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活动方案5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指定的书面计划,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对具体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书面的计划,对每个步骤的详细分析,研究,以确定活动的顺利,圆满进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活动方案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活动方案1
活动主题:
遵纪守法,预防青少年犯罪
活动目的:
让同学们了解法制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日后法制的发展方向,联系当前青少年犯罪现象和学校及班级的实际,认识法在身边。通过对校园一些违法、违纪现象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学校怎样做个遵纪守法好学生,在社会怎样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使每个同学将来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对报刊网络资料的查找能力和对法制建设的热情。
活动形式:
资料查找,小组讨论,法律知识口头测试。
活动过程:
班主任:
同学们,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往中,法律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之处。青少年时代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只有学习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学会分辨是非,识别善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讨论::
1.怎样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学生?(同学发言)
2.我们的校园中有哪些不文明行为?(同学发言)
案例分析:学生之间的争斗导致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请同学分析
讨论:生活及身边的违法行为(结合我校偷窃事件,打架事件)
多媒体播放: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青少年犯罪十大征兆)
总结:
(1)青少年处在一个特殊成长时期,阅历相对简单,社会经验不够丰富,鉴别是非的能力也较弱,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行为的伤害,尤其需要强化自我保护。学习掌握自护知识,有助于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路很漫长,青少年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会自护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功。
(2)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争做跨世纪合格公民。下个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法制更加完备的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广大青少年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树立民主法治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重任将历史地落到青少年朋友的肩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肩负并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青少年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
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活动方案2
为加强学校法制教育,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作,按照XX市《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要求,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特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为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突出重点预防与整治,狠抓任务措施落实,努力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工作任务及目标
(一)通过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使未成年人掌握与其年龄和认识水平相适应的法律知识,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纠正不良行为,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侵蚀,并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预防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的优秀品德。
(二)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通过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监护职责,做到不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单独居住;不让未成年人吸烟、酗酒;及时寻找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及时发现和制止未成年人组织或参加实施不良行为团伙和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
(三)提高学校法律培训教育质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教职员工法律知识培训,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法制教育经常化、规范化,把学校办成重要的法律培训基地。
(四)组织经常性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职业教育***员会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将法律知识和预防犯罪教育纳入学习培训计划,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特别是做好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培训对象的法制培训工作。
(五)加强对娱乐、商业服务等业主及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加强业主及从业人员贯彻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不得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不得为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提供条件,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和出售、出租违法出版物,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以及其他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和网吧,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六)提高教管人员法律意识,认真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以教育为主,注重改造,帮助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重新做人。
(七)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宣传预防为重点,加强青少年教育,完善青少年管理,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建立较为完备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网络和阵地网络,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青少年工作队伍,形成学区统一领导,各校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和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实现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预防和控制。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责任制和违法犯罪责任追究制,逐级分解目标任务,把小学阶段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控制为零。
三、预防措施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涉及范围广,任务重,学校、机关、社会、家庭,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要重点抓好以学校为主的未成年人专项法制教育活动,以保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取得成效。
(一)培训专(兼)职法制课教师。通过培训,使全校每每个年级都有1名能胜任法制课教学任务的专(兼)职教师。
(二)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在一六派出所聘请一名有较高法律水平、有丰富实践经验、有较强责任心的执法干部作为学校法制副校长或校外法制辅导员,并经常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三)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利用活动课或政治课等,大力宣传法律知识,组织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校外法制基地教育活动,安排两次以上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团队活动。高年级学生每年组织一次模拟法庭活动。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每学期组织一场专题法制报告会。
(四)举办法律知识演讲、作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每年学校都要开展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知识演讲、作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五)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从源头上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
1、各班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自觉抵制各种外来不良因素的侵蚀,增强守法的自觉性。
2、学校以校长为龙头,班主任、任课教师为骨干,共青团组织为依托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教育大纲》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以大型集会,国旗下讲话、法制课、班队活动为形式,以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德育室为阵地,系统学习规定的六部法律。
3、积极开展面向全社会,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强化全社会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争取社会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争取社会公民、社会义务宣传法律法规的职责,组织学生搞好“小小法律宣传员”和站好“小小民警值勤岗”的活动,提高广大少年明某某是非、美丑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的自觉性。
(六)建立 机制,明确职责,从手段上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
1、学校成立“预防未年人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职责,将预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理责任制中,同社会治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
2、进一步明确各职能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的职责和要求,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预防工作,向学校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学校校长要亲自抓、负总责,班主任,课任教师结合各自职能认真搞好工作的落实。各级各类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行领导包某某,班主任、课任教师包学生的分层负责制,级级承担责任,层层抓好落实。
3、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的职责。聘请的法制副校长,参与制定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协助上好法制教育课,定期为师生做好法制教育报告,每学年不少于2次。使校园法制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七)实施防控并举,从措施上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
1、学校要全力实施“143”工作目标,即:抓住一个主渠道,“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坚持四个有:教学有大纲、学校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障;做到三个性:现实性、多样性、渗透性。努力使法制教育成为师生内在的迫切要求和自觉行动。
2、要建立学校管理规范制度,制定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实施计划》,《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实施方案》《学生手则》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学生管理规程,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有章可循”。
3、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对内强化青少年法制意识,对外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内外结合,标本兼治,增强教育的广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要坚持推行社会、学校、家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三承包”责任制。使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责任。
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清理整治学校周边各种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严厉危害打击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诣、健康的学校环境,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
四、加强协调、各负其责,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根本保证。因此,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消除各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因素,为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活动方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二、教学过程:
1.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
2.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现象?(10分钟)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
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网吧诱惑青少年。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如果要制止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立法,用法律防止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揭示主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板书)
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
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
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浙江省少管所调查表明,大部分因杀人而进少管所的少年犯的业余爱好是看武打录像、武侠小说和玩电子游戏,最羡慕的人就是武艺高强的武侠英雄。他们认为,打架时动刀子让对方流血便是英雄的表现。而许多犯偷盗罪的少年犯最向往的则是做一个有钱人。一位少年犯说家里父母很宠他,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有上千元,但和社会上一些人出入歌厅挥金如土的"潇洒"样相比,他觉得自己仍很寒酸,于是便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去偷。
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
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板书)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直接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但是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知道,在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又不足以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所以,制定关于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板书)
(1)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板书)
(2)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板书)
第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板书)
此项原则的意义:就是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救济、恢复已经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
第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板书)
人格在法律上指能够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内容包括人的姓名、人身、荣誉和肖像等。人格尊严受到新生是公民做人的起码权利。宪法规定?quot;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不尊重人格尊严,就谈不上保护。
第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板书)
各项保护措施都要适应未成年人特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有效。
第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简称教育原则。(板书)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勇敢地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达到保护的目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道理: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两个具体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四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典型例题
1、四川省成都市某镇的经济状况不差,但每到开学之际,总会出现学生流失现象。这年秋季开学后,又有6个该上初三的学生没有到学校上课。学校先后出动数十人次给家长及学生本人做动员工作却毫无效果。为孩子们的前途忧心忡忡的学校再三考虑,将这6名学生家长推上被告席,请求法院判令这些家长承担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责任,并缴清拖欠的书本费和杂费。
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
(2)为了解决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我国颁布了哪些相关法律?
分析与解答:
为了考察学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设立此材料分析题。
答案要点:
(1)材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国家给予特殊关注。事实证明也只有法律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2)为了打击一切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
2.多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对象的有:
A、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B、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婴儿、幼儿、儿童、少年
C、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未满18周岁的青年
D、所有婴儿、幼儿、儿童、少年和未满18周岁的青年
分析与解答:
未成年人的涵义是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目标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正确理解与掌握。
答案:BC
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分析与解答: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记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基本原则的内容。
答案要点:
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这是保护未成年人工作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目的和我国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目的;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简称教育原则。
习题精选:
1、选择题:
我国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之外,另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 ( B )
A、义务教育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保护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法 D、民法通则
2、组织学生观看我国首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电影《为了明天》,并写出观后感,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交流或者出一期板报,评出优秀作品。
3、结合本课内容,组织学生到当地法院的少年法庭进行旁听,或者到当地的拘留所、少管所参观,观看违法人员的改造情况,让违法人员讲述他们的违法经历,即所谓的“污点教育”。分析这些违法人员违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己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活动方案4
一、指导思想:
学校的普法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方法途径,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着力营造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师生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争创安全文明学校。
二、工作目标:
加强法制教育,确保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重大责任事故。
三、工作要点:
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必须有精细的计划和严密的实施以及规范的过程管理,并配套齐全的制度予以保障。
(一)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
充分利用政治学习,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文件,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领会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法规基本知识,强化法制观念,熟悉与教育工作相关的、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倾向,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学校、管理教育、管理教学。
(二)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位班主任、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法制教育在学生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扎实有效地展开法制教育,从而有效地限制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1.行为规范教育。
本年度我校法制教育可以《守则》和《规范》为切入口,以“与好习惯同行”为养成教育主题,通过《守则》和《规范》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要求各个学生能记、会背、能对照、会执行,同时利用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有关学校课间、午间纪律等各项规定的宣传。守纪是守法的最基础的环节。
2.法律常识教育。
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的有关法律常识的教育,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作法制、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讲座,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要让学生知道各自的含义。自尊是指自己要尊重自己,不许别人侮辱自己,自己也不必向别人卑躬屈膝;自律是指自己要管好自己,自强是指自己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态度。
4.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
辨别是非能力是一个判断对错、合法违法等情况的基本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不接受外来的不良影响,进行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必须要通过多方的比较、判断、分析等训练,提高学生该方面的能力。
5.加强品德偏差生管理
对品德偏差生的帮教要制订切实措施,反复抓,抓反复。学校要设立普法专栏,有意识地渗透法制知识。
(三)加强对家长的法制教育。
利用告家长书和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法》等法律法规,使家长懂得学生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应该学会自护等。
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活动方案5
一、指导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首次将“性侵害”和自然灾害、校园暴力等一起列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范畴,要求学校培养中小学生面临突发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我国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明确“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二、目的意义
来自校园的性侵害案件,严重损害着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受害者带来终身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也败坏了教师的良好形象,社会影响恶劣,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及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应当本着对学生的安全、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防范校园性侵害案件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生开展预防性侵害教育。
三、具体工作
(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和预防性侵害教育
未成年学生对来自教师的性侵害行为之所以较少进行反抗,除了其敬畏教师、自身力量弱小等原因之外,其关于性方面的知识较为贫乏,关于预防性侵害的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也是重要原因。
教育部于 12月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知道“我从哪里来”的有关知识;三四年级学生要了解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五六年级学生要知道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等;初中阶段要学会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高中阶段要了解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性行为,了解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等。上述两个《纲要》明确提出了各个年龄阶段性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为中小学校进行性知识教育和预防性侵害教育提供了指导依据。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着力让未成年学生了解隐私权、身体自主权、性侵害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身体是自己的,任何人不得随意触碰;自己的身体可以分为“可触碰区域”和“不可触碰区域”,对于“不可触碰区域”,特别是隐私处,除父母为自己洗澡或医生检查身体等少数情形外,应当拒绝任何触摸;对于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的身体接触,无论对方是谁,都可以拒绝让其触碰或靠近;如果别人摸了自己并授意甚至恐吓自己要“保守秘密”,那么千万别害怕,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信赖的老师或其他成年人,否则事情只会变得更糟。其次,学校要让未成年学生明白,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不仅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触犯了法律,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再次,学校还应当向未成年学生传授防范性侵害、实施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教育学生,陌生人或熟人都有可能是性侵害的加害人;外出、上学或回家的路上要结伴而行,不要在无人的地方停留;和异性独处时不能关上房门,不要独自去异性的宿舍;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或他人的饮料和食品;在他人欲对自己实施性侵害时要大声呼叫,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如下方式自卫:用手指戳刺对方眼睛,用膝盖顶撞对方裆部(前两者可同时进行),用肘部猛击对方胸部,伺机快速逃跑;一旦不幸遭受性侵害,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同时不要急于清洗身体,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并按照有关部门的安排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等。
(二)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师德教育
一些教师之所以走向犯罪,往往与其法制观念淡薄有关。生活中,除非是自己遇到了法律纠纷,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因此,要引导教师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通过法制教育,重点让教师了解普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未成年人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及所受到的专门保护,了解教师所享有的权利、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模范守法的意识,提高其保护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预防教师性犯罪问题上,要让教师熟悉与性侵害相关的法律条款,了解相关罪名及违法者将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让教师认识到保护学生免受性侵害的重要性。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违法犯罪是思想腐化、道德败坏的产物。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从教者应当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现实中,一小部分教师经受不住一些负面东西的诱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做出了违背师德的行为,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鉴于此,学校应当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参照标准,强化师德建设,经常性地对教师开展师德教育,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确保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三)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在校行为的管理和监督
现实中,发生未成年学生遭受性侵害案件的学校,往往也是管理松散、相关制度不健全的学校。与企业员工在上班期间的行为受到所在单位较多的管束不同,教师在平时的上班时间内,除了上课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课时规定之外,其他时间多由教师个体自主安排工作事项,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在上班时间干着与教育教学活动无关的私活也并不罕见。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防止校园性侵害案件发生,对全体教师作以下规定:
1、教师应尽力避免与学生发生身体接触,尤其是对异性学生更是如此;
2、上课期间不得随意让学生离开课堂;
3、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辅导,只能在教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进行,且不得关闭房门;
4、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不得在教室、办公室或其他相对封闭的地点单独留下异性学生进行谈话或辅导;
(四)正确处理校园性侵害案件
如果不幸发生了未成年学生在校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学校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责任的态度,及时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1、保护现场,立即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案情
以往,个别学校发生了教师性侵害学生事件之后,出于各种考虑(如怕影响学校名誉、影响学校参评先进等),学校领导往往不情愿、不积极立即上报案情,而是极力瞒报、缓报,或者消极等待、听之任之,认为是否报案应由受害学生的家长自行决定,与学校无关。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须知,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性侵犯已构成违法犯罪,应当由司法机关进行追诉,追究违法犯罪者的法律责任。
2、保护和帮助受害学生
在上报案件的同时,学校还应当做好对受害学生的保护工作。鉴于性侵害案件的敏感性,学校知情人员应当特别注意保护受害学生的隐私,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受害者的姓名及相关案情信息,防止其受到多重伤害。此外,由于性侵害案件对受害学生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学校还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在维护孩子的隐私与尊严、顾及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在心理上、学业上给与其更多的关怀和支持,鼓励、帮助其尽快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生活。
总之,只有全社会都意识到性骚扰和性侵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且都执法守法,我们才可能给孩子们撑起一片晴朗天空,让他们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