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内容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说课稿4篇

分类:实用文档发表于 2023-11-26 15:14阅读数:0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说课稿4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册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的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殖民体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三)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213—215

第五单元第一课

2

220—224

第五单元第二课

3

227——33

第五单元第三课

4

36——310

第五单元第四课

5

313—317

第五单元第五课前三课时

6

320—324

第五单元第五课第四课时、综合探究五

7

327—331

第六单元第一课

8

43——47

第六单元第二课、第三课前一课时

9

410—414

第六单元第三课二、三、四课时

10

417—421

第六单元第四课

11

424—428

综合探究六、第七单元第一课

12

51——55

第七单元第二课

13

58——512

第七单元第三课前三课时

14

515—519

第七单元第三课第四课时、第四课

15

522—526

第七单元第五课

16

529——62

第七单元第六课、综合探究七

17

65——69

复习

18

612—616

复习

19

619—623

复习

20

626—630

考试

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单元第4课,它紧承上一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绍唐朝繁荣的盛况,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学情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2、记住与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吕、鉴真等。

3、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唐朝时中日、中印的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后卫国家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学习,培养学生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他们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等学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学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入手,提问《西游记》与现实的历史是否一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疑导思、讲授新课

1、遣唐使来华

提问“什么是遣唐使?他们为什么会来到中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遣唐使来华目的、次数、人数、代表人物)。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日本遣唐使来华的原因及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2、鉴真东渡

首先,教师讲述鉴真生平,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并进行归纳总结。接着让学生观察《鉴真塑像图》和《唐招提寺图》,增强教材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唐与新罗的关系(设问学生边阅读边做答)

4、玄奘西行

首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西游记》,以此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然后向学生讲述真实的玄奘西行的故事,并让他们将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让学生意识到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区别的,以此来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画一幅玄奘西行图,以此来教会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全面提高

首先,老师根据板书设计进行课堂小结,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之后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四)作业布置、深化理解

思维拓展:唐朝对外发展活跃,促进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扩大了唐朝的影响,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样的启示?对理解今天改革开放政策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图示式板书,以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内在关系与整体结构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为了学生的发展,我将不断地更新我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不断努力!

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平台。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政权──隋朝的建立

一个局面──隋初经济的繁荣;

一个创举──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引导学生自学、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导入框中的故事导入;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讲“胭脂井”的传说;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学习“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这一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使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这个内容我准备设置几个可操作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适当的进行详细讲解,是这个问题由难转易。

难点:首先是隋朝初年经济的繁荣。因为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所以适当的补充史料可以使学生分析出原因。

另外对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要是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准备通过提问题、提供史料、传授方法、适当引导及比较到位的进行总结等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

二、说学情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所教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我校七年级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繁盛一时的隋朝》。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提问注意学科渗透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关键词:世界著名运河、隋炀帝看琼花开运河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地理知识提问的方法进行隋运河开通的课堂导入,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引出问题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指出,传说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宏观了解,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图说历史课堂辩论总结规律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隋朝统一后疆域和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端点,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

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所教班级的学生有合作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我采用了层层设疑、课堂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隋朝大运河开通有何利弊?

通过辩论,构建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关键词:历史故事讲述历史小游戏辩论画图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历史小游戏的穿插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近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辩论:结合教材,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及时进行点拨,从开通大运河的条件和意义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画图:让学生在看过隋朝大运河的图片之后,让学生上台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出几个重要位置,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图文并记,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轻松达到。

五、课堂反思

关键词:关注学生坚持课改

在这节课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他们对隋朝历史的学习,总是一个疑问刚消,一个疑问又生,愿意在课堂上展现学生的风采,举手发言成了“竞赛”,争先恐后。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滔滔不绝,关键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对于知识能不能夯实基础、适当拓展,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是主体,不论教材怎样变化,抓住了学生的发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核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加大对新课程的学习力度,深入钻研,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贴近新课改。

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结构分析

这是历史与社会八(下)第五单元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的第四框内容,“来自海上的挑战”──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侵略的并存,这也使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斗争。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学生分析

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但初二的学生,处在这一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尽可能的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故事等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另外,经过一个半学期《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分析、综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运用历史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三、教学分析

这节课我从三个板快进行教学,分别是郑和下西洋、面临的挑战、以史为镜。

[郑和下西洋]:本节课的主题是“来自海上的挑战”,而且还有《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对于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的论述。因此这部分内容,我没有具体展开,主要是要通过这部分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图册,获取自己所需答案。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化标准。

[面临的挑战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礼教明清统治者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所持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并在次基础上比较同一时期,西方对待外来事物的不同态度,让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渐落后的原因。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上的小故事、图片等内容,列举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在科技、领土、经济等领域带来那些挑战,并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段历史背景。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科技、领土以及经济等领域列举明清时期中国面临挑战的史实。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演绎法比较陌生,无法准确的对史实进行归纳、整理。因此,我把此题改为归纳法,先说史实,最后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对这些史实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利于被学生接受。

[以史为镜]: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拓展,也是本节课的高潮。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分析现实,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四、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是很恰当,主要是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果、影响等论述的过多,因此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多。

2、这次开课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动,来的同行比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课,所以比较拥挤,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面比较狭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学生回答),阻碍了许多学生发挥的机会。

3、借班教学,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学设计相对比较死板。在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比较少。

标签: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