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范文精选》,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说课稿1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①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杨修之死》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年龄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对教育制度及其人际关系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问题,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本文的矛盾冲突,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品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爱读名著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难点为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采用谈话法: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要想荡平四海,一统华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求贤若渴,还颁布这样“唯才是举”这样的一道求贤令。当年袁绍手下陈琳曾写过一篇檄文,将曹操及其祖上全都骂了一遍,曹操后来破袁,非但没有杀陈琳,而且还令其为幕僚,就是看中陈琳的才气。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位有才之士,有诗为评: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便是杨修,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探寻一起爱才之士为何杀掉有才之士。
(二)初步感知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在讲解课文之前,学生自由浏览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在解决生字词之后,我会设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小说讲了哪些事。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默读的方式,熟悉课文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进而梳理文章内容,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内容,以更好地理清小说的思路,揭示小说的矛盾,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特征。因此,在研读部分,我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刚才对内容的把握请抓住他们各自的表现,品析曹操和杨修二人的性格特征。(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为后文杨修死因的分析做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对此精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杨修的死因。
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并在回答结束之后进行相应总结和点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寻杨修死因的本质:难道仅仅是两个人的性格原因吗?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了?
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杨修的死因,以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找出文中描写曹操和杨修的语句,结合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的《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对待狂士祢衡的故事,仔细品味。
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易中天曾经说过“祢衡之死是在于他不了解人,而杨修之死,是因为他他了解人了。并且这两人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祢衡则是不知彼,亦不知己,祸从口出。因此,我们做人要谦逊有礼,不能太过于张扬,锋芒毕露必会成为众矢之的。
(四)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和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我会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并在大屏幕上补充相关资料。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去之后找一找《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篇章,读一读,试说一说你喜欢的三国人物,通过典型的事件,试分析你喜欢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说课稿3
一、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的语文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记叙方式上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一石双鸟,将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虚伪残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分析教材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名著,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的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队伍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分析学生
根据班级里的学生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问题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讲故事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等。当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让他们互取所长,互补所短,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从而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和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简单了解《三国演义》中的部分人物,从而导入对新课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给出的问题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讨总结,最后有小组代表归纳出来。
3、总结归纳:总结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特点。
4、写作训练: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写一篇小评论。
简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杨修之死》 教者 钱恒峰
学校 锅炉中学 年级 八年二班
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践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教师
由学生对古典名著的了解,进行人物连线导入新课 在进行思考后进行连线,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新课分析
1、围绕曹、扬二人的矛盾冲突选文将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 思考、准备复述。
2、请将不理解的或看不懂的地方(字、词、句)找出来 学生动笔、动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名学生概括七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十个字) 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讨论杨修之死的必然性 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5、撇开作者的看法,你认为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嫉妒,还是严肃军纪,或其他原因。 各抒己见。
6、讨论本文的记叙顺序 讨论后回答
总结
本文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了曹、扬二人的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军国大事,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人物性格也愈来愈鲜明。
《杨修之死》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6各方面说说《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
1、说教材。2、说教法。3、说学法。4、说教学过程。5、说板书设计。6、说说教辅手段的运用。
一、首先谈谈教材
《杨修之死》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引导点拨法,设疑激趣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
三、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5各方面设计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五、拓展延伸,学生小结
第一环节是: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由《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4分钟的视频资料)导入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又通过声音画面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营造气氛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是: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此在上新课以前,我要求学生运用老师教的学法做好预习,准备好两个记录本,一本收获本,一本问号本,将在预习中读懂的问题记录在收获本里,如对作者的理解,背景的了解,生字词的了解,收获一收获二不懂的问题记录在问号本里,问号一问号二,其实这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读书批注法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首先要求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情况,这时师参与其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接着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字词的了解仍然是基础再检查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之后在之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对于问题师要做的心中有数,分别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对于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流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出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到了这一环节,我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带领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
⑴把握情节
提问: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回答:惑乱军心。
提问: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回答: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提问: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回答:“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点破梦中杀人”、“告发曹丕阴事谋”、“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
(此环节意在锻炼学生的概括事件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几件事也了解了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杨修——恃才放旷、锋芒毕露。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⑵探讨死因
此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应适时点拨,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说法,只要能找出依据即可。
再要求学生习作,杨修问:“主公,我何罪之有呀!然后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原因这样从读到写,读写迁移读写迁移法的运用让学生对杨修死因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又深刻的体会,真正的体现了学习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⑤拓展迁移,学生小结
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学生各抒己见)真正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及时引导,结合本文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这节课里我们收获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我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总结你的收获,总结你的感悟,总结你的问题等等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遵循美观,实用,简洁的原则。
杨修之死
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锋芒毕露)
六、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杨修之死》说课稿5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结果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列,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本人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天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本人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本人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列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列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列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结果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本人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本人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本人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本人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列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列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本人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①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天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列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列》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列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本人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杨修之死》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
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
(二)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在分析中得出结论,在结论上提出质疑,在质疑中深究文本,最后走出文本,反思感悟人生。下面,具体说一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此设计从视觉、听觉方面多维度刺激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环节二、此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意,然后聚焦情节,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教给学生内容概括这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阅读文本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为后文对杨修死因的探讨提供一个平台。随着杨修的有才和曹操忌才心理的挖掘,我们初探出了第一个死因,但这是唯一的吗?随着质疑,我们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环节三、咬文嚼字,再探死因。此环节以方法为指导,以“品读、演读”学生活动为载体,品读重点拨,请看视频;演读重学生体验,请看视频。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准确把握、推敲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学以致用的去分析曹操的性格,随着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阴险狡诈性格的得出,我们探出了杨修的又一死因,还有奇谭的原因吗?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我们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环节四、质疑探究,众说死因。此环节通过老师出示名人看法,激发学生思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请看视频,增强了学生合作质疑探究的能力。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表达,请看视频,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增强了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学名著的丰富底蕴,激发他们有读一篇文章而去的一本书的兴趣。
环节五、反思感悟,智慧人生。此环节通过学生谈人生启示,请看视频,达到了读文本悟人生的目的,提高了他们的心智。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积累提升。意在夯实基础,通过写作提高认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效果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思辨的课堂。
死因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不断地在结论中去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辨。
二、厚实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资料,厚实了语文教学。
三、收获的课堂。
一方面学生夯实了以往小说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了启示,让课堂充满了智慧和营养。
当然,这也是一个有缺憾的课堂。在解读文本时,我考虑到所任教学生对名著阅读积累不足,而无法站在整部著作高度上进行全面的解读,我们只是读出了罗贯中眼中的杨修死因,而没有站在曹操识才、爱才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创设有效、科学而富于张力的活动,大胆的去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多元个性的解读文本,要在充分挖掘文本价值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查字典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的杨修之死课文说课稿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