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9篇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一等奖》,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收集的《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9篇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一等奖,以供借鉴。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1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以便课上进行交流。在研读课文时,将“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这句话贯穿全文,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1、渗透写作方法
本文介绍了许多人类的“老师”,而它的写作方法也是比较典型,有具体介绍和简单举例。这让我联想到了学生平时的习作。学生作文的内容通常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举一个或几个事例。当学生在举两个或多个事例时,常常是将所有的事例详细的写出,或是将所有的事例都简略地介绍,导致在学生的作文出现详略不得当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在学生作文时经常提醒: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详略得当。可是效果欠佳。到底什么样的才是详略得当呢?老师不能纸上谈兵,要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了,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在本节课上,我利用现有的教材,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以此来渗透写作方法——具体介绍、简单举例。
2、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许多学生会觉得无聊。因此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相当的有必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师傅在看了我的教案后说:“如果能拿个鸡蛋来和学生一起做个实验,那就更具说服力了!”这样的提议让我茅塞顿开。是啊,对于“脆弱”的鸡蛋,连我都不相信捏不碎,何况是学生呢?何不一起来验证一下呢?于是,在课上,我拿出了准备好的鸡蛋,和同学们一起见证。当看见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眼睛,我知道,他们的兴趣来了。于是,我紧接着说:“同学们下课后也可以来捏捏看!”一下课,就有好多的学生排着队要来亲身体验一把。学生的探究之路正在向外延伸……
当然,这节课仍然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信任学生,认为他们只是孩子。
本来的'教学设计是想让学生自学第4、5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发现、体会。可是,在实际教学时,由于没有完全的信任学生,导致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出现一点小偏差就急于打断他的发言,帮他把话说下去,就这样,将学生的课堂给“抢”走了。
二、不相信自己,怀疑自己是否能够驾驭课堂。
对于刚教学半年多的我来说,对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仍有怀疑。在备课时,我就在考虑如何“安安稳稳”地教完这节课。这样的消极心理,导致了我的教学设计没有突破,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很好的体现。
三、为了赶进度,怕浪费时间而没有全面关注学生。
课后,一个学生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见过飞机失事时的场景的!”我一听,还略有责怪地问他怎么没有举手,他委屈地说:“老师,我举手的呀!可是你没有叫我!”就是这样一句话,给我的触动很大。是啊,在课上,我为了要节约时间,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造成了这节课的一大遗憾。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课堂,而是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从而让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2
一、揭题激趣:看到“老师”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谁是人类的老师?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要在老师这两个字上面加上引号?
二、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三、指名交流。
四、精读课文。为什么说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要求学生再去读课文,细细的体会,圈画出有关的词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做上记号。
五、精读4——5自然段。
1、说说课文第三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段意。
2、从人类发明和改进飞机的`过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从而使学生明白这些动物只是给人类启发,关键还是要靠人类关注这些动物,对此加以研究。这个环节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明白在课的一开始所提出的为什么给老师加上引号。
六、学习6——7自然段,拓展延伸。
1、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很多,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
2、你知道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
3、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然后在省略号处补充一两句话,并用上“模仿”这个词。
4、总结。
从教案的实施情况看,学生们能够沉下心来读书了,感悟了,并且也很好地领会了观察、思考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丰富多样,身上具有无穷的奥秘。如果人类不去加以研究、探索,生物不会给人真正的启示,也谈不上成为人类真正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
学生对这课比较感兴趣,教学时第一课时时,我引导学生读完课题后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有很好的观点: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为什么能成为人类的老师?……我将比较典型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朗读生字词、课文,在将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解决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多数学生都能将问题解决掉。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主要是出示一张表格,引导学生找出人类的老师有哪些。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就没有什么难度了。在讲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查资料,看看人类的老师还有哪些。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很多学生找到的资料非常有价值。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4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具体事例,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及其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这三个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写得具体、实在,内容较多。按部就班,一段一段地读,耗时很多,学生理解、感悟也不到位。怎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第三自然段,然后将本段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学习中。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人类的老师是谁?科学家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发明?(发现、设计……),然后交流、讨论,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科学家以生物为“老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5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文章,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写得比较具体,交代了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发明创造的过程。三段结构大体相似,但内容浅显易懂。在给足学生时间自足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提示句式,说一说它们的主要内容。“人类从得到启示,发明(设计)了。”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注重细节,关注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如: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体会引号的妙用。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课文中的'长句和难读的句子,同时在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剧烈”、“机毁人亡”、“轻而易举”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倒装的因果句式的特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等等。关注学生写作方法的习得上,在学生读懂三、四、五小节后,把这三小节的写法与第六小节进行比较,感悟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最后一小节时,把目标设定为“读出感叹的语气,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注重由课文向课外拓展,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说说还有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例子,最后有了一个大胆的设计,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鼓励学生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界中学习的收获。课题中的“老师”是有双引号的,这个引号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读完课文,他们就能够明白,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对这篇文章“老师”的理解,我们最好别忘记“老师”的本意,因为本意也是重要的。所以在揭示课题后我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老师,“老师”的职能就是教育启发学生努力学习,人类的“老师”给予我们的同样是启发,但这种启发不是告诉,而是人类在遇到问题之后的进一步研究,这位“老师”把好东西早就放在那里,但因为人们没有重视它,所以发现不到,当遇到困难后,才想起来,这是教训给予人的再创造。当然这也是人类一步步走向科学、文明的必走的路。因为本课的内容生动有趣,在导入新课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同时对老师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我们这样认识,就可以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切。所以“老师”一词应该让学生明白。
因为本文是一篇科技小品文,知识性和趣味性强,文章结构简明,便于学生自读自悟,所以应培养孩子的观察、发现、探索的精神,。在“讨论探究”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朗读体味,交流。在学生都交流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人类的“老师”的资料时,激发了学生极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然,交流资料并不是此次探究的最终目的,目的是通过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量,从而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第二个层面的探究设计的问题是:你觉得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怎样做才能发现更多的人类的“老师”来为人类造福呢?以此讨论使课堂联系实际,激发孩子观察、发现、探索的精神。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我适当的点拨,鼓舞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有部分学生提出了关于“鸟类研究”“昆虫研究”等等的问题,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培养了兴趣。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7
本文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以科学家从鱼儿能在水中自由升降获得启示,发明潜水艇为例,指出鱼类是人类的老师。二至六自然段例举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表现了人类以它们为老师才有发现、发明、模仿,创造出新事物。第七自然段呼应开头,点题作结。本文词语比较丰富,要引导学生领会、积累。
第一次教学本文第一课时,我采用先整体认知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类的“老师”,然后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自然和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本课的一个写作特点——前后呼应。第二课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3、4、5、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用表格的方式列出来,再一一讲解。在教完以后,发现用这种方式学生对内容是吃透了,但对课文中精彩词语的领会和积累,还有课文的朗读时间就不足够了。于是,在二班试教时,我对第一课时作了调整,我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然后先讲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知。第二课时,我不再采用表格的`方式来理解,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再作汇报。二班的同学比较活跃,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非常喜欢,学习的气氛高涨。但由于是自主学习,有些段落就没有人喜欢,特别是看到老师拿出鸡蛋后,大家都对这个内容非常感兴趣,其他的内容兴趣就减低了。所以第三次在我自己班试教时,我就安排一个组学习一个内容的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有序多了。
本课教学还有一个重点是“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四年级学生平时训练并不多,往往是优秀学生“唱”一下,所以真正要让学生都能说还真是不容易。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结构简单,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方法,我让学生运用“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解决、造出)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改进)了____。”这样的句式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问题就显得简单了。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觉得,我们就是要让这个例子成为学生的老师。其实,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我们身边的一切皆可为师。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课后,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8
《人类的“老师”》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体验学习语文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由于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9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本课的第二课时我是用“引导自学”课型完成的,班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能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在讨论的环节中,小组长能合理安排组员讨论并提出疑问。课堂结束后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的课文概括能力不够。
在自学“课文三、四、五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时,部分学生概括字数过多,不知怎么去取舍,有的甚至是大篇的段落复制。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对孩子进行专项训练,告诉他们其实可以用“人类根据什么而发明或设计出什么”。在之后的'全班交流环节中,经过我的提示,大家对四、五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就得心应手了。
2、时间没有把握好。
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环节中,学生纠结于“课文三、四、五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时间有所拖延,以致整个课堂结束有所拖延。
总之,经过其他老师的评课,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自然,但在时间的设计上要更加合理,不要在某些问题上浪费太多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考虑的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