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秋天 教学设计(精选51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篇一:《秋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作家作品: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 。《秋天》选自其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用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二、检查预习
1、读读记记
肥硕()枯涸()丁丁()清洌()寥()阔青鳊()鱼梦寐()乌桕()背篓()栖()息
2、积累下列词语的字音和含义:
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声。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栖息(q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归泊(bó):(渔船)返回,停船靠岸。寥阔(liáokuò):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hé):干涸,没有水了。清洌(liè):水清。梦寐(mèi):睡梦。鳊鱼(biān):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头小而尖,鳞较细。乌桕(jiù):也叫桕树。落中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
三、朗读整体感知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乡村秋景?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露珠、冷雾、白霜——秋稻香、镰刀、竹篱、瓜果——农家蟋蟀(声音)、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秋景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竹篱、瓜果体现农家特色;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上的笛声远去,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描绘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边朗读边思考,朗读划分节奏;找出各诗节的中心句;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第一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鱼图”、“少女思念图”
四、品读诗歌
(一)品读:农家丰收图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间接表现出丰收的景象,反映了收获者愉快的心情。手法+表现+表达
1、这一节诗中哪些词写出了“丰收”?写出了什么内容?“饱食过稻香” “肥硕的瓜果”
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和农民的丰收之乐。
2、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饱食过稻香”:“饱食”,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拟人,把秋天人格化,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因秋收的丰硕而兴奋的感情,创造出了喜悦、轻松、宁静的氛围。
3、仔细观察一下这一节诗的用词,它是从哪些感官来写农家丰收的景象的?听觉:伐木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嗅觉:稻香。写出丰收之景视觉:肥硕的瓜果。写出丰收之景
(二)自品:“霜晨归鱼图”
1、第二节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秋天的早晨?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乌桕叶(落叶)白霜:写出了秋的朦胧。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2、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把乌桕叶比喻成青鳊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桕叶婀娜多姿的情态,体现了渔人悠闲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拟人,把秋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活泼,表现了渔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三)细细品读“少女牧羊图”
1、第一句中的“寥阔”是什么意思?草野为什么在蟋蟀声中更寥阔?
寥阔:高远空旷
秋季天高气爽,田野收获后显得更空旷,在入秋的蟋蟀叫声中,草野显得更加“寥阔”了。
2、“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
那是放牛郎在夏夜吹响笛声,洋溢着芳香和热情。
3、这里是谁在问“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是牧羊女!
4、“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一词好在哪里? “梦寐”,拟人,将秋天拟人化,赋予秋天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女陶醉于美丽的秋景,遐想着夏天”笛声”的情态。表现了秋天如诗如画的意境和牧羊女如痴如醉的情态。
五、归纳
1、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①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
②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春、夏、秋、冬、早、午、晚)。 ③地点转换顺序。也成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2、本诗通过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秋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秋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七、看谁填得好
春初春的脚步还很矜持
之韵
春天缓缓地来了带着凉爽和温柔花朵一瓣瓣地绽放艳红的腮上还挂着笑
是树枝上的一个嫩芽是花坛里的一颗花苞是旧燕归春一声清脆的啼响
小草儿披上了青绿的霓裳一颗颗一片片像原野上碧绿的波涛小小的春雨
八、积累与拓展
在轻盈婉约地舞蹈柔柔的透明的像织成了一块透明的布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9、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试着去写一首有关“秋”的诗;
3、选取你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散文,150字左右;
4、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2—4题任选一个写在你们的随笔中)
篇二:《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的意思。
2、引导学生认识秋天景物特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秋天的景象。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描写了秋天哪些景物.
三、课前准备:
观察校园里的景物
四、教具准备:
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读下面的词语,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渐渐 一群 大雁 往南飞 它们 熟了 摘棉花 景象
2、导入:同学们,前一课老师布置你们观察校园里的景物,你们看到了哪些?它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交流)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七课,生齐读课题:秋天
(二)新授:图文结合,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意思
1、出示两幅挂图,提问;这两幅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要求学生用课文中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句子:啊!到处是秋天的景象。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理解“到处”的意思。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看图(一)引导学生说说图中描绘的景象。
(2)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3)读后引导学生讨论。
(4)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变黄了”、“纷纷落下来”
(5)朗读第一自然段。
4、图文结合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图(2)说说天空有些什么,它们是怎样飞行的?
(2)齐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一句,提问:大雁为什么要往南飞?(大雁向南飞,是南方的天气比较暖和,它们飞到南方过冬去。)
(4)读第二句说说它们是怎样飞行的。
(5)小结:天空中一群群大雁往南飞,地里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
5、图文结合学习第三自然段。
(1)看图说说地里的农民在做什么的。
(2)指名读第三段
(3)讨论: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
(4)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5)教师小结后学生齐读。
6、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三)总结课文。
1、朗读全文。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秋天这篇课文,知道了秋天的一些景物特征。其实,秋天的景物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会发现许多。希望同学们课后多看,多记,下一课我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别喜欢《秋天》这首诗歌。
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请爸爸、妈妈带领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
秋天,歌唱秋天,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变单纯文本的语文学习为综合性课文学习。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篇三:《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教学重点: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秋风红叶秋水长天秋风萧瑟秋虫啾鸣秋实累累秋桂飘香霜叶知秋秋雨绵绵秋风习习枫林尽染落叶萧萧秋山如洗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菊傲霜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选择一到两处地方,品出些味道,然后做些记录。
3、抄写词语。
篇四:《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文章共有六小节。先写了秋天来了,再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写出北大荒秋天的景色美丽,第五节写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最后作者包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总分结构是本文构段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对北大荒的情况并不了解,无论是对北大荒过去的开垦,还是如今的繁华都了解甚少。教学前可让学生查找交流有关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课文特点,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充分地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并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那种简练而有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尝试围绕中心句写话。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北大荒的秋天》,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北大荒,去细细地感受它、欣赏它。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一节,生闭眼想象。
2、谈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
整体感受:
1、北大荒的秋天究竟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
2、你觉得哪的景色最美,就读哪里,边读还可以边和同桌进行交流。
3、有人说秋天是一首诗,有人说秋天是一幅画,还有人说秋天是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你觉得北大荒的秋天哪里最美呢?
(板书:天空美小河美原野美)
(一)品味天空的美
(1)书中一个词概括了天空的美,什么词:一碧如洗。什么叫一碧如洗?想看看这样的天空吗?(看屏幕上的图片)
(2)北大荒的天空不仅仅是一碧如洗的,它还多姿多彩。读课文,你看到的傍晚天空是怎样的?(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想一想除了这些,傍晚的天空还会有什么颜色?(金黄、茄紫、粉红、浅红、玫瑰红)
(3)我们一起来欣赏流云的美丽(看图片)
(4)这么美丽的景色,谁能读好这句话。(生练读,生配乐读)
(二)品味小河的美
1、出示图: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学生看图,练习说话)
2、是呀!小河是多么的清澈,多么的平静啊!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3、看,小河的清澈和安静,把谁给吸引来了?(出示课件)如果说,那静静的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中,那是一种静谧的美!那自由活泼的小鱼则是一种灵动的美,这一静一动我们该怎么读好呢!先自己试一试。
4、小鱼的出现,使小河不单调,使小河有了生机和活力。让我们一起来读。
(三)品味原野的美
1、原野的特点是什么?(热闹非凡)什么意思?
2、非同一般的热闹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些“原野热闹非凡”的?。
3、看图感受原野的热闹非凡。体会农民丰收的喜悦。
4、看图,练习说话:棉花、稻子、柿子、石榴等
5、通过朗读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
(四)品味物产丰富
1、北大荒的秋天不但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引读第五自然段)
(板书物产丰富)
2、提出北大仓的名称,更名《北大仓的秋天》。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板书)
3、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4、总结:北大荒的秋天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丰收的歌。
板书设计:
5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一碧如洗
小河清澈见底
原野热闹非凡
物产丰富“大豆摇铃千里金”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文美、境美、情美。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境。
一、结合挂图,充分利用朗读引导学生领会文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在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图片感知“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豆荚的样子,想象“哗啦啦的笑声”和“乐呵呵的演唱”的情景,然后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再来读读课文的这一段,学生们很快就读出了那份喜悦和热闹非凡。
二、结合文中语言品味词句。北大荒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所以他们对于文中有些词句的理解也就有着困难,比如“大豆摇铃千里金”,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这种景象的见识是很少的,为了便于学生想象那种画面,我就让学生找找和“大豆摇铃”、“千里金”有关的句子,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和“遍地金黄”,从而想象到了大豆成熟的景象。读出那份收获的喜悦也水到渠成了。
篇五:《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部首。
2、读画结合,感受秋天的美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四个)谁愿意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出示秋景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秋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
2、教师播放秋天图片,学生欣赏,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导入:秋天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板书课题)师范读课题,生齐读。
4、随文识字“秋”,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学习“秋”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课前我们已经圈出生字了,把圈起来的生字多读几遍。
3、这篇课文,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课件出示课文,让学生认识自然段)一篇课文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自然段是段的表现形式,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个格,也就是两个字的位置,这样的段就叫做自然段。跟老师齐读:自然段。
(1)现在我们来找找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依据课件带领学生标注自然段。(用1、2、3的序号标出来。)口述,本文有三个自然段。
(2)指名问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多问几名同学)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课件演示)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气汽天()()水空()()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4)随文识字写字,“了”,指导笔顺,笔画:横撇,弯钩。书上描红,临写。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出示多媒体课件)导学: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偏旁是汉字的构成单位。比如“叶”是由“口”和“十”两个部分组成的,“口”和“十”都是偏旁。如果把有同样偏旁的字归为一类,它们共同的偏旁作为首字,就叫部首,是“一部之首”的意思。“叶”中的“口”是部首,我们把这个部首叫做口字旁。“树”的部首就是木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顺口溜:有木才是树
加一加:“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摸。
(3)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导学: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4)了解“片”的字理。
出示”片”的古文字,“片”的古文字就像一分为二的木片,所以“片”的本义是平而薄的物体。我们还可以说“一片”什么?
课件出示:一片()一片()一片()
(5)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身边的景物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吧!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迂徒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导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雁飞行时的样子吧!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
(6)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7)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8)学习生字“大、飞、会、个”。
大: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飞:(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出示“飞”字的古文字)”飞”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同学们模仿乌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吧。组词:飞机、飞鸟。
会:认识“人字头”。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组词:开会、学会。
1、运用数笔画或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个”。“个”一般用做量词,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一个()。
2、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i,有时候读yi,有时候读yi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片片一(yi)群一(y)会儿“一(yi)”字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宇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导学: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吧。(配乐朗读课文)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秋天,天气是那么凉爽,金黄的树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变换队形飞向南方,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齐读第3自然段。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五、拓展延伸,赞美秋天
1、教师:这么美丽的秋天,可以怎样表现出来?学生畅所欲言,如:美读课文、画秋景图。
2、引导:赶紧拿出你们的彩笔,画出心中最美丽的秋天。学生自主画一画秋天。
篇六:《秋天》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培养儿童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儿童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
2、初步掌握秋天的自然常识,引发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兴趣,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提升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用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秋天的美,热爱大自然,关注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秋天,搜集一些和秋天有关的资料:树叶、诗歌等。
2、课件,资料袋等。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观察秋天景物的变化,这样,对于学生上课的介绍才能正确引导观察,有生活实际经验,使学生感悟到秋天是农作物成长、成熟的季节。]
活动过程:
一、猜谜入秋,发现美
1、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猜谜语,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天气凉,树叶黄,大地穿上金衣裳”打一季节。
2、导入:老师这有秋天的录象(放录象)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幅北方金秋宜人的风景图展现在眼前。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3、秋天到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落叶的金秋时节,共赏秋天的美!
(板书:5、秋天)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只讲儿童身边的生活。课上,不仅引导学生介绍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课件欣赏了其他地区的美丽秋景,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童心识秋,感受美
(一)了解秋天的特征
1、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大自然里许多植物的颜色悄悄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北方,看到树叶变黄了,就知道秋天来了。那么你还知道秋天有什么变化呢?
2、学生以“我眼中的秋天”为题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3、(播放课件)(片片树叶徐徐下落,出现几行小字:“翻开日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便是秋分,从此雨水减少,气温开始下降,凉风习习,秋高气爽,秋天向我们走来了……)
(出示秋天人和动物变化的课件)在这金色的秋天里,当你在校园里嬉戏,在小区里散步,在道路两旁行走,到郊外秋游,你和图中的小朋友是否有同样的发现?
(1)青蛙躲到哪里了?
(2)人们穿上厚衣服了。
(3)好久没看到燕子了。
4、你还有哪些发现?比如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二)将“我眼中的秋天”整理后做成采集卡
师:请你把自己在秋天里的各种发现记录下来,根据个人的积累情况,按发现的时间、地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了解秋天一些花草树木和动物、人类的变化,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概括能力,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校内外结合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富有开放性。]
(三)创设情境,感受秋天的美
想不想看看秋天什么样啊?
(播放秋天课件《落叶》)体会秋天人们带来的遐想和无限情趣。
(画外音)秋风刮来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枯黄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坐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小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秋风伯伯来信了,催我们快回南方去。”
[设计意图:借助媒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上,我不仅引导学生介绍了自己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幻灯片欣赏了其他地区优美的秋景,并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音乐,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童声诵秋,欣赏美
1、师: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不少,老师带来一首儿歌,作为你们的奖励(出示儿歌:秋天到,天气凉,菊花开放橘飘香,树叶落,草变黄,片片红叶染山冈。)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秋天真美啊!股金中外有很多人赞美过秋天,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夸秋天,可以帖图片,可以说成语,可以读古诗。
3、小结:听了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赞美,秋姑娘可开心了。她为大家准备了美味可口的果实(出果实)看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会得到礼物。摸摸猜猜,猜对了送果实。
[设计意图:体现和语俗的结合,丰富学生的语言,强化了知识。]
四、巧手描绘,创造美
下面我们就来个秋天的作品展示会,来表达对秋姑娘的谢意。
1、小朋友,你们准备制作什么作品呢?
学生自由发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学生可以画,可以写,可以唱,可以跳,可以捏,可以拼,可以拍,只要学生说到的恰当的方式,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师适时引导,今天在我们的教室里,可以做什么呢?
让学生选择能够现场完成的方式,比如画画,做树叶贴画能来完成。
2、展示活动成果
同。学们的作品真是丰富多彩,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学生到前面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边学边做是品德与生活课所积极倡导的,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和体会秋天美景和秋天的特点的基础上,他们是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这一环节恰好创设了这样一个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五、课后延伸,延续美
小朋友,秋天是美丽的,我们不仅要去发现美、欣赏美,更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课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爱秋行动,让秋天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时间可以在学校其他活动或者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的延伸。布置课后的继续发现收集和积累作业,就是把品德与生活课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实践和想象能力,从而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篇七:《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1种笔画,认识3个偏旁。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4、认识自然段,并尝试给课文标段。
5、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2、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1种笔画,认识3个偏旁。
3、认识自然段,并尝试给课文标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课件演示)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 汽 天( ) ( )水 空( ) ( )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出示多媒体课件)
过渡: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5)过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雁飞行时的样子吧!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
(6)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7)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8)学习生字“大、飞、会、个”。
“个”一般用做量词,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一个( )。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一(y)”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过渡: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吧。(配乐朗读课文)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2、学习生字“秋、了”。
秋: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4、齐读第3自然段。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3、熟读课文。
4、小结: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天风儿轻,夏天百花开,秋天菊花雅,冬天梅花香,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让我们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寻找,去发现,好吗?
篇八:《秋天》教学设计
无锡市安镇中学 林逍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这首诗歌是何其芳早年的作品,诗歌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和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远,故确立以上三个目标。)
[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中的美景,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节奏把这种意蕴表现出来。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诗的.内涵和意韵,并逐渐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故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朗读这一环节。)
2、品味诗中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是有限的,故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n
[4] [5] [6]
篇九:《秋天》教学设计
一、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描写秋天落叶飘落时美丽景色的短文。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变凉了。树上的叶子开始变红或变黄,并随风飘落下来。秋风轻轻吹下红的、黄的、半黄半绿的落叶,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它们告别了树妈妈,高兴地飞呀,飘哇。多么美丽的秋天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斜钩和横折弯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秋天的美。
3、能说出秋天和夏天的不同。
三、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条。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看看天气的变化,花、草、树木、动物等与夏天有什么不一样,采集些不同的树木的树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提问: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气候有什么特点?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从天气、花、草、树等方面的变化去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秋天美景的课文。(板书:金色的秋天)
3、学生读课文题目。
(二)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同桌互帮互学。
2、教师范读课文,带读。(带领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出示生字卡)指导认读。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如:猜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熟字加偏旁:秋、凉、叶。
4、去掉拼音认读生字。(开火车读,游戏找朋友)
5、(出示词语条)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
(三)指导朗读,感悟秋天的美。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己读熟、指名读、齐读。
2、(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老师范读。
3、学生在自学小组内把课文第二自然段读熟。
4、(出示树叶)说一说你挑选了一片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树叶,演示叶子飘落的样子。
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1、2句话。
小组读、齐读。
5、(出示字词条“向”、“告别”)指读字词,练说:如果妈妈要出远门了,你怎么向妈妈告别?
6、表演:在秋风中,小树叶怎么向妈妈告别?
(1)师扮演树妈妈,生演小树叶。
(2)一生扮树妈妈,一生演小树叶。
指导朗读第3句话,师生互评。男女生读、齐读。
7、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8、齐读课文,配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要求认识的13个生字。
1、找朋友游戏:认读生字。
2、读一读“我的词语库”。
(二)朗读课文,可试背课文。
1、男女生读文。
2、根据板书试背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风、气、飞、九、几、米。
(1)学生认读、抽读。
(2)用生字组词、说话。
2、学习新笔画: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1)范写,区分两者的差别。
(2)学生书空练写,记住笔画名称。
(3)哪些生字中分别带有横折斜钩和横折弯钩。
3、指导写字。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教师依次范写,学生书空、练写,当堂反馈。
九:丿九
米:
(四)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
篇十:《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篇十一:《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从编者安排意图看,《秋天》一文主要是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观察大自然、描绘反映生活中的美,促使学生对美的追求。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初步学会观察人物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且是主动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信息,而且是主动的建构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的。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因此,本课拟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和生去感受,结合讨论与辩析,活跃学生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吐露真情,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法: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总的学法为自学讨论法。以朗读作为突破口。这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一读:在学生自学时,让他们自由地读;在教师导学点拨时,结合重点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二想:边读边想,如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三议:通过给画面加小标题的方法(如:……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四辩: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这样,在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掌握“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的方法,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程序】
一、听“秋天”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本堂课运用多媒体手段,声画结合营造出美的意境,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审美感受之目的。
二、说“秋天”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秋天的了解。从形状、色彩、感受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自然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三、读“秋天”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诗歌中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找出反映景物、人物鲜明特点的语句。
此部分文字还可通过课件来展示,关键词点击后能变色。
学生朗读之后,大多数能找出几句。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画出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例如: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林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有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驰、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赏析诗歌的语句。
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语言的感受。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品秋天
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按诗歌小节给画面加小标题?
展开课堂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让学生自己来感受、体验和思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比被老师牵着走要好得多,尽管有时学生想的、说的比较零碎、杂乱,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经过讨论,形成共识:(配上图画)
1、农家丰收图。
2、霜晨归渔图。
3、少女思恋图。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讨论归结出了小标题,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五、悟秋天
先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抛出问题(用课件演示):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这个问题其实是教师所设的“思维陷井”。目的在于引发争论,引导学生深究诗歌语言特色。
待时机成熟,教师便及时归结。
如果有学生说得有新意,应该大加赞赏,肯定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冲破了“思维陷井”。
六、总结
让学生来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收获、启发。
1、作者刻画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懂得只有细致观察,才能生动刻画事物的特点。
3、观察、反映事物、人物,既要把握共性,又要研究其个性。
4、生活中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感受。
……
《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课堂总结,一般由教师来作,为什么不试着让学生来作呢?说不定效果会更好。
七、迁移练习
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由课文向生活延伸,活学活用,及时巩固。如时间不够,可移作课后练习。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自然明显。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其中的一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事物的特点。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的发言越来越积极,感受也就越来越深刻。从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篇十二:《秋天》教学设计
1 秋天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1种笔画,认识3个偏旁。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4.认识自然段,并尝试给课文标段。
5、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2、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1种笔画,认识3个偏旁。
3.认识自然段,并尝试给课文标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课件演示)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 汽 天( ) ( )水 空( ) ( )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出示多媒体课件)
过渡: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5)过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雁飞行时的样子吧!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
(6)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7)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8)学习生字“大、飞、会、个”。
“个”一般用做量词,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一个( )。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一(y)”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过渡: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吧。(配乐朗读课文)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2.学习生字“秋、了”。
秋: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4.齐读第3自然段。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3.熟读课文。
4.小结: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3、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复习词语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 天气 一片片 树叶 叶子 飞来 一会儿 一个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人”。
(1)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强调书写规则:先撇后捺,呈三角形,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两个笔画收笔处在一条直线上。
(2)学生练习。
2.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1)观察比较“人”与“大”中“人”的区别,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字在书写时占格位置的不同。
(2)教师一笔一笔做示范,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4)师生评议,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4.小结。
三、指导背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2.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过渡:这篇课文把秋天描写得非常美,对于这样优美的语言我们要想办法背诵下来。背诵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这样才会背得又快又牢。
(1)找一找秋天的变化,提炼出关键词语:天气凉,树叶黄。
(2)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背诵。
(3)小结:我们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美丽的画面就会很快把课文背诵下来了。
3.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1)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大雁南飞)
(2)课件出示句式:一会儿……一会儿……。
(3)练习背诵。
(4)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指名背诵,男生女生竞赛背诵。
4.齐声背诵第3自然段。
5.小结方法:背诵也是要有方法的,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都是不错的背诵方法。
6.出示课文画面,齐声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想一想你见过的秋天景色,用几句话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给画起个名字。
2.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并写上一句话。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内展示。
5.说话练习。
秋天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天风儿轻,夏天百花开,秋天菊花雅,冬天梅花香,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让我们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寻找,去发现,好吗?
篇十三:《秋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体现“情趣”教学的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具有多元智能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设计特色:
充满激情地读,思维敏捷地说,形象生动地画,动之以情地演,将思维训练、语言发展、情感熏陶交融在一起,相互促进、整体提高。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乐学新知
1、做猜季节的游戏。多媒体课件展现春、冬、夏不同季节的景色,在猜每个季节时,不是将季节的画面直接出现,而是让代表季节特征的景物逐步累加,使季节特点逐渐明朗,最终呈现出特征明晰的季节画面。
(各季节景象的逐步清晰,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同季节画面的展现,将学生对大自然的记忆唤醒。)
2、为秋季设计画面。帮助老师给还未完成的秋景图出谋划策。
(还未绘制的秋景图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感受到的秋天描绘出来,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的联系,为下面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做好铺垫)
3、揭示课题。点拨学生也可以从文章中获取秋天的信息。
二、培养情趣,主动参与
(一)导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书,用自己最拿手的办法认字。(可采用查字典、请教别人、借助拼音识字、上下文猜字等方法)
2、做“帮字妈妈找宝宝”的识字游戏。
躲在每个课桌纸袋子里的是调皮的字宝宝,字妈妈正在焦急地找寻他们,随着字妈妈呼唤宝宝的名字,请热心的小朋友能够又准又快地帮忙找到字宝宝。如:字妈妈问:“飘落的飘在哪里?”,学生边举起找到的卡片边说:“飘落的飘在这里”。此游戏可分以下步骤完成:
(1)学生先自己认识一下字宝宝。
(2)教师扮演字妈妈,同位两人合作找字宝宝。
(3)请一位同学扮演字妈妈,其余同学找字宝宝。
(4)同位两人一人扮演字妈妈,一人找字宝宝。
(此识字游戏目的在于通过调动学生眼、耳、手、嘴多种感官,增强识字效率,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准字音,初识字型。)
3、分段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4、默读文章,思考:文章介绍了哪些秋天的景色?
5、将学生找到的秋天景色一一画到黑板上。又高又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稻田、高大的梧桐树、飘落的黄叶、叶下嬉戏的小鱼、叶上奔跑的蚂蚁、南飞的燕子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秋景图。教师在板画时可留下几处伏笔――让池塘里的小鱼不要藏在落叶底下;仅一两片黄叶由树上飘落下来。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绘画这一方式,将文章对秋天描写的景物汇集起来,以图释文,给学生构成较为完整的印象。)
(二)情趣交融,诵中品悟
1、划出自己喜欢景色的句子。
2、把句子读给朋友听,和朋友共同分享。
3、把句子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分享。
(依据学生交流句子的顺序,决定下面品悟句子的顺序,以学定教。)
4、品悟“黄叶落到水里”的句子:
(1)随学生的朗读,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有的落在水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2)组织学生表演。
导语:我们来做池塘里这群快活的小鱼吧!鱼儿们,让我们快乐地游起来啊!(在“小鱼”们游动时,教师出示一片桌面大的梧桐树叶教具,)咦,一大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了,哪条小鱼藏起来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啊!
教师应让这片宽大的“梧桐树叶”在“池塘”里漂动起来,让每条“小鱼”都有藏起来的体验。
(3)让“小鱼”们说说自己藏起来时的心情。
(4)再读句子,让“小鱼”们读出自己当时的心情。随学生的朗读课件句子中的“藏”字被一片飘下的落叶挡住了,“藏”字真的藏起来了。而“伞”字则变成了一把形象、直观的小花伞。
(通过入情入境地表演,使学生们体味到小鱼藏在落叶底下嬉戏的乐趣,通过句子中文字的形象变化,让学生们品味到枯燥的语言文字中也同样蕴含着情趣。学生在亲身的体验、惊喜的发现中真切感受到了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再通过朗读将自己内化的情感表达出来,便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5、品悟“黄叶落到岸边”的句子
(1)随学生的朗读,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
(2)组织学生参加蚂蚁运动会。
导语:小蚂蚁要开运动会!我们可要去瞧一瞧!(出示小蚂蚁身穿运动服在运动场般的落叶上准备赛跑的课件)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为他们加油吧!运动员各就位,预备,开始!(场上的蚂蚁运动员争相跑了起来)
教师和学生成为蚂蚁运动员的啦啦队,为他们呐喊助威。
(3)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的可能感受到运动场上的欢乐氛围,有的可能回想起自己在运动场上的奋力拼搏,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的体验表达出来。
(4)完整地感悟描写秋天“落叶”的段落
a、朗读写“落叶”的段落
b、寻找文中描写与板画中不相符的地方。主要落实学生对“一片片”与“藏”的理解。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通过查找图与文不相符之处的巧妙方式,检验学生的读书效果,进行低年级的词句训练。综观一个“藏”字的理解,学生在“读”、“说”、“画”、“演”多种手段的灵活运用中,体验了情趣、培养了语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6、品悟写“燕子”的段落
(1)小组合作朗读,研究能把当时情景读出来的方式。
(2)各小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体会到同学合作“分角色读、表演读”是朗读的好方法。
7、品悟写“蓝天、稻田”的段落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的景色。
(3)学生配乐朗读,教师闭眼欣赏。
教师向学生提出听了朗读后,也要仿佛看到美景的要求,即:天空要特别高特别蓝,天上的白云可以飘起来,成熟的稻子能发出金灿灿的光亮。学生朗读时,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领悟到“边朗读边想象”也是朗读的好方法。
三、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导语:多美的秋天啊!高高的蓝天,金灿灿的稻田,飘落的黄叶,还有可爱的小动物们。(板书:蓝天、稻田、落叶、燕子)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把秋天的美记在心里。
2、出示带有文字的动画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朗读全文。
3、出示未带文字的动画课件,学生跟随课件分段背诵课文。
4、出示未带文字的动画课件,学生跟随课件背诵全文。
(按照文章叙述顺序移动画面的动画课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分层的背诵指导,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已将文章记在心中。)
四、引导拓展,情趣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书中、从文章中又得到这么多关于秋的消息。现在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秋姑娘等着我们和她交朋友呢!下课后,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中、走到书中去找寻她,谁对她了解的多,谁就是她最好的朋友!
评点:
洛克曾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斯言虽善,但游戏进入教学还得在设计上下功夫。本案从“猜季节”的游戏入手,到“画秋季”找“字宝宝”,直到“小鱼嬉水”“参加蚂蚁运动会”等等,较好地体现了以游戏提高认识能力的作用。给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正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生命体验。
篇十四:《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正值秋的季节,你能谈谈你的眼里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生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何其芳的《秋天》。
二、范读课文,注意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共描写了几种景物?
2、思考这几种景物组成了几幅画面?
3、通过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明确答案:
1、诗中写了露珠、伐木声、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瓜果、江面、冷雾、网、乌桕叶、桨、草野、蟋蟀、溪水、牛、牧羊女。
2、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抒发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略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1、(提前画好三幅图画)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教学、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答案参考)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四:延伸拓展:
我们学习了优美的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下面就该我们描绘我们自己的秋天了。以“秋天”为题写一段描景抒情的文字。(最好以诗的形式来写)
五:作业:摘抄以秋为内容的文字,并做点评。
六: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栖息)
秋天霜晨归渔图(游戏)
少女思恋图(梦寐)
篇十五:《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儿童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儿童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
2、初步掌握秋天的自然常识,引发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兴趣,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提升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用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进行探究教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秋天的美,热爱大自然,关注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秋天,搜集一些和秋天有关的资料:树叶、诗歌等。
2、课件,资料袋等。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观察秋天景物的变化,这样,对于学生上课的介绍才能正确引导观察,有生活实际经验,使学生感悟到秋天是农作物成长、成熟的季节。]
教学过程:
一、猜谜入秋,发现美
1、 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猜谜语,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天气凉,树叶黄,大地穿上金衣裳”打一季节。
2、 导入:老师这有秋天的录象(放录象)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幅北方金秋宜人的风景图展现在眼前。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3、 秋天到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落叶的金秋时节,共赏秋天的美!
(板书:5、秋天)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只讲儿童身边的生活。课上,不仅引导学生介绍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课件欣赏了其他地区的美丽秋景,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童心识秋,感受美
(一)了解秋天的特征
1、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大自然里许多植物的颜色悄悄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北方,看到树叶变黄了,就知道秋天来了。那么你还知道秋天有什么变化呢?
2、 学生以“我眼中的秋天”为题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3、 (播放课件)(片片树叶徐徐下落,出现几行小字:“翻开日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便是秋分,从此雨水减少,气温开始下降,凉风习习,秋高气爽,秋天向我们走来了……)
(出示秋天人和动物变化的课件)在这金色的秋天里,当你在校园里嬉戏,在小区里散步,在道路两旁行走,到郊外秋游,你和图中的小朋友是否有同样的发现?
(1)青蛙躲到哪里了?
(2)人们穿上厚衣服了。
(3)好久没看到燕子了。
4、你还有哪些发现?比如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二)将“我眼中的秋天”整理后做成采集卡
师:请你把自己在秋天里的各种发现记录下来,根据个人的积累情况,按发现的时间、地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了解秋天一些花草树木和动物、人类的变化,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概括能力,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校内外结合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富有开放性。]
(三)创设情境,感受秋天的美
想不想看看秋天什么样啊?
(播放秋天课件《落叶》)体会秋天人们带来的遐想和无限情趣。
(画外音)秋风刮来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枯黄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坐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小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秋风伯伯来信了,催我们快回南方去。”
[设计意图:借助媒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上,我不仅引导学生介绍了自己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幻灯片欣赏了其他地区优美的秋景,并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音乐,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童声诵秋,欣赏美
1、师: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不少,老师带来一首儿歌,作为你们的奖励(出示儿歌:秋天到,天气凉,菊花开放橘飘香,树叶落,草变黄,片片红叶染山冈。)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秋天真美啊!股金中外有很多人赞美过秋天,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夸秋天
可以帖图片,可以说成语,可以读古诗。
3、小结:听了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赞美,秋姑娘可开心了。她为大家准备了美味可口的果实(出果实)看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会得到礼物
摸摸猜猜,猜对了送果实。
[设计意图:体现和语俗的结合,丰富学生的语言,强化了知识。]
四、巧手描绘,创造美
下面我们就来个秋天的作品展示会,来表达对秋姑娘的谢意。
1、小朋友,你们准备制作什么作品呢?
学生自由发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学生可以画,可以写,可以唱,可以跳,可以捏,可以拼,可以拍,只要学生说到的恰当的方式,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师适时引导,今天在我们的教室里,可以做什么呢?
让学生选择能够现场完成的方式,比如画画,做树叶贴画能来完成。
2、展示教学成果
同学们的作品真是丰富多彩,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学生到前面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边学边做是品德与生活课所积极倡导的,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和体会秋天美景和秋天的特点的基础上,他们是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这一环节恰好创设了这样一个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五、课后延伸,延续美
小朋友,秋天是美丽的,我们不仅要去发现美、欣赏美,更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课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爱秋行动,让秋天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时间可以在学校其他教学或者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的延伸。布置课后的继续发现收集和积累作业,就是把品德与生活课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实践和想象能力,从而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篇十六:秋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天》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课文是一篇儿童诗,它也具有儿童诗特有的艺术特点。浓郁的儿童情趣,鲜明的形象性,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
课题秋天具有象征色彩——丰收、喜庆、舒适、愉快。诗的第一部分中“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为这种色彩定下了基调。
诗人在第二部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秋天田野中的丰收与美景图。作者选取的是秋天田野中最有代表性的物象,如向日葵、苹果、葡萄、玉米、高梁。文字叙述,多运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把秋天的物象拟人化了。学生读起来充满童真、童趣,充满无尽的遐想。由于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喜庆、舒适,体验到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所以在诗的最后一部分(又回到整体),诗人发出感慨要享受秋天明丽的阳光,珍藏秋天,秋天的笑容、秋的喜庆,会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里,伴随孩子走过一生。
整首诗叙述自然,由走在秋天起兴,再写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进行储兴,最后到享受秋天,对秋天喜爱意犹未尽。本诗层次清晰、节奏明快,寓简单的文字于丰富可感的画面中。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简要概括诗歌《秋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按“引秋——读秋——品秋——诵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放在“品秋”环节;在“诵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题材,品读相关语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读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视频、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学法: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看完后,请谈谈你的感受?”(播放秋天的视频)(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美景,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来直观的感受秋天,进而喜欢秋天,热爱秋天,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齐读两遍课题后自主质疑。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写到了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顺学而导,解疑与感悟相结合,展开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自不待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学生带着要求读文(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读生字词,齐读。
一类字:
guìpíng páo jiǔ shū
桂子苹果紫袍美酒梳子
fán nǎo cháng róu
烦恼羊肠小路柔韧
二类字:
Suìchán biāo ǎo pútáo yīng rèn
稻穗儿蝉肥膘红袄葡萄红缨柔韧
②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3、请同学们带着“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三个问题再去朗读诗歌,边读边勾画出满意的答案,比一比谁的收货多?
【设计意图:根据大刚的教学要求,让中年级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提高读书的效率,加快速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懂课文是最为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考察古今中外,这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自探成果
(1)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2)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3)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的乐趣。】
2、师:作者写到的这些景物,老师也把它们请到了课堂上,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秋天的景物图片,配乐《秋日私语》)
【设计意图: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秋天实物的画面,配乐《秋日私语》,让学生用视觉与听觉同时感受回忆秋天,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直观,贴近课堂。】
3、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找到段落中的关键词,体会好词在文章中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我们下节课上交流。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交流评价。
2、熟读诗歌。
3、写出几个描写秋天的成语。
【板书设计】
田野里玉米稻穗……
4、秋天小路旁野菊花……
果园里苹果葡萄……
篇十七: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表述能力、发散思维。(过程与方法)1.课前:使学生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剪报、上网、翻阅图书画册、明信片、广告宣传品等;查找资料或跟家长学会一句描写秋天的诗文、句子或词语。2.课中: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对秋天的观察、图片资料,体验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颜色,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天。3.课后:用彩色笔描绘秋天;做秋天的游戏。(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会赞美大自然。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颜色。教学难点:感知、描述秋天的季节特征。课前准备:教师:1.搜集秋天的图片制作课件;2.将学生查找的电子版图片制作成课件;3.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佳句、歌曲等,制作课件。4.写秋天的赞美诗。5.绘制学生填涂用的图案并复印。学生:1.观察秋天:校园里、小区里、街道上、公园里,秋天植物的变化;关注秋天的天气预报;对比秋天和夏天温度的不同;人们衣着的变化,什么时候感觉凉了?2.填写调查表。3.查找资料:秋天的图片;描写秋天、赞美秋天的诗句等,每人学会一句赞美秋天的诗句,或者一句话。4.捡树叶。5.带水彩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后反思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板书:秋天
2.你怎么知道秋天已经来了?
秋天
3.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课前的观察和自己的体验,抓住秋天的特点。
(二)秋天的变化
1.过渡语:我知道,你们不仅看了,还记下了呢!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看看秋天还有哪些特点?数一数,看看你们发现了多少个秋天的特点?
4.不一样的还有什么?请补充。
5.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记录得也很详细。秋天到了,天空好像更高了,天更蓝了;白天越来越短了,温度越来越低了,衣服越穿越多了;菊花竞相开放;树叶慢慢变黄了、变红了,飘落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堆满仓,果实沉甸甸;大雁去南方了…
2.小组交流。
3.组长或代表汇报。
补充回答
将课前的调查报告在课上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互相学习,集思广益,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
(三)秋天的颜色
1.学生资料交流:
(1)问: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谁愿意把你找来的图片给大家看看?
2.观看老师查到的资料:
过渡语:刚才那些图片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秋色,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在我们国家的其他地方,秋天是什么样子的?除了树叶美,还有什么美?请同学们欣赏老师的课件。
3.看过这么多秋天的图片,你觉得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请你用手中的画笔来告诉我好吗?每个小组都有几个图案,请你挑选一个涂上秋天的颜色。
教师巡视
4.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说说你们认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5.谁能用一句话说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2)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
带着问题,欣赏老师提供的秋天图片。
分小组涂色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按组号顺序说。请1-2个小组发言。
秋天是五彩斑斓的。
将学生查到的图片资料贴在黑板上,秋天的颜色一目了然。
体验秋天的颜色
带着感受,用语言描述秋天的颜色。
(四)赞美秋天
1.过渡语:秋天太美了!你能不能用学过的课文、句子、古诗文,或者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秋天?
3.你们说得真好!彭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我也想和你们一起赞美秋天!朗诵自己编写的小诗:
秋的赞美诗
彭松梅
是谁把小草染黄,
是谁让树叶变红,
是谁让枝条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
是谁让农民伯伯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秋天,
是甘甜的美酒,
是壮丽的诗,
是动人的歌,
更像是五彩斑斓的图画。
让我们赞美秋天,
赞美它的奇光异彩,
赞美它的绚丽多姿,
赞美它的硕果累累!
2.学生发言:朗读、背诵等形式。
(五)全课小结
1.提问: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你会用哪个词?将学生说得比较恰当的词写在黑板标题的位置。好,老师就用你们说的词来给今天的课起个名字。
美丽的秋天,行吗?
自由发言
发散思维训练
(六)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在一起谈论秋天,感受秋天,赞美秋天;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画秋天,做秋天的游戏。
三段式教学模式
机动环节(一)
秋天,大自然有很多小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究。比如:小虫子去哪了?树叶为什么变黄了、变红了?等等……同学们可以在课下去调查,看谁能找到^答~`案?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的问题,并通过查资料,向大人询问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动环节(二)
彭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东西,打算送给你们。先请你们来猜猜我带来的是什么?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小的、扁圆形、表皮桔黄4534535aaa色、里面一瓣一瓣的、吃的时候要剥皮、味道酸甜……
猜对了,彭老师把秋天的果实送给你们,请你们下课以后洗干净手品尝。
学生猜
为后面品尝秋天的果实的教学打下伏笔。
篇十八:秋天 教学设计
秋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秋天的美。
2.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秋天的美。
难点:在感受秋天的美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秋天》。上节课我们整体疏通了课文,认读、书写了生字新词,现在老师先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出示考题:课文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朗读)
[设计意图]利用典型练习题来检测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和复习情况,便于学生复习旧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学习中。
二、课文学习
(一)理解课文,指导朗读,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点三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的3自然段。
教师提问: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那么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呢?(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指导学生理解第一自然段句子: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来抓住秋天的特点:天气—凉了,树叶—黄了、落了以及落的姿态,大雁—往南飞。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凉”。
教师指导学生对文中叠词“一片片”进行词语拓展训练。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句子: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来抓住秋天天空的特点:天空—蓝、高。
教师指导学生对文中词语“那么……那么……”进行说话拓展训练。
2.指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句子: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大雁往南飞的特征来体会秋天季节的特点。可顺便介绍一下物候的知识。教师指导学生用文中词语“一会儿……一会儿……”进行说话拓展训练。指导学生在朗读这个句子时,语速要快。因为“一会儿……一会儿……”在很短的时间里做不同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语速要快点。
(三)课外拓展,思维延伸
教师提问: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除了课文里说的,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秋天到
八月秋天到,天转凉,风变爽,蟋蟀把歌唱。
九月秋收忙,鱼虾肥,瓜果香,田野翻金浪。
十月寒霜降,枫叶红,菊花黄,大雁排成行。
[设计意图]在解析文本、朗读指导、读写结合等环节中,充分运用图文、视频、讨论交流的策略,使学生积极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巩固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一片片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四、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学习,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观察并初步体会秋天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
1.观察秋天,感受秋天,把你眼中的秋天画出来,分享给家人和同学。
2.搜集有关秋天的诗歌。
[板书设计]
秋天
秋之美 秋之果
篇十九:秋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天》这篇课文抓住了秋天的特征,秋天来了,天气转凉,树叶黄了、落了,大雁南飞了,体现了秋天景色的美好,使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互动、探究、拓展学习为基本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让课堂充满创造力为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了”“子”“人”“大”4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并热爱秋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生字。了解秋天的特点,认识秋天的美丽。
难点:
注意“一”的不同读法,感受大染的美丽和可爱。
教学准备:有关于秋天的视频,图片。
课型:精讲课
教学方法:游戏、讲授、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秋天趣味认识“秋”)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出示学习要求(通过闯关学习完成内容):听范读课文,注意读对字音,感受秋天的景色。认识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第一关)。认识新部首(第二关)。区别同音、形近字(第三关)。游戏猜字。
3.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把认识的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去,点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认识、标注自然段。
(1)说说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中写了秋天的那些景色,她们都有什么特点
板书:天气树叶大雁
凉黄、落南飞
情景朗读
(1)指导学生边想象情景边读课文。
(3)比一比谁读的美。
(4)配乐朗读,感受秋天之美。
4.作业
正确、规范书写4个生字。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请同学们课后留心观察外面的秋色,给家人或同学讲讲秋天有什么变化。
5.板书:
天气树叶大雁
凉黄、落南飞
六、教学反思:
本科的教学设计,需要阅读课文,认真揣摩着3个自然段所要表现的内容,通过教学的设计,落实低年级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阅读学习能力的训练。教学步骤的设计需要边解读边站在孩子的视角思索:孩子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一年级孩子年纪小,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可通过游戏等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积极参与的课堂的能力,使师生间有良好的互动。
篇二十: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丰富的季节,小学生认识秋天,往往都是从色彩变化开始的。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色彩的作用,观察自然界的色彩,学会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事物。
教学重点:
欣赏表现秋天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他们之间在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用自己的方法,用绘画的手段表现秋天。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1. 看《晒粮》.
教师提问:我们先不看内容,先看画面的颜色,谁能最先说出,这个画面上画里这么多色彩,可能是描绘什么季节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秋天。
教师提问:说一说画面上都有什么颜色,你觉得秋天的色彩有什么特点,什么颜色最多?
2. 看一些风景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图片中有秋天,也有别的季节,谁能把其中的秋天挑出来。
学生挑出秋天,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看大师所画的秋天
看大师所画的一些秋天的景色,看大师是用什么方法画的。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4. 秋天主要是要画出秋天独特的色彩,那么在内容上,秋天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成熟了,挂满了枝头,粮食成熟了,田野里一片繁忙,植物叶子开始落了下来,地下一片金黄。
5. 教师板演:秋天的几种植物
这些植物都可以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些植物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画法呢?
学生讨论,回答,并上台作画。
6.作业要求:创作一幅表现秋天的画面,要求在色彩和内容上符合秋天的特点,
并画出自己的感受。
7. 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篇二十一: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大自然环境资源,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与变化,进行秋天的感受和欣赏。
2、学习利用落叶拼贴,进行美的再创作。
3、了解秋天的文化,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美好感受;学会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各种落叶拼贴一幅画,掌握落叶贴画的拼贴和制作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拼摆落叶,使落叶贴画更加美观,更富有创意,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能力。
学具准备:色彩缤纷的各种树叶、双面胶、彩色笔、剪刀、卡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一年四个季节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2、师:是的,秋天给我们的印象是丰富多彩的,它绚丽多姿、色彩斑斓,不仅有美好动听的声音,还有五色缤纷的颜色,更有着成熟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去领略秋天的魅力!(课件展示秋景图片)。
3、师:欣赏了美丽的秋,谁来说说你对秋天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4、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板书:留住秋天
二、欣赏范画,指导方法。
1、师:怎样才能将秋天留住,在这节美术课堂中,你有什么方法吗?(生谈自己的方法)
2、我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同学们,想不想和我一样留住秋天?(展示课件:落叶粘贴作品)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讲解落叶贴画《树枝上的小鸟》是选用了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落叶搭配制作而成。
4、讲解树叶粘画方法。
a、构思 b、拼贴、修剪 c、粘贴 d、调整修改
5、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各种各样的落叶贴画,说出每幅落叶贴画的创新之处和特点。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落叶贴画表现技巧。
三、动手拼贴,创造美。(播放音乐)
学习了制作的过程之后,我看到有的孩子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创作了吧?
不过,在动手之前,智慧老人也想出来给大家打打招呼:
(课件展示)
1、拼一拼、摆一摆、多试几次,找到最满意的画面。
2、要注意树叶颜色的搭配。对树叶的形状可作大小部分的修剪,但不能太多。
记住智慧老人的话了吗?现在开始创作吧。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四、成果展示,鉴赏美。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本组的作品,进行介绍。
2、学生进行点评,指出优点,缺点。
3、教师总结点评。
五、课堂小结,秋景升华。
1、从本课的学习中,你有何收获,谈一谈。
2、同学们,寒风凛凛的冬天就要来临了,五彩缤纷的秋景渐渐退出大自然的舞台,但我们已不再遗憾,因为我们用双手留住了美丽、留住了秋天,让我们共同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美丽的家乡。(课件)
板书设计:
留住秋天
粘画方法
a、构思 b、拼贴、修剪 c、粘贴 d、调整修改
篇二十二: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秋天》以秋天的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绘出秋天的特征。课文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读文、生活体验和观察图片等方式感受秋天的美丽。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 识字、写字板块
(1)识字
字音方面:重点是借助拼音读准“一”的不同读音。可以通过观察发现“一”字有三种不同读音,借助拼音读准词语。
读准轻声。通过观察发现词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轻声,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来读准音。
字形方面:
独体字的字形识记:
“飞”可以利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识记。
“片、个”都是量词,可以通过说一说“一片( )、一个( )”。
“了、大”可以对比“子、人”来识记。
“气”可以采用组词的方法识记。
合体字字形识记:
“秋”可以联系枫叶、禾苗图片形象记忆。
“树、叶、会”可以在学会新偏旁的基础上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字义:重点是理解“树”和“木”有关,根据偏旁表义的特点初步了解偏旁和字义的关系。
认识新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了解木字做偏旁时,四笔捺变点。
(2)写字
本课4个生字,在巩固撇、捺写法的基础上重点写好横撇。“了”和“子”、“人”和“大”有一定联系,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加以区别。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
2. 阅读理解板块
(1)表达特点分析
①文本特点分析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了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图片和生活经验感受秋天的美丽。
②语言特点分析
课文语言生动,朗朗上口,适合低年级孩子朗读。文中用到两个“那么”着力刻画出天高云淡的秋景,可以通过看插图和联系生活实际来感受秋天的美景。在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节奏和韵味。
③课后习题分析
◆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变调带来的音韵美。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文的内容理解、生活体验、再现图片、抓关键词等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要求是: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数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自然段是文章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它有明显的标志:每个自然段的前面空两个空格。根据这个特点,可以通过本课课文和拼音单元所学的儿歌做对比观察不同,然后再数本课有多少个自然段。
3. 积累、表达板块
(1)积累部分
文中“片、个”都是量词,可以归类积累“一片( )、一个( )”。
(2)表达部分
拓展表达练习:结合插图和生活观察说说“秋天来了,什么怎么了”训练学生模仿课文语言说句子。
4. 综合学习板块
通过亲子阅读《秋天的童话》进一步了解秋天。
二、单元整体架构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展现评价)
五、资源链接
1. 北燕南飞的小知识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初读课文,正音识字
1. 结合课题识字。
(1)出示三张图片(课件):黄叶飘零、大雁南飞、稻谷丰收。看到这些能让你想到哪个季节?(预设:秋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秋天有关的课文。板书:秋天
(2)齐读课题,结合字形特点识记“秋”。(课件出示图片:绿色的禾苗和;火红的枫叶和火字)结合图片描述秋天到了,田里的禾苗成熟了,热情的枫叶红似火,你们瞧“禾”遇上了“火”就变成了“秋”(课件演示禾字和火字慢慢靠近组成秋字)。试着给秋找朋友,组词。(预设:秋天、秋风)
(3)联系生活:秋天到了,你身边的哪些景物发生了变化?让我们一同走进书中的秋天。
2. 读文正音。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正音。
(3)指名读正音。
3. 集中识字。
出示带拼音词语(课件)小老师带读。
秋(qiū)天 天气(qì) 树(shù)叶(yè ) 一片(piàn)片 大(dà)雁 往南飞(fēi)
4. 重点正音,读准“一”的不同读音和轻声。
(1)出示词语(课件):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我发现都有“一”字但读音不一样)借助拼音 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排成个“一”(yī)字
(2)出示词语(课件):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指名读,齐读。
一个(�括ǎ� 一人 一只(zhī) 第(dì ) 一
(3)出示轻声词语(课件):范读、指名读。
凉了(le) 黄了(le) 来了(le) 叶子(zi)
(4)出示句子(课件):长句子注意读出停顿,先原句呈现,再加节奏线呈现。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天气�M凉了,树叶�M黄了,一片片叶子�M从树上�M落下来。
一群大雁�M往南飞,一会儿�M排成个“人”字,一会儿�M排成个“一”字。
过渡:看来生字宝宝难不住你们,现在还有个更难的任务,谁愿意来挑战。
【设计意图】
能够读准字音尤其是“一”的不同读音和轻声,落实课程标准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师的范读能够起到点拨的作用,小老师的带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区分段落,随文识字
1.认识自然段。
出示拼音单元学过的儿歌和本课课文(课件)对比发现什么?(预设:发现两首小儿歌前面都是对齐的,课文中的不是。)
一篇课文中,每段话的前面空两格就叫一个自然段。数一数,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标序号①②③。展评,纠错。
过渡:今天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能够读准字音,还认识了自然段,现在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2.随文识字,渗透识字方法。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出示第一自然段(课件),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②出示“气”(课件)。“气”是生字,谁能给它找朋友,组词?(预设:天气、气球)老师也给它找了几个朋友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生气、空气、力气(课件)。
③出示“树”(课件)。“树”是生字而且“树”字中还有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偏旁,一起来认识一下它。 出示“木”和“木字旁”(课件)。这是“木”字,这是木做偏旁的样子,你发现什么?(预设:我发现木做偏旁变瘦了,而且捺变成了点。)出示词语和图片柳树、桃树、杨树(课件)。你又发现什么?(预设:我发现这些字都有木字旁,这些都是树。)那你猜一猜,木字旁的字和什么有关呢?(预设:与树有关。)是呀,木字旁的多与树木有关。
④出示“叶”(课件):这个字里有你以前学过的字吗?(预设:有口和十。)(课件动画演示“口”和“十”两个字慢慢靠近组合成了“叶”)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口”+“十”就是“叶”字。学习新偏旁:口字旁。
⑤出示“片”的甲骨文
(课件),猜猜它是谁?(预设:是片字。)在古代“片”指被劈开的木片。出示“一片叶子”及一片叶子图和“一片片叶子”及一片片叶子图(课件),比较不同,体会“一片片”表示叶子很多。还能说?(预设:一片雪花)
⑥齐读第一自然段,巩固生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出示第二自然段(课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②出示“飞”字理图(课件),猜猜这是什么字?(预设:飞)
③出示“会”(课件)。这个字由我们熟悉的两个字组成。学习新偏旁:人字头。
④我们将“会”字的云去掉加一竖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个”字。出示“个”(课件),你能这样说吗?(课件出示一个( )和苹果图)(预设:一个苹果)你还能这样再说说吗?(预设:一个桃、一个梨)
⑤齐读第二自然段。
3.识字检测,落实评价。
(1)巩固识字活动:小小树叶带回家。
出示写好词语的树叶卡片,读对了,就可以把树叶带回家。
(2)伙伴互相检测。
同桌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测,全部正确的在蓝线格旁画一个笑脸。
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那现在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你还认识他们吗?
4.整体朗读,巩固生字。
通过随文识字及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课标中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在语境识字的过程中渗透不同的识字方法,加强字形、字义与字音之间的联系,既识字又学文。
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认识横撇。
2.学写“了、子”。
(1)通过观察,比较异同。(课件出示 “了”和“子”)(预设:他们都有弯钩和新笔画横撇,“子”比“了”多一横。)
(2)小老师讲解:(从整体观察字形、笔顺笔画和占格三方面讲解。)
“了”的弯勾压在竖中线。
“子”的弯勾压在竖中线,横从横中线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描红、临写。
(5)评价反馈(从正确、端正、整洁三方面评价),再练写一个字。
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落实课程标准中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老师的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复检字词,整体回顾
1.闪视词语:天气 树叶 一片片 大雁 往南飞 一会 一个(课件)
2.出示生字:树 叶 会(课件)指名读。这三个字里藏着昨天咱们认识的三个新偏旁,分别是什么?(预设: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
3.我们把这些词语宝宝送回课文中,小声读读课文,边读边回忆课文写了秋天来了,什么发生了变化?在课文中圈出来。
(预设:天气、树叶、天空、大雁)谁能把这些词语贴到对应的自然段的位置吗?
走进课文,了解秋天的特征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天气和树叶的变化的?(预设:天气凉了,树叶黄了。)
(2)天气凉了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预设:不是特别热也不是特别冷,是比较舒服的感觉。)那天气凉了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预设:会穿长袖。)
(3)不仅我们会感觉到变化,就连小树也会感觉到不同而发生变化呢。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夏天的柳树和秋天的柳树图片)
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变化?(夏天柳树的叶子绿绿的,秋天柳树的叶子变黄了。)是呀,秋天来了,树叶黄了,这时候一阵秋风吹过,你看。(课件出示落叶纷飞的动图)
你能用书上的句子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预设: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指导朗读: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不是一片、两片,那是好多好多片叶子,谁再来读读?
(4)秋天来了,有的树叶会变成黄色,有的树叶还会变成红色,站在高处往下望。(课件出示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预设:我看到了树叶有的变黄,有的变红。)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预设:美丽、漂亮。)你喜欢这美丽的秋天吗?(预设:喜欢。)那你能试试带着这种喜欢的心情读读第一自然段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边听边思考,天空是什么样子,大雁又有什么变化呢?(预设:天空那么蓝,那么高;大雁往南飞。)
(2)出示第一句(课件),指名读。谁能试着给“那么”换个词语?(预设:非常、很。)你们想看一看那么高那么蓝的天空吗?出示图片(课件)。
那么高,那么蓝的天空是秋天独有的景象。你能试着通过朗读读出秋天那么高,那么蓝的特点吗?指名读。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3)大雁有什么变化呢?出示第二句(课件),齐读。谁知道为什么到了秋天大雁会往南飞吗?(预设:因为天气冷。)指名读,范读,指名读。试着读出雁群一会儿……一会儿的变化。
补充资料和图片:(课件)
大雁往南方飞是飞去过冬,南方属于热带气候,比北方暖,食物也会比北方充足所以大雁到了秋冬季节就会往南飞。在长途旅行中,雁群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和队形起到相互照顾的作用。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课文读到这里,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很美。)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预设: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很美。)那我们借助图片来一起读一读1、2自然段,试着读出你的感受。(课件)是呀,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多么美丽的秋天呀,让我们不禁感叹,老师引读啊!(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接读秋天来了!
啊!秋天来了!
两个感叹号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赞叹,谁再来读一读。
结合生活体验,模仿课文说一说
1.秋天不仅天气、树叶、天空和大雁会有变化,你还知道秋天来了,什么会有变化吗?(预设小草会变黄,苹果会成熟)那你能这样说一说吗?出示:秋天来了,。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
借助板书和图片背诵课文
1.看看课文变成这样子了,你还能读下来吗?(课件)
出示: 天气( ),树叶( ),一片片叶子( )。
天空那么( ),那么( )。一群大雁( ),一会儿( ),一会( )。
啊!( )!
2.我们看着图片来试着背一背。(课件)
3.老师要加大难度,看着板书来试着背一背。
观察图片和联系生活了解秋天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落实了人文目标和语文要素目标。
1.学写“人、大”
①通过观察,比较异同。(课件出示“人”和“大”)(预设:大比人多一横)
②小老师讲解:(从整体观察字形、笔顺笔画和占格三方面讲解)
“人”的撇要从竖中线起笔。
“大”的横在横中线上面一点点起笔,竖撇从竖中线起笔,捺在横中线下起笔。
③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④描红、临写。
⑤评价反馈(从正确、端正、整洁三方面评价),再练写一个。
综合学习
1.通过亲子阅读《秋天的童话》进一步了解秋天。
篇二十三:秋天教学设计
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赏析诗文,感悟生活,诗文积累,写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说秋、读秋、赏秋、议秋、写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玻片,学生做好以“秋”为主题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你了解或者是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自由畅谈)
2、单元回顾――用ABCC式的叠词填空:
朱自清领着我们走过了---------的“春天”,梁衡让我们体验到了--------的“夏感”,老舍也带着我们领略到了并非---------的“济南的冬天”的那一份温晴。
二、导入:
1、一年四季缺少了哪个季节的拼图?
2、用“秋是-------笔下的-------------”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古之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是什么样子的。
说起“秋”,大多古人不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愁思,就是满怀的愁怨。也难怪,“秋”之“心”不就是一个“愁”吗?何其芳借他笔下的《秋天》,又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也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愁思吗?
板书:秋天何其芳
三、探究:
(一)、拟定目标――初读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其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还记得我给你们说过吗?有所为才能有所为。回顾这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围绕自己的不足,你希望老师拟定哪些课时学习目标呢?
师生交流拟定:说读赏写议
(二)、感知诗意――读秋
1、本文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学生把相关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然后交流)
2、(出示小黑板)教师用文中之景拼凑成三幅图片,谁来说说你对这三幅的理解?
(分别对应文中的一、二、三节)
(农家丰收图)(晨霜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节的内容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4、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初秋――深秋――晚秋;早――晚;农家――渔家――牧民)
5、画笔所能勾画的相当有限,而诗的意境却是广阔的。教师简单的几笔又怎么能描绘出一个意蕴无穷的“秋”呢?你发现诗中写到的秋的哪些方面是图画中没有也无法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诗句)
(三)、赏秋――品味词句
1、你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
学生在诗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感情朗读,然后再加以品味。
例:伐木声飘出幽谷――“幽”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飘”化听觉为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谷的幽深。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的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了秋天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体现了少女对
2、哪些句子不理解?谁能帮助解决?
例:“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一句的比喻妙在何处?
(1)、用青鳊鱼来比喻乌桕叶的影子,形象生动;(2)、用乌桕叶的影子来比喻青鳊鱼,写出了渔民那份安适自由、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3、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清、静、香、甜、远、柔、闲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畅所欲言。能体会到何诗中的“秋”那种清柔香甜、如诗如画,人们生活安闲自得、自由自在、松弛娴静的特点即可。
(四)、议秋――感悟人生
1、比较阅读:何其芳的《秋天》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对秋的感悟,传达出了自己的情感。你更喜欢谁?
2、艺海拾贝:你还知道哪些写秋的好词、好句、好文?根据这些诗文谈谈你对这些诗文作者的评价。
3、老师赠语:老师这里推荐给你们一首写秋的诗歌,它可谓是对古人对秋的感悟的一个总结吧。你能从这首诗中猜到老师通过教学这首诗,对你们所寄予的希望吗?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引导学生用美的心情去看这个美的世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拓展:写秋――独抒性灵
打开你思维的闸门,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放飞在“秋”的世界里。采用优美的语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一首诗等)写你自己的秋天。
五、课时小结: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回顾本文)
篇二十四: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到秋天的美。
2、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会用“渐渐”说一句话。
教学难点:
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2课秋天,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
板书:秋天
二、 出示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为什么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画卷?
2、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三、 初读课文
想: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秋天的什么?
板书:天 树叶 菊花 果子 庄稼
四、 细学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指名读。
问: 这节有几句话?你知道?什么?
(二) 学习第二节,指名读。
1、 问: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你感觉怎样?
2、 板书:高 蓝。
3、 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节,各自轻声读
1、 秋天的树叶怎么样?有什么变化?
板书:红 黄 落“慢慢”“渐渐”各是什么意思?
2、 谁会用“渐渐”说一句完整的话?
归纳:第一句话得很具体“慢慢”“渐渐”发红“变黄”秋风一吹,就“用词到三正确准确、写出树叶的变化。
3、 读比喻句:
(1)问:把飘落的叶子在做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句子,也就是说把什么比做什么叶做比喻句。
(2)这样写写出了落叶的什么?
(3)落叶这样美我们应该怎样读?
(4)指导读句子 老师,指名读它们/像一中时蝴蝶/在空中/飞舞。
(四)、学习第4节,提名读
1、 菊花有什么变化?
2、 风一吹怎么样?
3、 这节主要写了什么?
(五)、学习第5节,指名读。
1、 这节主要写了什么?
2、各写了苹果,柿子的什么?
3、你是从哪些词里看出来的?
4、“笑”是写人的表情的,作者写苹果“笑红了脸”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出了人们的什么心情?
6、计“柿子”的句式?
问:这是什么句式?
把什么比做什么?
“一个个”说明什么?指满是什么意思?
7、指导朗读 范读 指名读
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头。
(六) 学习第6节,指名读。
1、 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2、 从什么地方看出庄稼熟了?
板书:稻子 玉米 豆子 金黄
3、 理解:一片金黄
过渡:秋天,天高气爽,树顺有红,有黄,菊花五颜六色。果子,庄稼都丰收了,所以说秋天是什么季节,什么画卷,我们一起读第7小节。
(七) 齐读第7小节。
1、问:为什么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为什么说秋天是美丽的画卷?
2、 指导学生观察插科。
小结:本课以天空,树叶、菊花、水果、庄稼在秋天的特点,描绘出一幅秋天的美景,使我们了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画卷。
(八)、指导朗读全文
1、 老师范读。
2、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课文的样子,练习读出自然段停顿。
篇二十五:秋天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名称
秋天
所需时间
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景,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
2.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听说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运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
【情境】
1、多媒体播放何其芳的《秋天》中三幅美丽的图画: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感受秋天的美景。
2、教师展示校园秋天的照片。(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任务】
1、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综合性学习,在广阔的天地中观察、收集“秋天”,着重强调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倾听、观察、捕捉、感悟秋天,并运用拼、剪、贴、画、朗诵、歌舞等方法整理“秋天”。
2、组织开展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活动,将生活、文字、能力与创新融为一体,体现综合性。
3、学习中要培养孩子的自信;交流时,要引导孩子有礼貌、态度大方,认真倾听、积极表演。并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过程】
【活动准备】
教师:1.与家长、任课教师及学校领导取得联系,让他们知晓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具体操作,保证孩子能充分地参与活动。
2.给学生交代安全注意等事项。
3.课件。
学生:学习之前,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安排,完成学习的前期工作,在野外采摘野花、树叶、小草等,收集有关秋天的词、句,勾画心中秋的景色,改编歌、舞表达自己对秋的喜爱之情。
步骤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寻找秋天
1、.师:孩子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它正等着我们去寻找呢!你们知道到哪儿去找秋天吗?(引导孩子讨论,自主选择,决定参观路线和计划,自由结合分组。这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2、孩子讨论后,决定到校外附近的田野去寻找。
3、学生寻找秋天
师:今天老师和孩子们先到田野里去寻找秋天,孩子们要仔细观察,你们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耳朵听,也可以用手摸,还可以采摘自己喜欢的花、草和漂亮的树叶。孩子们,一路上要团结合作,注意安全。看到孩子们那迫不及待的心情,老师非常高兴,我们一起来唱《溜溜歌》好吗?(好)
说明:师生在歌声中愉快地融进秋天的大自然中,学生有许多表现,也有许多发现。教师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并适当给予引导。
设计目的:这一活动目的在引导儿童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花、草、树、小动物,结合观察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征。
步骤二:组织自主活动,感悟秋天
一.诉秋:
1.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秋天。如:田野里、果园里、花园里、山坡上处处都有秋景,注意指导学生把语句说完整。
2.学生介绍自己找到的喜欢的秋天实物。如:野花、树叶、果实、小草、秋景图片等。
设计意图:这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也让孩子表达了对秋天的情感。
二.赏秋
成果展示:
1、采拼。用自己采摘的野花拼出一幅自己最欣赏的图形。(用简短的文字给图形取名。)
2、剪贴。将剪和贴结合,用采摘的树叶和小草,贴出表现秋天景色的图形(要有特点),也给其取名。
3、朗读。将课前收集的描绘秋天的诗歌、词句等予以朗读。
4、写话。写一段介绍秋天景象的话。
5、画秋景图。用彩色笔勾画美丽的秋天。
6、表演歌舞。小组可以将自己学过的曲子改编成赞美秋天的歌曲或者舞蹈,在小组展示。
设计目的:这一活动,意在给学生充分想象的自由,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孩子设计出自己的作品,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充分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过程”,还有“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音乐、美术、手工的沟通”。
班上交流,进一步体验创造的快乐。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互相学习,互相评议,互相交流和欣赏。老师相机点拨引导。
设计目的:此活动为培养孩子在探索与求知中的大胆和自信,让孩子体验创造的快乐。
篇二十六:秋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感情。
2、体会本诗优美的意境,品位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体会本诗优美的意境,品位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杜甫《登高》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牧《山行》中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也绘写出了秋天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体味动人的秋魄。(板书文题、作者)
二、预习交流
1、交流字词
2、交流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3、检查背诵。
三、精讲点拨
(一)朗读诗歌,感知情感美。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明确: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1)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2)由远及近。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教师小结:(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诵读诗歌,描绘意境美。
1、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
2、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篇二十七:秋天教学设计
1秋天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可爱,通过观察、想象、体会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充分的语言环境中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秋天到了
导入:老师这里有几张特别美丽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看过之后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板书课题:秋天到了。
(1)“秋”和“到”标拼音。(2)“了”读轻声。(3)齐读课题。活动2【讲授】秋天到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看拼音读课文,读准每一个音节。
2、看汉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两遍,把课后要求认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
3、藏在课文里的生字宝宝相信大家都认识了吧!现在它们一个个来到了屏幕上
4.生字宝宝和我们都结成了好朋友,把它们放回课文中相信你们会读得更流利。同学们看汉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读的同学做到正确、流利,听的同学听他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指导朗读。
1.课文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呢?出示第一自然段。
2.出示落叶动态图。
3.落叶飘落下来时又轻又慢,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轻点,慢点。试读、指名读。
四、第二自然段。
1.出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指导朗读。
2.(苹果图)苹果那么,那么。
3.指导读(一会儿)儿化音,
4.看大雁南飞视频。
5.指导朗读,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6.试着背一背,填空形式背。
篇二十八: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体会秋天的特点,赏析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积累词语,感受秋天的美丽。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找秋天,带自己找到的实物来上课。
2、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地妈妈有四个儿女,他们分别是春夏秋冬。每个孩子的到来总会给大地妈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瞧,现在秋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大地妈妈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二课《秋天》。
2、板书课题:秋天(课件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秋”字,你是怎样记住“秋”字呢?(秋天到了,禾苗枯黄得能用火一点就烧起来了,所以禾+火=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秋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然后面向全体学生指导。
3、学生反馈,教师依次板书:
第一个变化:小草黄了
第二个变化:树叶黄了
第三个变化:稻子 黄澄澄
第四个变化:棉花 洁白
第五个变化:高粱 红玛瑙
第六个变化:苹果 涨红了脸
第七个变化:石榴 咧开了嘴
第八个变化:葡萄 水灵灵
第九个变化:枣 红彤彤
第十个变化:粮食 堆成山
三、赏析美句,感悟秋情
1、看图理解比喻句。课件出示稻子图及句子: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句子比较:“黄澄澄”换成“黄色”,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黄澄澄不但写出了稻子金黄而鲜亮的样子,而且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学生朗读,感受句子的美。
课文中这种结构的词语还有哪些?
学生看书反馈。
(水灵灵、红彤彤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葡萄和枣的诱人,清香四溢。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学生朗读,老师指导。
你还能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吗?
学生反馈。
再看课件: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说稻子像金子呢?(比喻。 把稻子比作金子。它们相似的地方是:都是黄澄澄的)
这样写不仅写出了稻子成熟后田野里丰收的的景象,而且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课文中像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哪些?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
课件出示:①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把高粱比作红玛瑙。
②打谷场上,丰收的粮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把粮食堆比成小山。
你能仿写比喻句吗?
课件出示:苹果熟了,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2、看图理解拟人句。课件出示: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说是拟人呢?
棉花是没有嘴,没有脸的,不会笑,写棉花却用了“吐、笑”这两个描写人的动作的词语,赋予了棉花人的行为,把棉花当做人来写的,所以说这是拟人句。这样写,不仅写出了棉花丰收的景象,也从侧面表达了人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课文中这样的拟人句还有哪些?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
课件出示:①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高粱会点头、会说话,这是把高粱当作人来写)
②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
仿写拟人句。
课件出示:小鸟在树枝上唱歌。
花儿向我点头微笑。
3、读读这些美句,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课件汇总比喻句和拟人句让学生朗读。
小结:课文中运用了这么多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秋天的美人格化,动态化,具体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理解结构,提炼中心
1、文中写了秋天哪些地方的丰收景象呢?(板书:田野里、果园里、打谷场上、公路上)
2、课文第一段写秋天到了,小草和树叶的变化。老师板书:秋天到了。
第二段写了田野里的丰收景象。板书:田野里。
第三段写了果园里的丰收景象。板书:果园里
第四段写了其他地方的丰收景象。板书:其他地方,打谷场上,公路上。
3、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是中心句,什么是中心句呢?
课件出示: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它有时在文章的开头,有时是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又在文章的结尾。
它躲藏得这么隐秘,谁有本事把它找出来呢?找的时候,大家还要联系我们课文的题目一起去想,我们这篇课文到底写了秋天的什么呢?哪句话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呢?
学生反馈。
课件出示: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美丽的季节。(板书:丰收的季节 美丽的季节)
4、全班齐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因为秋天是丰收的、美丽的。
五、拓展延伸,升华中心
1、秋天已经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到了,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展示你们找到的秋天。(学生展示实物) 2、老师也找到了秋天,请大家欣赏。
课件播放秋天美景图。
六、作业
课件出示: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篇二十九:秋天教学设计
将班上同学的秋天图和《我爱秋天》的作文进行展示,请每一位同学欣赏图画和作文,评选出最佳秋天图画和最佳《我爱秋天》的作文,进行表彰鼓励,以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并将优秀的作文推荐到校外报刊杂志去争取发表。
(这一过程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观、绘画、写作中找到学与玩的结合点,让学生有学习写作的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
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
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
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
4、缺乏想象力。
5、题材千篇 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3、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我们还可以用导语激趣,创设情境激趣等等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指导学生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
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2、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
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4、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③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观察图文和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和看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和看中学写,读看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篇三十: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本次“习作”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2、 围绕“秋天的景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表达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注重训练学生理清思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留心观察、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想,特别注意用好平时积累的语言和有新意的词句。因此,在设计这节“习作”课的时候,我注重从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入手,在学生把握了“秋天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尽情地表达;并提醒学生用好平时积累的优美语句,愉快地写作文。
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从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切身感受出发,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写作意境,注重对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关注,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关注。
课前准备:
组织一次秋游或课外观察活动;准备好“秋天的景色”的多媒体课件或相关的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
一、 观察体会,感受秋天的特点。
1、 导入秋天。
(老师激趣谈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同学们,老师刚才朗诵的这句诗,大家知道写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思考回答。)
好!有的同学说是春天,有的同学说是秋天。有“好景”、又有“黄”、“绿”这些色彩,到底是什么季节呢?老师请大家注意,诗里写的是“橙黄橘绿”――水果成熟了!对,秋天。
看来我们还得逐字逐句地仔细观察和体会,才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古人说:“万美之中秋为最”。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说说《秋天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2、 感受秋天。
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同走进秋天,感受秋天。请看图片。(播放多媒体“秋天的景色”。)
从图片中大家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生答)
你能用两、三句完整的话,把你看到的最喜欢的的景物跟大家描绘一下吗?请大家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先把自己喜欢的景物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小组交流,指名答)
3、 把握秋天的特点
除了图片中反映的“秋天景物”之外,根据大家的观察,你自己觉得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秋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好!下面大家各抒已见,谈谈你平时见到的“秋天”的“模样”吧。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觉得秋天有哪些特点?
二、 激发想象,描绘心中的秋天。
1、(师)秋天像一首诗,秋天像一首歌,秋天像一幅画,秋天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同学们,你们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激发学生尽情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提示:
视觉上――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蓝蓝的天空,秋天是白白的云朵,秋天是金黄色的(树叶);秋天是火红色的(枫叶)...... 感觉上――秋天秋高气爽、气温不冷不热;秋天刮风下雨后会很凉;秋天人们会多穿些衣服;...... 概括地说――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从炎热走向寒冷的桥梁......
2、同学们,我们经历过很多个秋天了,秋天里,大家可能也参加过许多的活动吧。请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的一处秋天的景色。
老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可以是旅游景点、农田、山野、校园等等,老师要指导学生最好是说出自己亲身所见的秋天的景物。当然,学生如果说的是间接的见闻或加上合理的想像也要给予鼓励。)
3、启发学生用最贴切的语句来描述“秋天的景物”,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语言和词句。
大家平时都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平日里,你们都积累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呢?(如:一叶知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萧瑟、秋风扫落叶、北雁南飞。)
老师给大家背几节描写秋天的诗句吧:“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等。同学们一定也会背诵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吧!(点学生背诵有关的诗句,并作简短的点评。)
大家一定还读过很多描写秋天的文章,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篇作文《金灿灿的秋天》。(师读范文)
三、 精心构思,谱写秋天的弦律。
(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营造气氛。)
每个同学的心中,秋天也许都不相同。那么,你们就用心地去构思,重点描绘你感受最深的秋天的风景吧。在写作文的时候,先要安排好写作的顺序,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要详细地写;其次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你可以根据需要,把你平时积累的描写秋天的优美语句引用到你的作文中去,但注意要用得恰当、贴切,用好标点符号。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好这篇作文,写完后我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相欣赏吧!(学生写作文,老师个别辅导。)
篇三十一: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正值什么季节?(秋季)你能回忆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句吗?(枯藤老树昏鸦、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文人那里,秋天是忧伤的、哀怨的、令人顿生惆怅。可在劳动者的眼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喜庆的日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何其芳的《秋天》。
二、范读课文,注意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共描写了几种景物?
2、思考这几种景物组成了几幅画面?
3、通过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明确:
1、诗中写了露珠、伐木声、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瓜果、江面、冷雾、网、乌桕叶、桨、草野、蟋蟀、溪水、牛、牧羊女。
2、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抒发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1、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答案参考: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四、延伸拓展
我们学习了优美的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下面就该我们描绘我们自己的秋天了。
以“秋天”为题写一段描景抒情的文字。(最好以诗的形式来写)
五、作业
摘抄以秋为的文字,并做点评。
【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栖息)
秋天霜晨归渔图(游戏)
少女思恋图(梦寐)
篇三十二:《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知道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2 、能按一定顺序看懂图意。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知道秋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教学准备:
录音机、幻灯机、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夏天过去,秋天就来到了3 我们的身边。秋天到了,天气、动物、植物都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块儿去看一看。
学生齐读课题:秋天
二、讲授与讨论
看图
1 、出示幻灯,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告诉老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幅图是秋天的景象?
2 、指名按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秋天的景象。
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真聪明,作家叔叔也观察了这幅图,还把它写下来了。
2 、请看书,听录音。
3 、自己读一读课文。
学习课文
1 、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看图:谁能告诉老师,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 )有多高?有多蓝?能不能用另一个词把“那么”换一换?
(3 )指导读。
(4 )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过渡语:在高高的蓝天下,有什么呢?我们向远处望,看见了稻田。
2 、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1 )看图理解“一眼望不到边”
(2 )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把熟了的稻子比作金子呢?
(3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然后齐读。
指图过渡:现在我们往近处看,谁能说说近处的景物?(生甲:稻田旁边有池塘,池塘边上有棵梧桐树} 还有些什么?{ 生乙:地上有小蚂蚁和落叶,池塘中有小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咱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3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1} 想想春天的梧桐树是什么样的,秋天来了,梧桐树有什么变化。{ 树叶黄了,叶子落了}
{2} 梧桐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我们一齐读一读下面这句话:
a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b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3 )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4 )填空:当黄叶落下来后
( )把黄叶当作( )。
学生口头填空,先填课文中的,然后扩展,自由填。
(5 )教师导读最后两句。
过渡:小鱼把黄叶当作伞,蚂蚁把黄叶当作运动场,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呢?
4 、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1 )秋天来了,燕子有什么变化?
(2 )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
(3 )电报是什么?燕子为什么把黄叶当作电报呢?
(4 )指名朗读。
看图小结
秋天来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稻子熟了,黄灿灿的;梧桐树的叶子变黄了,开始一片一片地往下落;燕子也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在我们身边你也会发现许多事物在悄悄地变化。
六、作业
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秋天的变化。
【设计理念】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特色】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习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己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篇三十三:《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及突破措施
1、学习生字新词。
2、步认识秋天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观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描绘秋天景色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准备具有秋天特点的景物。如:树木花草、瓜果庄稼等。
板书设计
6 秋天
天空: 高 蓝
稻子: 熟 黄
梧桐叶: 黄 落
燕子: 飞到南方过冬
教 学 过 程(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板书课题:秋天。
二、观察图画,初步感知。
1、初看。学生自由地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2、细看。按顺序说出图画上的景色。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让学生自由地读,要求不加字、不丢字、不读断词,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细读。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图文对照,带着两个问题:(1)秋天是什么样的?(2)课文主要讲了秋天的什么景色?在小组内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相机比较课后两组句子。
3、熟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4、听录音,配乐朗读。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秋天景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生词。
二、识记生字、生词。
1、指导生字的书写。本课生字中有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要重点指导。“蓝、金、落、池、当”。
2、分析字形时要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蓝:笔画较多,上边是草字头,中间的左边是两竖,右边是半个“竹字头”,下边是“皿”落:上下结构,三点水在草字头的下边。游:左边和中间部分学生是熟悉的,右边是“卧人”下边一个“子”字。报:可用熟字“服”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3、写字教学。学生临写生字之前,教师要有重点地做些指导。然后让学生先观察田字格的范字,再动笔写。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
四、小测验。
A类:填空。
1、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 )。
2、小鱼藏在梧桐叶下,把它当作( )。
3、蚂蚁爬在梧桐叶下,把它当作( )。
B类:回答问题。
1、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秋天的稻田是什么样的?
3、稻田边的燕子在干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秋天的诗歌、实物,分别举办“金色的秋天”的诗歌朗诵会和物品展示会,进行交流、评比。
篇三十四:《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课文特点
《秋天》是著名作家何其芳写的。诗不长,仅三节。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语文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味诗歌意境美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难点突破方法:内联(已知的同类作品),外延(课后“研讨与练习”中他人的作品)然后,以此指导对个体的解读,强化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教会学生如何读诗,在读中如何感受语言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兴趣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讨论质疑法:在合作中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语文 教学的终级目标正如叶圣陶所言:不待老师讲解,学生自能读文;不老师评点,学生自能作文。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让学生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依据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多种感觉,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材料。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可以增强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A%.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引秋(2分钟)
1、图片展示,你看了有什么印象?
2、你是否记得写秋的名句?
3、那诗人笔下的秋是怎样的?
(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环节: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正音
(积累字词,丰富语言材料)
3、读“课前提示”,想一想,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读?
“深情絮语”说明节奏不宜强,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怀着对求的热爱赞美之情
(使学生朗读找到依据,明确诗歌的朗读要根据诗歌内容来确定)
4、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5、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 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品秋)
以第一节为例,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25分钟)
1、诗人在诗中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
露珠、镰刀、水果、冷雾、网、芦蓬、白霜、小桨、渔船 、草野、蟋蟀、溪水、牧羊女
2、为何选这些景物?
(写秋,就是要抓住有秋天特色的代表性事物来写,以此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
3、但只是罗列有代表性的事物,会有诗情吗?
(让学生明白意思没变,但我们的想象却没有了,更别说感受生动鲜明的画面了。“丁丁”:听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飘”:山谷很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饱食”拟人手法“栖息”:先品词意义;再悟,这里是秋天给农家带来了稻满仓,谷满地,一派丰收景象。这样,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了诗的意境美,达到教学目的。))
4、给这节诗加一个诗意的名字:农家丰收图
5、出示和第二、第三节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按第一接的方法小组品味二三节。
(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篇三十五:《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2、情感目标:了解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感受语言美,培养欣赏及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北大荒的的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课件:XXXXXXX的北大荒)
2、师:大家用了一些优美的词语来赞美北大荒,说的真好。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你们都是在赞美:啊!(师稍停顿)
生(心领神会)齐答: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课件出示)
3、师:北大荒的秋天多美呀。今天我们又来到了北大荒。先让我们再来熟悉一下昨天刚认识的新朋友。(出示生词,指名读)
4、师:同学们的交际能力真强,这么快就把新朋友变成了老朋友。昨天,我们来到北大荒都看到过哪些地方?
生:看到过天空 、 小河 、 原野 (老师板书)
二、新授。
1、师:这三个地方,景色各异,老师相信大家肯定有自己最喜爱的地方。好好地把描写这三个地方的文字认真读一读,再比较一下,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还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令你喜欢?
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来回地巡视倾听交流。
老师了解学生的选择: 喜爱天空、小河、原野的分别举手
师:大家各有所爱,一定都有自己的理由。就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说说你最喜欢的地方。
(一)美在天空。
1、出示句子:美在哪里呢?体会“一碧如洗”
2、师:碧蓝的天空的确好看,但(引导学生说)傍晚的流云更美。(出示晚霞组照)是啊,落日映照下的流云,有银灰色的,有绛紫色的,有橘黄色的,有血红色的,谁能读好这句话,把流云的美表现出来。(指名读)
师:我在听你读的时候,感觉到你也注意到了老师标出的这几个词,能告诉大家,你读了这几个词,联想到了什么吗?
3、这些颜色的词,把流云写得缤纷美丽,你也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师:这么多的颜色,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词语就是——
生齐答:五彩斑斓。
5、师: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而美。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生:五光十色 、五彩缤纷 、色彩斑斓 、色色俱全 、五颜六色
6、师:真了不起,一下子找到这么多描写颜色的成语。这句话中,除了颜色写得妙之外,你还发现了写得好的地方了吗?(指导体会比喻的写法)你能和作者比一比,也来说一说吗?
7、师:天空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不断变化的色彩才显得更加迷人(补充强调转眼间这个词),我们要读好“转眼间”这个词,突出我们惊奇赞叹的心情。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这一段。(喜欢天空的同学起立,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
过渡:北大荒的天空美在一碧如洗,美在瞬息万变的流云。不过,北大荒的其他地方也不逊色哦,不信,听我们其他同学来介绍一下。
(二)小河
1、出示“小河清澈见底??”
师:说说看,你认为作者笔下的这句话中,哪些词句用得精彩?
(体会,“蓝绸子”,“顶着”??)
2、师:让我们想像着这幅美景,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吧,要注意精彩的词语哦!
(三)原野
1、出示“原野热闹非凡。??”
2、师:农作物都载歌载舞乐呵呵的欢迎我们来了,谁能把他们的热情读出来。
生比赛朗读。一个比一个精彩。
3、师:真是太热情了。(做从沉醉中醒来的举动)不对呀,大豆、高粱它们不会笑也不会唱呀?作者写错了吗?(体会拟人的写法)
哦,原来是把它们当成人来写,这就是拟人的手法。真是生动、形象。这种手法真好,你会用吗?(出示水果的画面,指导说拟人句)
4、大家一起来读,让所有的作物活起来,把原野的热闹呈现出来。生齐读。
5、师:哎呀,大豆笑,高粱唱,榛树叶子抱着跳。把原野的热闹非凡描写的淋淋尽致,太让人感动了。相信北大荒人们的心情一定比我们还要激动。课文中有一处地方写出了这种心情,你发现了吗?
生齐:?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6、师:写的真生动,燃烧起来说明人们特别高兴,特别兴奋。是什么“把人们的心给燃烧起来的?”(大豆、高粱、榛树叶子,还有其他农作物)
(四)物产
1、师:是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无论是田野、山岭、江河,还是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大家快听,北大荒的人们在齐声赞美这儿的秋天呢!(出示第五自然段,齐读)
2、师:同学们,沉甸甸的宝物是什么?
生:大豆、高粱、榛子。
生:还有玉米、水稻、莲藕、鱼虾?? (边说边出示)
3、师小结:是呀,如今的北大荒,已经今非昔比了,再不是以前那荒芜人烟的北大荒了,现在许多人都把他叫做“北大仓”了。记得我看过一篇文章叫做《可爱的草塘》,也是描写北大荒的,写得可有趣了,今天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你们,让你们也感受一下北大荒的可爱。
五、总结师: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大饱眼福呀。回去后,我要把这儿的美景描述给我的家人听,你们一定也想把这么美的景色和家人分享。回家后把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天 空
小 河
原 野
5、北大荒的秋天一碧如洗清澈见底热闹非凡景美物丰 令人陶醉
篇三十六:《秋天》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能说说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吗?(相机引导板书:天空、小河、原野)
学生思考,同位试说。
引导交流,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也觉得这儿很美。可我还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把它写得这么美的,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二、精读指导:
1、自由读第二节:边读边想,天空是什么样的?
引导交流:说说看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1)“几缕流云”——轻轻、淡淡地(作画)(2)颜色多:银灰、血红、橘黄、绛紫,只有这几种吗?还会有哪些?(如()白、()蓝、()黑)这么多颜色,多美啊,五彩斑斓。你想到了什么?(3)变化快:转眼间(4)如果你就是美丽的仙女,在天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心情会是怎样的?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指导背诵:这些流云在( ),( )变成一道( ),一道( ),一道( ),一道( ),就像是( )。
这就是北大荒美丽的天空,谁领我们去看看小河?
2、指名读第三节:喜欢哪一句?怎样才能读好?
引导交流:第一句抓住“静静地”——想到了什么?什么样的感觉?第二句抓住“小鱼顶着水游过来”——小鱼在干什么?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小河静静地躺着,小鱼欢快地游着,注意体会心情的变化。
过渡:天空小河美丽可爱,但人们最爱的是原野。原野是什么样的呢?
3、听课文第四节朗诵录音:什么是“热闹非凡”,你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引导交流:抓住“哗啦啦的笑声”——怎样笑的?为什么笑?抓住“乐呵呵的演唱”——在唱什么?为什么唱?抓住“榛树叶子全都红了”——无数叶子在风中摆动像什么?
小结:有歌声,有笑声,还有摇旗助威的,真像在开一个演唱会。
指导分句读,体会“先总后分”的段式结构。
4、看到这种丰收的景象,如果你是一个北大荒人,你会想到一句话:大豆摇铃千里金。
默读第五节:联系课文语句说说“大豆摇铃千里金”的意思。(抓住“遍地金黄的九月”“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等词句。)
5、总结迁移:北大荒的秋天 有美丽的天空,清澈的小河,还有满地的宝物,真是太美了,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能把北大荒写得这么美吗?
其实我们家乡的秋天也很美,让我们走出教室,走向田野,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家乡的美丽可爱,相信大家能写得更美。
引导讨论:说说想去哪儿?
篇三十七:《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教学重点: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秋风红叶秋水长天秋风萧瑟秋虫啾鸣秋实累累秋桂飘香霜叶知秋秋雨绵绵秋风习习枫林尽染落叶萧萧秋山如洗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菊傲霜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选择一到两处地方,品出些味道,然后做些记录。
3、抄写词语。
篇三十八:《秋天》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a.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b.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c.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学习生字
“大、飞、会、个”。
大: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飞:(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出示“飞”字的古文字)“飞”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同学们模仿鸟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吧。组词:飞机、飞鸟。
会:认识“人字头”。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组词:开会、学会。
秋:(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秋”字。)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秋天》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2.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教师通过字理识字,展现了丰富的字理图,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篇三十九:《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人字头三个偏旁;
2会写“了、子”等四个字和横撇一个笔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2.秋天树叶的实物。
3.大雁图片。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人字头三个偏旁。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2.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汽
天水空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
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3)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5)了解“片”的字理。
课件出示:一片( )一片( )一片( )
(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
4.齐读第1自然段。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5)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6)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7)学习生字“大、飞、会、个”。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三)品读第3自然段。
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学习生字“秋、了”。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人字头三个偏旁;
2。会写“了、子”等四个字和横撇一个笔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天气一片片树叶叶子飞来一会儿一个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指导书写
1.学习撇、捺的写法。
2.指导书写“人”。
3.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4.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三、词语游戏
1.摘果实游戏。
2.找部首游戏。
四、指导背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2.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1)找一找秋天的变化,提炼出关键词语:天气凉,树叶黄。
(2)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背诵。
(3)小结:我们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美丽的画面就会很快把课文背诵下来了。
3.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4.齐声背诵第3自然段。
5.小结方法:背诵也是要有方法的,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都是不错的背诵方法。
6.出示课文画面,齐声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想一想你见过的秋天景色,用几句话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给画起个名字。
2.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并写上一句话。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内展示。
5.说话练习。
六、总结全课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天风儿轻,夏天百花开,秋天菊花雅,冬天梅花香,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让我们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寻找,去发现,好吗?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四十:《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并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写作经验;了解相关诗歌流派和诗人风格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形象思维来理解诗歌的能力;加强通感训练;加强朗读训练、仿写训练。
?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景物并用语言加以描摹;加强朗读训练。
? 教学难点:对第三小节的理解;将“通感”的修辞手法融会到诗歌学习的日常逻辑当中。
?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第14课,查找有关秋天的古代诗词。
一、导入:古诗文中的秋天
这两天深圳变冷了,我看很多同学都穿上了长裤外套,深圳终于渡过了它漫长的夏天,进入到了……秋季。不过秋天啊除了让人加衣服外,也是很能惹人思绪的一个季节,许多大诗人以秋为主题写下众多动人的诗篇,打开你们的搜索引擎,想一想,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秋的诗词。
学生答。
明确:悲秋(冷秋):
喜秋(暖秋):
今天呢,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名字就叫《秋天》,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之前我们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告诉我,它是一首……(《现代诗》)。很好,我们刚回顾了古体诗中的秋天,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现代诗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模样。
二、解题:何其芳的秋天
古人说“知人论世”,对于我们这首诗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可能不是何其芳的生活在哪个时代啊或者做什么的,而是他的经验,他记忆中的秋天是怎样的,而这一点和作者的什么最相关?(家乡)对啦,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刚去北京读大学,在此之前,他几乎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四川万县也就是现在的重庆万州渡过的,有人去过这个地方吗?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大家可以先看看,对何其芳的秋天有一个初步的推测,他都写了什么呀,又是怎么写的呀。好的,那么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三、交流探讨:
1、学习诗歌重在诵读,下面就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边读边找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或你认为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字词,请用笔画出来。
2、品味语言,梳理文意:
(1) 何其芳的“秋天”里都有哪些景物?请用笔画出来,然后举手告诉我。(提问2)
学生答。
露珠、幽谷、镰刀、瓜果、背篓、农家、江面、冷雾、网、青鳊鱼、乌桕叶的影子、芦篷、白霜、小桨、渔船、草野、溪水、牛背、笛孔、牧羊女
(2) 何诗写了这么多景物,你们都见过吗?选择其中的一个,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形容一下这些景物。如果加入想象元素呢,这些景物又是什么样子呢?(提问3)
学生答。
(3) 同桌讨论,请为这些名词加上你认为最合适的形容词。(提问4)
每个名词找一个同学写到黑板上,竞赛性,前三组分别写三节,第四组看哪个组又多又好,并对照原诗做小裁判,看看小作家们和大诗人谁更厉害?)
我们的冠军已经产生,第*组同学要更胜一筹。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对这些景物已经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那对这首诗的理解会不会更深入一点呢?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一遍,把你对这些景物的经验和想象都加入其中。
学生朗读。
我们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虽然都是在写秋天,但每节写的对象是不同的。那它每一节各自在描绘怎样的图景呢?
第一节写的是……(农家的秋)农家秋天的……(丰收),第二节是……(渔家的秋)渔家秋天的……(晨归),第三节是……(牧野的秋)主要写牧羊女的……(思恋)。
前两节比较好懂,第三节写的就比较含蓄了。你们哪里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一幅思恋女思恋图呢?(问题5)
学生答。
夏夜、笛声。寥阔清冽的冷感。有一句诗叫“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典型的……(以静写动),这首诗的第三节也借鉴了这样的写法,没有了笛声嬉戏的人儿,整个草野都变的寂寞了。
3、 品味节奏,训练朗读: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各节的内容,读起来岂不是要更加得心应手?丰收的图景应该是……(欢喜的),晨归的画面应该是……(闲适的),思念的时候呢?该多一些……(甜蜜的惆怅)。很好,那我们就来比比看,看谁领会的更到位,表现得更传神,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把握音节间的停顿,何其芳总爱给一个名词加很多形容词来修饰,所以该怎么断句也要想清楚。好的,准备好了吗?
4、品味意境:秋天的温度
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个道具,一个很萌的温度计,下面就请大家拿着这个道具,量一量这首诗歌的温度。哪里会让你觉得冷,哪里会给你热的感觉。看看整首诗都是一个温度吗?如果有变化,你能不能找出一点规律?(问题6)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清疏)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繁密)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清稀)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灵动)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清冷)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闲逸)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清寂)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浓热)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这种冷热交替的感觉,在诗歌研究中,被称为“张力”。这首诗相较前面学的两首诗在艺术上要更胜一筹,正是因为无论是它的音调还是意象都独运匠心。其实这首诗可以讲的地方还有许多,但现阶段我们先止步于这里。
四、拓展:仿写
秋天 沉醉 在 枫红的叶子里
五、作业布置:
好的,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是作业:
1、背诵本诗,仿写一节诗歌;
2、完成《知识与能力测试》第14课;
3、5句
篇四十一:《秋天》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
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天是什么?秋天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现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又如何呢?我们欣赏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背篓lǒu 蟋蟀xī shuài 寥阔liáo kuò 肥硕shuò 栖息qī xī
清洌liè 芦篷lú péng 枯涸hé 梦寐mèng mèi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1)丁丁:伐木声。
(2)肥硕: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3)栖息:(多指鸟类)停留休息。
(4)寥阔:高远空旷。
(5)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6)梦寐:睡梦。
(7)清洌:水清。
三、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四、研读课文
1、分析意象、品味诗中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
(1)早晨树林里传出几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整个山林会给你什么感觉呢?
清静
(2)请问同学们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清静、闲适?
栖息
(3)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
栖息qī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秋天象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
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是个什么状态下的人呢?像个劳动过后做过桑拿,躺下来休息的人。所以“栖息”是准确的。
(4)这一节诗哪些词体现了农家风光?
露珠、伐木声、稻香、背篓、瓜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它是晶莹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黄的,都是写颜色,还有声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这样的绚丽,丰富,它是立体的。
篇四十二:《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
2、帮助学生按秋天保健有关要求指导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学习目标:
1、了解秋天常见疾病,探究引发疾病的原因。
2、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学会如何保健。
准备调查:
1、了解秋天容易生什么病并探究生病的原因。
2、了解秋天保健的常识。
重点:
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
难点:
帮助学生按秋天保健有关要求指导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由老师看病入手,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秋天生过哪些疾病,并说说当时难受的感觉,引入秋天是最容易引发疾病的季节之一,那怎么样在秋天里少生病呢?导入《秋天的保健》。
2、明确目标
“保健”是什么意思?(保护健康)那么秋天怎样保护健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3、效果预期
这样源于生活的课堂教学,能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较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民主导学
我们也来当小医生,作为医生,要给病人看病,第一步要干什么?(对,寻找病因)
任务一:最近一段时间,你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吗?说说看,哪里不舒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1、生交流。
2、刚才我们说了很多,好多同学或多或少身体都有了不舒服的感觉,究其原因,除了大家刚才说到的以外,秋天特殊的气候也是原因之一,你们发现秋天和夏天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我们帮病人找到了病因,除了叮嘱病人按时吃药打针外,我们还能为病人做点什么?(提出建议)
任务二:请大家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做得对不对?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么做得?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待会儿,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发言。
1、学生根据书上图片进行交流,教师适机引导学生学会保健。
2、书上也有一段话给我们做了总结,多种方式读。
3、唱《两只老虎》,这两只小老虎非常热情,它们把小朋友们总结出来的保健常识变成了一首新的歌曲,旋律不变,歌词变了,大家还会唱吗? (生练唱)
看来我们不仅可以当小医生,也可以当歌唱家了!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你认为爸爸妈妈在哪方面做得更好一些,身体就更健康了呢?把你想说的话用简短的语言写在小卡片上。回去以后把它装饰漂亮,作为健康礼物送给爸爸妈妈。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这节课,我们小组内一起合作,一起努力,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希望大家在冬天里也要学会保健,都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身体。
篇四十三:《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 秋风红叶 秋水长天 秋风萧瑟 秋虫啾鸣 秋实累累
秋桂飘香 霜叶知秋 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枫林尽染 落叶萧萧
秋山如洗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秋菊傲霜 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篇四十四:《秋天》教学设计
一、课题:
秋天
二、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三、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四、教学难点:
1、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五、课时:
1课时。
六、课型:
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秋:
导入新,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互评;
3、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也可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学生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声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学生齐背《秋天》)。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1、老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学生齐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刘禹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如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2、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少关于秋天的佳词妙句,下面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人何其芳所写的现代诗——《秋天》,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三)简介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9年他与卞芝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四)老师讲解全诗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
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五)课堂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丁丁()②鳊鱼()③寥阔()④梦寐()
2、解释词语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3、填空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______,______。
4、诗人何其芳,现代、家。本诗选自《》
二、阅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5、作者写到“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怎样的图景?
6、文章的语言优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谈谈你读完此诗的感受。
7、诗中洋溢着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8、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9、请仿照例子,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例: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品析:“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像画面。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品析:
(六)教师讲解: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丁丁(zhēngzhēng)②鳊鱼(biān)③寥阔(liáo)④梦寐(mèi)
2、解释词语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双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3、填空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玫瑰在郊外盛开。
4、诗人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本诗选自《预言》
二、阅读
5、作者写到“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怎样的图景?
答: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6、文章的语言优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谈谈你读完此诗的感受。
答: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到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7、诗中洋溢着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答:喜爱和赞美之情。
8、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能写出秋天的特点即可)
9、请仿照例子,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例: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品析:“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像画面。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品析: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十、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十一、课后小结: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篇四十五:《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和图片进行秋的感受和欣赏,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与变化。
2、学习利用落叶拼贴,进行美的再创造。
3、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将美丽的秋天留在心中。
教学重点:
利用树叶不同大小不同种类的特点进行多种拼贴。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
课件,自制的树叶拼贴画。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在我们记忆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播放带有微风徐徐声的轻音乐。)
利用轻松的音乐和问题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色的记忆。学生举手回答,只要回答合理教师便给予肯定。师:老师自己也有对于秋天的记忆,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秋景的图片:成熟的果实、丰收的稻谷以及金黄的树叶。)
师:秋天这么美!你们有好办法能把秋天留住吗?此时的提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维,并适时的导入课题。
生:用画笔画下来、相机拍摄下来......
师生共同总结,秋天这么美,满眼的金黄色,学习用特殊的办法来留住秋天。
今天我们就用特殊的方法——《留住秋天》
二、探究方法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树叶拼贴画吗?是不是几张树叶随便拼贴在纸上?
学生第一反应否定的,并对树叶拼贴画产生兴趣!(拿自制的树叶拼贴画给学生看:用树叶拼贴出的大树和果实)
初步接触树叶拼贴画。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作品中拼贴的是几个什么样的形象?这几个形象中分别用了几种什么样的树叶来拼贴的?
(学生相继举手发言)
回答后师生给予肯定并小结:我们利用各种树叶的自然形状,巧妙地进行想象拼贴,就能产生许多非常有趣的
动物和人物形象。
师:那你们猜猜殷老师怎么把这幅拼贴画做出来的?
提问发散学生思维,此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拼贴画
的初步了解与接触说出自己对拼贴画制作的步骤的认识。
学生举手回答:先贴树叶再添画。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方法:
(1)分析并选择树叶。
(2)尝试不同的摆法。
(3)摆定粘贴。
(4)添画背景。
这时候,学生对于树叶拼贴画及其做法于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欣赏
播放PPT,让学生欣赏成功并且有趣的树叶拼贴画。
四、开始作业
布置作业,以同桌为单位分小组讨论,我们手中的树
叶都能组成什么有趣的树叶拼贴画。提出作业要求:
(1)用树叶进行创意拼贴,可以适当的修剪。
(2)粘贴后要立即压平,使之平直。
五、教师巡视指导以及最后课堂总结。
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点评、评析。同时进行课堂总结,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将美丽的秋天留在心中。
教学反思:
本课属手工创作课,主张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制作,突出动手、动脑训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美化自然,体现了新课标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手工的一些制作步骤和方法也有所掌握,教师应多下功夫引导学生独立创作、大胆创新。
我这节课引导学生歌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的开始创设了一个回忆秋天的音乐场景,让学生收集脑海里秋天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富有创造力。教学中我将音乐、语言表达的秋天与线条色彩表现的秋天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既学习了绘画技能,又陶冶了审美情趣,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真天趣的自然美景,在美术作品中留住了秋天,同学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寓教于乐。课后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只是对课本的范例稍加改动,缺乏创意。我觉得这是自己平时教学中的启发、引导及训练做得还不够,必须坚持每节课更深入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多种展评方式方法进行鼓励,才能促进学生创作出更多新颖的作品。
篇四十六:《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实践这种学习方式还是受意识、习惯、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还得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本课作为现代诗歌教学,教师应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明向、得法、有感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我”该怎样去学习诗歌。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再结合诗歌语言、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点,提供有得于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感受美——表现美——品味美——创造美。感受美就是学生自主感知诗文美的内容和美的情感;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对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揣摩、探究的热情,同时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感情的理解。在此基础理论上,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体验,抓住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将画面内容和意境描绘出来,达到初步赏析的目的。最后,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意自由地同作品交流、再现。这可以说是作品的,又可以是他们自己受之启发的新的创造。如据诗意作画,进行秋的创作等等,从而将文本学习的外延扩至学生的生活领域。
二、学情分析
《秋天》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设想
实验教材注重朗读,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样化的朗读可以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配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还可以设计新颖的活动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意境,理解感情。
1、重视朗读训练
分清朗读的层次,讲究朗读的形式。
2、教学由五个环节构成:启导美——感受美——表现美——品味美——创造美。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美读,体会诗情意境,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培养学生学习现代诗文的兴趣和能力。
五、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启导美
今天借课前演讲的时间,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世界名曲《秋日私语》,同时献给大家一篇精美的写秋短文,一同感受音乐和文字的美。(师配乐朗诵)从音乐和文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可以看出每个同学都独具审美的眼光。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何其芳的审美世界看看诗人用优美的诗句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秋景图。
(二)朗读诗读——感受美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①、希望大家发扬老师朗读中的优点,改进老师朗读中的不足。
②、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景物,尽量使自己融入到景物中。
4、学生齐读诗文
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嗯,感情很到位,我都忍不住要被陶醉了。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你觉得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试试看能不能用比较优美精练的语言把它归纳出来。)
板书:农家丰收图
渔船归泊图(渔家打鱼图、晨霜归渔图)
秋天牧羊女图(少女思恋图)
(三)探究诗歌——表现美
诗人用生动优美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秋景图可谓各具特色。在每一幅画面中都不乏极富表现力,饱含情感的词语。如:“饱食”一词用拟人手法写出丰收之景,表达收获的喜悦。再如:“稻香”一词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感兴趣的一节诗歌,对能突出此节诗画面特点的词语进行赏析。(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要求:先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诗,再进行赏析。
第一节:飘 饱食 肥硕 栖息:清幽而有喜悦
第二节:冷雾 满 轻轻 游戏:清冷而的闲情
第三节:寥阔 满流 香与热梦寐:清静而有香甜
2、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四)欣赏诗歌——品味美
诗歌的语言相对比较凝练,它往往通过组合的画面表现一些事物特征,我们在理解它时就必须对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①在一幅画内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出言外之景;②在画与画之间展开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组成一幅完整构图。)
1、教师示例:
2、大家也试着来写一写我们理解的诗中秋天景象。可以象老师这样对全诗进行再现,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展开描写。(学生创作)
3、小组中相互交流,选出写最好的全班展示。
(五)自主探究——创造美
请大家从对这首诗歌学习的环节中交流一下学习诗歌的方法。
(六)作业:
根据本诗意境自己创作一首写秋的诗歌,搜集十首写秋的诗文、对联,或者画一幅秋景图(任选其一)
板书: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渔船归泊图
秋天牧羊女图
教后反思:
从教学环节来看,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供学生参与;重视了诗歌学法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诗歌阅读能力;在层次分明的诗歌朗读要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时间把握上不够好,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两个问题。
学生在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这一点上感到有难度。当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生动的直观到具体的抽象,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还不够发展。但是,如果教师在这里多想方法设计有梯度的问题,降低难度。而不是操之过急,在教学环节中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效果会更好。
学生在探究“抓关键词语赏析诗歌”上做得较好,但在体会诗歌境界上做得不够。我分析原因是:一、是课文多描写的是农家的、渔家的、原野的秋天,这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直接经验不足,间接经验又不够,理解起来自然困难。为了攻破这个难点,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尽量采用动态的视频让学生真切的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中,还要利用调动学生已知的间接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比如,可以请去过农家、渔家、原野的同学描述在那见过的秋景,借此带学生间接体验课文中的优美意境,进而理解诗歌的感情。
篇四十七:《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优美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体会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形式朗读,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秋风吹散了夏日的雾霭,送来了一个清清蔚蓝的天空.秋雨润湿了山川河流,带来了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今天就让
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歌《秋天》,一同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2、介绍作者及作品(展示课文标题:《秋天》和作者)
在欣赏诗歌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何其芳笔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进入这节课的第一环节“读秋”。
二、
读秋(课件展示:第一环节主题 “读秋”二字)
1、学生齐读(课件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在朗读前,请同学先读二遍屏幕上的生字词,读准字音,再朗读课文。
2、播放配乐课文朗读。
(对朗读情况作评价)同学们要不要听听名家们是怎么来读这首诗歌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合上书,跟随优美的音乐第二次走进《秋天》,同时根据屏幕上的朗读要求在书上作相应的标记。
(课件展示朗读要求:1、划分节奏2、标出重音3、注意细节4、揣摩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很陶醉呀。那我们要不要摩仿他重新来一次呢?好,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练习朗读,先找找节奏、酝酿一下感情,希望这次读得更好。
4、全班齐读(课件展示画面和音乐)
5、评价朗读情况,导入下一环节
同学们的领悟力很高,朗读技巧也大有所长进,我都快被你们的朗读深深陶醉了。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你用什么呢?(生:美、好)那么美在何处呢?这当然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了。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品秋
三、品秋(课件展示第二环节主题 “品秋”二字)
所谓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细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领略它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品诗中的“人” “物”“景” ,去发现诗歌的美。
l
“品秋”方式: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小组讨论发言为主。
(一)探讨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感情。
请同学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课件展示讨论问题组)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从导语中找)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的呢?
A、表季节:(露珠、冷雾、白霜、蟋蟀)
B、表地点:(稻香、镰刀、农家、渔船、牛背、牧羊女)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发言,我发现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能力都很强,可谓“明察秋毫”。大家都抓住了秋天这个季节富有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景物,这点对写作是值得借鉴的。
2、这些景物构成了诗中的几幅图画?请你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名并说明理由。
师:全诗仅三节,短小精悍(简单复习诗歌的特点: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等),却构成了三幅美丽的图画,(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诗作。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意境
(课件展示:自主实践活动内容及方式)
l
主题:这样的秋景你喜欢吗?最喜欢哪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吗?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写的好在哪儿?
2
方式:以六人小组为单位选取本组最喜欢的一幅画,并展开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文字描绘所喜欢的图画。
3、老师示范:朗读第一节并描绘(课件分别展示三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
4、学生自由发言(2——3个同学)分别描绘三幅画,老师作评价。
5.优美语句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作课堂小结,导入下一环节:(课件展示小结内容)
1、小结: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探索,我们已了解到诗人通过描绘了不同的秋日场景和画面, 既展现了农闲时的清静氛围,还有世外桃源般的清远生活,也有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的清甜,创造了一种似乎远离尘俗的氛围.令人留连忘返,陶醉其中。
2、学生再次美读课文(学生自由选择分节朗读)
3、知识拓展:收集展示古今咏秋名句。
在中国其他文学家笔下,秋也被描写得绚丽多姿,流光溢彩。唐代诗人王维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秋写得清新明净,杜牧则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向我们勾勒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村秋景图,在刘禹锡眼中,秋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过春天更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漫江碧透。”更是赋予了秋以蓬勃的生命力,写出了秋的壮美。如此看来,“秋”真是美不胜收!(齐读诗句)
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绘自己眼中美丽的秋天呢?下面到了“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时间了,进入今天的第四个环节:绘“秋”。
四、绘秋(课件展示第四环节主题 “绘秋”二字)
按照课前的预习安排,同学们肯定已作好“绘秋”准备了。请同学们自由展示,让你丰富多彩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现吧!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准备,老师作简单评价。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课件展示方法)
l
心灵手巧(制作手工)
2
妙笔丹青(用图画和文字表现)
其中展示三幅图,请学生用散文、诗词等形式自由描写并朗读。
3
学生创意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同学们的多种展示精彩地表现了自己眼里最美丽的秋天,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每个同学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我们的世界,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事物。最后让我们再次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中走进何其芳那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吧。
5.全班再次朗读《秋天》,结束本课教学。
五、布置作业:
1、以“我是风”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体裁不限,展现秋天的美丽。
2、利用国庆节假期,走进大自然,发现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描绘家乡和祖国美丽的金秋十月。
篇四十八:《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篇四十九:《秋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案例的设计立足综合性,突出活动性,体现立体性,注重实践性。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孩子走出封闭的课堂,去大自然感受美丽的色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并促使他们热爱多彩的秋天。
2、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选题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并做好记录。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前段时间,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了有关“秋天的快乐”的研究专题,并分组进行了合作学习和研究实践。今天,我们要举行一次庆功会,首先有请各位嘉宾入场!
二、汇报活动:
(一)小画家组汇报
我们组在秋天不仅找到了快乐,还寻找了一个个多彩的世界,这些是我们笔下描绘出的秋天(展示创作的作品)
(二)小诗人汇报
刚才小画家组给我们展示了秋天的快乐,我们组通过调查,在优美的古诗中也找到了秋天的快乐。
学生感情朗诵描写秋天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小作家组汇报
我们收集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词语
1、词语万花筒:
2、秋天的句子:
(四)小导游组汇报
我们要带大家去看看迷人的自然景色
CAI展示录像图片,小导游解说。用上优美的色彩描写词句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你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收获真不少!秋天是美好的,秋天是幸福的,秋天里的孩子是快乐的。
篇五十:《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简单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课文含义,提炼作者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3、大雁图片。(教师)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篇五十一:《秋天》教学设计参考
一、看了解图意
看,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弄懂图意。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看图,说说图上都有什么。再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指导学生观察图上的景物,说说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样子;燕子、小鱼、蚂蚁都在干什么。这样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他们口头表达的条理性。最后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秋天?学生答出稻子成熟和树叶变黄往下落这两点即可,至于秋天的天空显得更高更蓝一点可在课文中进一步说明。
二、读弄懂课文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可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可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或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要提出要求:(1)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2)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3)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划出生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一、二段可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蓝、白、黄是秋天的'色彩,描绘出秋天碧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成熟的稻田,真是秋高气爽,丰收在望。这时教师可问:哪些词应该重读?为什么?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明白面对秋天这美丽的丰收景色,我们应用高兴的、赞美的语气去读。
课文三、四段,可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三个比喻句都与小动物有关。一是小鱼藏在树叶底下,,二是蚂蚁爬到上面,三是稻田那边飞来两只燕子这三句话把动物生动活泼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草枯叶黄的秋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游、藏、爬、跑等几个动词要重读,伞、运动场、电报这几个喻体前要稍作停顿。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可再进行背诵的练习。
三、说训练表达能力
说这个环节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在看图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句说图上有什么。在讲读课文时,可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比较每一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如(1)蓝天上飘着白云和(2)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这两句比较时,先让学生说说这两句的不同,再说说加上高高的和几朵有什么作用。在句子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说话要说得具体生动。课文结束后,可问:除文中所说秋天的特点,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秋天来了?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感受以及课外观察所获得的知识来回答,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写强化课堂练笔
学完本课,可让学生模仿《秋天》语句,以《找秋天》为题,写出二三种植物秋天的特征;或者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一写果园里、庄稼地里、田野里、街道上哪些现象表明秋天已经来到。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课堂练笔,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