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内容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分类:实用文档发表于 2023-04-23 14:23阅读数:0

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导语】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本站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教材分析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

  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在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章。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那边

  (3)烧杯紧靠玻璃棒。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在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1、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2、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播放课件后的教师演示能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正确操作提供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三)课后延伸,开阔视野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

  2、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

  3、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这样的练习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也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材分析: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让学生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在充分电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学生分析:

  学生经历了三年级下半学期《混合》单元和《溶解》单元的前2课活动以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对溶解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能简单地制定计划、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证据)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能对一些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对他人的研究评价的能力;能具有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学生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

  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

  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

  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

  3、“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教师引入: 我们先来看看胶水和洗发液。

  2.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

  3.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4.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5.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

  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三、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学们看实验后的试管上布满了油,谁能帮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将这些油清洗掉。

  2、学生汇报。

  3、是什么启发了你?

  4、解释这个现象。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细竹棍2根、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小纸片20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了解到有许多孩子在做家庭实验,而且有的孩子还拍了实验照片。我们在课堂上也做过一些实验,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大家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

  如果取一杯水,把食盐或小苏打放进水中,那么能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会多一些,还是小苏打会溶解的多一些?

  二、设计:

  1.现在请你说说看,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对比,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2.这个对比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哪些条件必须相同?(两杯水一样多、都要搅拌、每次分别加入的量要一样多、等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都不能再溶解时停止实验。)怎样取50毫升水?怎样判断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3.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

  4.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

  5.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教师提示)

  6.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按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

  7.怎样让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举手)

  三、实验:

  1.分组实验。

  2.交流讨论。

  3.点评小结。(全班交流)

  小提示: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 ℃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18克的食盐或约5克的小苏打。

  四、拓展:

  1.这节课我们用厨房里常见的食盐和小苏打又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发现,一定条件下,它们的溶解能力不同,那么其他固体呢?

  2.气体也会溶解在水中吗?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我们先来看一段比较简单的实验视频。(呈现气体溶解在水中、从水中析出的视频资料)

  3.课外探究:(1)上网查资料,了解气体(比如氧气、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吗,溶解能力大小相同吗?(2)汽水瓶实验。自己探究课本第30页的实验,然后思考并尝试创新这个实验。

  【板书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食盐

  固体? 溶解能力 强?弱?

  小苏打

  公平 对比

   《溶解的快与慢》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四个活动素材:哪一个溶解得快;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糖块溶解的时间记录;

  教学方法

  1、哪一个溶解得快?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搅拌与不搅拌” “加热水和加冷水”两个对比实验,在教学中便于观察,我用红糖代替了教材中部分方糖,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对比得出“搅拌和温度都对溶解有影响”的结论,并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

  2、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先讨论“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方糖的溶解?”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实验,知道了怎样使方糖溶解得快的方法。

  3、糖块溶解的名次记录(吃糖比赛)。“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前一部分研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体验并说说不同的方法溶解糖块时舌头的感受,记录不同方法溶解完同一种糖块的先后次序。尝试讨论得出:糖块又咬碎又搅拌,为什么能溶解得更快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碾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加快溶解的方法。

  课前准备:

  1、烧杯、搅拌棒、水槽、冷水、热水、红糖 、方糖、糖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溶解”,现在你们能说说哪些物体在水中能溶解?这节课我们研究溶解的快与慢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 、“哪一个溶解的快?

  1、用哪些方法可以使糖溶解的快些?假设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2、你们准备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设?指导各组制定研究计划(假设,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3、讨论怎样做“搅拌与不搅拌” “加热水和加冷水”的对比实验。

  搅拌与不搅拌”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水量、水温相同的杯子;(2)取两份同样多的红糖;(3)把两份同样多的红糖分别放入两个杯中;(4)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课件出示)。

  “加热水和加冷水” 实验步骤:重复做上边的实验,但是要把其中的一杯水换成热水,并且都不搅拌。

  4、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讨论:

  (1)哪一杯中的红塘溶解得更快一些?

  (2)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吗?

  (3)温度能够影响物质的溶解吗?

  4)如果水的温度再高一些,红塘的溶解能更快吗?

  6、填写“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

  7、小结:搅拌和温度对溶解有影响。(课件出示。)

  三、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把一块方糖放入水中,怎样才能加快溶解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搅拌;改变水温;将方糖捣碎。)

  3、实验要怎么做?

  (1)搅拌:拿出两个杯子,都装满纯净的水,温度必须相同,每个杯子里各放入一块方糖,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2)改变水温:一杯冷水,一杯热水,水量相同,每个杯子里各放入一块方糖,并且都不搅拌。

  (3)将方糖捣碎:准备两块糖块,糖块的大小要一样,捣碎其中的一粒糖块,把两种糖块放在水温、水量一样的杯子中都不搅拌,看它们有什么变化。

  4、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先填上实验报告单,然后材料员根据实验报告单领取材料。根据实验提示,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课件出示:A、搅拌能加快溶解;B、热水可以加快溶解;C、捣碎可以加快溶解。

  四、吃糖比赛游戏

  1、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就给每人奖一颗糖。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

  2、生讨论吃糖方法。

  3、课件出示吃糖方法,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吃糖。

  4、汇报比赛结果。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实验研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食盐是有限的。

  2.科学技能:在实验研究计划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挑战*、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研究制定“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计划。

  【教学难点】

  1、如何对加入的盐准确计量。2、食盐怎样才算不能溶解了。

  【教学准备】

  可供选择的材料:食盐、小勺、玻璃棒、50 毫升的小烧杯、天平、砝码、量桶、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学生分析】

  答案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二、教学策略:

  我的教学策略分为以下三步:

  (一)、开门见山,聚焦重点。

  (二)、着眼设计,创新思维。

  (三)、拓展空间,启迪智慧。

  具体过程如下:

  (一)、开门见山,聚焦重点。

  在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 这一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都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知道食盐不能在水里无限溶解。教师可以开门见山的展示一杯水,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为这杯水可以溶解多少盐?可以无限的溶解盐吗?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肯定知道不会无限的溶解食盐。接下来教师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课重点。

  (二)、着眼设计,创新思维。

  第二部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在这个实验设计中,首先要明确“一杯水”究竟有多少?这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教师可以准备50毫升、500毫升的两个容量悬殊的烧杯,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一杯水”的概念太模糊,要具体的量化,书上推荐的是50毫升水。

  其次“溶解多少食盐”的问题就比较复杂,是实验设计的难点也是亮点。因为“50毫升水能溶解18克盐” 的这个概念不是关键,教师完全可以直接给学生答案,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上。因为根据平时的执教情况,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采取的都是书本上的实验方法,当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能与学生事先预习、参考书本有关。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都千篇一律与书本完全雷同,实际上也表明学生思维的禁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事先设计好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并做好课件,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也许学生想到新的实验方法、也许没想到),教师作为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可以将这三个实验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较、思考和选择。

  第一种实验方法:先把盐一份2克的称好,再一份一份的加入水中,直到不能溶解为止,算一算加了几份盐,就可以得知加了多少克了。

  第二种实验方法:平勺定量法。就是用小药勺盛一勺盐,用牙签沿勺子表面水平刮去多余的盐,称量一平勺的盐质量,加多少勺盐就知道加了多少克了。

  第三种实验方法。首先用天平称量12个小组盛有50毫升水的小烧杯的质量,记为A克;学生实验时,只需向水中加盐,加到盐不能溶解为止,再到教师这儿称量出质量,记为B克。那么加入盐的质量就为B-A克。

  A(小烧杯+50毫升水的质量)

  B(小烧杯+50毫升水的质量+加入盐的质量)

  B-A(加入盐的质量))

  三种实验方法呈现给学生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比较,然后询问学生你认为那种实验方法更科学、更严谨?你准备采用那种实验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询问学生这三种实验都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明确:

  (1)、实验操作要规范。如何用量筒量取50毫升水;天平的使用;加盐、搅拌不要将盐或者水洒出。

  (2)、正确判断盐溶解与否。将搅拌、静置等重点问题进行强调。

  所谓实践出真知,随后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用这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参考答案:50毫升水理论上可以溶解18克盐。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一下研究结果:那种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最准确,这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体验,学生发现:

  第一种实验方法:

  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知道加了多少盐,就必须知道每次加的盐的质量,然后用加法相加就可以了。但是实际操作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

  1、材料准备不明确。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在进行材料的准备时不清楚要准备多少份盐?也许学生会参考书本准备4份盐。但是实验过程中,8克盐马上完全溶解了,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还要准备多少份盐才够用,只有称2克用2克。

  2、实验结果不严谨。学生会发现2克2克的加盐,这样计量误差太大,不需要加2克时,还是要加2克,这样结果不会很准确;其次加盐时可能会将盐弄洒,影响实验结果的判断。

  当然实验材料也可以由教师准备,但是工作量太大。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即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盐),50毫升就能溶解18克左右。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每个小组至少要准备9份盐,加上学生可能的误操作将盐弄洒,教师还要每个组额外多准备几份盐。以每组10份盐为例,我校四年级6个教学班,每个班60多个学生,实验分成12个小组。那么教师一共要准备6×12×10=720(份)盐!,光是称量盐就是不小的工作量,还要将720份盐一份一份盛装好……想想就可怕!若老师来准备不现实。

  第二种实验方法:

  1、最简单、易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但是学生实验时,发现随着刮的力度、深浅不同,还有将盐弄洒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导致加入的盐每勺都不一样,这样实验结果也会产生较大误差。而且我校的小药勺与它的完全不同,更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经常引起小组成员的争议。

  第三种实验方法:

  1、实验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首先不存在事先称量盐或者担心实验中将盐弄洒的问题;其次如果有学生不小心将水弄洒甚至小烧杯泼了,只需重新盛50毫升水,就可以展开实验了。没有前两种实验的诸多限制。

  2、实验结果更严谨,更科学。教师事先实验过:取一个50毫升的小烧杯盛上50毫升水,称量为83.5克;加盐致饱和,称重为101.3克,加入盐的质量为101.3-83.5=17.8克,接近理论数值18克。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也比前两种更准确。

  3、不足在于学生加盐时量的控制与把握有问题。

  这三种实验的都汇报比较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三种实验方法用一个进行词总结。学生普遍认为

  第一种实验方法:最麻烦;

  第二种实验方法:最简单;

  第三种实验方法:最科学。

  这样对三种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拓展空间,启迪智慧。

  三种实验方法汇报分析完毕后,在后面的时间中,教师可以加以拓展。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盐? 50毫升能溶解多少味精、多少糖?它们溶解的会和盐一样多吗?我们怎样来研究呢?将本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延伸。同时思考溶解在水中的盐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就这样丢弃吗?将内容与下一节课联系起来,把课堂上制成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次课继续研究时使用。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食盐融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

  2、掌握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食盐的饱和溶液、蒸发皿、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废物盘、湿抹布、清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身体白又小,下水融化了,入口有咸味,生活不可少。 (食盐)

  二、探究新知

  1、这是我们在研究第六课时收集的浓盐水,杯底还有未溶解的食盐,你有什么办法让杯底的食盐继续溶解吗?

  (学生:搅拌、加水)

  师:在加水之前我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一点点地加水搅拌,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直到杯底的食盐全部溶解。

  请同学们思考:照这样不断加入清水的话,能否溶解更多的食盐?

  (学生:能)

  师:那好我们把它放在窗台上,水分会怎样?

  (学生:蒸发)水分蒸发减少,当杯子里的液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呢?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地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呢?

  (学生: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留在杯子里)

  师:水自然蒸发速度太慢了,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水蒸发快一些?

  (学生:加热)

  2、师:用加热的方法去做实验,用实验去检验我们的假设。我们本次实验的内容是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请你说一下桌子上的实验材料。

  师:还有几种同学们不认识老师来介绍:石棉网……酒精灯使我们做实验时常用到的加热器材,老师讲一下它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先说它的构造:它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玻璃瓶构成;再说它的火焰: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边的一层叫外焰,中间的一层叫内焰,最里边的一层叫焰心,外焰的温度,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正确使用酒精灯方法: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以免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造成爆炸。另外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如果在使用时出现意外情况: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抹布或沙土扑灭。

  (找几名学生到讲桌演示。)

  3、指名读实验报告单(实验猜测、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4、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

  5、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

  6、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师总结实验结论。

  8、(产生了新问题:蒸发皿中的白色物质是食盐吗?)

  我们怎样确定它就是食盐?

  我们将他和生活中的食盐进行比较,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比较: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食盐能溶于水,那它也有和食盐一样的性质吗?

  师:再做溶解实验

  (学生观察)

  各小组汇报

  师讲解白色物质就是食盐。

  三、课堂小结

  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四、盐的这个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刚才我们通过加热从盐水中提取出了盐。那么,我们生活中的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出示幻灯片)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盐既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糖或味精也有这样的特点吗?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下次课向老师汇报。

四年级科学溶解单元卷 四年级科学溶解报告单

标签: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