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心得体会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心得体会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5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整理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5篇,供大家参阅。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
体育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一学期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迎着新课程改革几年来的春风,自己的收获是加深了对体育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及意义的理解,成功的地方不多,但我深深体会到我有一股对待工作的热情和时刻不变的干劲。
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营造师生融洽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是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配合教学完成的保证,平时我关心体贴学生,热爱学生,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感觉到一个兄长时刻关心他们,热爱他们,自然就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涌起,从而在心中喜欢体育运动;运动中,我耐心讲解动作的要领、标准、安全及注意事项。如在一次课外篮球活动中,有一个黎族同学摔倒扭伤手,见此情况,我马上把他带到离学校二公里远处看医生,并自己出钱做医药费,住校生的同学知道后很感激。之后,每次体育课都积极参与活动。又如我在上课时组织甲、乙组进行篮球投篮比赛,甲组同学相继完成任务,乙组有几个小个子女同学投不进篮,被甲组同学嘲笑,此时,我鼓励她们,给她们重新讲解要领,直到掌握好并投中,乙组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一刻一种团队精神在每个人脸上荡漾,人人争先为组争光,纷纷投身到投篮比赛中。
本人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同时更吏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我深知,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就必须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学习欲望采取多种灵活的教法,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学生乐于参与,真正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其次,竞赛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竞赛特别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提高学习热情,还是营造快乐氛围,竞赛性方法总是有效的,但是要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大部分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否则,会使部分学生因失败丧失信心。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教学比赛,安排男生对男生,女生对女生,又分出强对强,弱对弱,角逐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使方法气氛显得劲松自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只要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就会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热情增倍,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句话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二)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从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可以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做为引导,然后发表见解。
(四)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
(五)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2
10月28日晚上7点30分,我参加了沙湾实验小学“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家庭教育讲座,这场讲座是沙湾实验小学专门为全校家长举办的,学校邀请了姬丙英老师为家长们做了精彩生动的演讲。下面我谈谈自己听讲座之后的感受。
讲座如同一场及时雨,给家长指明了教育的正确方向。专家指出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是孩子心灵成长的五大营养:
肯定:是爱的接纳、爱的包容。及时肯定孩子的能力,找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更加自信。没有自信的孩子通常会出现沟通、交际上的问题。
自由:给孩子绝对的自由、让孩子的心灵自由、让孩子自己学会掌握时间,与孩子一起合理安排生活学习计划,鼓励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让孩子有成就感,充满自信!
情感:让孩子学会感恩,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人。家长要转变教育的态度,形成和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感恩能让孩子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如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学会了感恩,才能以一种更加自然的姿态去面对生命的启悟;才能豁达地泯去仇怨和伤痕;然后以一种超然的大度接受生命的考验!”
宽容: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做人的一艺术。在我们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要创造和谐的环境,实现共赢,离不开宽容。
1、不能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对他娇惯,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他的愿望,不能给他特殊权利,让他高高在上。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不要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顾自己。
2、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唤醒孩子内心的责任心这样能让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深层次的变化。父母要有意识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及少儿所特有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梦想:发展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美好的梦想,一步一小朝自己的梦想出发,只有有梦想的人才会成功!只要付出了才值得!
这次演讲在思想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对我的心灵也有很大的触动,因为教授所举的事例,有些正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发生过的典型矛盾问题,也许正是我们做家长的缺乏耐心的引导,和一些家长自身的榜样做的不够好,天长日久孩子在家长的`影响教育下不良的行为便暴露出来,此时家长不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而是怪罪孩子的不好,矛盾越积越深,导致家庭教育走进了误区。也使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不仅仅在生活起居上给予孩子精心的照顾,更主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学习,首先不是一味地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整天逼孩子学习,而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很多孩子学习很刻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也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不知道怎么学习,这样的孩子学习太辛苦,作为细心的家长就要和孩子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帮助孩子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其次作家长的还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关注孩子的教育,要想了解孩子必须走进孩子,倾听孩子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伙伴,同时也要做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一些好的想法和进步时,我们要积极的支持并给予鼓励,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惑时我们要及时地给予引导,不要让孩子感觉孤单和无助。
以上是我听了讲座后的点滴感受,也是自己的一些家庭教育观点,如有不妥,请老师家长指出。
最后我想说:感谢学校为家长提供这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为构建和谐家校,让我们一同携手共育祖国的花朵!感谢老师平日里对个性不同孩子的教育引导,你们是真正的育花人。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
今天,我校老师进行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培训,孙主任的理论讲解和一些老师的发言都让我获益匪浅。其中有几点感触颇深:
首先,熟悉课标熟悉教材。课程标准是教学工作的指引棒,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等等方面。只有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走的方向正确。同时,也要熟悉教材。只有把所教内容烂熟于心,知晓所教知识点,以及明了知识网络,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崔玉梅老师说的很具体,如果老师没有熟悉教材,他在上课的时候一边讲课,一边看课本,哪还有时间精力顾忌学生呢?所以,只有把教材熟悉了,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反馈上面。
其次,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孙主任提到作业的布置要以纸笔形式为主的同时,还要加一些新的形式,比如: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等。这些作业形式避免了枯燥的重复性抄写,代替以实际应用为主的作业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真正的把所学内容根植于自己的脑海中。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倡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去记忆,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知识点,是不会真正被学生所记住的。这也让我想到要增加课堂上英语口语的运用,要让课堂上充满英语的氛围。这样,学生就处于一个真实的英语氛围中,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丰富自身素养。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我们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要求别人呢?最主要的是,作为一名老师,个人的`素养和气质最重要,要让自身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知识的灵性的,这样的学生才是能被点拨的。作为一名英语老师,英语的专业素养保证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范围。因为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要回答学生很多关于人生和生活的问题。自身所掌握的要比课堂上教的多出一百倍。
学习固然重要,付出行动才是关键,感谢老师们的分享。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4
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落实“四步八环”教学模式。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探索以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按照教科研室的要求,在课堂上实施了“四步八环”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总结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就成为课改中面临的新的挑战。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
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本班的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课堂上,多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平时,还注意指定一些简短的文章给他们朗读,并且在班里举行一些朗读比赛,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学校开展的朗诵比赛中,本班学生多人参加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这反过来又刺激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平时常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多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写作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或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鼓励其积极写作。这些都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5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6
20xx年11月,林校长带领我们一行8人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参加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讨会。本次活动由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和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实践者黄爱华老师共同组织,来自全国一千多名老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我们徜徉在桂花的海洋中,沐浴着桂花的阵阵芳香;漫步在漓江的两岸边,欣赏着漓江的夜色风光,顿觉神清气爽,为此次学习增添了风采。此次活动共聆听了9堂问题教学观摩课,7场学术报告。其中有黄爱华老师的《较复杂的平均数》,还有他和美国老师詹妮弗.格里芬同课异构上《认识方程》,还有一些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新秀如:关少清、王开杰、胡治国、郑熔虹等人上的课,让人耳目一新,深刻地领略到大师独特的教学魅力,感受到大问题教学的课堂吸引力。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大问题教学的特点和步骤:
一、大问题教学的特点是
1、问题让学习发生,以问题为导向,从高到低落实。
2、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台前展示并主持,教师在后面适时引导点拨。
3、紧扣教学本质,思考并提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基本问题,逐步细化、解决。
二、大问题教学的步骤是:
第一、建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第二、通过多种形式,师生共同提出并整理出大问题,整体呈现。第三、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自主合作学习。第四、展示研究成果,学生互动分享,师适时追问引发深层次的对话和碰撞。第五、师生共同参与,梳理和提炼,得出结论。第六、提出后续研究的问题,对知识技能进行巩固深化延伸。我们觉得它和我校的四步主体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一步建立关系可以归结为预习反馈,第二步提出问题和第三步尝试探究归为自学交流,第四步展示分享和第五步共同概括可以归结为展示点拨,第六步问题延伸可以归结为练习迁移。它和我校的四步主体教学都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完全按照大问题教学模式来上课,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我校的四步主体教学和它大体一致,而且步骤上更精简些,但是一些本质上方法是值得学习的,表现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黄爱华老师在课堂上常对学生说,同学们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和礼貌,也是课堂交流学习的前提,光听还不够,还要积极思考,才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教学的灵魂,开放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黄爱华老师非常善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开放意识。他在课堂上常常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提出质疑。例如:他在上《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时,当同学们都认同用男生平均身高加上女生平均身高,再除以2来求这10人的平均身高时,经过他风趣的`调侃,幽默的启发,就有好几个学生提出总身高还不确定,10人总身高是多少?的疑问,由此引导点拨,建立3种猜想:(1)男生女生各5人,平均数刚好141厘米;(2)男生多于5人,平均身高在141厘米到142厘米之间;(3)男生少于5人,平均身高在140厘米到141厘米之间。再具体展开列式,验证:份数对平均数的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应用。
三、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并主持,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后,深度点拨。 每一堂课,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展示分享环节,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汇报,并这样主持:
1、请大家听我说,
2、我要特别强调的是,
3、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4、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并和下面同学互动。教师在台下主动倾听,积极互动,适时重复观点,迂回对话,适时追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后面环节中,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完善建构。美国老师詹妮弗.格里芬上的《认识方程》,内容很开放,是商场购物的情景题。她用单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这件商品的单价,由此列式产生多元一次方程,学生学得兴趣很高。
生命化大问题的教学崇尚开放,有意识地让学生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萌生一种大智慧,开阔一种大视野,产生一种大境界。问题让学习发生,让课堂灵动,此次赴桂林学习,不虚此行!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7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物理德育即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物理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物理教学中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德育,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学。德育是教书育人客观规律的反应和要求,是物理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德育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能量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物质的组成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全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例如“光”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不断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一种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四、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所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进行教学的德育教育,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加以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搞喧宾夺主,要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8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学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学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常规我们每天都在做。但要把教学常规做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从平时做起,打好基础。借着教研组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的机会,我和同事们一同学习和探讨我们在日常教学常规执行中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是备课。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备课要先备教材。每一名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备课,课上仅有45分钟,而要上好这45分钟的课,在课下老师要花费数个甚至数十个45分钟来备好一堂课。那么,备课既是要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这样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才能淋漓尽致的给学生上课,讲好难点、突出重点,上出一堂生动的,有感染力的好课。
其次,教师在上课前备课教案的书写一定要有题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课后小结。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一目了然,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上课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重点突出、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教师让学生知道这堂课要求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学会什么方法,培养何种情感。具备怎样的态度。课上教师应把精力主要放在知识的重点内容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和所有的内容平均分配时间。要选择方法,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老师的讲解深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的'程度。语言
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整、准确、清楚。如果教师的态度富有感情、动人效果就会更好。在讲重要内容时语速要放慢,不同知识点之间要有停顿,留有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和学生交流。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精神饱满,一丝不苛,学生专心听课,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另外,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细节问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例如自己也有在上课时的口头禅,我总是爱问学生:“听懂了吗?”自己不觉得,也许有时候真的会带给学生厌烦的感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积极吸收其他老师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努力缩小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9
小学音乐教学应着重考虑到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学会"听"音乐
音乐学习的各个万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音乐论坛。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简谱的概念。
二、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三、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目的。在优美的旋律中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唱跳,既使学生情绪欢欣饱满,又培养了他们即兴创造能力。
四、电教渗透直观表达,引起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性强。对生动、形象的材料感受性强,在感知时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利用电教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新授,有时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音乐新课标改革提出了更好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标,这要求我们更善于总结,经常回顾,以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我们将会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结合实际情况去更好地开展我们的音乐教学,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0
做了大半辈子教研工作,下校听课是一种工作常态。从年头到年尾,总要听上好几十节甚至上百节课。有一些课留在了脑海里,不经意想起还回味无穷,但是,更多课是司空见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和同行交流,大家面对这个话题总是滔滔不绝。有人眉飞色舞地说到自己幸运,总算听到了几节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课,继而手舞足蹈地描述起这些好课的精彩独特之处来。有人摇头瞪眼直呼自己倒霉,称坐在教室里面对那司空见惯的套路,真是度时如年,只想逃之夭夭又欲罢不能,一脸的愤怒与苦楚。
为什么有的课会给人司空见惯的感觉呢?这首先要从多数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说起。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因各种因素的累积,精神状态一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加上大多大学本科毕业,自我感觉教个中小学实乃“小菜一碟”。同时,互联网的出现更助长了一些老师的惰性。由于有以上诸多因素的作用,一些教师的工作出现了随意性,忽视了教学准备环节的重要性。其次没有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多数教师在备课这个环节还停留在“搬运工”、“快递员”的角色上,对课程标准,也像读文学作品如小说一般一晃而过,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必须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必须深刻领会、全面掌握。对教材体系,也没有整体建构、烂熟于心的意识,基本上是农村里面一句俗语说到的,“叫花子吃红薯,煨一节吃一节”。或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大多祭起“拿来主义”的手段,将现成的教学资料如教案等拿来,照抄一遍放到自己的备课本上以便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还以“与时俱进”的名义将网络上现成的教案下载,未经增删直接搬进课堂。笔者曾经去一所初中检查,入校后我要求教务处收齐学校八年级语文教师的教案来检查,结果发现该年级七位语文教师有六位从网上下载了同一个版本的教案,规整的教案上鲜有教师的笔迹。如此罔顾学生实际,一味“偷工躲懒”的应付课堂、应付学生,怎么不会让课堂变得司空见惯、味同嚼蜡呢?!
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耳目一新呢?研读好文本应该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研读文本应该是第一项基本功。只有研读好了文本,才能让课堂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越少。”教师要掌握好研读文本这项基本功,一是要多一点职业归属感。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渴望有舒适的工作环境,有过衣食无忧、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些都可以理解,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给教师们提供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可“骨感”的现实,诸如待遇低、杂事多、激励机制不张、上升通道不畅等让一部分教师迷茫乃至失去动力和方向。但身为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给国家民族带来的作用与影响有清醒的认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崇高的教育情怀也许只有陶行知这样的教育家才能做到,但我们起码应该做到“既来之,则安之”。不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感觉别的职业好精彩而我的职业好无奈。应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如此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二是要持续锤炼专业学习力。应该说,目前很多教师还是有学习意识和行动的。不停地研读教材,不断地研读与教材有关联的一些文章和专著,不厌其烦地研读教育理论著作和提升自己人文、科技素养的作品。因此,课堂也日出新意,日显精彩。在这里,我要说说当代语文教师的偶像于漪老师。熟悉于漪老师的人都知道,于老师大学里学的是教育学,分配到中学后可没有教育学这门课可教,学校安排她教语文。于老师愉快地接受了教学任务,立马找来整套初高中语文教材,一篇又一篇,一册又一册,孜孜不倦、兀兀穷年。从初读到精读再到研读。她在写教案之前不看任何参考书,而是在研读之后自己动手写下每篇课文的分析文章,然后再去找参考书对照学习,看哪些是自己分析到了而参考书上没有讲到的,哪些是参考书上讲到了而自己没有想到的,哪些又是自己和参考书“英雄所见略同”。这样一轮下来,于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初高中教材体系。如此成竹在胸地走进课堂,没多久于老师就成为了学生喜欢的老师。三是要有不畏难的钻研精神。这个方面不得不说说40岁从教体育改行教语文的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名家支玉恒老师。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从体育学科改教语文,跨度不可谓不大,何况自己40岁了。很多人可能就得过且过了。支老师可不这样,他凭着一股不畏难的钻研精神,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拔掉教学路上的一颗又一颗钉子,使自己的教学日益贴近学生、贴近文本、贴近时代。他在谈到自己研读课文的经验时写道:首先,以普通读者的角色阅读课文第一遍,找出文章中最打动自己的一点,记录下来作为教学的重点;其次,以语文教师的角色阅读课文二至三遍,提炼出全文的人文点和语用点,并把它们作为和学生交流的话题;再次,以学生读者的角色再读课文一、二遍,找出不认识、不熟悉和应该掌握的字词,课堂上紧扣文本,引导学生熟知并掌握。支老师就是这样从不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对待每一篇课文,从课文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带着这些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到课堂上和学生交流,他的课堂就自然给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感觉。四是要有令人敬佩的反思精神。“经验加反思”,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可见,一个教师走在成长、成熟、成功的路上反思是多么重要。在这方面,不少名师大家给我们留有宝贵的经验。从钱梦龙、于永正到当代活跃在教坛的很多中小学语文名师,都有文章和著作为证。反思又分课前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反思包括对学情了解吗?学习目标制定是否适切?学习过程是否简洁明了?是否安排了实时反馈环节等。课后反思包括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习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情绪与氛围的活泼度和学习效果的显现率等。教师具备反思精神,是需要勇气的,是令人敬佩的。在教育教学之路上,若能经常“自以为非”,不断修正,学生会慢慢喜欢上老师和他教的这门学科,师生也都会有“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的感觉,课堂教学就能给人耳目一新乃至回味无穷的感觉。
当然,要让课堂远离司空见惯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要下功夫锤炼研读文本这项基本功外,还要有自觉的了解、掌握学情的能力和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对学情的掌握,课堂就可能出现“两张皮”的状况,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没有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就有可能出现“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吐不出”的情况,学生就有可能“雾里看花”,甚至出现“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情况。
面对课堂,要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应该有苏霍姆林斯基说到的“教师上好一节课要做毕生准备”的意识。应该像于漪老师所说的“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我的课都是省略号,没有句号”的境界。面对课堂,唯有学习、研究、反思,方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1
新学期,全市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我校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学习了《肥城市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肥城市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习资料选编》,我深受感染和启发,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
在我的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也想过用“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总是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担心学生学不好,担心把学生给耽误了,担心课时紧,任务重,没法完成被学期的教学计划。另外,我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大于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败又怎样来弥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赞诃夫说过:“书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学中,我深深地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会让教师轻松,让学生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课堂教学改革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信我们在这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近段时间,我利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知识的学习当中。我认真学习了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杂志上面有关教研教学的文章,以及介绍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的哥白尼革命》一书。通过学习,我充实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迸发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现将学习中个人的片面认识,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修养锻钢须硬自身
魏书生老师通过自己潜心研究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他全新的教育理念,走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作为语文课老师,他长时间不进教室,不讲课,学生照样自觉主动的积极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仍能从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脱,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助手,从容应对班级管理。这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而读后认真思考,魏老师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取胜于科学严谨的管理措施,还取胜于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首先他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感染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做错事没有斤斤计较,抓住不放。
不仅不体罚学生,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在学生心中伟大地位,学生受到感染,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学生才会承认自己所作所为,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其次,他能身体力行,以他自身的行为做表率,毫不懈怠地带领学生无论是在严寒或是酷暑,从不间断地锻炼身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具有坚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形成坚忍不拔的'坚强的意志。
作为每一位教育学生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长知识学本领有思想的学生,这决定我们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我们要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学生,我自己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老师,要想锻造出好钢材,自己先要有扎实过硬的技能。
二、沐浴书香汲取知识营养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实时更新,不学习不仅不能与呼唤学习型社会这一大需要相协调,还有愧于代表着进步与知识的“教师”这一称号,更不能很好地胜任我们的工作。纵观当今教坛,教育前辈和教育同仁就教学改革做出了不懈努力,有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无偿的供我们学习,我们只需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就能轻松获得成功。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新课改理念的融入,但自己的教育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靠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偶尔用上录音机就能使学生欣喜若狂,学习积极性大增,课堂教学效果极佳。
试想,如果在先进教学模式下,我们把预设的课堂问题,以及参考答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影像画面创设课堂情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将会是怎样的享受,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将会有怎样的飞跃,而本人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知识几乎是空白,因此,我要从头再来,积极学习。
三、更新观念践行教学改革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老师的作用就是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引导方法,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体会,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也不应是单调枯燥的串讲分析,汗流浃背的滔滔不绝,而应是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言之,即“变讲堂为学堂”、变“一言堂”为“众生堂”。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欢快热烈的氛围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在其“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中,通过预习、展示、反馈等环节,分层次、分步骤强化了各种训练,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使他们熟练的掌握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对比我的课堂,还有差距。学生已具备了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但采用诗歌、小品、快板等多种艺术形式回答问题的能力还不具备,教学改革虽有初步成效,但教改之路还任重道远。
今后,我要继续努力,践行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2
20xx年11月9日下午,在实验小学二三班的课堂上,我有幸听取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讲座,从中吸取了精华,净化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感谢实验小学组织的这次活动,让我很受益。
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无限的爱护,珍视孩子超过自己的生命,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她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一个在生活中乐观向上态度积极的孩子,有着健康的体魄,高尚的灵魂,优异的成绩,完美的一生。作为一个妈妈,我和每个家长都一样,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她做个“好”孩子,甚至要完成我自己没有完成的每个心愿。有时这样的心态会过于急迫,压制孩子自由发展,强制她向着我所谓的“好”去发展。听完教授的讲座,我首先要批评自己: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妈妈?自己会教育孩子吗?自己是否做到了正常、正确的要求孩子?那些要求对于一个7、8岁的女孩合理吗?可行吗??
教授讲到的周弘著的《赏识你的孩子》这部书我也看过,朦胧的感觉有些迷惑,这种新的思路是不是教育的全部?因为这种提法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做出了大胆的否定。作为一个70年代的人,我们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应该谦虚的做人、谨慎的做事。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思路,而新的思维方式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其中有些理论也许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和思考。我觉得教授说的很好,掌握一个“度”的概念,要辨证的看待和运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觉得凡事都有一个“度”的掌握,有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更加认真的正视“教育”这个大事,同时自己也要提高认识,总结得失,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极左极右。遇到问题不能回避,更不能对问题全盘否定。
针对教授的侃侃而谈的话语,我觉得句句都是精华,针对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应该就她的情况,有的放矢的总结问题,改正问题。教授讲的非常全面,她在有些事情上有错误,有些事情上做的还算比较好,对于存在问题的,有很多可能是由于家长没有认识到其严重性,所以没有正视;或者本身就对某些问题有着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造成不能带给孩子正确的指导和榜样作用。比如说:教授说过“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对这一点我原来所拥有的认识不够,对孩子的年龄和应培养的某种习惯没有联系起来,这样也许事倍功半,还会埋怨孩子“不听话”;再比如:教授说的“培养和教育孩子应该运用许多的方法和技巧”,而自己在这件事的理解和掌握上非常不到位:许多事只是批评她:“你这么做不对”,却没有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有些事强制她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做,却没有耐心告诉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孩子没有愉快的接受我的要求。现在这样也许她还能听,将来孩子必将和我拉开距离,不再把我当成自己的朋友,等她再长大了就很难听取我给她的意见,而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等等……
听了教授的一堂课,让我首先对自己有了一个评价:
1、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自己应该先好好学习,多向老师请教方法,从各方面提高自己,和孩子共同进步;
2、所有的方法必须务实,一定不能单纯的仅仅是口号或大的条款,一定要有可操作性;
3、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百年树人,我自己应该克服急躁的情绪,耐心的付出和坚持;
4、及时总结自己和孩子的问题,和老师多多沟通,力争和女儿一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过好每一天,学习每一天,进步每一天!
对于女儿,我觉得:
1、她在个性上很倔强,这就要求我必须做到以理服人,耐心的讲道理,告诉她这样做的理由和后果,让她自己分辨是非,决定取舍,自发的按照正确的处理办法解决问题;
2、她是一个比较娇气的孩子,可能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大包大揽的太多,没有养成独立的性格,从今后,我应让她学会多一点付出:多做一点家务、多自己完成自己的事,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和磨砺她的意志;
3、学习上,她很毛躁,这次数学考试非常不理想,错的全部都是简单的加减法,这不单单是因为所谓的“疏忽大意”,这是因为学习能力上有着很大的问题:不够专心、注意力不集中、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认为加减法属于基础知识,没有难度,不必用心计算,我觉得首先应该让她改变对加减运算不难的认识,提高对这种题的警惕心和认真度,其次加强平时对基础运算的练习,作为家长严格监督,每次做完练习要求她检查,在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放纵、不放松。
本人学识有限,认识水平有待提高,本次心得体会不尽完整,有些想法可能不够准确,恳望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和女儿共同进步!!不胜感激!!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3
幼儿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何冰
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建构,教师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教师要将自己定位为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等。
一、教师、幼儿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
在当今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教”的角色了,她和幼儿在整个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她应该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是幼儿学习的伙伴,而不是随着教师的主观意愿一行到底,而应是与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共同学习。在组织幼儿数活动时,教师也应同样遵守这一规律。例如:在一次《朋友楼》的教学中,当孩子在给楼房进行编号时出现了错误,此时,我主观地请了其他幼儿来帮忙,其实,老师可以多给这个孩子一些机会,可能他需要的是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呢?作为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成为孩子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
二、教师、幼儿学习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幼儿对知识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我不是将教学只局限于学科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且把“让每位幼儿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幼儿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地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捧”变成引领孩子去探索的“引路石”。例如音乐《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一课,我用开火车的形式带幼儿去各地旅游,最后到达北京——
1天安门,这时观看图片,了解与感受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并且在观看时朗涌诗歌《我爱你,五星红旗》,这样既引入了歌曲教学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还能激发幼儿积极地参与,愉快的学习,这样师幼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三、教师,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和拓展者
对于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旨指在为培养自主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以外,更重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变化,做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和拓展者。如在美术主题活动中,我们除了让幼儿观察感知探索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让幼儿有东西可画,还注重围绕主题活动去收集各种有意思的故事,进一步丰富幼儿画面内容,促使幼儿的画讲成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学《金色的秋天》时,我们借去文天祥纪念馆远足活动来布置,幼儿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当地环境,还注意采集能突出表现秋天特征的树叶,回到班上让幼儿大胆说自己所看到的秋天景象,并让幼儿展示自己所收集的树叶,还利用树叶拼贴成有趣的图形,评选出最优秀的拼贴画展示出来,大大激发了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拓展了思维。
四、教师、幼儿学习的提供者和支持者
教师应创设一个尊重和支持的环境,让幼儿乐意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做幼儿的提供者和支持者。如在“打开核桃”活动中,有个幼儿用镊子又夹又敲,虽然这种办法并不可行,但我们没有去干预,面而是以接纳尊重的态度鼓励他继续尝试。虽然这个孩子最终没能打开核桃,但他都获得了“核桃圆溜溜的夹不住”、“镊子好像没力气”等感性经验。在科学活
2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部分,是幼儿探索的主要对象。
五、教师、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孩子常常会受到环境影响,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但由于生活经验有限,产生行为或语言上的错误,教师在这时就要有心的对此进行疏通,引导,把孩子零星的,错误的经验,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整合,纠正,在尊重孩子需要的基础上做好引导者,成为孩子的智多星。
如有一次我给幼儿讲成语故事《井底之蛙》,当孩子们听完事故后,都笑青蛙笨,可当教师问:“为什么青蛙说天只有井口这么大呢?”孩子又弄不明白了,于我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材料,如:卡纸箱,通过自身的操作,他们发现了答案,原来井口小,外面的天空给井遮住了,所以看到的天就小了。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续编故事,在语言活动中,提问很重要,教师要多提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思考,启发孩子思维的求异性、独特性,此外,提问的范围不要局限于直接感知的内容上,启发幼儿联想事物间的关系,使语言内容更细致形象、有趣。我提问题:“你能带青蛙跳出来看看这个世界有多大吗?你又会带它去哪儿呢?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把青蛙带到了世界各地,每个人都创造性的新编了“井底之蛙”故事。
总之,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在学习中就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享受创造的快乐。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4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心得体会
刚开学,学校发了《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这本书是张贵勇所做,虽然是第一次读他的著作,但看到题目就知道内容是介绍12位名师的,所以不到一个月。我就一鼓作气把这本书“攻读”下来,但是我读书的目地侧重于笔记,只是快速浏览,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记录,书读完了,我的笔记记得差不多了,把书放在一边。没什么大收获。
闲暇时,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但是我读书的时间弹性很大,有时间了读,没时间了不读!我读书的内容多以内容精彩,情节感人的故事书为主。当我看到于永正说他自己:“没有书晚上睡不着,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并没有其他的秘密。我啊,爱极了当一名小学教师,注定了要当一辈子的读书人。”这三句话时,才发现自己跟本不会读书。虽然接下来的日子过得愉快和忙碌,但我还是时时想到这本书。所以最近又把它请出来继续拜读。可是这次的阅读又使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还使我越来越喜欢看了,因为我发现在书中找到了乐趣,这些乐趣是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有趣和精辟的词和句。例如“振聋发聩、德艺双馨、深智一物,从隐皆变??等等,每次我看到了一些新鲜或者有趣的词我都会用笔圈气啦,特别是一些古文,总是那么深奥,好几次马上上网去搜索那些句子的意思。我觉得很好玩。。 渐渐的,我开始醉心于书中那一个个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典型事例,感悟着12位名师的自我追求,聆听着他们 的'教育思想,品味着他们真实的教育情怀??12位名师,他们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起点,不同的读书方式,不同的阅读主张,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和收获——做一个终身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有人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12位名师的读书历程,是他们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历程,是他们插上理想双翼,在自己喜欢的教育天空执著翱翔的历程!我敬重坚持“一辈子做个读书人”,始终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的于永正老师。他痴心语文,卷不离手,读出思考,读教结合,学而致用,修炼自我。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成为“名师”,但一定可成为“明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学生的需要与困惑,明确教育的旨归与起点??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5
再次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第三、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