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内容页

初二语文教案11篇 初二语文教学课件

分类:实用文档发表于 2024-02-06 16:17阅读数:0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初二语文教案11篇 初二语文教学课件》,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分享的初二语文教案11篇 初二语文教学课件,以供参阅。

初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五、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初二语文教案2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初二语文教案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册共有30篇课文,按主题合成七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6人。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虽然优秀率有所差异,但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目前班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

初二语文教案4

教学要求

一、思想品德要求

了解五首诗词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要求

1、了解有关作者。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

3、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情趣。

4、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能力要求:

1、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发挥想像创造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并品味诗词蕴含的情趣,

2、背诵五首诗词。

3、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

难点:通过诵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观刈麦》和赤壁两首诗。分析诗的内容。了解作者感受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录有本课五首诗词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观刈麦》这首诗(板书课题),下面我把作者向同学们作简单介绍。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年所作讽喻诗中不少篇章,对当时的政治黑暗现象多有揭露,对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多有反映。后遭贬谪,意志消沉,晚年尤甚,所作诗文多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岖都能听懂。

二、放录音后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分析、背诵。

1、朗读并背诵交代背景的两句诗。(“田家少闲日”到“小麦覆陇黄”)

2、翻译并背诵妇女领着孩子去田间送饭的两句。

翻译:妇女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小孩子提着用瓦壶装的汤水,

初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②能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体会老雄猫和“我”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在人生哲理方面、立世人格方面的重大思考:害怕艰辛,贪图安逸,乞讨施舍,必丧失自由、尊严和人格,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重难点:体会老雄猫和“我”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课堂流程及设计:

课前自学——组内组间交流——难点质疑师生讨论——课后检测

一.了解作者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生于工程师家庭,7岁丧父,生活困顿。1857年和母亲随外祖父迁居巴黎,读完中学便当码头工人。这期间发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1864)和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马赛的秘密》(1867)。60年代,左拉提出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从而成为“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期间左拉写了中篇小说《黛莱丝?拉甘》(1867)和《玛德莱纳?菲拉》(1868),均受到社会的冷遇。1868年开始,他模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酝酿创作连续性大型作品《鲁贡——玛卡尔家族》的宏伟计划。经过25年勤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左拉继而又写了长篇小说三部曲《三城市》,揭穿宗教的虚妄,阐发通过科学改良社会的思想。1898年,他投身为受冤屈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招致反动当局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开始写作的《四福音书》只完成三部。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19世纪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学。

二.掌握字词

积蓄()诧()异擒()住诅咒()()束缚()毅()然

厌倦()臃()肿颟顸()()腻()烦作呕()

三.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文章写了一只家养的猫虽然吃住条件优越,但整天盼望着屋外自由的生活,当有一天获得自由之后,它却遇到了生存的困难,不得不无奈地回到主人身边。故事诙谐有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强烈嘲讽了那些好吃懒做,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够生存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自由的。当然,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生之艰辛和生之乐趣。

(二)文章思路。

这个寓言性的小说的特点,首先在它的结构上。这是一种双重的、对称的结构。

第一重对称,发生在猫身上。先是明明无忧无虑、安逸的生活,却感到不舒服,讨厌、愁闷、烦腻得要作呕,不幸福,要逃脱到外面去。为什么会有出逃的“信仰”呢?“在一生中,除了煮得半熟的、带着鲜血的肉以外,总应该还有些别的东西。”这就是说,有物质上的富足不够,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从具体描述来看,它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但是左拉暗示,它的这种自由自在的“信仰”有一个前提: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不在考虑之列的,在每一扇关着的窗子后面都有现成的肉(“门的那一面可就是人家藏着的肉”)。与此相对称的是,一旦到了窗子外面,自由自在是不成问题了,可是生存却成了问题,尤其是丰裕的物质条件丧失了,饥饿和寒冷使得“信仰”、“幸福”都变了质。自由成了灾难。感觉发生了倒转,原先的一切,变成了向往,逃离变成了回归。

第二重对称,发生在猫与雄猫之间。同样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对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自由,有着两种相反的选择:一个选择放弃自由,一个选择坚守自由,将艰难的物质生活视

为享受。文章的寓意正是由于情节结构的双重对称,而显得特别鲜明。

(三)写作特点。

1、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左拉的细节,全从猫的感觉出发。在猫的种种感觉中,厌倦现成的、安逸的生活,又和人的精神息息相通,就显得有意味。作家的功力就在于把有趣和有意味既相错位又相统一地交融起来。在猫到了外面以后,猫的感觉和人的感觉的错位幅度拉开得更大了,趣味就越浓了:这屋顶多美啊!屋顶四周有水槽围绕着。从水槽中发出一种很甜美的气味。我畅快地循着水槽走;我的.脚踏在槽底的烂泥里。这烂泥的温和与柔润是无可形容的。

2、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左拉强调了“学者的态度”和找东西的艰难之间的反差,显示了他的幽默。在偷肉被打之后,老雄猫“像个硬心的哲学家”教导它:晚上到“街上垃圾堆里去找食吃”。“垃圾堆找食”的杀风景和“像个硬心的哲学家”的严肃之间的错位,使得幽默强化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左拉的幽默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困境不仅仅在于饥饿,而且在于寒冷,外加生存的威胁。这就使得猫的感觉变化了,原来一切都美的感觉变丑了,能够得到的食物,只能是垃圾堆里的没有肉的骨头。

3、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啊!该死的街道!该死的自由!我多么想回我那牢狱啊!反讽就是反话,歪理、不合理。自由怎么会是该死的?牢狱怎么可能变成向往的地方呢?但是从这只猫的角度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它不能忍受生活的艰难,自然就想回到坐享其成的安乐窝里去。

四、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计穷智______败为胜消耗___尽___其锐气大失所___死于___命尽___尽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他们就拿我大大的讪笑了一回。讪笑:

⑵它又如法炮制出一根来。如法炮制:玩弄于股掌间:

3、文学常识填空。《猫的天堂》作者是_____国作家______。

4、《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

1、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2、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3、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

六、课后反思:学生读来很感兴趣,能说出幽默的语言与风格特点。

初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3、课外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4、联系生活体验,寻找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和学生交流当地家乡话开始。

乡音总是萦绕在我们心中最美的语言。许多年后,当你走在异乡的土地上,耳畔听不到这声声熟悉的乡音,眼中见不到这张张亲切的面容,那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呢?

(学生回答)

是啊,故乡是许多人心里魂牵梦绕的地方。台湾作家琦君她对远离了几十年故乡的思念,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曲歌,而是斟上了一杯故乡的“春酒”,就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二、整体感知,为“春酒”取名

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师:从学生取酒名的角度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三、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问: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

(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例子:⑴“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⑵“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⑶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另外,如“总是”“一马当先”“眼巴巴”等说明我对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2、师:

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她的母亲。

问: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

同桌交流。提示人物的特写镜头往往要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以抓住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看哪组同学拍摄得最到位,能给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⑴学生讨论交流。

⑵回答时尽量引导学生去品读细节中母亲的不同侧面,每个镜头所蕴涵的美好的母性。

如:聪明能干──母亲酿的酒喝。

热情好客──让出花厅、捧酒助兴、分给别人吃自己不吃等

纯朴贤惠──得到别人夸奖,脸红红的

温柔慈爱──对我善意的提醒。

教师可问学生“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这里把母亲的神态拍成“腼腆”不是更能表现母亲的淳朴吗?“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

小结:感谢这几位同学为我们从不同侧面突现了“母亲酒”的涵义。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

3、问:

琦君怀念的仅仅是她的母亲吗?品析“乡情酒”时可明确:

⑴花匠阿标叔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善良纯朴的他正是故乡淳朴浓厚人情的体现。

⑵乡邻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时的融洽的气氛

⑶“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才过瘾。”(大家如此喜爱这个小姑娘,邻里之间亲密随和温馨融洽的气氛令人向往。)

小结: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

四、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1、师:

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道地家乡味)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关注最后两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2、了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让学生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结尾。

师:那份挥之不去的美丽乡愁正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它借春酒让这份乡愁在温馨的怀念中透着一股隐隐的怆痛。

五、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1、师:

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因此思乡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

问: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明月、笛、乡音、秋风等)。让学生吟诵有关乡愁诗句。

2、小结:

故乡情结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是崔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思,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沧桑,是余光中隔着一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明月、暮日、乡音、秋风、老树等这些不同的意象赋予了乡愁更丰富的内涵,更深沉的情感。故乡情结已沉淀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古至今,多少人为谋生存图发展,背井离乡,羁旅天涯,但不管走到哪里,走得多远,也不管春风得意、事业有成,还是惨淡失意、穷困潦倒,生育自己的故土总是像影子一样紧紧相随,让人魂牵梦绕。求学海外的学子学成归国,客居他乡的华人华侨或回大陆寻根认祖,或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慷慨解囊,这都是缘于那份深沉的故乡情结啊。故乡情结成为了具有强烈凝聚力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

六、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师:故乡情结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对我,一个普通的人而言,故乡情结是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童年时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番薯糕。记得母亲把蒸好的番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放在一个大筛子上,在阳台上晾晒。那金黄的色泽伴着阵阵香味对我充满了无限的诱惑。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每当这时,母亲总会轻轻拍一下我的手,嗔怪着说:看你急的,番薯糕要晒干了才好吃,甜甜的嫩嫩的,嚼起来才有味道。“现在我偶尔从超市买回一袋地瓜干,却再也嚼不出童年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多年以后当我身居另外一个城市,我依然会想起童年的番薯糕,因为它是我对故乡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忆。

那么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的时候,当它在你心中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时,萦绕在你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又会是什么呢?你也像老师那样试着写下一两句话,为自己编织一份美丽的故乡情结。

示例:故乡情结是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

是童年嚼在嘴边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

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味。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结束语:故乡是一道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过去。那融入生命的故乡情结不仅镌刻在每个游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得多远,故乡这个生命的根,精神的根会依然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记住:心灵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丰饶博大的精神家园。

初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3、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5、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谈谈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

二、简介马克吐温

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于183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的一个法官家里。从12岁起,马克·吐温便出去当印刷学徒工、送报人、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沿岸一代过着流浪生活。后来他又当过水手、矿工、新闻记者等。穷苦的流浪生活使马克·吐温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接触到更多的劳动人民,使他对美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写作素材。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吐温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从《汤姆·索耶历险记》到《王子与贫儿》,从《竞选州长》到《百万英镑》,马克·吐温对社会中的欺诈、陷害、伪善等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笞。马克·吐温文笔犀利,既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又善于进行夸张描写,寓讽刺于其中;他描绘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一幅幅既离奇又真实的图画,使读者感到又滑稽又辛辣。

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病逝。由于对美国文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被后人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三、概括全书的情节

一个主题:一个孩子从少年到成熟期的成长故事。四个“叙事单位”:

1、汤姆和蓓姬的故事

2、汤姆和穆夫·波特的故事

3、杰克逊岛的故事

4、汤姆和乔·印江的故事

四、学生谈自己喜欢的人物

五、阅读《当海盗去》,完成补充练习题

1、汤姆为什么会产生当海盗的念头?汤姆想当海盗的本意是什么?

2、汤姆在确定当海盗之前还计划作什么?为什么最后选定当海盗?

初二语文教案8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⑵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

⑶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

⑷明确做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目标。

  2、能力目标

⑴理解正义要求处于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⑵自觉维护正义,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培养正义感。

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勇于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框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一、设计理念

1.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的感受、经验、体验、学习、升华的过程,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

2.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八年级教学内容要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安排相关教学内容。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也逐渐加强,但受年龄的限制,是非观念还处于学习和培养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更多的是享受家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很少知道回报,付出;即使知道什么是正义,也不知道如何维护正义,做一个正义的人。因此,教学应适应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内容。

初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

附: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

生物入侵者怎么样

怎么办

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解

1、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2、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2、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3、摆出现象:——(段)

4、《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段)

5、揭示态度:——(段)

6、采取措施:——(段)

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3、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

说明。

小结

1、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2、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

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

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

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

得最好。)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

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初二语文教案10

课前预习:

1、将课文至少诵读三遍,抄写一遍。

2、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孟子》的主要内容。(可参考助学)

3、查阅工具书,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4、提出疑难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评价任务: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解疑,走近孔孟。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探讨解疑。学生要做到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能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讲“诸子百家”时,常提到“孔孟”二人,这里的“孔”,指“孔子”,“孟”就是“孟子”,大家对孔子孟子知道多少?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孟子、《孟子》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前51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后世人尊称“亚圣”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对于这样的儒家学派的大师,你又知晓哪些流传千古的精辟言论呢?

生七嘴八舌议起来……他们的这些言论代表着他们怎样的学习和人生态度?让我们走近孔子、孟子,去品读《孔孟论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三、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

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边标(字音)画(重点)。

第二遍,正确、流利。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纠正字音,然后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音?

教师出示生字词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一日暴之(pù) 使奕秋诲二人奕(yì)(huì)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hú) 辟若掘井(pì)

掘井九轫(rèn) 流杵也(chǔ)

3、指名轮读1遍,齐读。

4、圈点批注疑难字词句,通过查字典、看注释、同学交流、师生交流,尽可能疏通句意。

①、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示例:人 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方法总结:看注释、组词法、添加法

②、同桌合作,互相纠正,互相解疑。

③全班质疑 。

④、A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三(抢答)

B课文字词,你掌握了多少?

a、温故而知新。(“而”是“而且”还是“从而”?)明确:从而,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明确:并列关系,自己敏锐的很,是不是就够了?不够,还得向他人学习。讲的是学与问的关系。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明确:爱好、喜欢当然是主动学习,但主动性也有层次高低之分。爱好了,也许不一定到家,还要让他在学习、专研中感到快乐、感到幸福。这样的主动学习就更理想了。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再教他”不是放弃了教育的责任了吗?)明确: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再教他。这就是迫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开拓。这和当代教育学中的自主性、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

e“诵《诗》”与“读《书》”孰先孰后?究竟有什么区别?明确:这里可理解为互文句。

f、“居之安”和“资之深”可否译成“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深厚的积累(学问)”?“居”从“保有”到”占有“再到“掌握”,这样的意义引申有没有道理?明确:用课下小注更好,突出“自得”。

g、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 “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明确:“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h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明确: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奕秋的倒置,翻译成“只听弈秋的”,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i“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 明确:翻译成“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很好,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解决了本文的疑难或重点字词句。让我们一起流畅地朗读一遍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至背诵。

2、在笔记本上准确翻译课文一遍。

3、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和语言运用部分。

4、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二。

第二课时

一. 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1、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吟读一遍课文。谁尝试着吟读一遍?(生读生评)

老师补充评价,学生朗读的很好,却少了一点吟的味道。吟读速度要稍慢一些,声音要有起伏变化。

2、老师示范吟读。(师读生品)

3、两人一组,互相比一比,看谁吟读得好。

吟读得好,可以让我们享受到文言文的美感,还可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让我们再次齐声吟读课文。

二. 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这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分小组讨论、研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明确:温习的重要(1、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3)

虚心好学(4、5、8)

情感、态度对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6)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7)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9)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10)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11)

做学问要有成就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2)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13)

(我按照上述明确的,学生大多数能自己体会出)

学习方法:1、2、8、9、10则

学习态度:3、4、11、12、13则

学习原则:5、7则

学习意义:6则

“学习原则”可能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原则就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比如说办事原则,说话原则,在这里孔子谈的是学习原则,学习时应该依据的标准规则。

(此处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没有固定界限,有的既是方法也是态度还是原则。)

师评各小组,各小组都真正动了起来,通过研读课文,基本读懂了文章的大意,如果同学们还想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话,我们一起来赏读课文,吸取古人之精华吧。

三. 赏读课文,吸取精华

文无定读,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欣赏水平,各人呢有各人的见解。那就请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欣赏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来赏读你最欣赏的内容吧。(学生赏读、交流)

预设精讲

⑴学而时习之:孔子强调“习”,补充甲骨文、金文中字形,“小鸟学飞” (表演),了解词义:复习、练习、实习。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补充“南山有竹”的故事,品读告诫的语气。(译文:子路疑惑,问道:「学习有什么好处呢?」……子路仍不能体会,又问说:「在南山有一种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来使用,锋利得可以贯通犀牛的皮革。以这样的情形来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还需要什么学习呢?」孔子说:「假如拿这箭在箭末发弦的地方装上箭翎,箭头磨得更加锋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吗?」子路听后,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见识,于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说道:「弟子恭敬地领受您的教诲。」)

⑷“一暴十寒”与“奕秋诲人”的故事个说明了什么道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么?

⑸《论语》中有较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

⑹孟子论述时擅长于讲故事。

由⑸、⑹引出问题《论语》和孟子的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有事理论证和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

孟子:事实论证,又善于作形象的类比,如“一暴十寒”和“掘井而不及泉”的故事。

四.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听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讲述,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完全沉醉于两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魅力之中了。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睿智的见解,不背下它一定是学习中的一大遗憾,请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快速背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好又多。

五.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1、孔孟以其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读书之道。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结合现实,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学生的回答可能范围很广,老师要结合所学进行总结,目的是巩固课本知识。)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2、3选做一题)

4、 从《论语》《孟子》中衍变过来的成语你知道的有哪些?你能熟练的解释它们的意思吗? ⑴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体验、新的发现。

⑵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⑶举一反三:举出一个、能说出其他三个、

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写文章等得心应手。

⑸一暴十寒: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做事没有恒心。

⑹专心致志:意思是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六、小结

这几则语句,有的谈学习方法,如……,有的谈求知态度,如……,有的谈修养身心,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你就能成长为一只搏击蓝天的苍鹰!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聆听到了孔孟老夫子的谆谆教诲!正如于丹所说:“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这就是我们的圣人,我们的国学!下面我想请大家齐读全文,读出你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族智慧的敬仰!让我们一起用心倾听、用心感受!

七、作业

1、背熟全文。

2、将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3、 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卡片上,然后写下对自己的“青春寄语”。

教学反思::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初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用心听、用心感受声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闭上眼睛,停止一切活动,使教室里保持绝对安静)假如世界上没有了声音,你有何感想?(恐惧、害怕、失落……)是的,有的人平时粗心大意忽略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起,让我们回到有声的世界。现在我们来一次听力大比拼,请同学们拿出笔,依次记录下你听到的声音,看看大家是否是生活的有心人。

恩,很棒!大家都有敏锐的听力。而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声音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将走进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认真听,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讲了声音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用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关注声音世界。

2、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3、但是也并非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妙声音。作者还在文章当中提到了一种人——“木头人”,那么作者所说的木头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所说的“木头人”是指一个“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鼓掌,大家批评时,他跟着摇头。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

三、美点追踪:

这篇课文富有诗情画意,很美!但是,你知道美在哪儿吗?

1、现在请同学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2、合作探究:课文美,美在哪里?

3、讨论、交流,明确: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句子或语段勾画出来,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只要学生喜欢某一句话并有自己的理由即可,能言之成理就是好答案。)

(1)课文的语言美体现在:

①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②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③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④第二人称的运用,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切自然。

(2)内容别致: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有,但由于粗心大意,感觉迟钝,我们忽略了许多美妙的声音。作者用充满诗请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让我们伴随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的声音陪伴下,让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标题设置悬念,诱人猜想,对读者寄予无限的期翼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4)1-3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富有诗意却细微得难以察觉。

4-7风吹声;动物声;水声――习以为常,不被留意。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之列了。强调用“心”听,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5)结尾没有作一般的总结或引申,而是建议做几个声音游戏,在游戏中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归纳总结: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语言、意蕴、结构。

四、质疑问难:

对课文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拓展延伸:

生活感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声音,请各位同学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告诉大家,并简单谈谈原因和感受。

六、归结全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听,去看,去想,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滋有味。

七、作业布置:

模仿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标签: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