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2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分享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2篇,以供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设计说明
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离不开直观的模型。“形”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能将抽象的数形象化,可以较好地理解数的意义和读写数的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图、直观模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掌握较抽象的内容,深化对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大数的意义,通过估算,深化对大数的认识。
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为学习万以内的数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估计结果,在讨论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和结论,从而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经验。
2.数形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大正方体建立“千”的直观模型,直观认识计算单位“千”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和规律,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结合计数器的有效利用,将点子图和小棒引进课堂,使学生从数的概念等各个方面认识数,体会表示数的多种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数器 小棒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理解“大数”。
(1)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都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估计:这个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3)学生讨论后汇报估计的结果。
(4)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000和我们以前认识的.100相比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
大家估计的数都是比我们学过的100多得多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0多得多的数——1000以内数的认识及读写。(板书:1000以内数的认识及读写)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理解大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并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探究新知,引导发现
1.教学教材75页例1。
(1)复习旧知。
①说一说一(个)、十、百之间的进率。
②说一说自己数数的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课堂活动卡。
(3)全班交流汇报。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4)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发现: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5)介绍“千”这个新的计数单位。
(6)教师质疑: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面对不同的数量,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数方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
(7)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数一数小棒,依次数出十根、一百根和一千根小棒,进一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8)体验一千。
引导学生摸一摸,感觉一张纸的厚度。再出示一百张纸,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觉一百张纸的厚度。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千张纸的厚度,出示一千张纸,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一千张纸的厚度。
(9)师生共同总结: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千”是我们今天新认识的一个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设计说明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基于以上理论,本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从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运算顺序。
本节课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创设了乘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由乘车人数的变化引出问题,列出算式,借助情境,明确加减混合运算所表示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信息整合的能力。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不同之处,明确有些算式的竖式书写不能用简便写法,从而总结出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探索中获取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8+25+18= 76-29-35=
请两名同学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师:连加、连减按什么顺序计算?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乘车的例子来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发现信息。(出示教材28页例3情境图)
师:看,一辆公共汽车到站了,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先让学生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整合信息,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组织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不同的'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4)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①提出质疑:67-25+28这道题与前面所学的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是什么?能不能直接口算?如果不能口算,那该怎么办?
②分组讨论:如何笔算67-25+28。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计算方法。最后把本组讨论的方法记录在练习本上。
③汇报成果,比较评价。
a.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板书各种方法)
b.引导观察,对比两种计算方法。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对于加减混合运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的形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
(5)反馈练习:完成教材28页例3的填空部分。
2.课件出示例4:72-(47+16)=____
(1)启发性提问。
①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2)学生尝试计算,小组内交流。
(3)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正确和错误的计算形式指名汇报,然后指导学生评价订正。
3.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28页下面“做一做”。
(2)让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4.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例子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平平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近);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平平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乐于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
2、出示只题图: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3、揭示课题。
二、感受新知
1、动手操作
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可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老师呢?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4、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1+9=109+1=1010—9=110—1=9
2和82+8=108+2=1010—2=810—8=2
4、对数游戏
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习
(1)连线
(2)摘苹果
(3)猜电话号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条鱼? 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 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7
第一单元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小鸡种禾苗。
3、
表示( )个( )相加
答案:1、花图:4+4+4=12或3+3+3+3=12心形图:3+3+3=9
买6个这样的苹果共( )元。加法算式为:
教学准备
7+7+7= × 6+6+6+6+6= ×
(1)交流几个几相加
(2)改写乘法算式
答案:3×4或4×3;7×2或2×7;3×7或7×3;5×6或6×5。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再一次回到情境图,体验乘法的`意义,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达标反馈
1. ☆☆ ☆☆ ☆☆ ☆☆
( )个(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 )×( )=( )读作:
( )×( )=( )读作:
2.解决问题。
(1)每辆三轮车有3个车轮,5辆三轮车一共有几个车轮?
(2)爸爸买了2个蛋筒,每个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答案】1、4个2,2+2+2+2=8,4×2=8读作:4乘2等于8;2×4=8读作2乘4等于8。
2、3×5=15(个)或5×3=15(个)答:5辆三轮车一共有15个车轮。2×4=8(元)或4×2=8(元)答:一共用了8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生:我知道几个几等于几乘几。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填一填
3+3+3+3=( )×( ) 5+5+5+5=( )×( )
8×5=40读作_________________.
2、看图列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 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 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 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 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 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 连一连,说一说。
4. 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美丽的植物园中,综合复习前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
2、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植物园的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美丽植物园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综合复习前段时间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美丽植物园中渗透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难点:
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多媒体、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出去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美丽的植物园去看看。
师板书课题:美丽的植物园
今天我们就在美丽的植物园中感受数学的奥秘。
二、植物园导游图
1、观察导游图
我们要去植物园要先规划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植物园导游图,来设计旅游路线。
师投影出植物园导游图
A、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B、在班内反馈。找学生到讲台前来边指边说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解决问题
A、解决第1小题从盆景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让学生先思考第1问,学生独立找出答案后在班内反馈,找学生到讲台前边指路线边回答。
解决第2问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至少要走多少米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求最短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明白后独立思考,然后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阐明理由。
B、结决第2、3问题
从牡丹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做多少米?
从月季园到菊花园有几条路?至少要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后,同位交流答案,要求说明理由,并相互判断。
在班内找学生反馈答案。
找学生到讲台前边指路线边回答。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三、科技馆
1、观察情景图
师投影出科技馆情景图后,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地方-科技馆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解决问题
A、求最大模型的高度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独立思考如何判断模型的高度。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答案。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笑笑的身高来估计模型的高度。
b、班内反馈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估计出来的。
模型大约高2米,因为模型的高度大约是笑笑身高2倍还少一些,所以是2米。
B、找出模型中的角
让学生独立在图中找角。如果学生有困难,引导学生爱淘气指的那个模型中去寻找。
班内反馈时,让学生指出自己找到的角,并判断出是什么角。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四、植物种类统计表
1、观察情景图,找出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后在班内反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各展区的植物种类:
展区 牡丹园 菊花园 桃花园 月季园 树林
225 22 45 513408
2、解决课本第1小题
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找出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多?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少?相差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班内反馈答案,师生共同判断。
3、解决第2小题牡丹园、菊花园、桃花园共有多少种植物?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然后在班内反馈答案。
4、自主提问并解决问题。
同位两人合作完成。要求一人提问,另一人解决,然后交换。
班内反馈时要求同位两人共同汇报。
五、拓宽学生知识面
展示各种生物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本86页你知道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班内汇报总结:
1、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评价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七、作业布置:
做一张练习卷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目标解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算题老师猜。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通过估算选择适合的解决策略,让学生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分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通过估算优化平均分的过程。
教具准备:圆片、小棒、表格1、表格2(每组1张),每桌一袋豆子
一、分糖果
(1)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家里来了五位小朋友,他拿出20块糖想分给他的小客人们,怎么分最公平呢?
(由公平一词,学生马上就想到了要平均分)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师:我们用5个小圆片代替5位同学,用20根小棒代替20块糖果,先自己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并把你分的过程记录到表格里。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掌握学生的不同分法)
师:填好表格的同学请你把你的表格贴到黑板上,如果你发现黑板上已经有和你同样分法的表格就不用贴了,就在这种方法的下方,你用粉笔画个对号就可以了。
(为了方便学生观察,老师要把贴在黑板上的表格放大)
全班交流分的过程。
师:请这张表格的作者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交流的时候请说清楚:每一次拿出几块来分,每人分得几块。全部分完后,每人分得几块。
其他和他方法一样的同学,如果你认为他有没说清楚的地方。你们可以补充。
(在学生叙述理由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分的次数,让学生感悟到,分的次数越少,解决问题就越快。)
(3)过程小结,评价引导
师:还是集体的智慧大呀!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明来分糖果,小明心里一定很高兴。那么假如你就是小明,听到大家给你介绍了这么多的方法,你想选择哪一种呢?
(如果有的学生选择了不是自己刚才的分法,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小明没选这种方法?)
(学生在阐述选择方法的同时,就再一次体会到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在交流中,学生原有的方法结构就发生了重组)
师:刚才同学们分的过程不一样,有的一次就分完了,有的分几次才分完。但是,每一次分的时候,每一个小朋友分得的糖果都同样多。最后分完了,分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更有同学想到了好办法,用乘法口诀来帮助分,他们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真善于思考。
二、分小棒
(1)估计数量、口述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了小明解决了分糖的问题,下面我请同学们帮老师整理小棒。
老师左手里握着10根小棒,请大家再看我的右手里的小棒,请你估计一下,我的右手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估计的答案可能在30到60之间)
同学们能够有根据的猜测,真好。如果把我右手里的50根小棒平均
装到5个口袋里,怎么分?
(数感好的学生可以很快知觉到5和50之间的关系)
师:50根小棒平均装到5个口袋里,每袋装10根。那么老师现在只有4个口袋,要把50根小棒平均装在4个口袋里该怎么分呢?
请大家先估计一下,每袋大约可以分到多少根?
(大部分学生可以估计到每人分到10根以上的小棒)
(2)小组活动、提升能力
把50根小棒平均分装在4个口袋里。
要求:1、先分工(记录、发言、负责分、监督)
2、讨论后再分。边分边说分的过程,(第一次每人分几根,用去几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每人几根……)边记录。
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交流,改善方法
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小组代表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对表格的观察和思考,感受分法的多样化。汇报时教师要相机追问,如为什么首次分你们就每人分十根……剩下的几根,为什么不再分了呢?
(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去感受哪些方法更简便,更合理,以促进学生反思)
小结: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还有剩余。
师:如果让你们重新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学生再次分一分,可能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优化和重组)
三、数学游戏
1、读37页数学游戏的内容,然后交流游戏规则
2、教师和一名学生合作,为学生提供游戏示范。
3、同桌为一组,开始合作。每次操作都要说清一把抓了几粒豆子,能平均分成几份,得了几分。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操作:如果把100根小棒分给4个人,怎么分比较快。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2
教学目标:
1.观察立体图形(最多用4个正方体搭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通过观察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获得这些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可能完全相同的直接经验。
3.初步经历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教法:
引导、观察法
教学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PPT,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若干,较大的正方体4个(教师示范用),方格纸若干张,记号笔若干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
展示课件
师:下面是小黄人的三张照片,你能说说三张照片分别拍的是它的哪个面吗?
预设:生1:第一张照片拍的是小黄人的正面
师:正面。板书“正面”“第二张呢”
生:2:第二张拍的是小黄人的上面。
师:上面。板书“上面”“最后一张呢”
生3:侧面。板书“侧面”
师:侧面又分为“左侧面”和生:“右侧面”
师:这个小黄人,从不同的方位去拍,拍到的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2.展示课件
师:这个正方形是徐老师观察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所看到的形状。大家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
预设:生1:正方体;点正方形——变成正方体,正面一闪
生2:长方体;点正方形——变成长方体,正面一闪
生3:棱锥;点正方形——变成棱锥,正面一闪
师: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点击正方形,形成长方体;师:原来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说明我们只从一个面去观察物体能确定它的全貌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从正面,上面,侧面去观察物体。板书“看一看”
二、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探究新知,获得经验
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1.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正方体,摆成了这样一个立体图形。
课件展示立体图形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师也搭出立体图形
(1)从正面观察
师: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1:一个倒着的7
师:倒着的7,左边是一竖,右边是一横。那左边竖着的是什么图形?右边的.一横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1:左边是2竖着的长方形,右边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形状?
生2: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师:这个不规则的图形是不是由我们熟悉的图形组成的呀?“是”
师:怎么组成的呢?
生:下面是一个横着的长方形,上面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一说?
师:第一层是由2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第二层是一个正方形,放在左边。
(2)画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和笔,在方格纸1上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那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
在黑板上的方格纸上用直尺和彩笔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先描绘出这个形状的边框,再在方格中画平行的斜线,
师:请同学们对画的不规范的地方进行订正,进行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点PPT)播放课件
师:我画的和同学们一样吗?
(3)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从上面看,怎么看呢?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上台演示。走到正面,眼睛从立体图形的上方,视线垂直向下看。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真清楚。还有谁能像他一样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长方形,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
师:从上面看上去是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我是用三个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从上面看只看到2个正方形,还有一个正方形去哪了?
预设:生:上面的那个正方形把下面的那个正方形挡住了。
师:原来如此,上面的这个正方形把下面的正方形给挡住了,所以只看到2个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把你从上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组内交流。
师:来看看老师画的。播放课件
(4)从左侧面看
师:从左侧面看,怎么看?
指名学生演示:走到左边,平视立体图形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一个由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非常清楚。谁还能像他一样说说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
生:看到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看上去是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长方形。请同学们把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然后组内交流,师巡视。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
师:对比从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它们的形状一样吗?
预设: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生:一个是横着拼的,一个是竖着拼成的。师手比划。
师总结:说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看来三个立体图形难不倒大家,接下来我们把难度加大,用四个正方体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样一个立体图形,独立观察,并把你从正面,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师巡视,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来看看老师观察的结果。课件展示。
三、巩固练习,点拨升华
1.师:其实4个正方体不仅可以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还可以这么搭。
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独立想象,连一连。
师:做完了吗?谁来说说你怎么连的?
师:同学们和他连的一样吗?
2.师:同学们想象力非常强,那我们换一个方式:我搭你看
课件展示:这些是已经搭好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A?
师:你怎么辨别的?
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B?
师:通过这个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从正面去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正面形状可能完全相同。
3.师:同学们真厉害!那我们小组合作试试。课件展示
指名小组上台展示。
预设:有小组搭出棱与棱重合的情况。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只研究至少有一个面重合的情况,但是你能想到棱与棱重合的情况,非常棒!
4.拓展
师:终于找出了符合要求的三种立体图形了。同学们辛苦了,现在不用同学们动手搭,想一想,如果我不限制正方体的个数,能搭出多少种?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小组合作:①小组任意搭出一个立体图形,并且确定正面;②在方格纸上画出从正面、上面、左侧面看到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