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2篇 第三单元课件》,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收集的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2篇 第三单元课件,以供参考。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
Unit1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解读
1.本单元重点学习描述人物体貌特征和个性的语言,其中难点在于部分Read and write 中对话的口头以及书面表达。学生用书在Let's talk 活动中做了铺垫,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反复利用已学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型活动感知新的语言点,以减轻教与学的难度。
2.另外,本单元Let's try 的听力练习在教学中要予以特别关注,这是本学期新出现的一种教学形式。这一部分是Let's talk 中新句型的教学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完成这项听力练习自然引出新一轮的对话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描述自己教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如:We have a new English teacher.He's tall and strong.He's very funny.
(2)能够询问并介绍学校里教师的情况,如: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Mr Carter.He's from Canada.What's he likeHe's tall and strong.
(3)能够听懂一些描述人物特征的简单对话,完成学生用书中的Let's try部分。
2.知识目标
(1)理解Read and write中的会话,并根据提示填充句子或回答问题。
(2)听、说、读、写Let's learn和Read and write中的四会单词和句子。
(3)理解Let's start、Let's find out、Let's sing、Let's chant和Pair work等部分的内容。
(4)了解Pronunciation部分的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并能熟练读出例词。
(5)了解Task time、Story time、Good to know等部分的内容。
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1)情感态度:根据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大限度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更好地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
(2)学习策略: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效利用学生用书中设计的Pair work、Group work、Talk and draw以及Task time部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文化目标:了解中西方国家在称呼人名上的不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对话和情景,以旧引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听、说、读、写Let’s learn 和Read and write 中的四会单词和句子.
3.能够简单描述自己教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如:We have a new English teacher. He’s tall and strong. He’s very funny.
4.能够询问并介绍学校里教师的情况,如: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Mr. Carter .He’s from Canada. What’s he likeHe’s tall and strong.
5.理解A、B部分Read and write 中的会话,并根据提示填充句子或回答问题。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应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情景,以旧引新,让学生进入积极地学习状态加以突破。
2、Let’s start部分在学生用书当中首次出现,教师应正确理解此部分的辅垫作用,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加以运用,并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变化。
3、利用学生用书中设计的Pair work 、Group work、Talk and draw 以及Task time部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在教学过程中,更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更好地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
5、由于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采访,并用英语描述学校的教师。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5课《玩出了名堂》,首先,老师要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听写词语:显微镜、随意、调节、拜访。
同学们能认真写字真好!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检查一下你写对了吗?
2、请同学们再齐读课题,想想谁玩出了名堂?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名堂?
3、导入:列文虎克是怎样在玩中做成放大镜,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找寻答案。
二、探究感知
(一)首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然后小组汇报交流。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列文虎克是怎样做成放大镜,又怎样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语句。
2、小组内读一读相关语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二)汇报交流。
1、列文虎克是怎样玩镜片,做成放大镜的?指名读相关语句。
想象一下列文虎克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磨镜片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列文虎克一生一共磨制了400多个透镜,他会觉得磨镜片的过程枯燥吗?为什么?正因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不是三分钟热血,而是保持持久的兴趣,他才会磨了几十年镜片,多令人钦佩呀!让我们读出对他的钦佩之情吧。
同学们你们见过放大镜吗?你用放大镜观察过物体吗?想不想观察一下?下面小组合作观察,然后说说感受。
同学们并没有亲自去磨镜片,用放大镜去观察物体都会这么兴奋,那么列文虎克亲自磨放大镜,观察物体该有多兴奋呀!难怪他会对磨镜片这么感兴趣。
2、列文虎克用自己磨制的放大镜去观察物体,玩着玩着,他有了新想法,出示句子“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找学生接着读上面的句子。他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能想到这样的问题,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善于思考)
师生合作读句子。
有了新想法就可以了吗?还应该怎么办呢?(大胆实践)
出示句子“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指名读。他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情会怎样?指导学生读出兴奋,吃惊的语气。
如果你是列文虎克你还想去观察什么?想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
模仿上面句子,用“啊,不得了,——————————————-。”说话。
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观察多有趣呀!我们再带着兴奋、吃惊的心情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可是,他用手长时间拿着两片放大镜去观察物体多不方便啊!他又有了新玩法,玩出了什么?再读发明显微镜的句子。(第四句)
你能用手演示显微镜吗?找一名学生读第四句话,其他学生演示。同学们演示得很好。
列文虎克终于玩出了名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列文虎克一生制成了247架简易显微镜。由于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制镜片的技艺,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致的可以放大270倍的显微镜。我们来看一张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的图片。出示一张显微镜图片。
正是由于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后来人们才会不断改进,制成了各种显微镜。出示图片。你想对列文虎克说点什么?
列文虎克用自己发明的显微镜把身边的各种物体观察个遍,玩着玩着,他又有了惊人的发现。这个惊人的发现是什么?指名读读勾画的句子。出示句子。
说说“小生命”、“小东西”、“居民”指什么?(微生物)“小人国”又指什么?(微观世界)
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微生物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微生物。看资料袋内容。
我们再一起去“小人国”看看吧。看微生物图片。说感受。
微生物可真有趣,谁能再来读一读有关微生物的句子呢?
你们知道吗,一滴水里大约有几百万个微生物,人的口腔里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个微生物。列文虎克能发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你想对他说什么?(善于观察)
3、列文虎克真了不起!他玩出了名堂,而且玩出了大名堂。谁愿意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你从哪看出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学生汇报。
结合汇报理解“玩具”指什么?“居民”指什么?
结合汇报理解“千里迢迢”,用“千里迢迢”说一句话。
4、列文虎克在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震惊了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玩出了大名堂。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举中外名人玩出名堂的例子)
随意的玩就能玩出名堂吗?
列文虎克和那些科学家他们在玩中能取得成就,你觉得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看板书说)
把一自然段补充完整,读一读。
5、同学们平时也都爱玩,你们玩出名堂了吗?为什么?你今后打算怎么做呢?
三、拓展:
1、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说一说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2、作业:写你在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四、课堂小结:
“玩”虽然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在玩中多观察、多思考,大胆实践,相信我们也会从中有发现、有创造。让我们都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我们也能玩出名堂。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用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支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思想目标:确立创新意识,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缺乏关于创造方面的知识,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引入。教师口头讲解一些
创造学方面的术语和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支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
确立创新意识,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方法
用故事导入,一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创造性思维结合得非常紧,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教学用具
1、了解作者,读《创造学思想录》全文。
2、收集有关创造的故事或道理。
3、凝聚创造智慧的用具,玩具。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1、关于创造的故事
故事一: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
故事二:以鞋类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某体育用品公司打算到非洲拓展市场,市场调查人员甲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鞋子在那里没市场。”市场调查人员乙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还没有穿鞋子,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鞋子市场啊!”最后该公司毅然到非洲拓展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用以上两个在无商机处创造商机的例子来导人创造性思维,从而进入文章。)
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观点。(参考: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
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亚历山大。
(2)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
(3)在飞机场上看时装的人。
(4)建筑师。
说你所知道的创造的故事。
结合故事,谈谈你所理解的'创造。
1、速读课文
2、把无法理解的片段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
2、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中的“箱子”指什么?
“箱子”指的是难以突破的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它使人们难以突破常规性思维的束缚,寻找到新的领域、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和新的办法。
3、“看到画面之外”的“画面”在广泛意义上指什么?
“画面”指直接呈现在眼前的可触可感的现象。“画面之外”指的是现象所反映的一些本质属性。铁轨火车是眼前所见之物,而“市场”、“竞争”、“分享”、“相聚”、“交流”是这个“画面”之外的东西。
作业
摘录文中隽永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1、品味语言
(1)小结本课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隽永含蓄,发人深省。具体表现在:
①运用比喻。如第1则“放松”,运用猴子因“痒痒”而表情“俨然像声誉卓著的学者一般的严肃”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发挥创造型思维时精神放松的必要性。又如“你的箱子”指的是在我们头脑中有许多无形的思维框架,即“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改换思维角度,打破常规,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桎梏,“从你的箱子中走出来”。
②运用小故事来说明。如第2则亚历三大却能打破常规思维,“建立我自己的解结原则”,用剑将结劈成两半。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富有传奇色彩。,发人深省。
③生活实例,典型生动。
如第7则,农民看“铁路”的实例,第8则“顺其自然”“铺设人行道”的实例,鲜活典型,颇为动人。
④多引用名人名言。文中引用了毕加索、格奥尔基、怀尔特等名人名言,这些隽语引用恰当,生动形象,富有哲理。
⑤多用设问句。如第3则“多问几个假如”运用了三个设问句;第8则运用了一个设问句。这些设问句,发人深省,有利于开拓思维。
参考:“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我的地盘我作主”“我行我素”;“十万个为什么”;“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生动,无需换;“跳出井外”;“师法自然”。
2、写法探究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补充拓展
结合下面材料,同学们认为要有所创造,还必须有哪些思维或品质呢?
材料一:老师把蚯蚓放在讲台,让学生仔细观察几分钟,然后看谁能把蚯蚓得特点说得最完整:
一个孩子说:“我看见蚯蚓没有脚,可是能爬。”老师说:“好”。
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老师说:“你说得更好。”
一个孩子说:“我发现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老师说:“你观察很仔细。”
一个孩子说:“我尝了尝,蚯蚓是咸的。”老师说:“我不如你,你很勇敢。”
一个孩子说:“我拴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老师站了起来,很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你学习,勇于为科学献身。”
材料二: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一天深夜,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试验,便好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试验。”卢瑟福不仅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早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恼火,批评道:“你一天到晚的在做试验,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4、作业:
生活中处处有创新,请学生写作。
学生讨论并思考回答
合作、探究后回答
学生讨论后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
指明学生举例表达
运用你的智慧,给八个片段换标题(可用诗歌、成语、俗语、广告语等)。
小组讨论,集中交流。
(师生讨论明确:创新思维还需要勇敢和冒险精神。)
(小组讨论明确:有思考才有新思维,学生阶段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学生应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试写一篇小短文,用实例、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用一句话概括短文主题。
板书设计创造学思想录
放松(猴子痒痒——表情严肃)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亚历山大大帝砍开本该解的结)
多问几个假若(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留心生活,勤于思考(第一个锯末—燃料;牡蛎-吃)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打破固定思维)
看到画面之外(火车-广阔市场)
顺其自然(道路自然形成)
创造性思维
教学后记
课题12、学问与智慧主
备周桂龙授课
时间10、25授课
节次2审
核杨寿礼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4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重量2吨”:4次 “载重量3吨”:0次
2、“载重量2吨”:1次 “载重量3吨”:2次
教学反思:、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发现一些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投影)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
2、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
3、你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的这么快?有什么窍门?
板书: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4、起名。(师指着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两个分数)你能给这样的两个分数起个名吗?
5、根据学生的评价,引出“倒数”一词,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比赛“看谁填得快”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并说说有什么窍门,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征,即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此时让学生给倒数起名,已是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经验。)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倒数的意义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吗
学生此时回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一种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注重学生的评价,引出并板书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进一步理解意义:在倒数的意义中,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重要?你是怎么理解“互为”一词的?请举例说明。
5、(投影)辨析: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是倒数。()
(2)、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并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语,举例说明对“互为”一词的理解,处处无不显示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教学倒数的求法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倒数。那你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吗?你会求什么数的倒数呢?怎么求的?能举例说明吗?
生:我会求分数的倒数,如,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是,所以的倒数是。
师:是个真分数,这位同学求的是一个真分数的倒数,还有谁能说出几个真分数的倒数的?(师板书三、四个例子)
(设计说明:通过“你会一个数的倒数吗?你会求什么数的倒数?”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此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教师强调求的是一个真分数的倒数,并让学生再举几个例子,目的是为了后面让学生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特征做准备。)
师:真分数有什么特点?那真分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2、求假分数的倒数,研究假分数的倒数的特征。
师:你还会求什么数的倒数?怎么求的?能举例说明吗?
生举三、四个例子。师板书。
师:假分数有什么特点?假分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假分数的倒数都大于或等于1。
4、求整数的倒数,讨论“0”和“1”的倒数。
继续问“你还会求什么数的倒数?”当学生说会求整数的倒数时,让学生举几个例子说说怎么求的。
师:“1”也是整数,谁会求“1”的倒数的?怎么想的?
板书:1的倒数还是1。
师:有没有哪个整数的倒数你不会求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0为什么没有倒数?
师:仔细观察:整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非0、非1的整数的倒数都是分数单位。
追问:那分数单位的倒数呢?(都是整数)
5、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
师:你还会求什么数的倒数?怎么求的?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一是求小数的倒数;二是求带分数的倒数。
(1)、让学生讨论如何求小数的倒数。
学生会想出两种求法:第一种:把小数化成分数,再颠倒分子、分母的位置,继而求出倒数;第二种:根据倒数的意义,用1除以这个小数。
引导比较两种求法,得出第一种方法比较通用。
(2)、让学生讨论如何求带分数的倒数。
(3)出示几个小数(0.15、2.5、1.25等)和几个带分数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倒数。
(设计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往往由简单到复杂的,小学生更是这样。所以在老师提出“你会求什么数的倒数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在考虑整数的倒数的求法,最后想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这样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有效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兴趣昂然。)
(三)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呼应开头。现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填的这么快了吗?谁愿意在和老师比一次。(投影出示复习题)
2、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做练习六第二题)
3、辨析(用手势判断对错).投影出示练习六第5题。
4、谁会填?
(1)×()= ×( )=3×( )=025×( )
(2)×()= ÷()= +()= -()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设计说明:练习设计,力求扎实而质朴,平淡中透新意.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四、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回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六第6、7题。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6
【方案一】
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习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 ”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
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
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
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
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
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中国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
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
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
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
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
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
④两文引用的.妙用;
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
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7
一、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并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灵活应用。
难点:能从不同的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师: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学到数学知识,在平时的游玩中也能发现并学到数学知识呢!你们看,游乐园里的`小丑正在干什么?(利用课件动画展示主题图)
(1)通过电脑反复演示,小丑右手拿着3个气球,左手又拿来1个气球。
(2)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在全班交流。也可由老师引导说:把右手3个气球和左手1个气球放在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反复演示再指名学生说题意,让学生体会到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它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由右、左手的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分别用数字3和1表示。
(2)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l合起来。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合起来,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3和l合在一起是多少,并说说用数字几表示。说明:等于4,用“=4”表示。
3、学生借用学具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含义。
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l根小棒,求一共有几根小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用算式3+1=4表示。
4、发散思维,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
四、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8
一、复习内容
分数除法的复习与应用。(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47页练习十)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很好地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正确列出数量关系,掌握四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复习倒数。
(1)师: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抢答,教师板书意义)
(2)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学生抢答)
(3)师: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分整数、小数、分数回答。
2.复习分数除法及其计算法则。
(1)师:分数除法有哪些类型?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板书类型)
(2)师:写一道除法算式,让同桌算一算。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法要转化为分数乘法计算。
(3)师: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算一算,说一说。(课件出示题目)
3×7= 21÷3= 21÷7=
5/3×1/2= 5/6÷5/3= 5/6÷1/2=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生共同总结: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或小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为乘法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板书计算法则)
(4)点名学生说一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复习分数除法应用题。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类应用题?它们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四种应用题类型)
二、知识应用
1.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之间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3个问题分别属于哪一类应用题?(点名学生回答)
(3)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再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3.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第1题:教师读题,学生判断正误,点名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
第2题:点名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订正。
第3、4题:先让学生读题说一说属于哪一类应用题,再独立计算。(教师订正)
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4.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3)同桌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4)点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教师订正并总结。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题目)
1.判断。
(1)一个数除以真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2)甲数比乙数多1/4,乙数比甲数少1/4。( )
2.粮店运来面粉140袋,是运来大米的袋数的7/9,大米运来多少袋?
140÷7/9=180(袋)
3.一根电线杆长12 m,埋入地下部分的长度是露出地面部分的3/7,这根电线杆露出地面的部分是多少米?
12÷1+3/7=
4.天猫商城举行促销活动,一款移动硬盘降价19后售价400元。这款移动硬盘原价多少元?
400÷1-1/9=450(元)
5.修一条路,甲单独修需16天,乙单独修需24天。如果乙先修了9天,然后甲、乙二人合修,还要几天?
1-9/24÷1/16+1/24=6(天)
四、课堂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这节复习课我分成了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建立知识网络,第二模块为检测效果,第三模块为质疑总结。
第一模块先让学生回忆章节中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重新感知概念,然后梳理概念,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结构图。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他们能快速读懂提纲、表格等形式的知识框架结构。
第二模块需要改进之处是,我应该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示,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告知学生,并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模块只有几个学生进行质疑,说明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是以后需要更加努力的环节。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株、浓”等13个生字,会写“师、伸”等6个字,学习新偏旁“舌”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受到尊师、爱师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师生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阅读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实”,例如:读第一节时让学生悄悄地小声地读,恐怕惊动了、惊醒了老师的语气,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深情的爱。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第二、三、四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读,通过看课件,把自己假想成送给老师鲜花的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这样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读第三节时,我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曲让学生先欣赏,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说:“老师,您听见了吗?这歌声音代表我们的心,我们用歌声来消除您一天的疲劳!”这样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感情非常深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老师的窗前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课《窗前一株紫丁香》。
1、揭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2、解题:紫丁香是一种会开花,有淡淡香味的观赏性植物,所以课题中的“一株”就是“一棵”的意思。学生们齐读课题。
二、自读呈疑。
师:(欣赏紫丁香的图片)这么美的紫丁香到底是谁栽种的呢?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生:这株紫丁香是老师的学生栽种的。
师:你读得真认真。对于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吗?
生1:“疲倦”是什么意思?
生2:“准是”是什么意思?
生3:“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是什么意思? ……
师:既然小朋友们的小脑袋瓜里产生了这么多小问号,那还等什么,一起去开启今天的奇妙之旅,攻克这些难题吧!
三、合作探究。
1、轻声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紫丁香栽在哪儿?他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学生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学生怕老师发现,所以轻轻地“踮起脚尖儿”走。)
2、指导朗读:小朋友们是悄悄地栽树,不愿惊动老师,读时声音要轻点。
3、自己练习,指名读。 (给学生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学生不愿惊动老师的情感,体会学生对老师的关心。)
师:读得真好,尤其是“浓绿”这个词语读得特别准确,“浓绿”的“绿”字,我们不仅要认识,而且还要会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绿”字)。
生在书上的田字格中书写。
4、指名朗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
(A、因为紫丁香有香味,它在夜间时香气就会散发,老师闻到它会很舒服,所以要栽紫丁香。B、因为紫丁香很美,有美丽的花朵,有绿色的枝叶,所以要栽紫丁香。)
5、这一节该怎么读呢? (要读得亲切;要重读“夜夜”,表达对老师的一份爱心。)
6、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7、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节。
★找出写紫丁香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句子,并做上记号,读一读。
★在小组内说一说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
生:紫丁香绿叶的声响,那是我们在给您唱歌,为老师做伴,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师:“疲倦”说明老师非常疲乏、困倦,很累。想象一下,它会给老师唱什么歌呢?
生1:《大树妈妈》。
生2、《嘀哩嘀哩》。
生3:《小毛驴》。 ……
生欣赏歌曲配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师解说老师一天的工作。
生:紫丁香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为老师做伴,感谢您试试把我们挂牵。
师:“挂牵”就是挂念、牵挂的意思,回顾一下日常生活,想想老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
生1:我们生病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去医护室。
生2:有一次,我忘记带铅笔了,老师借给我一支铅笔。
生3:放学时,下雨了,老师送我回家。 ……
指导朗读。
(第三、四小节中的“您听”“您看”反复两次。后者要重读,以表达小朋友迫切要让老师知道的一种兴奋的心情,“解除疲倦”“感谢牵挂”都要重读。第五小节要读得轻缓,读出小朋友们对老师的关心与尊敬。)
自由练习,齐读。
师:夜深了,紫丁香还会怎样陪伴老师呢?
生:紫丁香飘出的花香为老师做伴。
引导想象,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老师会梦见什么呢?
(A、老师会梦见学生考试又得了100分。B、老师会梦见我又得了一面小红旗。C、老师梦见我们一本本整齐的作业。)
四、梳理归纳。
师:是啊,沐浴在紫丁香的浓浓花香里,享受着孩子们纯真无私的爱,老师的梦能不又香又甜吗?请小朋友们再次读课文,去感受学生与老师之间这种真挚的情意吧!
朗读全诗,体会情感。(情感的体验需要动情的朗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处处留心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小朋友们对老师的爱,对老师的感谢。)
五、拓展内化。
1、欣赏赞美老师的诗歌——《老师的眼睛》。
2、为了感谢老师对我们的关爱,请同学们在自己设计贺卡上,写上自己对老师想说的话。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每个小朋友尝试创作一首诗歌,献给你身边可亲可敬的人。
板书设计:
窗前一株紫丁香
绿叶沙沙响—————————解除疲劳
盛开的小花—————————感谢牵挂——→尊敬、热爱老师
花香飘进梦里———————又香又甜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0
一、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学宗师”“诗圣”。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人生的痛苦和民众的疾苦,增添了他内心的辛酸苦累和伤感,忧国忧民的情绪。
二、了解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
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佳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三、了解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四、名家点评: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1.背景补充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一一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有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一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五、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六、文体知识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著名作品。
①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②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七、巩固练习
1.下列诗句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登高》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
3.《登高》诗中的景物描写对于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一是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写出了诗人对韶华已逝却壮志未酬的无尽愁苦。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二是叠字“萧萧”“滚滚”,突出了树叶飘零和江水奔流不息的情形,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有韵律之美。
2.答案:观点一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这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发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离。诗人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观点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观点三结构上的回环照应。《登高》一、三两句写山景,二、四两句写江景,五、七两句写悲苦,六、八两句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3.答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前四句写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将这种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声充满悲哀的情调。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洲,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是由()组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可以组成()组。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3、15幅,能拼出()组,若拼成4组,还需要再增加()幅。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