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内容页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9篇

分类:心得体会发表于 2024-10-02 16:12阅读数:0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心得体会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心得体会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9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下面是好范文小编收集的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9篇,以供参阅。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我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倡导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表现自已才干的机会。

这样,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学生大胆的尝试,归纳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效果很好,从这一点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教师愿不愿去开发。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同时,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2

课程标准共分四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最重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重视双基教育到落实学生的四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还要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要是为编排教材内容提供依据,是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来实现的。实施建议则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思考之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下,教师不但要精心备教学内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兴趣在哪里、学生原来的基础等等),然后决定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学起来轻松、主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组织作用: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时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太简单的容易使学生浮躁,太难的问题使学生丧失了思考的信心,要设计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难易适度,就需要教师精雕细琢。在课堂上需要演示的地方,教师就要尽量通过实物、课件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的理解。需要教师归纳强调的地方,教师要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课堂上,教师要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为学生积极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充分发挥教师的合作作用。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3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4

20XX年2月27日在省庄镇中心小学我们观摩了小学数学3节优质课,听课后感觉受益匪浅,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很多。第一节课是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的李海华老师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李老师语言简洁,思路清晰,引导到位,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说,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第二节课是东关小学的张浩老师的《认识比例》,张老师语言流畅,干脆利落,问题的指向性强,课堂教学灵活,让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第三节课是迎胜小学的谷雷老师的《认识小数》,谷老师教法灵活,把小数的认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

三位老师的`教学让我学到了很多,对我以后的教学帮助很大,我的课堂教学需要改善的还很多。

首先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次,加强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既能做到简洁干脆,又能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

总之,此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5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热闹却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因此,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从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6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现在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应用的几点所思。课标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有哪些帮助呢?

  一、多媒体的利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更直观地、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能仅仅只有一桶水,教师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河,是取之不尽的长流水。时代在进步,知识在变革,那教师还单纯讲解答案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了。本学期,学校要求我们利用的希沃白板5制作课件。希沃白板5与PPT相比,希沃5制作课件时,可以插入“课堂活动”里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更活泼,趣味性更强一些。那如何制作精彩的课件呢?教师要有电脑操作以及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独特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现在信息技术对于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7

有幸参加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受益良多,讲课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节节精彩的课。每节课都让我感受到老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对教材的深入挖掘。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课堂容量大,让学生在充分探索中主动获取新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等过程中总结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同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富有层次性,充分体现了课题的高效性,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

《角的认识》,教师平易近人,教学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近角、认识角、会画角,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在生活中找到角,指出角,角有尖尖的头部,胖胖的身体,多么形象的比喻。一句小眼睛看老师,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拉回课堂中来。

数学来源生活,在听课过程中,老师们都注重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通过“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桌角保护套是什么形状的”、等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增加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 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 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新一轮课程要求学习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这是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9

新学期开学了,因为我数学成绩很好,所以,数学老师唐老师选我当数学课代表。千万别以为当个课代表是叫人羡慕的事,其实做个课代表不容易,特别是做唐老师的课代表更不容易。唐老师做事特别严谨认真。做他的.课代表不仅要数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还要一丝不苟地工作。就先说说工作吧,唐老师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大队长,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作业本一定要按时交,才能及时批改。有一次,我上学迟了,数学作业本搬迟了。到唐老师办公室时,我惊恐万分,把本子放到唐老师办公桌上时,不小心把本子掉在地上,洒了一地。唐老师看见我这狼狈样子时说:“你看你呀,迟交不说,还把本子弄得乱七八糟。”我一收拾好本子就逃,害怕唐老师再次批评我。自从那次以后,尽管学校规定每天早晨8:00后到校才算迟到,我还是每天7:40就到教室了,早早把作业收齐,然后再按时搬给唐老师,唐老师对我的工作很满意。直到有一天,班主任陈老师在班上宣布每天早晨不得早于7:50到校。可是第二天早上,我忘了班主任的话,跟往常一样7:40就到了学校。正好被班主任抓住,只好写了保证书,保证以后不早到了,否则就把数学课代表撤掉。这件事促使我只有提高工作效率,按时到校,快速送好作业本。虽然数学课代表的工作很忙,但是我还是经常给同学们讲题目。有一次,刘其耀问我题目,我耐心地讲解了六遍,才把他讲懂。王彬天天有题目问我,竟然考试时又问我,我只好给他一个错误的答案,以后他考试时就再也不敢问了。

做个数学课代表真的不容易。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0

3月14日,我接受学校安排,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会。在这次解读会中,秦院长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的给予一些建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制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与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概念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1

今天的五位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五堂各具特色的复习课,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老师们的课堂评价语言。课堂上老师们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声情并茂,评价语言丰富多彩,很值得我好好学习。

在主持人许老师的点评下,又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首先,让我知道,复习课和练习课是有差别的,如果复习课跟练习课一样都在做练习,那么练习课便没有开设的必要了。复习课就是要让学生温故知新,老师要清楚,在这堂复习课上,学生能获得哪些新的认知,孩子的增长点到底在哪里。

第二,我明白转化不是只有新知转化成旧知,还有从生疏转化为熟悉,复杂转化成简单,高难度转化成低层次,综合转化为基本等等。

第三,在复习课上总是正向思维多,逆向思维少,思维方式太单一。例如:50x7=350 可再出一题 ( )x7=350。规律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老师来告诉他们的.。

第四,复习课上统一的方法多,多种方法少。例如:125x9= 估一估,,很多同学会估125x10=,其实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法,还有很多种。

第五,知识复习,方法复习。在复习课上,往往有复习知识,却忽略了复习方法。如何授人以渔,关键就看学生能否掌握复习的方法。

通过这次的联研活动,使我对复习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2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已有的数学课堂的模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有以下的认识:

  一、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看动画、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是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方向,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3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认识课题研究的内涵

1、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2、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率的需要。

3、有效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明确研究目标:

1、探索并形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三、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研究

  1、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下面是我在执教《抛硬币》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抛硬币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做到: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老师开课设计了采用抛硬币的游戏,老师先让学生在自主地玩游戏中去发现(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从抛硬币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很自然引入新课。

本节课,学生在“抛硬币一摸球一装圆片一抽奖”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较好。真正体现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如何使设计的情境具有有效性,这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抛硬币》一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抛以抛、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装圆片游戏更具开放性、挑战性、创造性。在探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解决问题。在装一袋摸到的不可能是绿圆片和摸到的可能是绿圆片这两个活动时,学生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开放的探索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以学定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备课时,我们经常绞尽脑汁考虑怎样设计情景,怎样设计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而容易忽视学生本身,所谓的学情分析也经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了解。在我执教的《可能性》一课的活动探究环节中,通过摸球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开始教学时,考虑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想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活动中就能体验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于是把六个小组的盒子里的小球分成三种情况(全是黄色球、有白色球和黄色球、有白色球蓝色球和黄色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从盒子中摸球并记录摸出的小球的颜色),然后每个小组汇报活动情况,让多种情形同时展示出来(摸出的全是黄色小球;摸出的有白、黄两种颜色的小球;有白、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可是当每个小组在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根本没兴趣听,接下来的验证猜测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表意见。

第一次试教,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事件发生的规律性的发现仍然来自直观的实验,在一次活动中同时展示三种摸球的情况,对于他们有一定难度,因为每个小组只验证了本组的发现,对于其他小组的结论没有经过验证所以很茫然。第二次试教,我让学生经过两次活动,第一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的是黄色球,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验了事件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了 “一定”、 “不可能”;第二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着两个黄色球、两个白色球,通过小组在一起猜测、验证,体验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理解了“可能”,两次活动层次清楚,学生建构知识的思路清晰。

几次试教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

本学期的课题研究才刚刚起步,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研后教,在教中研,使课题研究真正起到实效性。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4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20xx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呢,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

  一、要广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要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5

有了量感,数感终于不再孤单了。较数感而言,缺乏的是量感。数感与量感,形影相随。这个卧室挺大的,大约15平方米,要的就是这种抽象的感觉,缺乏的`也正是这种抽象的能力。

强化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不是重复训练、机械训练,要连接算理与算法,学会合理选择运算策略解决问题,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9898x97-9797x98就是运算综合能力的代表。

数学的美在于它能解释大量的生活现象,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数学是严肃的,同时也是艺术的。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原来在边缘,现在回归正位。更多的体现为数学与自然的融合,给什么是数学,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指明的方向。

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相应的数学发展,同时还能涌现出一大批数学人才这就是未来的教育。教育承担提升国民素质的责任,更担负着国家人才战略。竭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6

大学毕业以后,有人问我是什么专业的,我就会告诉他,我是数学专业的。而今,我参加小学数学教育已经4年有余了,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会回答,我是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阅读“小学数学学科”这一内容,我受益匪浅。在我原本的认知理念中,作为科学的数学和作为教育的数学就是一回事儿,他们都是数学。而今,我才知道,原来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教育的数学是不完全相同的。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之后,我也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一些数学理论知识。想着某一天可能会对我的教学有所帮助。也想着可能会高屋建瓴,视野更宽广。而今,我体会到作为教育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能够互通,却又不得不区分异同。

生活数学观、儿童数学观、现实数学观,这三个“数学观”简单概括了人们对小学数学(儿童的数学)的根本认识。

我对P8内容中“生活数学观”的`研读有了一些体会。原文为:

数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能够认识、理解、判断、运用数学,并经常能在社会活动中运用数学,特别是要在对学生的个人、社会及职业生活有实际意义的背景中运用数学。因此,中小学数学不应是外在的知识,让学生感到陌生,而要处于学生的文化和生活现实中。正如杜威(JohnDewey)所说,必须填平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与科学之间的鸿沟,儿童的经验和文化应该成为其在校学习的基础。

我的思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减小杜威所说的鸿沟。儿童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学生活化的普遍现象又是不争的事实。小学数学阶段孩子们所接触到的数学,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就是生活。因此学习数学,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故事、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这些都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出发点。也是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进行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将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融入其中,就是我们当前在做的数学教育。外加引导、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些是站在儿童数学观的角度去对待成人数学世界和儿童数学世界之间的差异。读懂儿童的心理,激活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尝试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由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经验归纳、直观操作、建构数学知识,形成并非严格的数学概念。如此这般,小学数学教育也能在未来学生接触到数学科学起到好的作用和影响。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7

新版《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的主战场,自己要学会退到幕后,在最关键的时候推学生一把,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读完之后,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颇有感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认为学生说的太慢,说的不好,耽误上课的时间,总是剥夺学生们发言的机会和发表不同意见的看法,有什么问题都是自己包揽下来,该学生总结的都自己给学生总结好,要求学生记下来会背,会用,其实这些结论学生们根本就不理解,更谈不上会用了。当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时,我总是迫不及待的帮助学生指出来,并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并没有追问他们做错的原因,所以导致他们下次再做类似的题目时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追其本质原因,还是没有真正的理解其内涵,所以每次做这种题时,总是出错。课标指出,每一个具体的知识不仅包括“数学结果”,还应当包括它们的来龙去脉,即产生、发展、完善、应用和与其它知识(方法)的联系等方面。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恰恰只重视学生对于结果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这一结果的产生、发展和探索的过程,只要求学生纯粹的记忆、模仿和机械性的训练,这样虽然他们也能得到暂时的成绩,但对于学生们长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位学生在背诵数学题,我感到很吃惊,他反而很平静,告诉我你平时不也都要求我们背结论,再利用结论做题吗?我干脆把题目背下来,遇到同类型的模仿就可以了,效果不是一样的吗?听后,我感觉很震惊,长此以往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精神将被彻底泯灭了。

此外,《标准》对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界定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而我平时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注重学生考试的成绩,题目作对了,考试考的好,就认为是好学生,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考试考的不好,题目总是出错就认为该学生脑子笨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而严重忽略了为什么会出错,出错的原因在哪里。既然这些问题学生们总是出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采用一些措施将这些易错问题提前干预呢?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异号两数相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也是个易错点,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我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赋予了具体的实际意义,当然这种意义一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熟悉比较敏感的问题,于是我想到了零花钱,因为每个家长都会给学生一些零花钱,而算账是学生们最拿手的出错率几乎为0,因此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我规定将正数看成是家长每天给我们的零花钱数,负数是我们每天花掉的零花钱数,例如:+8+(-5)可以理解为今天家长给了8元零花钱花掉了5元,学生很容易得到还结余3元,因此+8+(-5)的符号为“+”和为3,即+8+(-5)=3。再比如-13+10可以理解为今天家长给了10元零花钱,而自己却花了13元,钱不够怎么办呢?可以问其他同学借3元,因此-13+10的符号为“-”和为3,即-13+10=-3。总之,只要遇到有理数的加法都可以赋予这种意义。同学们不光感兴趣算的快,最重要的一做就对,也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这次尝试,我发现对于学生们平时易错的问题只要做到提前干预,这种错误将会降低的很小。

总而言之,在读了《数学课程标准》之后,对我的教学思想进行了一次洗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课标的要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8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进一步领悟教育理念和新的总目标,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通过学习了解了“课程目标”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前后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都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总目标由原来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具体阐述变为现在的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具体阐述。《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即“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从“双基”到“四基”有两个理由,一是教育理念的体现;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 “两能”转化成“四能”。在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

  二、通过学习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灵活选择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非岐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三、通过学习意识到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学习新课标,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新课改。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变了,认识这个变化,接受这个变化,适应这个变化,才能和学生一起实施教学的改革,共同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虽然,教学方式变了,教师角色变了,教学观点变了,但是目标不能变,为了孩子一生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将课改进行到底。

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9

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三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现、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标签: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