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只会被发展而不会被消解》,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一、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观点:否定或取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这世纪之交,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哲学家或在会议上发言,或写作文章,来反思它的过去,考察它的现在,展望它的未来。人们发表了十分分歧的意见,其中不乏根本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几乎成了许多观点围攻的中心。那么,他们立论的根据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大致有:
1.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的确没有称自己的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有的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斯大林的哲学体系,有的人承认它是恩格斯的哲学,但很多人都不承认它是马克思的哲学。那么,马克思的哲学是什么呢?有各种回答:或是实践唯物主义,或是实践哲学,或是人本主义,或是实践人本主义,或是辩证方法。现在流行着一个口号:回到马克思,或是走近马克思,其潜台词是:恩格斯以来,离马克思越来越远了。有的人说的马克思实际是青年马克思,按照这种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离他自己越来越远了。 第一,西方哲学史已经有几次形态转换,而辩证唯物主义还停留在本体论形态。关于西方哲学史有几次研究对象、研究方向、表现形态的转换的观点现在颇为流行,谈的人很多,说法各异,其中比较完整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哲学是本体论,近代的哲学是认识论,现代哲学是实践论,当代哲学是人学。第二,古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现当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主客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属于主客二分。第三,古近代哲学研究实体,现当代哲学研究关系。马克思的哲学属于现当代,而辩证唯物主义属于近代。第四,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而现当代哲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人,马克思虽然自称是唯物主义者,却不属于见物不见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转向的思想影响下,有不少人认为哲学的对象不再是无所不包的客观存在的作为一个整体的物质世界及其一般规律,而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有的人说哲学的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或者说是知识,或者说是实践,或者说是人或属人世界,还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它只是唯物史观。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思维方式,它就是方法论,不是世界观。总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被取消了,这就完全与当代西方的实证主义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合拍了。
3.哲学不是知识,不可能成为科学,而是个性化的思想意识。这可以说是最极端的观点。大家知道,科学是有客观标准的,因而是能达到共识的,科学家有个性,他的思想无疑也有个性,但他的科学思想则具有高度共性,如果科学都个性化了,没有共性了,科学就不存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获得哲学史上人数最多的共识,就是因为它的科学性,如果它日益个性化,像宗教信仰那样爱信什么信什么,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被消解了。
持以上观点的学者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哲学家,有的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数十年的资深学者、教授。这种现象在贯彻“双百方针”和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出现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百家争鸣不等于是非不分,真假不辨。这里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不可不分辨清楚。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第一创始人,如果辩证唯物主义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它就没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首先应考察一下它同马克思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是否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关键问题有三:(1 )马克思是否同意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亦即马克思讲的“唯物主义”中的“物”是否只是人类社会或实践,而不是自然物质?(2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否只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只是头脑里的而不是外部世界的,只是方法论而不是世界观?
(3)认识、 思想是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回答是:马克思对辩证唯物主义这些基本观点都是同意的,有两种根据:
一是文本上的根据: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7页上,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征,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这完全是对物质世界观、自然本体论的肯定。在第77页在谈到劳动是现存世界即地球的变化的基础后,他说:“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这是指对于最早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人们,劳动并不是现存世界的基础。后面他指出今天的地球绝大部分已为人类的实践改变过,但也承认还有些地方完全是原来的状态。显然,他决不怀疑地球本身的客观存在,地球以外的广大宇宙的优先存在。 在第1卷第76页上他也明确强调了反映论的观点。 与现今一些人用实践观点来否定反映论不同,马克思强调应该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由于实践而发生的变化,费尔巴哈的缺点正是他忽视反映实践引起的变化,而不在于他承认人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马克思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此外,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这种观点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去理解。”[2](p54)这句话往往被人们误解为否定认识的客观性,其实他只是认为它的缺点在于忽视实践,忽视认识的主体性,只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不是说不应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他批评费尔巴哈看不见主体在客体中的作用,并不是批评他肯定反映论,肯定认识的客体性,肯定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总之,从文本上认为马克思否定物质本体论、客观辩证法和反映论,是难以成立的。
二是马恩关系上的根据。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一词,但这个称呼符合他的思想应毫无疑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即唯物主义世界观来自《反杜林论》,客观辩证法来自《自然辩证法》,反映论来自《费尔巴哈论》,这三本书内容上也有很多交叉,确切点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来自这三本书。现在的问题是,恩格斯在哲学上是不是离开了马克思?回答是否定的。由于马克思在50年代以后,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两人之间自然的分工,恩格斯承担了哲学(世界观)的研究和建设,其成果就是《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即建设哲学。《反杜林论》虽是一本论战性著作,同时也是一本学科建设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框架就是在这本书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对《自然辩证法》与《反杜林论》都是支持的,而且很欣赏。马克思读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谈自然辩证法纲要的信的第二天回信说“非常高兴”。《反杜林论》他逐章阅读过,其中有一章是马克思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的哲学,不是由于其中句句话都是马克思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等于马克思的哲学,也不等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它之所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其基本观点是两个创始人提出来的,它是一门科学,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循其哲学思路加以建设、发展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根据不是谁说了什么,而在于其观点经受了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检验。
三、哲学的“转型”与哲学的对象
近年来关于哲学“转型”的言论颇为流行,但这种“转型”实际是哲学对象的转换,即哲学的分化,用哲学“转型”来取消世界观,是把两个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了。
一般说来,所谓“转型”是一个东西的表现形态转换了,但这个东西还是这个东西。如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但社会仍然是社会,没有变成非社会。同理,哲学转型是指哲学的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哲学仍然是哲学,没有变成非哲学。但西方哲学在形成为科学以前没有明显的对象,不是一门学科,而是多门学科的混合,古代哲学就是智慧、知识、学问,几乎包罗万象,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学问家。西方哲学史中包含着一些学科的转型,或观点的转型,如古代素朴的唯物主义转化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转化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形态的互相转化。就整个哲学而言,我们当然也可以说古代哲学形态、近代哲学形态、现代哲学形态,但其含义是十分含糊的、笼统的。前面谈到的哲学“转型”并不是真正的哲学形态的转换,实际是哲学对象的转换,确切点说,是哲学的分化过程。哲学形态的转换与哲学的分化不能混为一谈。
哲学的分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分化,即多门学科从哲学中不断分化出来,一是哲学学科的分化,即各种部门哲学从世界观(本体论)中分化出来,这两种分化实际上也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先是自然科学,如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先后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后来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先后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这些学科分化出来以后自身又在进一步分化,这个分化过程至今仍在继续,同时多种学科又在互相综合,形成许多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多不断丰富的过程。与此同时,哲学学科也在分化,哲学学科的分化也可以说是学科分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这种分化不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那样离开了哲学家的圈子,而是仍然停留在哲学家的圈子内,先是逻辑学分化出来,后来是认识论、伦理学、美学、自然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后来更有实践哲学、文化哲学、科学哲学、人的哲学等等,今天部门哲学的品种之多更是难以计算。在有的人看来,哲学中的本体论的研究领域,即使没有被学科的分化分割殆尽,也被哲学学科的分化分割殆尽了,本体论没有必要存在了。但我认为事情正好相反,多门学科的建立,多门部门哲学的建立正好凸现了本体论存在的必要性,凸现了本体论与多门学科、多门部门哲学的区别,两种分化的结果都表明始终有一门学科没有分出去,也不可能分出去,那就是本体论——以作为整体的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对世界的综合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世界观或宇宙观。其实任何一门科学和部门哲学都是一种综合研究,即对该学科的对象的整体研究,为什么要取消或否定对整个存在,即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整体研究呢?
从古代哲学来看,世界观的研究并不突出。古希腊哲学之始,追求现象世界后面的根据或基础一度成为热点,但是,这种追求是很笼统的,包含了多种含义。如果追求一个脱离现象世界或在现象世界以外的世界,即所谓本体世界或形而上世界,那是根本错误的。如果追求物质的结构,那是自然科学的任务,近代自然科学已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就,这个工作今天仍在继续。如果追求的是客观世界的整体图景及其一般规律,那正是世界观的任务,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以后才最终明确起来的。说本体论(世界论)在古代西方已经成为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可以的,说它就是古代哲学形态就过分了,因为古代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政治哲学、心理学、认识论、伦理学等都曾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出现了不少百科全书式学者,如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等。至于古代中国,除了道家、《易经》,诸子百家都不大谈本体论问题。魏晋时期在佛学的影响下本体论(玄学)才成为热点。也是由于佛学和道家的影响,宋以后本体论(宋明理学)才再度成为热点。认识论在西方近代成为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事实,但本体论的研究也是重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第一位代表康德之所以研究认识论就是为了建立他的“未来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但他没有完成他的这一志愿。黑格尔继承了他的事业,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这一事业,其结果就是他的绝对唯心主义——一种地地道道的本体论。本体论的研究在西方何曾停止过?西方实证主义思潮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其主要特征之一,且不说他们的正面的本体论观点(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经验,就是本体论观点), 他们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就是一种本体论研究。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复杂科学、系统科学就包含了对外部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属于物质本体论的范畴。实践论、人的哲学、文化哲学,还有古老的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以及其他,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都是一些研究的重点,但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未降低本体论的地位,更没有取代本体论的地位,相反,它的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更加突出了。 前面提到的那些反对把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整体的客观世界及其一般规律而主张把它规定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或认识,或实践,或思维方法,或人类社会,或人等等的观点,实际上都是取消世界观,保留某部门哲学,或者说,把哲学变为部门哲学。我认为这不是一条正确的思路。部门哲学的兴起为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发现了许多新的生长点,为哲学与基础科学搭起了一座座互相联系的桥梁,既有利于哲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基础科学的发展。但是,哲学,即部门哲学的核心,不是任何一门部门哲学所能取代的,因为局部,不管多么重要的局部,毕竟不能取代整体;特殊的东西,不管多么重要的特殊的东西,毕竟不能取代普遍的东西。哲学被消解了,部门哲学就失去了根基。那么,科学的世界观怎么可能呢?
这是一个大题目,这里不可能详谈,只谈一点点意见。前面已谈到,应该承认哲学是一种知识。大家都说哲学有对象,就是承认了哲学是知识,因为这里的对象就是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结果就是知识,知识是对对象的认识。既然如此,知识就有是非问题,就有正确与否的问题,当然错误的认识也是一种知识。哲学曾被说成智慧、方法、信仰而不是知识,但这些东西的基础都是知识,或者说都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实际上从古以来,哲学家都把哲学看成知识,都要宣传自己哲学的正确性,都要求别人相信他的哲学,只是事实上没有一种哲学做到这点,像许多自然科学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专业工作者的认同。历史上惟一拥有最多信奉者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当然同共产党在政治上的胜利有关,但这不是主要的原因,就我个人的哲学观念的根本转变来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科学性。哲学的出现已经两千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一种哲学得到绝大多数哲学家的认同,甚至出现企图从根本上取消它的思潮?我认为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学科性质上的原因,即由于它太抽象(范围无限大,时间无限久,最普遍,最根本等等),真假难分,是非难辨;一是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即社会制度和政治立场上的原因,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剥削制度、存在着阶级对立,哲学的意识形态性就不会消失,全世界认同的哲学就不会出现。但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全社会多数人认同的科学的哲学可能出现吗?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如何建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中间的意见分歧的出现有各种原因,有外部条件,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原因。外部条件有:国际形势半个世纪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的认真贯彻,西方现当代哲学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内部原因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有若干基本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它们有:如何评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体系的是非曲直,根据什么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如何反映世界形势的变化?如何吸收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如何吸收西方哲学的合理因素?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等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是建构与当代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也就是振兴、宏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
应该指出,各种思潮向辩证唯物主义的挑战也是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极好机遇。挑战现象的出现说明哲学界不再顾虑行政干预,敢于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学术自由,没有学术的自由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关于这个问题我国在建国后30年是有深刻教训的。不同观点决不能凭借行政干预强求一律,而只能通过对话,互相交流,自由讨论,在互相比较与互相补充中达成对客观真理的一定程度的共识。应该相信,只要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只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自由讨论,独立判断,客观真理是会为哲学家们所普通接受的;科学的为中国多数哲学家所认同的辩证唯物主义当代形态是会出现的。
但是这个任务决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也许需要几代学者的努力才能完成,那么,如何建构呢?我认为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1.首先讨论清楚如何建构科学体系的原则问题,特别是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问题,这实即科学学与哲学学的问题。
2.根据这些原则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弄清楚它的是非曲直,哪些方面应肯定和保留,哪些应该否定和抛弃,其中包括近二十年来它已经有了哪些改进,哪些还不够。
3.研究和总结20世纪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弄清楚哪些变化发展应在哲学中反映出来,如何反映出来。
4.研究和总结20世纪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中的哲学因素,并用以改进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5.研究和总结中外哲学研究的新进展,用其中的合理成分来改进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6.最后以集体的力量,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建构与当代形势相适应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
收稿日期:2000—08—01
【参考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