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内容页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锦集5篇】

分类:实用文档发表于 2023-07-10 12:44阅读数:0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锦集5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导语】每当我们设计教学时,为了表示对教学目标的追求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我们会精心编写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的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份出色的教学设计呢?以下是热心网友“shaogan”收集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共5篇),欢迎参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及赏析 篇1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流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不少离愁别恨。一个“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将作者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作者的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将要远行的友人。通过形象的比拟,传达出自己惜别的深情。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用问句拉出友人的行迹。在开头的两句,作者把山水合写,写出了友人归路如同郁结离愁的眉峰一般连绵起伏。由于归路的。山重水复,友人便走进了作者的眉峰之中,也就是作者的视线里。这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友人走在作者深情送别的目光中,越走越远,身影越来越模糊,直至消逝。一路山水承载深厚的人情味,默默地替作者送走那远去的朋友。朋友在作者的眼中走远了,然而友情却深深存封于作者的心中。正是这深厚的情谊让作者安排山水来送自己的朋友。从而上片便形成一种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远去朋友的无限眷恋,和对朋友归途艰辛生活的深切挂念。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又送君归去”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作者在友人临行之际,从心底发出的深情祝愿。但愿友人追随春天的步伐回到江南,和春天同在。“千万”二字道尽了作者殷殷叮嘱之意。美好而真挚的祝愿,将作者那深沉的惜春之情、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给读者一种含蓄的感觉。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有两点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构思别致。词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二是比喻新颖。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课时目标】

1.感受此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背诵本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②“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3.简介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字正腔圆)

3.指名读。生评价。

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

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2.意思:水像美人的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4.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离愁)?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2.上阕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上阕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才始:方才(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2.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春天是美好的,词人刚刚送走美好的春天,又要送走友人,你们认为此时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

2.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的愿望。

3.赏析:上阕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下阕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4.教师总结:

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四、引导背诵。

1.自读。

2.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2、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4、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词之美,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通过赏读比较、小组讨论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文学,热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认为唐诗登峰造极,无人可以超越,面对唐诗的辉煌,宋代人没有望而却步,也没有迎难而上,而是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宋词,宋词与唐诗成为文学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解题:

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这种用法以前见过吗?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甫之任蜀川、至之市)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词?你知道送别的诗句还有哪些?

学生知道的诗句可能有: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诗词,虽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自信豁达,但大多是惜别之情,难舍难分,离愁别绪萦绕于胸,这首送别词又会有什么特色呢?王灼在《碧鸡漫志》里有对王观的评价“新丽外和轻狂处皆是惊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他的词有何惊人之处。

三、诵读:

1、自由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齐读。

3、个别读。

四、分析词作: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其美在哪里?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2)眉眼盈盈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古人有“眼若秋水,眉似青山”以山水写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词中比喻反其意而用之,以女子来写山水之美,不落俗套,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2、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些词句所展现的画面。

(学生动笔描绘,然后班级交流。)

3、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这些景你能感受到哪些情感?

4、此词有送别之愁,离情别绪吗?

“才始送春归”与春相别,令人伤怀;“又送君归去”,与友相别更令人断肠。不言愁而愁绪满怀。

5、词人在离愁别绪中迷失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走出怅惘,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用一句歌词“你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五、诵读记忆。

1、带着对词作感情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自由诵读后个人展示。

2、背诵这首词,并当堂检测。

六、拓展:

1、同类赏读: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温庭筠《望江南》

(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2、异类赏读: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小组讨论这两类词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

婉约派:

内容上:写儿女之情,离愁别怨。

风格上:缠绵悱恻,凄惋哀伤。

豪放派:

内容上:写壮志豪情。

风格上:豪迈奔放

4、有人说“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下面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类词,注意读出不同的风格。

(1)自由诵读。

(2)个人展示。

七、总结:

宋代词坛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群芳争艳,春色满园。走入诗词,你会在美丽中迷失,在陶醉中收获。同学们,热爱文学吧,与文学为友,让自己美丽飞翔。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及赏析 篇5

见惯了“眼如秋水”,“眉似春山”,乍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定吃惊不小。是啊,水和山仿佛都活了起来,这水如美人流转的眼波,这山如美人蹙起的眉峰,如此起笔,一个美妙、姣好的意境便即刻显现出来。送别,在古诗词中大多悲戚、冷清,多有“执手相看泪眼”、“相见是何年”的慨叹。然而,读王观的小令,哪里能感觉到一星半点的悲戚?他所送的友人“鲍浩然”是要去那“眉眼盈盈处”的好去处。多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啊。

春已归去,友人又要远行,倘或友人在江南仍能见着春光明媚、鲜花如锦,但愿他能生活在这美妙的“春”里。

缠绵徘徊的送春、送友,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两大伤心事。可在这首词中,送春也没什么愁,江南还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兴许还赶得上春。不如叮咛一声“千万和春住”吧。你的幸运,也是我的欣慰。

角度的奇崛,正是这首小令别出心裁的动情之处。

标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