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说课稿5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分享的说课稿5篇,欢迎参阅。
说课稿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并理解有古今意义的字词。 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熟背课文。 品味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课文、熟读课文到背诵课文,再到赏析课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习花木兰的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掌握生字词,透彻的理解课文。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学习花木兰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2、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sh;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sh;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sh;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sh;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sh;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分析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基本知识。采取学生自学、互学的方法,老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知道什么是乐府民歌以及故事背景等知识。
第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说说对花木兰的理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并以此导入新课。
第三、整体理解,把我文意。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意,并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了解花木兰贤惠、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学习她爱国、爱家人的伟大精神,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五、师生互动,品味赏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好的地方,让学生先浅谈见解,教师加以总结,赏析课文语言美,理解修辞方法的妙用,如互文修辞手法。
第六、延伸知识,深化主题。让学生找出花木兰还有哪些和另外的一些爱国英雄,深化爱国这个主题。
第七、加以总结,布置作业。总结知识点和主旨,布置两题作业:1、写一个100字左右对花木兰的评价。2、背诵课文,找出写得好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木兰纺织 →木兰从军 →木兰征战 →木兰辞官 →木兰还乡
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中学美术教材第16册第2课《从心底接触自然》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从心底接触自然》一课属于造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多看、多想、多动手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并且能很好的创造性的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的快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通过欣赏、感受风景画表现的艺术美,多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画家的风景画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知识目标: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四季的美丽。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了解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讨论、观察、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教学重点是: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的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理解,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来体现自己的创造天份。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下面谈谈教法学法
二. 教法学法: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欣赏过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作品欣赏为主导,学生临摹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分析思考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动手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下面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通过欣赏图片、绘画作品感受自然风光美景。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作品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大量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大自然的作品,为后面讲解做好铺垫,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引出本课课题
(二)引导启发了解大自然。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了解大自然”一环节。让同学们用一些诗句或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美景。感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特点。请同学们用一种颜色来体现四季的特点。例如:春(灰绿)、夏(深绿)、秋(橙)、冬(淡蓝)。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突破难点。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创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想法,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欣赏绘画作品,了解画家的作品表现的自然界中的景物,体现了画家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寓情于景的。给观赏者带来了什么样的美的享受。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通过这种安排,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大胆创作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看到和感受的树木。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一张张大千的画。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技法形状的表现。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绘画题材的选择,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评价学生作品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学生作品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技法有老师教。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扩展延伸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幅由思想的山水画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四.板书设计: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大自然的基本特征和作品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因为本人经验不足,整个说课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专家们能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说课稿4
这次我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世界民俗》。本课从世界民俗这个角度,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体验共同探究,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分析、教后反思等方面来总结一下我的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他们接触世界的机会比我们小时候多得多。本课教材编写的主旨就是想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能比较形象直观地认识多彩的世界。在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尊重和接纳,既不盲目追捧、全盘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又不歧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
二、目标设定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定为2个:
1.学会收集整理资料,激发了解世界文化的兴趣。2.尊重和接纳各国不同的文化习俗,培养全球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理解与欣赏的态度。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判断是非能力,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知道世界各国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要学会接纳和尊重。
2.学会用各种方式探究学习并展示成果,同伴互助共享。
三、教学过程分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环节,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情境导入,缩近距离
课前导入,我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运动员的照片,随即引出问题:“为什么这些运动员要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装?”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在心理上拉近了他们和教材的距离,自然贴切地引出了和服装一样多姿多彩的世界民俗。
(二)合作交流,探究感知
出示课题后,我布置了本节课的一个主要活动——对世界民俗的小组合作探究。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经过筛减整理,我把民俗分成了建筑、礼仪、节日、饮食、服装5个主要探究方向,在明确好各自任务后,我用了近10分钟,让学生分头准备学习资料包里的任务。探究学习是一种学生主体性活动,这样能使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体验,形成一些自己的认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也是我这个环节设计时预设的目标。
(三)共同体验,展示感悟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为此,我准备了学当建筑师、有趣连连看、快速剪报制作、超级才艺场、才智辩论台等形式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中,我又随机提示探究后需要获得的收获,并用简洁的话帮助他们总结,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从个体之间的分享扩展到集体共享中,教师的“导行”作用较好地显现。
(四)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引出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学会尊重,接纳世界各国的民俗,既不盲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也不歧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最后借用《我和你》这首歌的歌词,告诉学生,我们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我们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
四:课后反思:
主体参与,多向互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这节课我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
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生生互动、群体互动、师生互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课堂。整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分组讨论,确定主题,再进行准备。这一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广了,也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整堂课上力争当好配角,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明朗、平等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参与学习。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学生把原有的知识储备,课堂上习得的新知识,再加上多媒体信息化的使用,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当然由于时间匆忙,当众肯定会有瑕疵,希望各位老师加以指导和点拨,使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谢谢!
说课稿5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分式的加减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减法》这节课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3)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
②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问题一:某人用电脑录入汉字文稿的效率相当于手抄的3倍,设他手抄的速度为a字/时,那么他浸入3000字文稿比手抄用多少时间?
问题二: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路,每条路都是3km,其中第一条路是平路,第二条路有1km的上坡路,2km的下坡路。小丽在上坡路的骑车速度为V km/h,在平路上的骑车速度为2V km/h,在下坡路的骑车速度为3V km/h,那么
(1)当走第一条路时,她从甲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2)当走第二条路时,她从甲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3)她走哪条路花费的时间少?少用多长时间?
老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共同研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两个问题情境,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分式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同分母分工相加减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如:2/3+5/3=(2+5)/3,……;
(2)猜一猜,同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b/a+c/a=,…….
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多举类似例子进行类比,而后,小组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在学生通过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础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x2/(x-2) – 4/(x-2)=___________
(3)(x+2)/(x+1) –(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做一做”的题目,加以验证和领悟,法则的形成打下基础,并导出分式加减运算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老师活动:引入习题“做一做”,适当纠正学生的语言,并板书法则
学生活动:通过个体练习,领悟规律,再小组交流,形成法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运算方法,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法则
(二)主动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环节: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异分母的分数如何相加减?如:1/2+2/3=?……..
(2)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1/a+2/b=? ………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类比得到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方法
学生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异分母分式加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类比思想;同时通过讨论解决分式的通分,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式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三)例题教学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
(1)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3000/a-1000/a=20xx/a
问题二:1/v + 2/3v – 3/2v=1/6v
(2)例题1:计算(课本P81页)
老师活动:出示习题,巡视、引导、纠正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能力
(四)随堂练习
第五环节:巩固深化
课本P81 随堂练习1、2
老师活动:巡视、引导
学生活动:个体练习、板演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方法
(五)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提高认识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2)简单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老师活动:引导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六)作业布置
第七环节:反思提炼
课本P81 习题3.4 第1、2题
五、板书设计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3、练习:……………………………….
2、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