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对我市新能源发展的调查分析(专报)》,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对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济宁作为传统能源城市,积极探索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是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实现我市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提出问题的由来
我市是传统能源大市,煤电装机达到1028万千瓦,煤炭、电力资源富足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
一是燃煤电厂占比过大。全市现有燃煤机组101台,其中,单机容量10万千万以下的69台,火电机组平均装机仅为10.27万千瓦。全市2015年煤炭消费5011万吨,其中发电用煤2900万吨,占比55%。小机组能耗高、污染重,即使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其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仍在5、35、50毫克/立方米。
二是传统用煤方式需改进。煤炭散烧直排和煤炭扬尘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比如,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冬季采暖仍然以散烧煤为主,年散烧煤量大约在200万吨左右。直接导致采暖季污染物排放是非采暖季的1.5-1.8倍。虽然我市积极开展散煤治理,2016年推广清洁型煤19万吨,但与用量相比仍属杯水车薪,且需长期财政扶持,并非治本之策。
三是新能源利用程度不高。煤炭经济占比较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水电开发潜力有限,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受资源、技术和政策制约,较长时期内难以成为主力能源。
上述问题,阻碍了我市的绿色发展,因此,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市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我市新能源开发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市初步形成了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利用等四大板块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框架体系。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由2012年的11.6万千瓦,发展到截至2016年底的78.44万千瓦,新能源占电力总装机的7%左右。我市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基地获批,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发展与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的深度融合,为下步推广应用提供了样板。目前,我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高新区光电产业园、经开区光伏电子材料园、微山光伏产业基地等产业聚集区;汶上新风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风电装备研制水平在逐年提升。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条件。我市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发展转型条件。我市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倒逼能源行业放弃低效能、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建设绿色环保的现代能源体系,这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二是地区资源条件。市域内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小时以上,属三类太阳能资源区。泗水、邹城等东部山区、微山湖及周边风速在3米/秒以上,风力资源较好。农作物秸秆、垃圾废料、禽畜粪便等每年可获得量为1500万吨,生物质燃料充足。三是土地治理条件。我市有63万余亩采煤塌陷地,且每年3-4万速度递增,发展塌陷地光伏,采取农光、渔光互补、旅游观光等多元开发模式,可对塌陷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双受益的目标。四是产业发展条件。我市已基本形成了集装备制造、设备安装调试及后期维护为一体的光伏、风电装备制造服务体系。五是园区利用条件。我市各类园区厂房屋顶面积超过1800万平方米,如这些屋顶80%利用起来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每年可生产14亿度电能,替代约43万吨标煤,相当于关停25万千瓦电厂产生的环境效益。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从市场层面来看。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还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除风电和光伏产业初具规模外,产业集群尚不完善,缺少具有带动作用的领军企业。另外,“融资贵、融资难”也阻碍了产业发展。二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市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长效机制未形成。三是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市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研究成果转化缓慢,产业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缺乏综合解决方案。比如,我市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这一中间环节,在哪些多盈利点、高附加值环节,还存在“断链”现象。新能源多能互补具体到实际应用,没有推广的示范工程。另外,技术人才匮乏的状况尚未改变。
三、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新能源的发展观念。谁先突破思维模式,谁将获得发展先机。一是要有发展的思维。近年来,南方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崛起,技术创新也走在了国内前列。面对这种现状,就要避免“相见恨晚”、“无事可做”的止步观念,看到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涉及的领域在不断扩大。比如,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就包括14个分支领域,可容纳众多企业,为吸引投资提供了空间。二是要有系统思维。思考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要避免“单打一”就项目而项目的现象,不仅要考虑技术层面的问题,更要从管理模式、商业运维、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进行连贯思考,使其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三是要有理性思维。目前新能源产业在我国尚属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理智的发展尤为重要。在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时,要充分考虑我市新能源资源赋存、基础技术、人才储备等发展条件慎重选择,避免出现“一哄而上”,产能过剩等现象。
(二)科学制定规划,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应在上级各类能源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我市比较优势,科学制定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重点要对各类新能源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以及新能源发展空白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设计。比如,在太阳能方面,要注重发展相对滞后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推动我市太阳能热采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产业的发展;在光伏产业方面,应着重向产业链前端和高端发展,构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生物质能方面,应着力推进生物质产业设备、燃料制造等领域的发展,科学布局生物质和城市垃圾热电联产项目。在此基础上,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阶段性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合理选择新能源产业项目,形成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第一阶段为快速发展期,应以建设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为主,构建新能源产业链,并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与应用的体制机制;第二阶段为巩固提高期,重点应以扩大新能源产能为主,延展产业链,实现规模效应,扩大新能源产品的应用;第三阶段为深度拓展期,主要以建设新能源城市为主,利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互补技术,加强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并建立科研创新服务体系。
(三)推动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在技术推广应用上,而不是简单的产能堆积。下步,建议以重点企业为新能源技术集成平台,以示范项目为纽带,鼓励企业与本地高校联合建立基础技术实验室、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围绕新能源产品使用过程的经济性、便利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特质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并对具有推广应用意义的研发成果给予经济激励,让更多的领域能够受益于新能源的发展。比如,我市农村地区散煤采暖问题,新能源、清洁取暖作为替代方式之一,从国家和省级层面正在积极推广。现阶段应抓住这一时机,联合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围绕如何推进新能源多能互补供暖技术应用,拉平与传统能源取暖价格区间,逐步取消财政补贴,形成一套产业集成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并结合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推广一批示范项目,必将会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领头示范作用。
(四)优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产业壮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企业发展规模化。就我市而言,不仅要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企业,更要推动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新能源企业上规模,有针对性地为其设计“营养套餐”,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等多个角度的给予扶持,帮助其快速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规模化并不是“简单组合”,在这方面既要“腾笼换鸟”,就是通过市场规律淘汰一些技术不强,创新能力较弱的企业,给更多的优质企业提供空间,也要善于“筑巢引凤”,通过政策和市场双向扶持,不断做大做强我市新能源产业,用产业优势吸引更多的领先企业和科研机构来我市投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二是融资渠道多元化。新能源产业通常投资规模大,“融资难、融资贵”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难题。建议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形成长效机制,重点用于新能源利用普及推广、关键技术攻关研发等领域。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大力引进各类投融资机构,推进新能源企业上市、发债,不断拓宽能源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三是产业发展信息化。只有实现新能源产业信息化发展才能引领发展趋势。建议依托我市大数据企业,打造“互联网+”智慧新能源云平台,推进各类终端相融合,实现产业信息化由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跨越。比如说,将全市分布式光伏接入后台数据中心,每个屋顶都是独立的IP地址,所有信息记录都将保存,通过云计算,从这些海量数据里挖掘服务需求,创造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