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制度,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hì dù,意思有1、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2、制订法规;3、规定;4、指规定品级的服饰;5、制作;6、制作方法;7、规模、样式;8、规制形状;9、指一定的规格或法令礼俗。 好范文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1.在中央:
明太祖废除了首相制度,建立了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府事务;明成祖在位时,翰林院官员被选为殿阁大学士,在宫中的文渊阁值班,为皇帝服务,并开始参与秘密事务的决定。
宰相制度的频繁变化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中国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政治源于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分散保守、封建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和法家提供的集权理论。
2.在地方:
(1)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除省份,设立三个部门。在地方政府部门,宣布政府部门、刑事检查部门和指挥部门,分别负责民政、司法和军事部门,共同称为三个部门。三个部门是独立的,不相互隶属,各自服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政府的直接控制。
(2)明朝中朝,为了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是一名具有监督性质的临时派遣,后者是地方军政,也有相对固定的治所,因此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和总督都属于中央制度。
从根本上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基于集和分权为中心的物质利益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组织。历史证明,权力过于集中或分散,无助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要实现权力的有效平衡,最重要的是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形成权力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制衡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废除的是宰相制度,而不是宰相制度,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加强中央集权。
宰相和宰相是
一样的,丞相是正式的官职,而宰相只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像丞相、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都可称宰相。
丞相制度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革官制,在中央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掌管行政大权,为百官之首,太尉掌军,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局面。
秦朝也是丞相制度的开始,自秦以后,皆以丞相为百官之首,掌管行政。但是丞相这一职位权力太大,稍有不慎便会超出皇帝控制。因此,历朝历代都想方设法削弱丞相的权力。
丞相制度的取消
明朝建立初期,丞相这一职位由第一功臣李善长担任。后来,因为刘基与李善长的争斗,双方开始挑选代言人的角色。李善长挑选的人叫胡惟庸。
胡惟庸没有辜负李善长的厚望,在胡惟庸的努力下,刘基卷铺盖回了老家,刘基留下的势力也被打压一空,胡惟庸成为了胜利者。
此时的胡惟庸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功高盖世,朱元璋也不过如此。胡惟庸为了以防万一,开始大肆结交朝臣,不管有关系还是没关系的他都要跟你攀上关系,让你进入他的集体,成为他们的一分子。
在他看来,这叫法不责众,他也认为朱元璋会不了了之。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敢动属于他的权力的人,都是敌人,都该死。
紧接着,朱元璋举起了屠刀,不仅斩了胡惟庸和他的同党们,还斩向了丞相这一流传上千年的制度。他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凭什么还要有人指指点点,分一杯羹。自此,丞相这一制度消失在历史中。
丞相制度的优缺点
优点
毋庸置疑,丞相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分割一部分皇帝的权力,这部分权力称为相权。使得皇权和相权维持一个平衡,是任何一个王朝都必须做到的,反之很容易出现动乱。
缺点
优点与缺点是相对的。丞相制度的最大缺点在于,一旦臣强主弱,就会有很大的机会发生改朝换代的事情,例如曹操家族和司马懿家族。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初衷是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其后世子孙没有他那样的精力来应对朝堂上的局面。于是,内阁应运而生,内阁拥有丞相的全部权力甚至犹有过之,这却是朱元璋没有料到的了。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朱元璋在攻打滁州时见到了李善长,二人一见如故,朱元璋也是对其非常佩服,于是就将他留下掌管文书。等到攻下了滁州就担任参谋,负责筹集运送粮饷。后来,随着朱元璋的势力日渐强大,归附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李善长就为朱元璋观察人才,向他们宣扬朱元璋的诚意,同时也调和各种不同意见。朱元璋每攻克一个地方,李善长都会为其书写文书布告,制定条例约束士兵,所以朱元璋的士兵都能够做到不扰民。李善长还为朱元璋制定了榷茶法、榷盐法、调整税收等一系列的政策,保证了朱元璋的经济来源。建国后,李善长制定了法律、完善了官制以及礼仪制度,又修订了《元史》等。朱元璋一朝,无论大小事都由李善长亲自制定。因此朱元璋也把李善长比作自己的萧何。但是李善长后来也慢慢的居功自傲,逐渐被朱元璋所厌恶,最终由于其子与胡惟庸案所牵连而被朱元璋所赐死。
李善长
汪广洋,江苏高邮人。洪武四年李善长卸任丞相,朱元璋就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后贬官至广东参政。洪武十年,又召为右丞相。汪广洋在任期间没有太大的建树,尤其是与胡惟庸同为丞相时,整天沉溺于酒中,随波逐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问汪广洋,刘基到底是不是被胡惟庸所下毒而死的,汪广洋回答说没有。这也就召来了朱元璋忌恨,以其结交朋党,欺君罔上之罪将其赐死。汪广洋在任期间虽无所建树,但其通达经文,尤擅写诗,其作品《凤池吟稿》也流传至今。
汪广洋
徐达,安徽凤阳人,是朱元璋的同乡。朱元璋称帝前,徐达与李善长同为丞相,李为右,徐为左。后改为以左为尊,于是李为左,徐为右。但是徐达连年统兵征战,丞相的事情几乎没有涉及。
徐达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洪武六年任右丞相,后独自任相数年。一开始,朱元璋非常赏识他的才华,他也能以此自勉。但久而久之经常迎逢圣意,气焰日盛。在丞相任内,掌握朝廷生杀大权,内外诸司所奏之事都要经过胡惟庸阅览。于是有人为了晋升之路,就纷纷向胡惟庸贿赂金银财宝。传言刘基病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视他,但胡惟庸在御赐的药中下了毒,刘基吃下后就一命呜呼。刘基死后,胡惟庸就更肆无忌惮了,又同李善长结为了儿女亲家,于是渐渐就有了谋逆之心。传说胡惟庸定远老家的老宅中突生石笋,祖坟也夜夜发光,胡惟庸就以为这是好的征兆。于是就和吉安侯陆仲享、平凉侯费聚密谋,同时又与北元、倭国约定共同起事。但最终被朱元璋所获知,将胡惟庸及其党人下狱诛杀。这就是明初有名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
明初开国的四位丞相,位高权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前半生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功绩和荣誉,但最终都没有好下场。除了朱元璋的猜忌外,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居功自傲,日渐被权力欲遮掩了内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