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内容页

基层党员观看学习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分类:心得体会发表于 2023-06-28 13:34阅读数:0

想写好心得体会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基层党员观看学习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基层党员观看学习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基层党员观看学习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总计是8集,用大量的视频资料体现,当前纪委对于反贪腐的整治力度,对于基层党员更应该克己奉公,一身清廉,下面就是基层党员观看学习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一起阅读。

  基层党员观看学习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第一篇

  近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一经播出,在网上网下引起强烈反响,使人受到了心灵震撼和思想洗礼。人生都在自己走过的路上或深或浅的留下足迹,该片通过剖析一件件典型案例为鉴、讲述一个个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把贪腐的“老虎”一个个拉下马,给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惩恶、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以高压态势和坚定决心,一路上反腐倡廉、打虎拍蝇,一路上清除党内毒瘤,从严治理党风,从而赢得了党心民心,就是《永远在路上》的最好示范。

  不忘初心,以史为鉴。历史上大秦帝国虽筑有万里长城,固然能抵御外敌的入侵,为何却抵挡不了日日“奢”的侵蚀而止步于秦二世?记得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康熙为何能够除鏊拜,削三藩,收台湾,剿葛尔丹,战沙俄,赢得康乾盛世?与康熙振聋发聩的铁腕治吏一幕幕密不可分:

  “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班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

  《永远在路上》永远的警钟:党的十八大以来,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一大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宣示着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捍卫党纪、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坚定决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党中央正在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

  《永远在路上》永远的警示:反腐档案剖析了一个个落马的贪官案情令人触目惊心,一个中饱私囊的贪官身后,往往有一个欲壑难填的“贪内助”,她们或利用丈夫手中的权力,尽情追逐不义之财,她们或从中推波助澜,对丈夫开“贿道”视而不见;或夫妇同流合污,赤裸裸地上阵帮助丈夫受贿、索取、窝藏、转赃等,最后不光把丈夫送进“地狱”,还葬送了自己和全家的命运。

  《永远在路上》永远的警醒:反腐案例使人得到了警示和教育,深刻认识到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失去信念,就会迷失方向。一个个落马的“老虎”可能还不明白汉字的“贪”字近乎“贫”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旦种下“贪得无厌”的因,必将结出“一贫如洗”的果。曾经“虎视眈眈”如今“虎落牢狱”,总会有读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那一天。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基层党员观看学习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第二篇

  特别的历史阶段,造就特别的历史人物;而特别的历史人物,又总是给那个时代打上鲜明的烙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阶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深刻认识所处的时代环境,切实增强方位感,践行先进性,不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精神至上,躬行于下。追求革命理想,是共产党人最高的精神境界;扎根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最深的力量源泉。这就共产党人心灵世界里巍然耸立的纵轴,它向上冲破云霄,向下深植厚土,贯通天地之间。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有上下求索的方位感,谨记党员从哪而来,走向哪里,要追求什么,要怎么去做。回顾党的辉煌历史,越是在生死考验面前,革命理想就越是迸射出耀眼的光芒,照彻前进的道路。在当前多元思想文化环境中,在各种困难和阻碍面前,在各种表象和诱惑之下,共产党员就要不忘初心,认清使命,高擎理想火炬,做坚定捍卫者和传递人。理想在高天飞翔,行动在大地驰奔。共产党人从来都是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深扎根须,从来都是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行。做一名党员,就要深刻认识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把心思沉下来,把身子俯下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淬炼先锋本色,引领时代浪潮。

  内强其里,外合于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知行统一的过程。做一名党员,就要有对于主客观世界的强烈方位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由表及里、表里如一。要通过深入学习研究,用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武装头脑,扫除思想垃圾,抵制精神侵蚀。在学习武装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真学、真听、真信的问题,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金科玉律扎根,让胡思乱想褪尽,做一名思想纯正、绝对忠诚的党员。要深刻认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特点,增强危机意识、紧迫意识,坚持终身学习、抓紧学习,努力解决本领恐慌问题,提高应对新挑战、攻克新难关的素质能力。与此同时,要切实增强身份意识,在履职工作中,在社会环境里,在人民群众面前,时刻树立党的形象,传播党的声音,履行为党义务,做党的“形象使者”,坚决反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两面派做法。

  担当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代先贤的担当与豪迈,历经千百年悠悠岁月,传承至今,历久不息。正是有了在民族危亡时的冲锋陷阵,共产党才得到人民的拥护,打下了红色江山;正是有了无数优秀党员的拼搏奉献,才成就了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民族大义面前,共产党人从来都是最忠诚、最坚决、最勇敢地冲在前面,这也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宗旨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更要有这种如何前后的方位感,在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时冲在前,在生死存亡考验时冲在前,在急难险重任务时冲在前,在加班加点攻坚时冲在前,以共产党员的铁肩,担起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义;同时,在面对鲜花和掌声时退在后,在面对荣誉和光环时退在后,在面对利益和好处时退在后,在面对安逸和享受时退在后,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首先享受到国家建设的成果。这正是共产党人的不懈担当,也是共产党人的豪迈情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作为党员就要以此自勉,做一个有热度、有担当、有风格的人。

  基层党员观看学习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第三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铁肩方能担道义”,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勇于担当已然成为合格党员的新标准,合格看似简单,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智商”“情商”和“韧商”,以“三商”为底,筑牢“合格”之基。

  提高“智商”,善于学思并用。“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充足的理论知识积累是付诸实践的基础,更是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抓好工作的前提,而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智商”的过程,尤其作为党员干部,学习不是一日之功,智商需在学习中渐渐提升,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向书本、同事、群众学习,做到好学乐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在好学乐学在中勤思考思考,坚持学思并用、学以致用,在知识的海洋中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用量的积累换来“智”的提高,为“合格党员”搭建理论平台。

  提高“情商”,勤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不仅是高情商的重要表现,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混迹于人群并赢得他人喜欢的能力,尤其对于党员干部,工作重心在与人民群众打交道、谋福利上,获得群众认可及满意,高情商自然少不了,所以,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群众工作上,常怀关心、理解、同情之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去思考问题,不因得失而斤斤计较;同事之间,要多一些赞美鼓励,少一些批评问责,让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基层的每一名群众都有“发言权”,用理性思维为“合格党员”增添动力。

  提高“韧商”,敢于百折不挠。“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经历挫折才能锻炼强大的内心,才能无所畏惧迎接挑战。对于党员干部,工作事务相对比较复杂繁琐,常会在忙乱之中干错事而受到领导的批评,正因如此,我们要学习“弹簧”压力越大反弹越高的精神,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锻炼摔倒了再爬起来的意志,“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只有做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的“善败者”,才能经受住失败的捶打,才能如“潜水企鹅”一般从冰湖中一跃而出,相信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我们才能以更加拼搏顽强、勇于担当的高韧商为合格党员进行全面保障。

  基层党员观看学习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第四篇

  “山上不长树、地里不产粮、看着石头山、守着穷家园”,这是现今外方山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河南省嵩县红堂村就是这个地域内的一个贫困村。

  红堂村的前几届支部书记也都尽力为改善贫困落后面貌而工作,但都收效甚微。2005年,郭维国担任党支部书记后,组织村“两委”干部,走访老党员,分析现状,查找症结,采取措施,制定规划。之后,班子成员团结一心,带领全村群众发扬革命老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揭开了改变红堂面貌的序幕。

  一、建设新村,激活一池春水

  红堂村有15个村民组,40个自然村,1756口人428户,人均耕种面积0.6亩,分布在山巅沟谷之中,最远的自然村距村委会十几公里,村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郭维国同班子成员研究认为,改善这些村民的居住条件是当务之急。为此村两委抓住上级政府实行扶贫搬迁的大好机遇,在斜纹河畔选址,放炮劈山,筑堤垫地,建设移民新村。老郭费尽心思,争取政策支持,筹措资金,科学规划新居布置。然而,场面铺开了,却没人报名,山里人有句老话,叫“穷家难舍”,祖祖辈辈在那里住惯了,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舍不得自己的“穷窝”。也有人顾虑,在河滩建房,遇到洪水,保险不保险?没人响应搬迁这道新的难题,又摆在老郭他们一班人的面前。郭维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起早贪黑,走遍家家户户,苦口婆心讲道理、做工作,仍没达到预期效果。此举不成,老郭又动员说服本家的四个弟弟和妻弟率先动工,开始在新居筑基砌墙。真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坚冰融化,很多村民消除顾虑,纷纷报名。建房筑屋,使长时间搁置的新址工地热闹起来了。新村建成后,又在两河口大桥两端扩建了两处新址,至今,红堂村新村已先后入住村民150户,758人。

  如今,新村屋舍整齐有序,道路硬化,水电齐备,村民购物、就医、子女上学不用出村,与前些年相比,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这些,村民们一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都说还是郭书记有远见,使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二、修路筑桥,奠定发展基础

  在斜纹河畔新村如火如荼地建设之际,郭维国又把改善村民出行条件提上了议事日程。经申请项目,争取资金,先后硬化村组公路9.8公里。斜纹河畔新村距对面黄十公路仅一河之隔,但若遇河涨水发,给新村居民及学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老郭同一班人研究决定在斜纹河新村段建造一座水泥桥,解决出行难题。为了争取项目,筹措修桥资金,老郭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到县里、市里、省里反映情况。2008年的冬天,打听到有关项目信息,老郭便于腊月二十四赶到郑州,凌晨5点钟,他就到分管项目的领导办公室前等待求见,待要找的领导上班时,老郭已冻得手脚麻木,脸色发青。见此情景,那位领导既感动又心疼,关切的对老郭说:“这么冷的天,你不要再跑了,村里修桥的事,就凭你这种精神,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

  从郑州回来,老郭的腿关节病被冻犯了,好几天疼得出不去门。老伴流着泪心疼地说:“人家过年团圆快乐,你过年却打针吃药!”。老郭却说:“这算啥,只要能把桥架起,还有啥比这更让人高兴的吗!”2009年初,项目下来了,到“十一”桥建成通车了,乡亲们笑逐颜开、欢天喜地,可老郭心里却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但更多的是欣慰。

  老郭和村干部为村里的事辛苦奔波,吃苦受累,深深地感染了乡亲们,不少人为修路架桥自愿捐款,几元、几十、几百,多的甚至几千。其中一名乡亲去新疆打工已经在那里落户听说家乡的事直接汇来捐款5000元。积土为山、积水成渊,乡亲们共捐款9.2万元,有效支持了建桥工程。

  三、发展产业,通向幸福之门

  红堂村位于高岭交错之中,坡陡地瘠、山上少林、地下无矿、资源缺乏。红堂人祖祖辈辈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几分薄田从事耕作,收入微薄,挣扎于贫困之中。

  郭维国针对这种现状,经调查分析,认为要使村民摆脱贫困,富裕起来,只有打破局限于农耕的束缚,才能一步步走向富裕。于是,他积极动员村民,制定多策并举、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致富方针,组织村民搞运输,走出去搞小企业、规模养殖、种植药材、外出打工等等,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村民孙献国、姚东寿、付小民等在外地做企业经商,都搞得红红火火。村民路红建一家在新村建起了超市,从早到晚顾客满门,生意越做越红火。村民姚建国、郭海伟合资创办优质山羊饲养基地,投资将近百万,如今已经初见效益。总之,村民的观念发生了极大地转变,想方设法拓宽勤劳致富的渠道。

  四、有了一心为公的带头人,红堂人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广

  郭维国是个村干部,同时也是个农民,家里也种有责任田。但他一年四季为村里的事忙碌,家里的农活就都落在老伴身上,农忙时靠着亲戚的帮助才能勉强维持。村里没有什么收入,经费又很紧张,郭维国把自己有限的收入都用在村里的工作上,有时为村里出去办事,老郭总是把自家经营的小商店的钱席卷而空。如今,村民的生活改善了,而老郭一家仍是过着紧巴巴的。老郭却很满足,总说:“村民的生活好了,也就是自己的生活好啦!”老郭的吃亏,老郭的一心为公,换来的是领导的肯定,群众的信任。那一本本奖状证书,那一张张满意的笑脸,那就是老郭忘我工作、一心为村民着想的回报。

  “风雨十年路旧貌换新颜”,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郭维国带领党员群众建成了红堂村第一个移民新村,硬化了村组道路15公里,筑起了斜纹河、两河口两座大桥及安坡漫水桥,完成了黄六扒饮水项目一期工程,垒坝堤1700米、改滩45亩,搬迁深山独居户205户1011人,整合了村卫生网点,改善了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这些成果给村民的生活、生产、就医、上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据统计,这些项目总投资达到1390万元。

  如今,郭维国已年逾花甲,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村里的建设方兴未艾,老郭的斗志正酣。一幅幅红堂的建设蓝图正在老郭的心中展开。他从不满足,总以为现在的一点成绩,那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工作更多更艰苦。“只要红堂群众还信任我,我将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红堂这片热土的建设事业!”

  基层党员观看学习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第五篇

  67年前,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的朝阳下,毛泽东整装待发。

  一个和风拂面的清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他最后望了一眼西柏坡的绵延青山,回首意气风发,指向北京:“进京赶考去!”

  日月流转,时代变迁。1921年7月,嘉兴南湖红船上的振臂一呼开启了一段伟大的征程。而这一道披荆斩棘,重任在肩,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超越自我的“赶考”路上,转眼已是九十五年。

  “赶考”之路,是不断进取的自我完善之路。2013年7月11日,同是西柏坡,同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站在九月会议旧址前,习近平神色凝重,目光穿越历史。面对历史和未来,习近平再次提出“赶考”问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告诫全党:“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对于我辈党员干部来说,考场如影相随。岗位是考场,热爱与否,尽责如何,往往体现党性、思想和素养。社会是考场,是旗帜鲜明还是模棱两可,是敢于挺身而出还是甘当“隐形党员”,是公而忘私还是明哲保身,见境界、胸怀和格局。朋友圈是考场,是慎独自律还是同流合污,看出志趣、情操和追求。一场饭局、一次交往、一项活动,都可能是一种考试,只有时时守住初心,不忘使命,审时度势做工作,才能交出“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作风上清正、生活上清白”的优异答卷。

  面对考试,漫不经心要吃亏,骄傲自满易失败,正确对待方能确保无失。既是赶考,就不得分心走神,心不在焉或心存旁骛,赶考就会出岔子。思想溜进了官瘾,视升迁为最大目标,就会视责任为儿戏;溜进了名利,新变种的“四风”如影随形,干工作就会急功近利,思想出岔,进而人生走偏。像焦裕禄、沈浩、杨善洲、李保国等同志一样“心里时刻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党的宗旨,用自己的生命高唱奉献之歌,“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才能在历史风云和人民的考验面前交出优异的答卷。

  赶考是严肃认真的事,容不得虚假,来不得侥幸,必须夯实基本功,提高思想境界和工作水平,历练过硬本领,一步一个脚印,行得正,也走得远。赶考总有新课题,头疼不行,溃退不行,必须跟上时代,一往无前。面对新形势,抓紧学习,突破、提高自己,抓紧历练,净化、升华自己,站立潮头,学鲲鹏激浪,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考试如过关,或大事面前“溜边边”、难事上面“绕弯弯”、烦事里面“转圈圈”,或“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不善为”,或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工作中显得能力不足的“不能为”,或“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的“不作为”,都会在时代的考场败下阵来。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因势利导,化压力为动力,变不利为有利,以“见红旗就扛”的魄力开展工作,时刻保持逆水行舟的压力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工作创一流。

  赶考未有穷期。我辈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谆谆告诫,常树赶考意识,常怀赶考之心,砥砺我们心中的那份“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坚强党性,以优秀共产党员的为民之心、优秀共产党员的学习之脑、优秀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之思想、优秀共产党人的信仰之骨,在云谲波诡的世界风云中经受住考验,切实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标签: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