员学生的文化学习情况,争取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补齐文化短板,引导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养成主动学习、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文化教师则不仅要在文化课教学上给予运动员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指导,更要在生活和思想上做他们的导师,因材施教,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有限的文化学习时间内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发现学习的乐趣和自身的价值。

  “体教融合”是新时期下解决竞技体育发展难题,扩充体育人口,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促进体育和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它并不是教育育人的价值取向和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在高层次上的深度融合,重新赋予了体育育人应有的地位,更好地促进我们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与进步,为国家民族振兴,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第3篇: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根据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为保证我院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工作的顺利申报,医院将从这一年始开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青年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实施方案》工作,以提高我院学科梯队实力,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该方案围绕实现医院“十二五”规划目标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优势学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临床医疗领域的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原则。内部培养通过后备人才库培养医院内部正式职工。外部引进通过项目引才、职位引才、合作引才等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坚持“专业型和综合型同步培养”的原则。专业型人才指在医院专业技术岗位上掌握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综合型人才指在医院管理岗位上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坚持“公平择优,宁缺毋滥”的原则。建立动态遴选机制,综合评价遴选对象。从各个方面制订详细量化评分标准,对后备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量化考核。

  方案将在三个层次进行人才培养。第一层次培养目标为学科带头人,指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所在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相关临床学术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的学者,能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第二层次培养目标为学术带头人,指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在某学科或技术领域达到先进水平,得到国内同行认可。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解决一些关键和重大技术难题。第三层次培养目标为专业技术骨干,指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在临床能独挡一面,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培养采取导师制、轮岗培训、继续教育及其他方法(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形式)进行。建立导师人才库,实施动态遴选制度;建立中青年重点人才培养档案,定期考核。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我院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逐步确立医院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医院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合理地挖掘、培养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医院的人才梯队。

第4篇: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近两年,国家频频出台新政策,推动体教融合发展,其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省体育和教育系统瞄准目标,出台针对性举措,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激活体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形成学校抓技能普及、体校抓专业化训练、社会力量抓个性化培训的多元化、多途径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

  ■ 体教融合拓宽学生成才通道

  2021年7月12日,榆林年仅14岁的双胞胎兄弟白**、白**获得十四运会跳水U14组男子双人10米跳台项目金牌。随后,白**又在十四运会跳水U14组男子跳台项目决赛中收获个人冠军。一时间,两兄弟的成长故事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白**和白**从地方体校学员成长为全国优秀运动员的成功范例,成为我省推动体教融合发展成果的生动注脚。

  “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省体育局与省教育厅签订了《体教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拓宽融合渠道、逐步取得融合效果,彻底改变体校招生难的困境。”省体育局青少处处长苏**介绍,陕西采取“体校+名校”“体校+俱乐部”形式,将体校文化课教育纳入教育部门统一规划管理,将体校的升学率纳入评估考核的第一要素,彻底解决了体校学生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以及市级体校招生难问题。全省创建了11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20所县级示范体校,各级各类体校在训人数达3万人以上,拓宽了学生成为专业运动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类大学学生以及体育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通道。

  苏**说,随着体教融合不断深入,全省各级体校将一些普通学校学生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田径、体操等项目的专业队办到了全日制学校,提高了校队的竞技水平。

  西安市发挥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优势,将22个运动项目分别布局到不同县(区)、不同学校,项目涵盖了省运会设项的80%以上;榆林市以市体校为项目布局核心,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资源优势,将11个重点项目布点到全市31所全日制学校,近4600名青少年投入到备战省运会的队伍当中;渭南市体校形成12年一贯制的“三集中”体校发展新模式,并与渭南初级中学、杜桥中学合作,为每个体育班配备辅导员,合理解决学训矛盾,在训人数突破3000人;汉中市通过推行市队县办、市队校办的模式,帮助基层学校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品牌,在全省县级体校中被广泛效仿。体教融合的不断完善,让各级体校成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

  ■ 社会力量助推青少年体育个性化发展

  随着教育部门“双减”政策的落地,陕西体育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项目培训的学生成倍增长。社会体育培训力量的介入,让孩子们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感、仪式感和成就感。

  李*曾是西安市棒球队的运动员,2013年他与多名队友在西安创办了一家棒球俱乐部,经过多年打拼,该俱乐部如今已成为西北首家少儿棒球培训与管理咨询专业机构,已培训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棒球爱好者5万余人。同时,该俱乐部开展棒球进校园活动,在西安市西一路小学、大庆路小学、经开一中等多所中小学开展棒球运动培训。李*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健康成长中,体会棒球运动带来的快乐,为以后的人生收获勇气、爱心、责任和自信。”

  “目前体育培训业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大,从事体育培训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根据相关数据,西安市居民家庭在体育类青训俱乐部的整体消费占到了家庭整体消费的7%至10%。”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月宏说,“在北京冬奥会及全运会的带动下,除了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轮滑等热门项目外,过去普及率不高的高尔夫球、击剑、橄榄球、棒垒球及水上运动项目也逐渐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尤其是兼具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和亲子性的运动项目,更受学生与家长的欢迎。”

  据了解,目前我省拥有各类体育培训俱乐部近800家。随着许多项目的全国冠军、省级冠军等专业运动员进入基层俱乐部从事青训工作,以前社会体育俱乐部培训门槛低、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准入机制的现状正在改变。按照国家目前对各类体育培训俱乐部提出的“专精特新”要求,各俱乐部在本领域的教学内容及培训方式上精耕细作,专注青少年体育个性化发展培训,“小而美”的运营模式吸引了众多学生及家长。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省内一些学校结合实际巧妙借助体育培训俱乐部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相互配合、专业互补,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更好开展。

  面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新情况,我省体育系统主动作为,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帮助。去年,省体育局开展了体育冬夏令营进学校活动,投入150万元在全省公开招募了7家体育俱乐部、8家体校,为全省74所中小学的孩子们免费开展体育专项技能培训活动。1.5万名中小学生经过10个课时的培训,初步掌握1个运动项目技能。此举受到学生及家长普遍欢迎,300多所学校积极申请参与此项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省10个市各选一个县(市、区),建立体教融合示范平台,把体校及社会俱乐部的教练员及退役运动员资源都放到这个平台上,由政府拿出资金给予支持。县级学校可以自由挑选教练来授课,满足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体育培训需求。这种模式一旦成熟,将在全省推广。”苏**说,目前此项工作已在西安高新区展开。

  ■ 让体育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体育竞赛是带动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对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尊重他人的行为和胜不骄败不馁的性格,都有良好的效果。”省体育局青少处副处长王**说。

  王**介绍,我省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携手不断扩大青少年参加体育竞赛的规模,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运动技能水平,让他们在竞赛中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建立赛事融合机制,逐步形成以省运会为龙头,省中学生(少年儿童)运动会为补充,省青少年年度锦标赛、冠军赛为主体,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联赛和校际联赛为基础的陕西省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每年举行省级青少年高水平赛事超过100项次,参赛人数达5万余人次。丰富的赛事,让许多对成绩有渴望、对荣誉有追求的孩子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体育的教育功能达到最大化。

  我省连续3年举办“百县百校”中学生三人篮球联赛,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影响。每届学校选拔赛阶段,有1000余支代表队、6000多人参赛,总决赛环节有100支县(市、区)代表队、500余人参赛,成为我省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辐射面最广的中学生篮球赛事,初步形成“省—市—县—校”四级联赛体系。我省开展的奥运冠军进校园活动,影响了数十万名青少年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推动的体育嘉年华活动,让许多3岁至8岁的儿童走进运动场;举行的冬夏令营进校园活动,让在校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并掌握了一项至两项运动技能。即将开幕的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有3.3万名青少年注册并参与比赛选拔,竞赛项目新增加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8个运动项目。

  挑战自我,青春飞扬。当青少年在浓厚的体育氛围中茁壮成长时,才能使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生活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成就精彩非凡的人生。

 

第5篇: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开展2022年武汉市体育后备人才资格认定工作,按照“规范、阳光、公开”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2022年武汉市体育后备人才资格认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落实“五育并举”“体教融合”根本任务,建立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促进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发掘具备培养潜力的运动优苗,精细化培养输送,为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深造创造条件,保障学校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认定性质

  体育后备人才资格认定是由市教育局统一制定认定要求、由各区教育局统筹、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具体组织实施的体育人才招录工作。

  三、招生学校

  见附件1.

  四、认定方式

  根据疫情形势和项目实际情况,采取运动竞技成绩审核和现场测试认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认定对象

  具备武汉市中考报名资格,且达到体育后备人才学校相应项目报名条件的初三毕业年级学生。

  六、招生计划的审核及下达

  体育后备人才招生计划由各学校按需求申报,区教育局初审,市教育局统一审核后下达。

  七、认定时间

  4月23日。

  八、认定地点

  各具备招生资格的学校内。

  九、认定内容及测试标准

  学校根据项目实际自主设置认定测试内容及评分标准,报市教育局审核后,在各招生学校网站和武汉招考网专门栏目公布。

  十、报名条件

  每名考生只能选择1所学校报名参加体育后备人才项目认定测试。招生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各项目体育后备人才具体报名资格条件,制定招生简章,招生简章中需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录取标准和测试程序等项目。

  十一、认定流程

  1.具备招生资格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根据实际需要,逐级申报招生计划。

  2.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根据项目特点和计划安排制定招生简章,报市教育局审核后在各招生学校网站和武汉招考网专门栏目向社会公开。

  3.田径项目体育后备人才资格认定,采用学生初中学段内参加市级及以上教育和体育部门组织的比赛,达到相应的成绩直接认定(见附件2),招生学校根据实际择优录取。

  4.体育后备人才资格认定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指派评委,各区教育局统筹,各招生学校具体组织实施。

  5.资格认定资料、测试过程和认定结果在武汉招考网专门栏目向社会公开公示。

  十二、认定组织与管理

  1.认定管理

  为体现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中心城区(开发区)考点评委由市教育局统一指派,测试过程中由区教育局安排文教卫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纪检监察部门、非考生家长代表(随机产生)等全程参与监督,测试过程全程摄像并留存影像资料备查。新城区参照此方案,自行组织实施。

  2.考点设置

  各考点根据项目特点,规范设置考试场所,包括场地、器材、设备、设施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跟踪监管测试过程,杜绝人为因素干扰。

  3.经费安排

  考点测试经费由各招生学校承担,审评费用按相关政策支付。

  4.成绩发布与管理

  测试成绩于当场公布,并在考试结束后一周内在武汉招考网专门栏目公示。

  5.测试安全

  认定测试前,考生所在初中学校和考点学校应组织进行安全教育,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并实操演练,对测试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进行检查,确保考试器材安全使用。测试期间,应安排必要的医疗救护人员和设备。

  十三、疫情防控

  各考点要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高等学校、中小学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五版)》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考点疫情防控方案。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切实做好各类安全隐患排查、防控物资准备、相关人员健康状况监测、体温检测、留观室设置、场地路线安排(落实“四必”政策,进校离校安排单循环路线,避免考生交叉接触)、人员密度距离控制、环境卫生清洁消杀、器材仪器清理消毒、相关场所通风换气等工作,健全和属地医疗机构、疾控部门对接联络机制及突发情况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防控措施到位。

  十四、严肃纪律

  1.体育后备人才资格认定工作需遵守我局《关于“规范、阳光、公开”开展体艺特长生、体育后备人才资格认定工作的提示》要求,实行“统一政策、统一时间、统一录取办法、统一工作程序”的管理办法,坚持“招生章程、测试时间、测试办法、测试程序和结果”五个公开,切实保障考生、家长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2.各区教育局负责本区考点测试工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制定测试工作方案。各区须公布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各体育后备人才招生学校要成立招生领导小组,学校校长任主考,区教育局干部任副主考。严格执行全市招生的统一规定和程序,制定详细的招生简章,统筹做好测试工作和疫情防控工作。对在录取中出现的问题,学校要向考生及家长做好解释与疏导工作。

  4.参加测试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得徇私舞弊,所有考生及其家长必须诚实守信,不得弄虚作假。对有违纪、违规行为的考生,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违纪违规行为记入考生诚信考试电子档案。涉嫌违法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及有关法规交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十五、附则

  本方案由武汉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第6篇: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及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既有较宽厚的小学教育理论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分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大方面,共计58条培养标准。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1.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3.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4.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2.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4.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5.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6.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8.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9.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1.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3.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

  4.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5.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6.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六)学科知识

  1.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2.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3.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4.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

  1.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4.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育教学设计

  1.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十)组织与实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3.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5.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6.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7.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8.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

  1.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2.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3.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4.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二)沟通与合作

  1.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2.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3.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4.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

  5.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十三)反思与发展

  1.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2.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标签: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