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新设计的一个研究性课题》,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老李
新手上路
二、逻辑思考:
资料在没有为一定的论点服务的时候,它再好也不过是一堆资料而已,就好象黄沙水泥在没有为建造房屋服务的时候,只不过是一堆黄沙、水泥而已一样。资料必须有一定的观点贯穿起来,才能够显示出它的功力和份量。
说到这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先有资料再提炼出论点,还是先有论点再寻找资料?
其实,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你平时在接触任何材料的时候(哪怕是看每天的报纸时),就有可能产生某一个新的有研究意义的论点,当你有了某一个论点的时候,你又必须下工夫去寻找相关的资料,以便证明你的猜想--你的还不曾证实过的观点。
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倡每个同学都能随时随地在大脑里产生出问题、观点、意见、想法和某些论点来。至于这个论点是否站得住脚,是否有意义,是否人家已经研究过了,是否完全是错误的,都没有关系。因为,经常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思考习惯,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极为有效的途径。
我想起了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在很多年之前是被作为唯心主义的思想批判过的。但是,经过多少年时间的淘洗,现在看来,这句话并没有错。非但不错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的治学。
他这里提出的“大胆假设”,就是经过自己平日里的思想文化积累,突然发觉了某一个理论问题,于是来提出一个假设、一个论点、一种思想、一种意见。如果你是一个经常思考的人,在你的大脑里就一定会经常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应该是每一个学生最好的、最有意义的、将来也最有发展前途的思维品质和治学习惯。
但是,有了这些假设、论点、思想、意见,并不是马上就写将出来,贸然地拿到报纸上、学术刊物上去发表,以求一鸣惊人,而是要经过“小心求证”--这些思想、观点是正确的吗?有社会价值吗?前人是不是已经论证过了?
“小心求证”的过程,就是研究、探索的过程,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通过“小心求证”,你运用逻辑,运用资料,证实了你的假设、论点、思想、意见是正确的时候,你的这个研究过程才告一段落,你才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亮出来,求得社会的承认,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进步。
所以,和资料比较起来,这种“假设”就更显得意义更加重大,因为这是发明、是创造、是提出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是推翻前人已经定论的依据。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有一些体会。
打倒“四人帮”后的1978年,报纸上发表了毛泽东论诗的两封信,信中三处提到了“形象思维”,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首次使用这一术语。一时间,理论界对“形象思维”问的讨论十分热烈。
我也读了不少的有关文章,并且对此问题十分感兴趣。在阅读他人学术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几乎所有谈及“形象思维”问题的文章都把这种思维说成是似乎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会具备的素质。我突然想到,文章中举例说明的只有文学艺术家才有的“形象思维”现象,为什么我自己就有呢?我可不是什么文学艺术家呀!由此我又想,难道“形象思维”就只能属于少数人吗?它到底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思维类型呢?还是只有文学艺术家才具有的思维现象呢?
我的“大胆假设”是:“形象思维不是文学艺术家才具有的特质,而是一种普遍的思维现象。”
涌现出了这个“大胆假设”后,心里十分兴奋,饭食不香,完全钻到“形象思维”的天地里去了。如此这般,大约有一个月左右,把一篇题为“形象思维是人类普遍的思维形式”的文章投给了吉林省的杂志《社会科学战线》。
不久,这篇文章收入了该社编辑的《形象思维问题论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我将全文收录在此后,同学们有空可以翻翻,这大抵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产物了。
三、修改成文:
我不赞成在记叙文、散文、短论之类的千字文习作作太多的修改。理由有三。
一、现在是个科技发达的高速世界,唐代贾岛式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老牛拉慢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高速率、高效率地做每一件事,包括写文章,是现实的需要。如果说,在五、六十年代,老先生们提倡对一篇小文章花上很多时间进行精批细改的话,那么,今天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来作这样的工作了。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汲取和发射更多的有效信息;
二、作文的训练,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作文前阶段的构思阶段,是思维训练最有效的时期和最功利的方法。提倡千字文左右的习作不作太多的修改,就务必训练学生提高“打腹稿”的能力,也就是作文前期的思考和构思能力。通过训练,让学生在起笔之前就把文章考虑成熟,以至于可以下笔成章。因此,千字左右的习作不作太多修改又是思维训练的需要、
三、千字左右的习作不作太多的修改还是考试的需要。只要“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还在指东道西,我们的学生就必须减少千字文左右的习作作太多的修改,道理十分清楚,考试的时候,一般都是“一锤子定音”,你有那么多的时间精雕细啄吗?另外,如果你平时已经习惯了精雕细啄的作文,一旦考试,你又能拿得出“下笔千言,立马可就”的风范吗?况且,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修改,卷面能够允许吗?
这就是我不太赞成千字文左右的习作作太大的修改的原因。事实证明,如果在平时作文时加大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或者同学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打腹稿”的能力,一旦好习惯养成,习作完成不作大的修改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如果说,我们的同学在作千字文左右的习作的时候,不需要作太多的修改的话,那么,在撰写学术文章,在进行学术研究,在探讨某一个复杂的问题,提出某一个新的论点,在写准备投稿的文章,在写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时候,却是不能不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
一篇比较有学术质量的文章,都必然是不断修改、补充、甚至推翻、另起炉灶的产物。这才叫做“小心求证”,这样也才对得起“小心求证”这句话的科学意义和谨慎内涵。任何的学术文章,直到送出去发表的那一刻,都应该是在积极的思考和谨慎的修改之中的。
最后,关于创新,还想说几句。
创新,是和“知旧”、“熟旧”“破旧”密不可分的。不破旧就不可能创新,不理睬“旧”,不明白“旧”,甚至不屑于和“旧”打交道的人,是与“创新”无缘的。因为,他没有“创新”的基础。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的“原”“本”,就是对现有事物和旧有事物的深刻了解和掌握。
要“创新”还要先学好基本功。路子要宽,不要太早专科,在中学阶段去研究大学专科甚至本科的东西,譬如说,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现代派文学”,研究“唐宋诗词”等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如果是真正的研究,中学生的学识还没有足够的积累,如果不是真正的研究,又纯粹是浪费时间,装腔作势。
当然,我们不排斥有个别的同学对某一个文学艺术或者科学技术问题有“大胆假设”,那么,你就应该请教你的指导老师,看看这个选题有没有价值,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小心求证”。但是不应该影响当前的其他学业。因为当前的学业都是教育界几千年来经验和教训的结果,是为你将来的发展拓展领域和夯实基础的。
“生活节奏与戏曲危机”一文,是我大学的毕业论文。文章中的思想,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只是些零星的思绪。直到大学两年级,这个题目才被我的老师徐扶民先生大加赞赏,于是花了一年多的工夫,修改、修改再修改,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也附录在本课之后,给同学们作一个参考。因为所录文章已经有十几二十年之久,故多有幼稚与破绽,可提供同学们做批评的靶子。
我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就应该有“大胆假设”的精神,但不一定要成文,只要把这些思想记载下来就行。保不定在什么适当的气候条件下,就会开花结果的。
[新设计的一个研究性课题]相关文章:
1.研究性马哲小论文
2.课题成语故事
3.课题《采菱 》教学课件
4.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5.管理会计课题论文
6.社会实践报告课题
7.课题结题会主持词
8.课题随笔怎么写
9.课题教学计划和要求
10.课题成果展示会课件
高中生研究性课题报告 高中生研究性课题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