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父母的心》说课稿6篇 父母的心课件》,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整理的《父母的心》说课稿6篇 父母的心课件,以供借鉴。
《父母的心》说课稿1
说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3、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
说活动准备:
1.提前召开家长会,并联系一位在外务工的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
2.准备班对课课件。
说活动过程:本次班会,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篇章 走近父母,感悟爱:
第二篇章 体谅父母,理解爱;
第三篇章 关心父母,回报爱。
一、走近父母,感悟爱
1,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分享感动。在动人的旋律中我向学生讲述那个感人的故事:在贵州一个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毁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最后,儿子奇迹般的得救了,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在音乐、图片的渲染下,用那种在特定环境中,父母表现出的伟大而无私爱去触痛学生心灵最柔弱的部分,唤醒学生的亲情,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
2、自己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了歌曲《懂你》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引导他们发现一杯牛奶的关怀,一把雨伞的深情等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都是父母的爱。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们会沉浸在幸福之中。这时候,父母不在身边的那些同学,会显得很沉默,困为他们的爸爸妈妈离家太久,已让他们淡忘了亲情的接触,甚至有些同学会认为他被父母遗忘了。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音乐中,读一位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寄给孩子的信。听完这封信,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肯定会陷入深深的思念,很多孩子一定会热泪盈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候提出倡议:同学们让我们深情地呼喊:爸爸妈妈谢谢了!
二 、 体谅父母,理解爱
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发放感恩问卷的形式来完成的,等学生完成了,再呈现家长的问卷,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是通过两张问卷的对比引导他们对过去自己的行为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我安排了一个告别不足的仪式,就是把自己的不足写出来并扔进垃圾桶,一切重新开始。很自然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关心父母,回报爱
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感恩父母?请几位平时做的好同学做汇报,说说自己怎样关心父母。并给他们发放奖品。接下来我总结并提出关爱父母的倡议,将本节班队课推向高潮。在倡议结束后全班同学集体演唱《感恩的心》,让同学们再次在歌声中感受父母之情,释放感恩之心。
四、 最后做总结性发言
父母的爱像阳光,像雨露,你们得到父母的爱就如同一株稚嫩的小芽得到了阳光雨露,你们明天都在爱的天地茁壮成长;而父母得到你们的爱,生活的艰辛,工作的疲惫,就会化作一种无比的幸福。同学们通过这次班队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学会爱你们的父母,善待你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友善的人。此次班会在歌声中结束。
以上就是我们班这次主题班会《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的设计过程。
最后,借用当代作家毕淑敏说过的一句话来提醒自己:“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但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补偿。”所以当我们的父母还在身边就好好爱他们,也许你的爱只是一杯粗茶,只是一碗淡饭,但在父母的心里它是那么弥足珍贵,因为——孝心无价!
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从感恩父母开始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从感恩父母开始》。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居于基础地位。那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在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友善又相对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所以,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友善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我理解友善就是善待亲人、善待朋友、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禁要思考怎样让学生做一个友善的人呢?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择了首先对他们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因为感恩是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友善意识和友善行为的感激之情和举动,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只有先懂得感恩,才会懂得关爱和回报。要让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要让孩子有一颗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曾几何时,人们这种感恩之心正在令人心惊地缺失。现在的很多孩子却忽略了父母的爱。渐渐忘记了感动,忘记了幸福的感觉,忘记了说声谢谢,也渐渐淡忘了感恩与回报,他们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不理解父母的期盼,荒费学业,生活浪费,个别同学还欺骗,顶撞父母,他们根本不在乎父母的感受,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设计了《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的这节班队课。
《父母的心》说课稿2
我说课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父母的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人家,又索回来的感人故事,说明了优厚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着“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这一主题来安排的。从作者的编排意图看,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父母之爱心,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初二(16)班是个中快班,大多数同学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喜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认识能力理解能力还不错。但由于这个单元的前几篇课文已经学习了有关父爱、母爱以及兄弟之情的文章,因此,在对本课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对课文产生满足感或不感兴趣的情绪,因此,老师在教学上应尽可能求新,尽可能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阅读文本,感受文本;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又根据以上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简单为两点:
1、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四、说教学方法
一、导读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根据这个要求,我采用了“导读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本。
二、激趣法:又根据“把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到生活的海洋里,到大语文环境中,去汲取语文和思想的琼浆”的课标要求,我采用了“激趣法”,即以课外相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养成关注课外文章、阅读课外文章的习惯,为学生寻找作文的素材找到“活水源头”。我上课时报刊上文章的运用,谚语、名言、诗歌的引用,电视广告的活用,音乐的播放等等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课本只是个载体,是个桥梁,根据课文内容,对课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应成为我们老师,特别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
此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程序来实现。我的教学程序分为五个部分:(一)情景导入(二)学生速读,整体感知课文(三)探究交流,理解课文(四)拓展延伸(五)感情升华
(一)情景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1)、我引用了不久前《南国都市报》上发表的《五岁幼儿被铁笼中的黑熊咬住小手,母亲以手“喂”熊救爱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引出新课 。(2)通过作家简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学生速读,整体感知课文
在速读之前,我首先提出三个问题:
1、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你们认为父母的心是怎样的?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____
2、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文中的父母却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走,这是什么原因呢?
3、本来父母打算把孩子送出去,这可使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何最后又不送了,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具体的原因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体验,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本有了自己的了解和理解。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整体把握了小说“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又让学生体会到“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难割难舍的亲子之情。
(三)探究交流,理解课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个有争议的问题:1、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全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的辩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一方面既锻炼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感觉到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更加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接着我就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布置一道课外练习题:文中“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命运会怎样,为课文续写一篇文章。(字数200字以上)
通过这道题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又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让感到父母之爱不是凭空的说教,其实父母之爱就在身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父母的爱,感激父母的爱,做到由感而发,我在这里设计了这个内容:同学们,其实啊,亲子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感情,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哪位同学也来说说父母对我们的爱心故事吧!让同学和你一起分享父母那甜蜜的爱。(自由发言)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平时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充满着爱意,这种爱像涓涓的流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馨和幸福。
(五)感情升华
根据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的课标要求,我更加注重在教学中的熏陶感染作用,把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这一环节的重要内容。首先,我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小结,让学生明白既然父母这么爱着我们,那么我们学生又应该怎样理解父母,报答父母呢?其次,我又接着通过音乐影片的播放,借助多媒体的特殊效果去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真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心灵深处产生感激父母,要报答父母的强烈愿望。如果这样的教学效果能达到,那么比起在这节课教多少生字、生词及写作方法等等来说更有意义。(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影片,感受一下它的运用效果。)
《父母的心》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父母的心》是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比较探究”文章,描写了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人家,又索回来的感人故事,说明了优厚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与本单元所选的其他文章《背影》、《慈母情深》、《养母》、《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金色花》相比,惟有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着“亲情吟歌”这一主题来安排的。从作者的编排意图看,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父母之爱心,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 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熟视无睹,视为当然,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这样的文章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反应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体现了新教材回归生活的思想。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阅读文本,感受文本。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培养学生拥有感恩的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三次调换,从中分析总结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原则,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感悟法、鼓励欣赏法、启发式以及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中朗读感悟法中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感受语言美;鼓励欣赏法能鼓励学生展示才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中,我将引导他们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互渗透的方法,从而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幻)(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自学指导,学生展示(四)小结(五)作业
下面,我将把这五个环节做逐一说明。首先说第一个环节,我准备用这样的话语进行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川端康成的文章——《父母的心》。
通过讲传说的方式进行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体介绍作者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对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三)自学指导、学生展示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本课字词及作者简介
2、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语言简明
(2)内容完整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请大家把你的内容概括写在课文题目处。
依照要求请大家对刚才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学生点评)
总结:由此,我们明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要说清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老师是这么概括的(投影:本文讲了一对父母因贫穷想送孩子最终没送出去的故事)
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合作学习,大胆展示,思维更活跃,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进入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3、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过渡语: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我们或许会发现,文中的父母在送还是不送孩子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哪些波澜呢?现在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来体验一下父母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吧。
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决定表情原因
当天傍晚送走大儿子
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贫穷,没有能力抚养
第二天早上送走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无精打采 老大是接班人,按次序也不对
第二天傍晚送走三岁女儿,
换回二儿子不好意思,失魂落魄老二和婆婆太像了,已五岁
第三天上午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女儿太小,父母冷酷无情
过渡语:同学们填表很认真,请一位同学把结果给大家说一下(幻)。老师也对文章作了认真地阅读,我是这么填写的。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过程中是煞费苦心,颇费周折的,他们一直处于犹豫矛盾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很多的忧虑。在这里要提醒学生,“三送”“三要”孩子正是整篇文章的内容,体现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为了让学生更深层的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我又设置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幻):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与学习伙伴共同分析、探讨、总结,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听、说、读、问、评去实现,试图帮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形成技能,掌握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挖掘课文深层的意义,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归纳总结
先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可从本课主题谈,也可从写作方法上去谈。
师:在父母的心头,儿女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
(五)布置作业
1、知识积累
练习册第78页基础巩固
2、仿写句子
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
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
父母的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的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表达
爱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编辑一则短信,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与感谢。
这样的作业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是训练思维表达能力的大好时机,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又是帮助其理解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的较好渠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会告诉学生,学习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引导学生多渠道多途径的获取知识,这也是21世纪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四、板书
接来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本课的板书我按照文章的顺序来设计,体现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看起来简洁美观又生动形象,启发性和艺术性都很强,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学效果也更为显著。
五、设计反思
《父母的心》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下面我主要从说备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备课
课标中“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努力改进堂课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从而落实课堂的实效性呢?我认为那就是备好课。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样来准备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的。首先,我对课文进行反复阅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根据我校提出的“五步教学法”设计出教学草案;其次是参阅资料:1、参阅“教学参考书”和“单元提示”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2、参阅课后练习题设计教学内容,因为课后练习题是围绕本课内容而设计的重点问题。第三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完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本文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课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说明了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前四篇课文已对学生进行了父爱、母爱、兄弟之爱的亲情教育,本文被选为第五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通过情感升华获得新的感悟;二是想让学生学习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有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
2、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本文故事情节又较简单,他们理解文本不在话下。但是现在的学生多数是阿哥、公主之类,只会享受,不想付出,对父母的爱视为当然,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
3、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阅读文本、感受文本”,“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和情意之间的联系。” 又根据前面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的分析,因此结合本课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4、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作者用一波三折的写法把一对深爱着孩子的父母亲割舍一个孩子时心灵遭受地艰难地抉择和巨大的悲怆有力的表现了出来,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刻画。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理解用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教学本文的难点
三、说教法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节课要解决的重难点,我采用“导读法”和“启发点拨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交流的习惯,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对文本得以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学法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更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并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会的重要途径”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自主、合作、交流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程序来实现。我的教学程序是
(一)、情景导入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伟大、博爱。导入新课
(课标中“语文教学建议”一部分中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此运用传说创设情景,唤醒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让他们的情感在老师的语言中激荡起来,内心世界动起来。从而架起文本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
(二)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2、通过反复阅读,在合作交流中理解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心;
3、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此设置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遵循并努力完成这些目标)。
(三)学习新课
我运用四步导读法和启发点拨法来解决本课的学习目标,这和我前面提到的教学方法是一致的。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出你认为难读或者难写的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说说故事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是依据课标中对初中段“识字与写字”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而提出的,并且也体现了文本是学生积累的重要源泉。第二个问题在于突出课标中要求的“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获得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梳理情节
故事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情节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些情节有什么特点?
(这一步是让学生跳读课文解决问题。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理性角度把握文章情节的变化,并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写作特点“一波三折” 用板书变得直观简单,易于理解,达到教学中化难为易的目的)。
3、三读课文,感悟真情
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之中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父母那浓浓的爱,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精读故事情节部分。
(1)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
(2)找出父母要回孩子时的理由。
并追问了两个问题
追问1、你认为这些理由是真的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并对所找词语和句子加以分析。
追问3、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传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
解决这些问题是学习本文的重点。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还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解决疑难”,所以处理这一环节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才能对文本的理解立体起来,才能走进这对父母深沉的内心去感受、品读父母亲对子女那难以割舍的至爱真情。
4、朗读体会真情
请同学们从文中父母的话语中选出你最受感动的语段读一读来传达你内心的感动。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还提出通过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所以此设计一是培养朗读技能,使学生读书做到课标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二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更深入的体会父母那真挚的爱。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孩子,面对眼前的状况你选择去还是不去?为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
设计这一步依据的课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谈自己内心的想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内心深处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情感的升华即要珍视亲情、珍爱父母。
所以我在结束语中说:
(五)结束语: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可以看出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都能够体谅和理解父母。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不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只是粗茶一杯,也许只是淡饭一碗,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是等值的。因为——孝心无价。希望同学们学会用感恩的心来珍视亲情、珍爱你的父母!
(让学生在我动情又带有号召力的话语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恩思想,至此教育学生理解父母,珍视亲情水到渠成。所以趁着学生的这股热情就布置了以下作业)
(六)作业
1、拟一条感恩父母的短信。
(一方面是对本节课情感教育的检验,另一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后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目的在积累)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目的一是直观突出本文的写作特点及教学重点。二是突出本课中心。让学生看到板书就明白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本课中心是什么。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日)
送走长子 女儿换二儿子
浓 浓 的 爱
二儿子换长子 要回女儿
《父母的心》说课稿5
教材分析
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本板块是图片解读,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用图片形象发言,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来学会解说图片,进而了解其思想内涵,并能撰写图片解说词,达到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以探究问题、合作讨论为活动体验的形式,在教学设计上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来达到学习目标。一是从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的角度着手,让学生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来开展活动体验,感受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图片是用形象发言,它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因此,首先要指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的文字说明,尽可能准确地读出图片的内涵。二是从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角度要求,引导学生归纳解读图片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够为图片拟一个简洁的符合图片内涵的小标题,能够运用文学性的语言(如:比喻、反问、比拟、双关等手法)撰写出符合图片情境和主旨的解说词。
教学目标
1、通过解读两组图片的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2、引导学生归纳解读图片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自己欣赏图片。
3、能够运用文艺性的语言、实(画面内容)虚(画面意蕴)结合的写法,撰写出符合图片情境和主旨的解说词。
重点和难点
1、归纳总结出解读图片的一些基本方法。
2、撰写出符合图片情境和主旨的解说词。
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战争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可以积累一定的信息,供课内交流参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对战争的认识,以战争或者和平为话题说一句话。
二、播放战争图片
1、用多媒体播放网上收集来的战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性。
2、引导学生归纳图片与文本的不同特点。
(学生作答时教师要相机点拨,重点可放在:a、形象性,用形象发言;b、直观性,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浏览第一组、第二组图片,借助文字来解读图片的内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每一幅图向人们传递了一些什么信息?
2、图中的哪一点最具震撼力?
3、这两组图各传达了什么主题?
4、请给每一幅图拟一个小标题。(力求形象、有深度、有张力,符合图片所表现的内涵。)
如:
图1——血泊中的怒吼、血泪的哭喊、妈妈你在哪儿
图2——迟来的拥抱、单腿归来
图3——最后的父爱、战前离别
图4——未来杀手、走向阴霾、灰色童年、黑暗中的裸露
小结:交流了图片的信息、主题和小标题后,一起归纳解读图片内涵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方法。
a、要联系相关的背景或是图片的文字说明。
b、要善于抓图片的细节内容。(细节富有表现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要处理好图中主体与背景、细节与整体、表层与内在的关系。
四、写作训练——写图片解说词
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配写解说词。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教师可以找一则其他的图片解说词示范一下)
语言创作上可以采用比喻、反问、比拟、双关等手法,由画面的实提升出画面的意蕴,即虚实相生,写出符合图片情境和主旨的解说词。
请同学们从两组图片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幅,体会图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写一段解说词,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解说词时教师要作适时的点评)
小结: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想象发生在图片背后的故事。
2、描绘图片所表现的场景。
3、抓住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4、要表达出图片所传达的人物心声。
五、作业布置
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与战争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写一则解说词。
《父母的心》说课稿6
教材分析
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本板块是图片解读,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用图片形象发言,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来学会解说图片,进而了解其思想内涵,并能撰写图片解说词,达到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以探究问题、合作讨论为活动体验的形式,在教学设计上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来达到学习目标。一是从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的角度着手,让学生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来开展活动体验,感受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图片是用形象发言,它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因此,首先要指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的文字说明,尽可能准确地读出图片的内涵。二是从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角度要求,引导学生归纳解读图片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够为图片拟一个简洁的符合图片内涵的小标题,能够运用文学性的语言(如:比喻、反问、比拟、双关等手法)撰写出符合图片情境和主旨的解说词。
教学目标
1、通过解读两组图片的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2、引导学生归纳解读图片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自己欣赏图片。
3、能够运用文艺性的语言、实(画面内容)虚(画面意蕴)结合的写法,撰写出符合图片情境和主旨的解说词。
重点和难点
1、归纳总结出解读图片的一些基本方法。
2、撰写出符合图片情境和主旨的解说词。
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战争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可以积累一定的信息,供课内交流参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对战争的认识,以战争或者和平为话题说一句话。
二、播放战争图片
1、用多媒体播放网上收集来的战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性。
2、引导学生归纳图片与文本的不同特点。
(学生作答时教师要相机点拨,重点可放在:a、形象性,用形象发言;b、直观性,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浏览第一组、第二组图片,借助文字来解读图片的内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每一幅图向人们传递了一些什么信息?
2、图中的哪一点最具震撼力?
3、这两组图各传达了什么主题?
4、请给每一幅图拟一个小标题。(力求形象、有深度、有张力,符合图片所表现的内涵。)
如:
图1——血泊中的怒吼、血泪的哭喊、妈妈你在哪儿
图2——迟来的拥抱、单腿归来
图3——最后的父爱、战前离别
图4——未来杀手、走向阴霾、灰色童年、黑暗中的裸露
小结:交流了图片的信息、主题和小标题后,一起归纳解读图片内涵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方法。
a、要联系相关的背景或是图片的文字说明。
b、要善于抓图片的细节内容。(细节富有表现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要处理好图中主体与背景、细节与整体、表层与内在的关系。
四、写作训练——写图片解说词
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配写解说词。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教师可以找一则其他的图片解说词示范一下)
语言创作上可以采用比喻、反问、比拟、双关等手法,由画面的实提升出画面的意蕴,即虚实相生,写出符合图片情境和主旨的解说词。
请同学们从两组图片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幅,体会图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写一段解说词,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解说词时教师要作适时的点评)
小结: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想象发生在图片背后的故事。
2、描绘图片所表现的场景。
3、抓住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4、要表达出图片所传达的人物心声。
五、作业布置
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与战争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写一则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