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篇1
近日,我校高语组全体教师围绕本组教研专题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以《难忘的一课》的教学为载体,开展了校本教研。两位老师提供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教研课,对比两节课,我获益匪浅,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片段一:
师:课文有一句话出现了3次,是哪一句,找出描写这句话的相关段落。
生:(朗读课文,批划段落。)
师: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什么地方?相关段落是哪几段?
生:(踊跃回答)老师写这句话时,相关段落是3~5自然段。
师:老师是怎样写这几个字的?
生1:一笔一划的写。
生2:吃力的写。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一笔一划的写这九个字,其余的同学认真的观察、体会。并思考从老师的行为中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出老师写得很认真,说明他爱国。
师:对于这一部分课文,该如何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
片段二:
师: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每一次出现时,应该怎样读呢?
(出示自学要求。)
生:(按自学要求约7分钟,然后分小组交流。)
师:第一句话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要读得很慢,很认真。
生2:要一字一顿的读,因为文中老师是一笔一划的写,说明他写得很慢、很吃力,所以要一字一顿的读。
生3:老师写这九个字虽然吃力,但很认真,说明他热爱祖国文字,这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
生:(朗读课文,一字一顿的读,读出了吃力而认真的感觉。)
回顾这两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两位老师在学法上,都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去体会人物情感,不同的地方在于教学上,第一位老师是以老师为主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去学习课文;第二老师则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应该说,这两种都达到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但第二位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探究能力,能达成的教学目标更丰富。
这让我想略读课文教学中常出现的两种偏差:
1、将略读课文视为略学课文。教师带着学生将教学过程飞快的过一遍,甚至让学生自己看一看了事。
2、将略读课文视作精读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每一部分课文都深挖不止。
这两做法的不妥在于:
第一种做法浪费了教学资源;第二种做法则浪费了教学时间。因为以小学语文第九册为例,每个单元的略读课文都占到了本单元课文总数的50%左右,如此丰富的课文一掠而过精讲细读,都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
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教法上,应以自学探究为主,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借助阅读提示,整体阅读,自读领悟,忌大而全的模式,宜围绕一两个中心问题去探究课文内容。就如同第二位教师围绕文章的线索句,紧扣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去理解课文,并在后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提到的中国伟人资料,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因此,我最终认为,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才是符合略读课文特点的教学。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义。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大意,体会蕴含在文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炽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板书:
难忘的一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祖国语言,觉得没有太多感动,而在《难忘的一课》中,作者对一节国语课铭记在心,作者经历了怎样震撼?请大家首先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二、概括文章大意
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依次读文章各段。7、8自然段及16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默读并思考。
师:来说说。
生1:作者在乡村小学听一节国语课。
生2:一位X的年轻教师领着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
师:介绍一件事,有几点一定要说清楚,这几点是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些。
师辅助生概括大意:
课文讲述了抗战胜利后,作者在X的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一节国语课,课后,教师带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作者为师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义深深震撼和感动的事。
板书:
抗战胜利 X 国语课 小礼堂 感动 震撼
三、品读重点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挚爱国情感
师: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多次,请大家再读课文,划出这句话,思考这句话出现在怎样的情形下,可以动笔写一写。
学生默读思考并做批注。
师: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
生:三次。
师:找到第一次出现的情形,读一读。
指名读一至四段。
师:作者在抗战后,走进一所乡村小学,看见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教国语。他正在黑板上写字。文中用了几个词语形容这位教师写字的样子
生1:一笔一画。
生2:很认真、很吃力。
师:写字时一笔一划,说明教师
生1:很认真,怕写错了。
生2:很敬仰祖国的汉字。
师:这位国语教师,怀着敬仰的心情,端端整整的写下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他写下的是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他写得
生:很认真、很吃力。
师:一个中国人,写中国字,怎么会吃力呢?
生1:他好长时间没写过汉字了。
师:是啊,日本统治下,不许X民众学习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中国人就是中国人,永远依恋自己祖国的文化。哪怕是断断续续的说。年轻的教师也是如此,那吃力的.一笔一划,代表着他的
生:爱国心。
师:他先用
生:闽南语。
师:先用家乡话读,然后又用国语
生:一遍一遍的读。
生齐:老师和孩子火热而真挚的心。
师:那火热而真挚的心吸引了作者
生自由读7至12段。
师: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这句话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作者坐在教师最后一俳的空位上,和师生一起读
生:我是中国热,我爱中国。
师:作者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怎样在读?
生: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师生们是否发现了作者?
生:发现了。
指名读第9段。
师:很奇怪,孩子们在上课,一个陌生地成年人走进来,还一起读,孩子和老师却反对,不觉得意外?
生1:人们都希望学习汉语和汉字。
生2:日本人不许中国人学习汉字,光复了,中国人可以学习自己的语言了。
生3:每个中国人都渴望学习汉语和汉字。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篇3
近日,我校高语组全体教师围绕本组教研专题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以《难忘的一课》的教学为载体,开展了校本教研。两位老师提供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教研课,对比两节课,我获益匪浅,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片段一:
师:课文有一句话出现了3次,是哪一句,找出描写这句话的相关段落。
生:(朗读课文,批划段落。)
师: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什么地方?相关段落是哪几段?
生:(踊跃回答)老师写这句话时,相关段落是3~5自然段。
师:老师是怎样写这几个字的?
生1:一笔一划的写。
生2:吃力的写。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一笔一划的写这九个字,其余的同学认真的观察、体会。并思考从老师的行为中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出老师写得很认真,说明他爱国。
师:对于这一部分课文,该如何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
片段二:
师: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每一次出现时,应该怎样读呢?
(出示自学要求。)
生:(按自学要求约7分钟,然后分小组交流。)
师:第一句话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要读得很慢,很认真。
生2:要一字一顿的读,因为文中老师是一笔一划的写,说明他写得很慢、很吃力,所以要一字一顿的读。
生3:老师写这九个字虽然吃力,但很认真,说明他热爱祖国文字,这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
生:(朗读课文,一字一顿的读,读出了吃力而认真的感觉。)
回顾这两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两位老师在学法上,都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去体会人物情感,不同的地方在于教学上,第一位老师是以老师为主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去学习课文;第二老师则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应该说,这两种都达到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但第二位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探究能力,能达成的教学目标更丰富。
这让我想略读课文教学中常出现的两种偏差:
1、将略读课文视为略学课文。教师带着学生将教学过程飞快的过一遍,甚至让学生自己看一看了事。
2、将略读课文视作精读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每一部分课文都深挖不止。
这两做法的不妥在于:
第一种做法浪费了教学资源;第二种做法则浪费了教学时间。因为以小学语文第九册为例,每个单元的略读课文都占到了本单元课文总数的50%左右,如此丰富的课文一掠而过精讲细读,都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
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教法上,应以自学探究为主,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借助阅读提示,整体阅读,自读领悟,忌大而全的模式,宜围绕一两个中心问题去探究课文内容。就如同第二位教师围绕文章的线索句,紧扣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去理解课文,并在后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提到的中国伟人资料,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因此,我最终认为,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才是符合略读课文特点的教学。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义。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大意,体会蕴含在文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炽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板书:
难忘的一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祖国语言,觉得没有太多感动,而在《难忘的一课》中,作者对一节国语课铭记在心,作者经历了怎样震撼?请大家首先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二、概括文章大意
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依次读文章各段。7、8自然段及16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默读并思考。
师:来说说。
生1:作者在乡村小学听一节国语课。
生2:一位X的年轻教师领着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
师:介绍一件事,有几点一定要说清楚,这几点是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些。
师辅助生概括大意:
课文讲述了抗战胜利后,作者在X的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一节国语课,课后,教师带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作者为师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义深深震撼和感动的事。
板书:
抗战胜利 X 国语课 小礼堂 感动 震撼
三、品读重点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挚爱国情感
师: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多次,请大家再读课文,划出这句话,思考这句话出现在怎样的情形下,可以动笔写一写。
学生默读思考并做批注。
师: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
生:三次。
师:找到第一次出现的情形,读一读。
指名读一至四段。
师:作者在抗战后,走进一所乡村小学,看见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教国语。他正在黑板上写字。文中用了几个词语形容这位教师写字的样子
生1:一笔一画。
生2:很认真、很吃力。
师:写字时一笔一划,说明教师
生1:很认真,怕写错了。
生2:很敬仰祖国的汉字。
师:这位国语教师,怀着敬仰的心情,端端整整的写下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他写下的是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他写得
生:很认真、很吃力。
师:一个中国人,写中国字,怎么会吃力呢?
生1:他好长时间没写过汉字了。
师:是啊,日本统治下,不许X民众学习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中国人就是中国人,永远依恋自己祖国的文化。哪怕是断断续续的说。年轻的教师也是如此,那吃力的一笔一划,代表着他的
生:爱国心。
师:他先用
生:闽南语。
师:先用家乡话读,然后又用国语
生:一遍一遍的读。
生齐:老师和孩子火热而真挚的心。
师:那火热而真挚的心吸引了作者
生自由读7至12段。
师: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这句话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作者坐在教师最后一俳的空位上,和师生一起读
生:我是中国热,我爱中国。
师:作者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怎样在读?
生: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师生们是否发现了作者?
生:发现了。
指名读第9段。
师:很奇怪,孩子们在上课,一个陌生地成年人走进来,还一起读,孩子和老师却反对,不觉得意外?
生1:人们都希望学习汉语和汉字。
生2:日本人不许中国人学习汉字,光复了,中国人可以学习自己的语言了。
生3:每个中国人都渴望学习汉语和汉字。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篇5
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喜欢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练习分段。站在学生的角度,我想象那一定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且不说有些课文本身结构就比较模糊,让学生分段有点勉为其难。单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刚接触新课,他们肯定不能明白作者构思的来龙去脉,即使上完整篇课文,又有几个学生能很明白作者的意图呢,本来嘛,学习写作对小学生是一件头疼的事,更何况去揣摩作家的构思!
“学程导航”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语文教师要反思第一课时让学生练习分段的传统教学习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什么时候练习分段,甚至某篇课文分不分段都应当认真思考一下。
回到《师恩难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课文上,因为学生的朗读拖拉特别严重,标点符号以及段落的停顿读不好,有些长句子容易读破。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让学生了解一些表达方法。比如:第一环节,尝试听写课文生词、成语和最后一段中心句,然后从朗读中心句入手,了解这句话点明题意的作用,告诉学生自己写文章时也要注意篇末点题。再如:第三环节,整体把握一下,作者写田老师是抓住了一个典型事件写的,这件事从哪儿写到哪儿,是一件什么事。许多学生寻找时都找了3——6自然段,那么第7自然段和上面的事件有什么联系?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发现,第七自然中的“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对上文事件的概括。从而明确了段之间的联系,并学习运用重点句子概括段意的方法。接下来同法练习概括1、2自然段段意和8、9段段意。
这篇课文我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帮助学生练习分段、概括段意,自己觉得比较顺手,至于后面的课文怎么设计分段练习,视具体情况处理。
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参与我们的讨论,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有效,让师生从语文学习中找到快乐!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谈谈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学生说到田老师“故事编得好”时,我就让学生结合我出示的几个成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春雨点点等)来描述一下田老师编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读课文中带有这些成语的句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勾勒出田老师讲故事的情景。
两个问题的解决比较满意——为什么“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学生默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时,一个学生说到田老师的故事还蕴含着做人的道理。这时,我启发他们田老师的故事不仅教给我道理,还给了我知识——让我了解了小诗的意思;田老师的故事还让第一天上学的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后来,我说:一个故事教给我一个道理,上千个故事就教给我上千个道理;学生接着说一个故事带给我一份知识(一份快乐)……通过说这三句话,“一个”到“上千个”数量的递增,学生很自然地就领悟了“春雨点点”的含义,因此在这时候请他们回忆古诗,他们就能准确地说出田老师的故事真是“润物细无声”哪!
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在理解“春雨点点”之后,我让学生了解刘绍棠成为作家后的一些成就,再回头来看看自己的启蒙老师,想想这其中有什么联系,这个时候学生就自然理解了“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一句的含义。后来请学生联系课文原来的题目《老师领进门》来谈谈,他们就知道是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的大门。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朗读指导太粗糙,学生感情不到位;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感悟还不深入,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想想自己的教学,与文中的田老师比一比,真是惭愧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