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内容页

《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精品10篇)

分类:实用文档发表于 2023-11-25 16:45阅读数:0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精品10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A简介作者沈从文。

B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A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B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D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2、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4、板书设计

翠翠

美丽多情

天真可爱

爷爷

安于清贫

忠于职守

《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即小说鉴赏的基本要求,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的鉴赏分析,并由此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即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2、教学难点:由文本向全部小说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学情分析

《边城》第二课时是在了解《边城》故事的基础上,对《边城》做深入的鉴赏分析,预计学生的阅读鉴赏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阅读能力有,但深层挖掘能力不够,浅阅读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阅读分析主题的能力不够;二是学生鉴赏的层次有一定差异。阅读面有不同,部分学生会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节的分析上,把握边城的纯朴,少数人能对边城隐含的悲痛的做出个性的分析。所以在课程设计上特别讲究难易层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1、教法:启发式引导点拨法

2、教学核心是:“一句话+两个问题”。

一句话: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两个问题:其一是从课文出发合作鉴赏“边城之美”;

其二是向课外延伸个性探究“边城之痛”。

两个问题围绕创作动机这句话展开思考。“边城之美”紧扣“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鉴赏边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边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启发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小说深层创作意图的领悟,领悟到整部小说的核心。此设计体现鉴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梯度感;另外由课文到整个小说,能开阔阅读的视野,提升鉴赏水平;并在鉴赏探究中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此设计的亮点在于从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目的出发来阅读小说,合乎作者原意,“边城之美”的紧扣文本,欣赏讲究层层深入解读;“边城之痛”的挖掘让学生对整部小说的创作有更深的领悟。最后“美”与“痛”合二为一句话,一个字“爱”,回到小说创作的本源。在进行广度与深度探究的同时,核心明确,整堂课首尾圆合。

但此设计对学生的阅读欣赏而言有一定难度,一是小说本身有阅读难度,问题设置也有难度,对于师生都是一个挑战。

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

这段文字是描写茶峒白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浓翠逼人的细竹,那恬静幽美的山村,那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似的美丽湘西世界。

(二)“美的赞歌”——边城之美

然而作者在谈到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的主意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今天我们将围绕这句话来欣赏《边城》。

课文鉴赏:边城之美

小组合作、比赛,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活动要求:

1、请结合课文内容,选取小说当中的某个人物(翠翠、爷爷、傩送、天保)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2、写几句话,寄语人物。

如:翠翠,你就像

翠翠,我想对你说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边城人们“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这种“优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

天真纯洁的少女

纯朴厚道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人性美:优美健康)

老师总结:

文艺评论家刘西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就是这样一曲“美的赞歌”

(三)“爱的悲剧”——边城之痛

“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个性探究:边城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学生自由展示)

老师引导:“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是一种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带来的悲剧。(原生态)

这种自然、原始,是源于边城的偏远,闭塞;这种人性是“未经城市文明污染”的纯净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这钟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纯净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2、这是一种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不悖乎人性的悲剧。

边城的人是可爱的,他们因爱而勇敢,又时为爱而奋不顾身,又时又因亲情而对爱有所顾忌,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都因真挚的爱而起,而不是因罪恶邪念,最终悲剧的结局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部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

(四)结束语

《边城》是一曲优美健康纯洁的“美的赞歌”,又是一出弥漫着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的悲剧”。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告一段落,但《边城》带给我们的对真、善、美与爱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五)课后探究

阅读《边城》整部小说,探讨《边城》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写一篇读书报告。(或自选角度)

《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即小说鉴赏的基本要求,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的鉴赏分析,并由此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即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2、教学难点:由文本向全部小说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学情分析

《边城》第二课时是在了解《边城》故事的基础上,对《边城》做深入的鉴赏分析,预计学生的阅读鉴赏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阅读能力有,但深层挖掘能力不够,浅阅读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阅读分析主题的能力不够;二是学生鉴赏的层次有一定差异。阅读面有不同,部分学生会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节的分析上,把握边城的纯朴,少数人能对边城隐含的悲痛的做出个性的分析。所以在课程设计上特别讲究难易层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1、教法:启发式引导点拨法

2、教学核心是:“一句话+两个问题”。

一句话: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两个问题:其一是从课文出发合作鉴赏“边城之美”;

其二是向课外延伸个性探究“边城之痛”。

两个问题围绕创作动机这句话展开思考。“边城之美”紧扣“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鉴赏边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边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启发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小说深层创作意图的领悟,领悟到整部小说的核心。此设计体现鉴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梯度感;另外由课文到整个小说,能开阔阅读的视野,提升鉴赏水平;并在鉴赏探究中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此设计的亮点在于从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目的出发来阅读小说,合乎作者原意,“边城之美”的紧扣文本,欣赏讲究层层深入解读;“边城之痛”的挖掘让学生对整部小说的创作有更深的领悟。最后“美”与“痛”合二为一句话,一个字“爱”,回到小说创作的本源。在进行广度与深度探究的同时,核心明确,整堂课首尾圆合。

但此设计对学生的阅读欣赏而言有一定难度,一是小说本身有阅读难度,问题设置也有难度,对于师生都是一个挑战。

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

这段文字是描写茶峒白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浓翠逼人的细竹,那恬静幽美的山村,那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似的美丽湘西世界。

(二)“美的赞歌”——边城之美

然而作者在谈到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的主意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今天我们将围绕这句话来欣赏《边城》。

课文鉴赏:边城之美

小组合作、比赛,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

活动要求:

1、请结合课文内容,选取小说当中的某个人物(翠翠、爷爷、傩送、天保)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2、写几句话,寄语人物。

如:翠翠,你就像

翠翠,我想对你说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边城人们“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这种“优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

天真纯洁的少女

纯朴厚道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人性美:优美健康)

老师总结:

文艺评论家刘西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就是这样一曲“美的赞歌”

(三)“爱的悲剧”——边城之痛

“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个性探究:边城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学生自由展示)

老师引导:“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是一种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带来的悲剧。(原生态)

这种自然、原始,是源于边城的偏远,闭塞;这种人性是“未经城市文明污染”的纯净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这钟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纯净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2、这是一种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不悖乎人性的悲剧。

边城的人是可爱的,他们因爱而勇敢,又时为爱而奋不顾身,又时又因亲情而对爱有所顾忌,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都因真挚的爱而起,而不是因罪恶邪念,最终悲剧的结局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部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

(四)结束语

《边城》是一曲优美健康纯洁的“美的赞歌”,又是一出弥漫着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的悲剧”。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告一段落,但《边城》带给我们的对真、善、美与爱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五)课后探究

阅读《边城》整部小说,探讨《边城》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写一篇读书报告。(或自选角度)

《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情美;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人性美、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 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与价值观 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反馈

二、导语设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思考: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围绕端午节展开

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看龙舟赛,巧遇傩送的情景

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天保的情景

第6节:主要写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课文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明确:共写了三个端午节: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

结构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跌宕起伏,采用顺叙和补叙相结合的叙述手法

四、把握“边城”的文化内涵

1、问:小说题为“边城”,边城与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

明确:地处“两省接壤处” —— 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土匪影响”,而这个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可见这里生活环境安定、太平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由于地理上的边远偏僻、与世隔绝,外界的改朝换代、革命战争等都影响不到这里的人们,他们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乐哀怨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受外界影响小,这里的传统风俗保留完好

2、由此可见,文题“边城”究竟有些什么含义呢?

明确:“边城”包括两层含义:

(1)地理上的边地小城,客观上与世隔绝

(2)文化上的边缘城市(与主流城市相对),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而作者之所以以“边城”作为小说的标题,则更侧重于后者沈从文先生这样解释他的“边城”,他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可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五、赏析品味边城的风情美

1、问:“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仨节日里,人们是怎么热闹的呢?(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明确:(1)课文第三节“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是实写端午节的热闹端午赛龙舟,家家闭门锁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

(2)第五节第二段“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 ——这是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可见有月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女会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3)第五节第二段“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

——这是回忆这两年过年的热闹过年时军民们一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花,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2、除了这些热闹,小说还写了什么热闹吗?

明确:(4)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5)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敲锣打鼓吹唢呐,还送给老船夫一个小*时的热闹

3、你是怎么看待沈从文笔下的这些热闹的?

明确:这些热闹体现的是湘西边城特有的原始淳朴和乐的风俗风情美,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

4、品读课文最后一段——青山绿水白塔,还有蓝天白云

小结:这是一幅和谐、恬美的画面,湛蓝的天空,时不时几朵白云悠悠飘过,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青山绿水间,“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也是他的世外桃源,他的精神家园

六、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

1、问: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明确: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 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

2、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

明确: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 ——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哑声儿喊问”,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心情

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语言描写,说明爷爷操心翠翠的婚事,一心想给她找个好人家,让她幸福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

明确: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心理描写,其潜台词是“我该怎么办?”,可见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之深,所以深怕爷爷死去

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语言描写,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关爱虽然不着一个“爱”字,但这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来的爱却比任何感情都来得真切,来得深沉

(3)从哪些语句看出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

明确: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心理描写,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的是,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有几分羞涩,几分难为情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表现翠翠开始有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少女心事,正所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那个事情”指自己与傩送相遇的事情这个事情让翠翠感到甜美,可见翠翠已经模糊的爱上了傩送,因而沉醉于朦胧的爱情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课本20面)

—— “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可见翠翠这次去是因为难忘傩送,渴望再次见到傩送

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语言描写透露心声,希望船是在飞往青浪滩,只缘于翠翠先前从爷爷与那长年的谈话里知道傩送现在正在青浪滩过端午“忽然停住了发问”,可见她一直都在想着这个事情,她是身在祖父身边,心在傩送那里哎,女大不中留啊!

3、归纳人物形象

(1)从翠翠对傩送朦胧的爱,我们可以看出翠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

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而又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女孩

(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找3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本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看看傩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诨名“岳云” —— 英俊潇洒

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淳朴善良,古道热肠

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幽默风趣

七、拓展深化,探讨主题

问: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因此,我们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八、回顾总结

一个模模糊糊的爱情故事决定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结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欢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是沈从文给一个孤单的小女孩的一个希望不论傩送回来还是不回来,翠翠只选择了一种生活,那就是等待。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朴实,韵味无穷。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我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我们的学生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我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应该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篇5

  1.知识链接(见学案)

  2.导入新课

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

有沈从文的《边城》、钱中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萧红的《小城三月》、师陀的《苹果园城》

为什么这么巧合呢?这个“城”是不是有些意味呢?我们今天学习沈从文的《边城》,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城”?

  3.整体感知。读课文,叙述情节

明确: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4.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

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

明确:“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然后从中选择;为了帮助学生,还可以投影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

  5.再读课文,圈点勾画

①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个人勾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明确: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龙头大哥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爷爷对孤独老汉的关心,甚至连那么小的还在埋怨爷爷食言的翠翠知道后,也就理解了爷爷;渡船人给老船夫钱,老船夫却不要,二人竟然为此吵架;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古朴、淳厚、善良、透明,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预设:在社会风俗方面,学生往往忽视了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必须给钱的细节,要引导学生找到,并与老船夫为不要过路人给的钱而吵架的细节比较,从而感受到民俗的淳朴。对于人情的分析,往往会失之空泛,所以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文中所有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而这“关系”又必须通过人物的所言所行所想表现。)

②反复咏读最后一节,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

明确:这是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注意学案上这段话: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6.回顾与总结

总结本节课分析小说环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明确:要抓住整个环境的特点,从自然风景、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要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反对架空文本的分析。

  7.作业布置

借鉴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分析《祝福》的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8.板书设计

《边城》(节选)

沈从文

豆 天朗风轻水清——风景美 环

绿 淳朴原始和乐——风俗美 境

色 古朴善良淳厚——人情美 美

《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3.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2.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话题从沈从文先生写给他夫人的家书节选开始:(教师诵读)

PPT:“夜静得离奇,端午快要到了,家乡一定是还有龙船下河。翠翠,你是在104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还想起我。翠翠,三三难道我又疯狂了吗?”

1948年沈从文在精神上陷入了绝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此时,他呼唤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名字:翠翠、三三。三三就是沈从文的妻子,咱们合肥“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杰出的作品《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个迷人的形象,她承载着《边城》全书之魂:爱与美。

二、梳理情节

阅读课文,请思考:以端午节或翠翠为关键词,概括第3—6节的重要内容。

第3节 眼前的端午节 边城赛龙舟的热闹场景

第4节 两年前的端午节 翠翠看龙舟时巧遇傩送二老

第5节 上一年的端午节 翠翠看竞渡时偶遇天保大老

第6节 眼前的端午节 翠翠看到迎亲花轿时情思被撩动

从我们共同梳理的故事情节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翠翠展开的有三个关键词:

1.环境(茶峒城、端午节的氛围);2.翠翠的少女情怀;3.二老傩送。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上合适的人。

三、合适的环境:边城、端午节

1.边城的特点,结合第一段来分析概括。

明确:偏僻、安宁、淳朴,远离了现代文明的侵扰,是没被打扰的安宁与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写的是端午节,其实文章也写了中秋节和过年,但为什么要以端午节为重点?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点评引导:端午节的活动内容有喝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比赛。特点:端午节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节日,而这种男性的粗犷之美,恰是打开少女心扉的那把钥匙。

四、合适的年龄:情窦初开

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女孩,秉承了边城人民的善良与淳朴,但是在十四五岁的少女身上,又有着一些特殊之处,我们先来品味一下这两段文字。

1.第四节第一段

①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不可言说的快乐。

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照理说应该是无话不说的,为什么这里用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点评:我觉得这种女孩的心思是可以说的,但是只能说给妈妈听,但是妈妈已经死了,爷爷是不方便说的,那是什么?那是情窦初开的冲动。

2.第四节的第六段和第十段两次写到了翠翠的一个奇怪想法 “假若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如何理解他这个奇怪的想法?

PPT: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PPT: 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

交流点评:落日、黄昏容易让想起生命的逝去,这种景致也触发了翠翠细腻、敏感的心思。假若爷爷死了,我就无依无靠了。她很害怕孤独凄凉。爷爷与翠翠的感情毋庸置疑,但她害怕失去依靠,同时也希望有一双坚强有力的臂膀来依偎。这时,合适的他出现了。

五、合适的人:二老

1.在写二老的出场时,第四节第11段用了一个词:笑。未见其人,先闻其笑。说明二老是一个怎样的人?阳光、开朗。

2.分角色朗读第四节第11段至24段翠翠与二老邂逅的片段。

3.关于二老的笑,文中还有两处描写,请找出来,并体会一下二老的性格。

PPT:便带笑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点评:玩笑,略带了狡黠,幽默。

PPT:“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读一下,好可爱)放肆地笑着:淳朴、幽默、活力。

PPT:“我崇拜朝气、喜欢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沈从文

也许正因为如此,翠翠才会对这个人心生情愫吧。

六、女孩的心思你猜猜

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文章中多处写到了翠翠喜欢上二老的细微变化。请同学们划出来,品一品,写上三言两语的旁批,等会大家交流一下。

交流点评:

1.第三节13段

“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那里曾发生了与二老邂逅的悸动与美好)

2.第四节31段“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她那火把走去。”(心中已有涟漪)

3.第四节32段:“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二老这条鲤鱼在翠翠心中咬下了痕迹)

4.第五节2段:但这印象不知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节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心有所属,初恋总是甜而美的)

5.第五节8段: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幸福甜蜜只为二老)

6.第五节10段: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侧耳倾听只为谁?只为二老)

7.第五节11段:“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你认识二老吗?)

8.第五节12段: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心乱),向前怏怏的走去。(心有所属,可惜不是你。)

9.第五节15段:“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心系二老)

10.第六节14段:翠翠还想着两年前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记忆犹新,心有所属。)

11.第六节16段: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想起二老就忍不住欢喜)

12.第六节23段: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的身边来。(情思撩动)

13.第六节25段: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等意中人来到)

14.第六节26段:看天上的云。(对爱情的憧憬,白云悠悠寄相思)

PPT:张爱玲《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七、其实我们已经知道,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是一个有始无终的悲剧,只是没有那么惨烈,一切如此温婉含蓄,哀而不伤。《边城》为我们传递的不是单纯的爱情,而是爱。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翠翠,关于亲情、关于友关于爱情……永恒的翠翠,永恒的爱情,永恒的《边城》。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边城》原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边 城

翠翠 二老

合适的环境 爱 合适年龄

合适的人

《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篇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A简介作者沈从文。

B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A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B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D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2、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鉴赏边城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2.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赏析边城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探究的主题,把握学习边城对当今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看的出来。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边城”在哪儿呢?我们先通过几张图片了解一下边城风光,这节课,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边城,领略边城之美。

二、作者介绍检查同学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沈从文。师:首先,请一位同学通过大屏幕为我们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边城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师:沈先生曾这样为我们介绍《边城》的思想内容: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样的人生形式是通过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展现的呢?请同学结合预习以及我们观看的电影概述一下故事情节。

三、细读文本

1.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师:戏如人生,有美好有残缺,让我们先抛下这让人惋叹的结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结合已观电影用心品味小说中纯朴的自然风物和边城人事。

2.请给“边城”加上一个恰当的定语,要求概括出小说所写的主要内容。示例:风景秀丽的边城;民风淳朴的边城;至真至善的边城......用一个字概括文章带给你的感受。生:美

3.边城的美可以概括为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四.边城之美

1.找出文中体现边城自然景物之美的语句,体会其自然景物的特点。(风景美)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溪面的薄雾、大岩石与云等→纯净、自然、古朴“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联系现实:我们现实中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展示。补充:钢筋水泥,噪音尾气、高楼大厦,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放松休息,更不用说亲近自然,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自然更加向往,这也是人们读了《边城》之后向往凤凰风景美的一个原因。

2.哪些描写展现了边城独特的地域风俗,感受湘西的风俗特点和节日氛围。(民俗美)

端午节:龙船赛会、全城出动、抢鸭游戏、军民同乐中秋节:男女对歌,倾诉爱慕新年十五:舞龙耍狮、锣鼓喧天、炮仗烟火→军民同乐、和谐安定举城欢庆、热闹非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地域节日特色小结:这是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和风俗美。这些美丽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

3.合作探究——人性美人物分析

师: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那么在这青山绿水的边城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生: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师: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示例: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心理描写。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展示大擂台小组讨论后展示,教师点拨。

(一)翠翠与爷爷:(亲情)

(二)爷爷与乡邻:(友情)

1、爷爷与“老熟人”;

2、爷爷与过渡人;

3、爷爷与顺顺。

师:请分别用四个四字词语概括爷爷和乡邻的性格特征。

生:爷爷——善良淳朴、工作尽职、慈善仁厚、重义轻利;乡邻——淳朴厚道、慷慨大方、乐于助人、至真至纯。

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山美水甜,这里的乡邻至善至美。

(三)翠翠与傩送:

(爱情)

师: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自然段至25自然段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结合电影情节,分析傩送的性格特征。请用六个四字短语概括。

生:古道热肠、心底宽厚、淳朴善良、健壮俊美、幽默风趣、重义多情。

师: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宽厚热情的帅哥。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是怎样通过翠翠表现出来的呢?

师:边城为我们展现了天真纯洁的少女纯朴厚道的老人真挚善良的少年友爱互助的乡民这些人物恰恰展示了边城人民之间的人性美。翠翠与摊送朦胧单纯的爱情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亲情爷爷与乡邻真诚互助的友情师: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生:爷爷与乡邻间的同乡情;军民同乐;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师:这里有一组未写完整的对联,请大家动用手中的笔,补写在书本上。风声,水声,歌声,唢呐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xx情,xx情,xx情,xx情,xx情,情情乱痴心。

五:探究主题合作再探究师: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描绘这样一个理想世界,意图何在?通过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引导学生总结主题。联系写作背景: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质朴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创作动机:我的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明确:作者描写的边城,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延伸探究——边城启示沈从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为我们展示的这种”人生的形式“在今天看来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如何守住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

任务要求:写在笔记本上,同学展示分享成果。师:《边城》是湘西土地中成长起来的一粒瑰宝,值得人们永久回味。今天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缩小了,但心灵距离相对遥远。无疑,边城那种朴素的人情美,成了当今多少善良人们羡慕而又遥不可及的奢望。

齐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极力地表现了湘西边城的环境的美、亲情的美、人情的美、爱情的美,描写的是美好的人性,展现得是人性的光辉。这曲人性美的赞歌应该成为我们现代人重新审视、认识人性的善与恶的参照作品。读《边城》,以美好的人性净化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回归自然、善良、健康!

七、作业

1.推荐阅读《边城》全文

2.完成本课课时达标训练

《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篇9

  1. 知识链接(见学案)

  2. 导入新课

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

有沈从文的《边城》、钱中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萧红的《小城三月》、师陀的《苹果园城》

为什么这么巧合呢?这个“城”是不是有些意味呢?我们今天学习沈从文的《边城》,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城”?

  3. 整体感知。读课文,叙述情节

明确: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4. 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

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

明确:“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然后从中选择;为了帮助学生,还可以投影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

  5.再读课文,圈点勾画

①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个人勾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明确: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龙头大哥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爷爷对孤独老汉的关心,甚至连那么小的还在埋怨爷爷食言的翠翠知道后,也就理解了爷爷;渡船人给老船夫钱,老船夫却不要,二人竟然为此吵架;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古朴、淳厚、善良、透明,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预设:在社会风俗方面,学生往往忽视了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必须给钱的细节,要引导学生找到,并与老船夫为不要过路人给的钱而吵架的细节比较,从而感受到民俗的淳朴。对于人情的分析,往往会失之空泛,所以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文中所有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而这“关系”又必须通过人物的所言所行所想表现。)

②反复咏读最后一节,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

明确:这是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注意学案上这段话: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6.回顾与总结

总结本节课分析小说环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明确:要抓住整个环境的特点,从自然风景、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要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反对架空文本的分析。

  7.作业布置

借鉴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分析《祝福》的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8.板书设计

《边城》(节选)

沈从文

豆 天朗风轻水清——风景美 环

绿 淳朴原始和乐——风俗美 境

色 古朴善良淳厚——人情美 美

《边城》教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实例分析

文章中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情节上的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作什么?“摘虎耳草,”“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这里就照应了前面祖父为翠翠讲她的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这个情节还与课文最后写的“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遥相呼应,文章材料似乎由歌声串了起来。

②思想内容的表达。前面写祖父讲翠翠父母的相恋之歌,既写出了湘西男女恋爱的特点,写出了湘西风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悬念:为何翠翠依着祖父。又如后面写翠翠爱听不知谁唱的歌,写出了翠翠爱情的萌动,歌声对她的爱情真像催化剂,越唱越浓,越唱越激,越唱越悲。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兄弟俩为爱情而“决斗”,兄自知唱不赢弟,所以自觉退让,离乡、下驶,于是失足落水。无疑,这里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解答文章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三个作用。一是使情节上有照应。文章处处有歌声。二是表达了重要的思想内容,歌声唱出了一个爱情悲剧。三是推动了情节发展,故事在歌声中波澜起伏地推进。

二、基础能力测试

1、下列判断中,有一项是有错误的,请找出来()

A、《边城》的主旨是通过一个充满凄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灵。

B、文章中几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这样写,是为后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铺垫,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准备,要她坚强一些。

C、文章中几次提到翠翠的梦境,写她摘虎耳草,是表现她已暗恋傩送,希望听见他的歌,喜欢他歌里的韵味,寄托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D、“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这其中的“柔软”里有一种薄薄的凄凉,有青春的烦恼,有一种对爷爷吹的曲子中暗示的东西的不满。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B、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C、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弛名于川、黔边地。

D、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答案

1、D

2、C

标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