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夜书所见教学反思【最新15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山草香*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 “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
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
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2
一、教材简述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秋天图片。
2、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学生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解题。“夜”(夜晚)“所见”(所看到的景物)“书”(书写)。“夜书所见”(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调整顺序是为了降低难度符合学生认知。
2、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背景。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老师带读古诗。学生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做记号并汇报。老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2、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图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3、学习生字(促、深)
指导认读、书写、组词、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逐层深入,音形义各方面全面结合,落实“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齐读。
(2)老师点拨: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客”是指谁?(诗人自己)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教师深情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思乡之情。(板书:动客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
(2)老师点拨“知”的意思。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会想到了什么?(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教师引导: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5)小组赛读,加上表情,体会诗人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古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猜相应诗句。
2、同桌一人说意思,一人猜诗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组带着表情赛读。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
(1)老师说诗句中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诗句。
(2)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乐于去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交流读过的思乡古诗。
2、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懂之处。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最后,把小结和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
2、收集思乡古诗,背下来并与大家交流。
3、观察周围秋景,说说心中感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3
一、教材简述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秋天图片。
2、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学生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解题。“夜”(夜晚)“所见”(所看到的景物)“书”(书写)。“夜书所见”(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调整顺序是为了降低难度符合学生认知。
2、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背景。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老师带读古诗。学生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做记号并汇报。老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2、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图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3、学习生字(促、深)
指导认读、书写、组词、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逐层深入,音形义各方面全面结合,落实“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齐读。
(2)老师点拨: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客”是指谁?(诗人自己)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教师深情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思乡之情。(板书:动客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
(2)老师点拨“知”的意思。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会想到了什么?(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教师引导: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5)小组赛读,加上表情,体会诗人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古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猜相应诗句。
2、同桌一人说意思,一人猜诗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组带着表情赛读。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
(1)老师说诗句中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诗句。
(2)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乐于去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交流读过的思乡古诗。
2、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懂之处。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最后,把小结和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
2、收集思乡古诗,背下来并与大家交流。
3、观察周围秋景,说说心中感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4
到了中年级,古诗教学就不能像低年级那样,反复诵读诗句,熟读成诵,还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牛牛范文★√进行感悟。
在《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时,我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在理解作者写作背景时,让学生体会由于作者独身一人,游离在外,才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孩子们都不住宿,体会思乡之情有些难度,这需要老师把他们一步步引进诗句的情境中“假如你们离家在外,会有什么感受?“想家!”“心里很难受!”……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离家的愁绪。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我们的课堂常教常新。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5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
《夜书所见》在备课就猜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以及对后两句出现倒装句的情况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让学生下定论,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让学生抓住“知”(料想)就马上能理解了。学完了古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课题,让学生说说“书”字到底怎么理解,这回大家都能明确地说出是“写”的意思了。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理解。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6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曾昌莲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
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
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曾昌莲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7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在田野,在树林,在果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组有关秋天的课文,今天先来一起学习第九课,
生齐读课题《古诗两首》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由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诗句读正确,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能为大家来读读这首诗呢?
生1读诗
师:读得真好
生2:我要提醒大家,第三句中的挑读第三声,请大家跟我读
师:很好,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读得很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再细细地读读这首诗,体会体会这首诗的意思,
生3:我想提醒大家,这首古诗下面的注解,我想这些注解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的吧
师:是的,你很会学习,除了看诗下的注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来读懂诗句的意思当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你还可以查查字典呢接下来就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体会体会诗句的意思
师:通过自己的研究,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个诗句呢?
生1: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我读懂了夜书所见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叶绍翁在夜里写下了他所看到的景象
师:是在哪个季节的夜里
生2:我觉得是在秋天的夜里,我是从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个诗句中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就是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叶,在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人动情
生3:通过看课文中的插图和注解,我读懂了这一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知道有小孩子在那儿捉蟋蟀,深夜的篱笆外只有捉蟋蟀的小孩子亮起的一盏灯
生4:同样是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诗人在深夜看见篱笆外的一盏灯,就知道那儿一定是小孩在捉蟋蟀
师:两种说法都可以,看来大家刚才自学的很认真,诗的意思已经大致弄明白了,那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1:我想问问这个客字是不是客人的意思
师:在这里,客是指离开家乡,生在他乡的人,诗中指的就是诗人自己
生2: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诗人很有感触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生1:秋天到了,树叶都落下来了,诗人一定觉得一个人在他乡特别孤单
师:是啊
生2:我想诗人一定在想,家乡的亲人到底怎么样了
生3:也话诗人在心里对家里人说:天气冷了,要多穿点衣服
师:秋风吹动了梧桐树叶,带来了阵阵寒意,也牵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读这首诗吧
生齐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是不是很快就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了呢?请大家自己先试着背一背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叶绍翁所写的古诗夜书所见,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写下的著名诗篇一起来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请大家先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要把古诗读正确,
生自读古诗
师:同学们,这首诗中有很多要认的生字,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字:忆,异,逢,佳,倍,插
师:这首古诗你们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王维的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绝句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首诗,感受一下诗句的意思,还可以跟同桌讨论
生自由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细细地读了这首古诗,你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些什么吗?
生1:我读懂了这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认为这一句的大致意思是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每当过节时,他都很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
师: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中的佳节就是指重阳节,同学们,你知道除了重阳节还有哪些节日可以称为佳节呢?
生:有中秋节,元宵节,春节,
师: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
生:平时,独在异乡的诗人也很思念家乡的亲人,只不过在过节的时候,他思念亲人的感情比较强烈吧了
生1:这个倍是尤其,特别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每当佳节,远离家乡的人总是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首诗中的倍字用得多好呀让我们一起再把这个诗句读一读吧
生读第一句
师:刚才同学们讲么,这个倍是尤其,特别的意思我们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再试一试好吗?
生再读第一句
师:在古时候,每当到了重阳节,人们就有登高,插茱萸,钦桂花酒的习俗,于是,诗人就想起了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插遍了茱萸,只是少了诗人一个呀同学们,这是诗人哪句诗所描写的呢?一起读一读吧
生读第二句
师:让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这么美的诗句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
生自己试着背这首古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背这两首古诗吧
师:接下来,我们还要一起来写生字,请你仔细观察一些,哪些字是需要特别提醒的
师范写“插”字
再在就让我们写生字吧每个生字在田字格里写两遍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说。
指名回答。
师:我们的同学观察得真仔细。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板书课题)
2. 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1. 齐读课题。
2. 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所看到的。)
3. 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看书)
“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再齐读课题一次。
4. 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指名回答(书写)。
5. 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
6. 先请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齐讲。
7. 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8. 请一生读。(指导多音字“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
9. 学生练读、齐读。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叶”(板书)
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
生读。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
生:风声。
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对比读一读。(第一二大组①,第三四大组②)
课件出示:①呼呼梧叶送寒声。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
读出来什么了吗?
(凄凉、悲伤)
师:是啊,在诗歌的开头,作者就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萧萧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吹在风中人的身上,送来阵阵寒意。如果当时站在这风里的是你,结合插图,想像一下,面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你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思乡之情。
师:带着你的感悟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跟他有共鸣的同学一起来一遍。
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诗人自己。
(板书“动客情”)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结合诗境,把第一二句再来体会体会。
(2)“儿童”“促织” “篱落一灯明”
师: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齐读诗歌三四句。
生:儿童。(板书)
师:那么儿童在——
生:捉蟋蟀。
师:来,把第三句读一读。
师:老师在这里琢磨,把这个“知”字换成“见”字应当更好啊,你们认为呢?
生:不对,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师: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种猜想呢?
他看到了——
生齐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萧萧梧叶下,一伙儿童与蟋蟀嬉戏,此情此景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请大家边看图,边想象,读诗歌三四句,想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起自己也是这样捉蟋蟀的。
师:此时此刻,那篱落边的小孩子仿佛就是——
生:童年时的他自己。
师: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又会怎样?
生议。
师:从这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的客情;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四、吟诵诗文,再现诗情。
1、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2、生:(静思细读)。
3、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的声音太高了……。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4、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5、齐读古诗。
五、积累背诵,回顾拓展。
1、这一次的朗读,老师看到你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诗背下来呢?试着背一背。
2、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一阵阵的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
这江面上的风使我!
那篱笆下玩蟋蟀的儿童们啊,
更使我!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诗文。
2、积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9
今天的这节师徒结对课,通过几位老师细致的点评,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通常说古诗难教,实则不难,只是自己没有找对方法和技巧。南宋诗人叶绍翁这首《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这节课本来我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反复朗诵,感受诗歌意境和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可实际呈现出来的课堂重点却是理解诗歌的句意。教学的目标出现了偏差,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的认知和感受能力估计过高
刚接手三年级,我还不是完全的能够了解学生的学情,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到的一些关键词句,学生不理解,如“倒装句”、“自古逢秋悲寂寥”,这些是我上课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在讲解诗歌句意的时候有些困难。在给学生讲解“促织”一词时,我讲了有关蟋蟀的故事,我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听清楚,因为我讲故事的语速有点快,这一点也是值得以后改进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会出现“意外”。我播放的蟋蟀的叫声,同学们有的居然说是蝉叫,我当时就觉得很突然,所以没有处理好这个细节,只是马上纠正过来。现在回想,其实当时我可以这样回应:同学们,你们知道蝉的叫声和蟋蟀的叫声有什么区别吗?再次播放蟋蟀叫声,很快学生就能听出来,蟋蟀叫声是短促的,而蝉的叫声是连续的。
二、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
虽然我在课堂上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课堂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所以在学生对诗歌不熟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句意理解,就难上加难了。朗读的方式有很多,齐读、泛读、领读、诵读等等,形式多样,其实多读并不难,关键是要如何通过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感情。今天我就尝试了用配乐朗读,效果虽称不上完美,但起码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读还要讲求循序渐进,反观这节课,重新安排教学流程,可以以读贯穿始终。先是回忆诵读学过的诗歌《所见》,引出诗歌题目;轻读题目《夜书所见》,读出夜的静悄悄;初读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再读诗歌,读的通顺流畅;三度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律;男女生比赛读;小组合作互相读;指名个别朗读,老师再作指点;老师示范朗读,学生仿读;配乐朗读,力求能诵读;句句细读,理解句意;句句品读,感悟诗情;整体诵读,注意节奏有缓慢到明快的变化,是随着作者的心情而变;拓展阅读,补充积累;课外导读,搜集有关思想的诗句。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10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不满足一二年级时对古诗简单的识记。怎样让孩子们在识记的过程中去初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是教学古诗的难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客居他乡,在江边被微冷的秋风吹拂,看见秋叶飘落,感到孤独寂寥。由看到远处篱笆旁的灯火,料想到有小孩在捉蟋蟀,心里又泛起一丝亲切,一丝温暖。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诗题。然后介绍诗人。借诗人的看听想三个方面去理解诗句。
孩子们在说诗人看到的景物时,容易把“儿童挑促织”也理解进去。于是,我让孩子们说“知”的意思是什么。孩子们认为是“知道”,再问孩子们“究竟是看到了什么”,才“知道”是有孩子在挑促织的?孩子们说,是看到了“篱落一灯明”,才知道的。这里,就理解了“知”不是直接看到,而是“料想”到的。
上课时这一环节很快就过去了,在课堂上孩子们还是顺着我的意思,说出了“知”是“料想”,可是下来以后的`作业中,还是反映出了一部分孩子没有理解到这个字的意思。
在理解字词,理顺诗句意思后,我让孩子们逐句品读古诗。借由一幅幅图画去领略诗句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可能前面已经理解了诗句意思,再次品读诗句显得有些重复,所以孩子们有些坐不住。所以我想,是否可以把品读诗句,体会情感与前面一个环节相结合。这样可能会显得更紧凑。
比如“知有儿童挑促织”这一句,引导孩子们理解是“料想到有孩子在挑促织”后,可以直接问“为什么诗人会这样想呢?”“可能他小时候也去捉过蛐蛐,觉得很快乐呀!”“谁能来快乐地读一读呢?”
上一次公开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太多。我常常是无从落脚,不知道课文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个地方,又应该从哪里突破。在查阅相关资料,也借鉴众多老师们的方案后,设计了这一堂课。只觉得自己水平确实有限,所欠缺的太多。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方向的把握,环节的设计,课堂的语言等都有待提高。所幸大家能够包容我,如能指点一二,不甚感激。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收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子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4、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a自渎: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六、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座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怎样的感受。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12
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专题,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古诗两首》是精读课文,收录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这一课安排两课时,一个课时学习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自学生字词,会认读。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班学生大多是外来工子弟,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在家乡应该生活着很多亲人,而教学本课的时候,正值中秋佳节之后。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在课前,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说说在家乡的亲人,以及在中秋节时爸爸和妈妈是如何与家乡的亲人相互祝福的;再朗诵耳熟能详的《静夜思》;然后引入新课学习:“同学们,八百多年前,也有一位诗人独自站在萧萧秋风里,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写下了千古伟诵的诗句呢!”
接着播放课文录音,让孩子们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再把时间交给孩子们自由朗读,自学生字词,并引导他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之后是汇报交流,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我再相机纠正孩子们理解有误的地方,特别是最后的两句诗“江上秋风动客情,夜深篱落一灯明。”给人的画面感强,所以我着重引导了孩子们一边想像那种景象,一边诵读诗句。
最后,根据儿童表演欲望强的特点,让孩子们比赛演一演诗人,看谁演得像。
通过听、读、想、演,使得古诗在孩子们的眼前和脑中一再重现,所以一节课下来,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已能熟读能诵了。
这一节课较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关于书写生字,则安排在第二课时集中指导书写。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13
《夜书所见》是新课程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九课的第一首古诗。这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而《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借着学校开展的“书香满校园,古诗伴我行”活动之风,班里的孩子大都背诵了不少的古诗名篇,但是这首诗对于部分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阅读方面也许会有一定的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本诗是作者客游在外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三年级的孩子长时间离开家乡的可能性不大,他们对本诗的理解可能会有缺失,因此,我确定了教学本诗的重难点为:感情朗读,理解诗意,悟出诗情。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14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请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这时播放音乐,渲染气氛)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随着音乐,学生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风的凉意,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并请班上外地来的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中山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触动了学生那根思乡的弦,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还重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同时,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多读,多记,拓展文本,丰富学生的积累。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在朗读方面还缺了一点感情,因此,在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多加指导,深入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句时还不够透彻,有些蜻蜓点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结合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加探索,多向别人请教,仔细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15
今天的这节师徒结对课,通过几位老师细致的点评,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通常说古诗难教,实则不难,只是自己没有找对方法和技巧。南宋诗人叶绍翁这首《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这节课本来我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反复朗诵,感受诗歌意境和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可实际呈现出来的课堂重点却是理解诗歌的句意。教学的目标出现了偏差,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的认知和感受能力估计过高
刚接手三年级,我还不是完全的能够了解学生的学情,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到的一些关键词句,学生不理解,如“倒装句”、“自古逢秋悲寂寥”,这些是我上课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在讲解诗歌句意的时候有些困难。在给学生讲解“促织”一词时,我讲了有关蟋蟀的故事,我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听清楚,因为我讲故事的语速有点快,这一点也是值得以后改进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会出现“意外”。我播放的蟋蟀的叫声,同学们有的居然说是蝉叫,我当时就觉得很突然,所以没有处理好这个细节,只是马上纠正过来。现在回想,其实当时我可以这样回应:同学们,你们知道蝉的叫声和蟋蟀的叫声有什么区别吗?再次播放蟋蟀叫声,很快学生就能听出来,蟋蟀叫声是短促的.,而蝉的叫声是连续的。
二、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
虽然我在课堂上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课堂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所以在学生对诗歌不熟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句意理解,就难上加难了。朗读的方式有很多,齐读、泛读、领读、诵读等等,形式多样,其实多读并不难,关键是要如何通过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感情。今天我就尝试了用配乐朗读,效果虽称不上完美,但起码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读还要讲求循序渐进,反观这节课,重新安排教学流程,可以以读贯穿始终。先是回忆诵读学过的诗歌《所见》,引出诗歌题目;轻读题目《夜书所见》,读出夜的静悄悄;初读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再读诗歌,读的通顺流畅;三度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律;男女生比赛读;小组合作互相读;指名个别朗读,老师再作指点;老师示范朗读,学生仿读;配乐朗读,力求能诵读;句句细读,理解句意;句句品读,感悟诗情;整体诵读,注意节奏有缓慢到明快的变化,是随着作者的心情而变;拓展阅读,补充积累;课外导读,搜集有关思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