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最近更新文档搜索存到桌面欢迎您访问好范文,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hfanw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内容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合集6篇】

分类:实用文档发表于 2023-07-15 15:32阅读数:0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总少不了进行实用文档写作的机会,想写好实用文档类型的文章,不妨来参考一下本文。好范文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合集6篇】》,希望对你的范文写作有所帮助。

【前言】以下是会员“dengxianpingxi”分享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共6篇),以供参考。

高中化学教案 篇1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返回目录>>>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 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

律。

(2) 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

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一:红磷燃烧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的

质量相等。

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小结: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

有普通意义?

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

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第二课时

【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

【讲解】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小结】 宏 观 微 观

元素种类 六 原子种类 元素质量 不 原子数目 物质的总质量 变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板书】3、质量守恒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1gA和3gB参加反应,求生成C的质量(4g) 2.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例:见课本

3.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

【讲解】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了化学反应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

(3)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 O2

CO2

12∶ 16×2 ∶ 12+16×2 12 ∶ 32 ∶ 44

【讲解】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化学方程式可读出质的变化,也可读出量的变化。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 现以2H2O2H2↑+O2↑为例说明。

(一)物质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二)粒子数目比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这种读法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结构微粒的变化,并反映出微粒个数比关系。 (三)质量比读法

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关系。

【板书】2H2O2H2↑+O2↑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套用模板 篇3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时间: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③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③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类比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来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

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现象:锥形瓶中产生浓厚的白烟,发出黄白色的光,放出大量的热,气球先胀大,后变小。天平仍保持平衡。

结论:参加反应的白磷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实验

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天平仍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

结论:参加反应的铁与硫酸铜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铜与硫酸亚铁质量之和。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

2.质量守恒的原因

化学反应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3.质量守恒可理解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五个不变”在宏观上有: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②化学反应

前后各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

在微观上有:①原子的种类不变;

②原子的数目不变; ③原子本身的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即:①物质的种类改变(宏观)

②分子的种类改变(微观)“两个可能变” ①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②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可能改变。

【课堂练习】

1.教材93页的讨论

1、2、3 2.课后练习

1、2题 【作业布置】

教材96页第3、第4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课时

二、化学方程式 1.概念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2.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

① 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及其反应条件; ② 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例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CO2 它表示了:a.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b.每12份质量的碳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① 读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② 读出这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4.化学方程式的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它所提供的信息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课堂练习】

1.学生思考并回答94页的讨论

1、2、3题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1题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授课时间: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②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并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觉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并树立尊重客观事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念。【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回顾:

1.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有哪些? 2.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有哪些? 新课讲授:

一、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写

根据客观事实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并用一横线相连。2.配

配平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前面添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

3.注 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沉淀物用“↓”,并将将短线改为等号。

例题:写出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1.写 P + O2—P2O5 2.配 4P + 5O2—2P2O5 点燃

3.标 4P + 5O2 = 2P2O5 【课堂练习】

1.请写下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① 铁在氧气中燃烧 ②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③ 在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2.长跑以后,人往往会觉得双腿发酸,那是因为活动过程中产生了乳酸(C3H6O3),休息一段时间后,人便会恢复原状,原因是乳酸和人体内的氧气的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试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作业布置】

教材99页第1—5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课时

一、旧知复习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哪些步骤? 2.怎样配平化学方程式?

二、第一至第五单元的化学方程式汇总 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P6)CaCO3+2HCl=CaCl2+H2O+CO2↑

2.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P15)CO2+Ca(OH)2=CaCO3+H2O 3.锌与稀盐酸反应(P20)Zn+2HCl=ZnCl2+H2↑

4.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P20、P92)Na2CO3+2HCl=2NaCl+H2O+CO2↑

5.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P22)2NaOH+CuSO4=Na2SO4+Cu(OH)2↓

6.红磷(或白磷)在氧气(或在空气)中燃烧(P27)4P + 5O2 =2P2O5

7.硫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P34)S+O2=SO2

8.木炭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P34)C+O2=CO2 9.铁丝在氧气中燃烧(P35)3Fe+2O2=Fe3O4

10.过氧化氢溶液在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制氧气(P37)2H2O2=2H2O+O2↑

1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时制氧气(P38)2KClO3=2KCl+3O2↑

1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P38)2KMnO4=K2MnO4+MnO2+ O2↑ 13.电解水(P47)2H2O=2H2↑+ O2↑ 14.点燃氢气(P66)2H2 + O2=2H2O 15.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P91)Fe+CuSO4=FeSO4+Cu 16.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P92)2Mg+O2=2MgO 【课堂练习】

将第1—5单元的16个化学方程式各抄两遍。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授课时间: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涵义的基础上,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②掌握正确规范的解题格式。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

②通过有关化学计算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化学计算题的能力,认识到化学反应定量计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觉生活和生产实践与化学知识密不可分,培养化学学习兴趣; ②通过解题格式的规范性要求,树立严谨的科学习惯和作风。【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教学难点】

训练规范的解题格式,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第二课时:已知生成物,求反应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例题1.加热分解6克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可以得到氧气质量为x,2KMnO4=K2MnO4 + MnO2 + O2↑ 316

6g x 316/32 = 6g/x x= 答:可以制得氧气。

(教师强调)解此类题的解题步骤:

32 1.设未知量; 2.写出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计算过程必须规范。要带着单位进行计算,但设问时,未知数后面不要带单位; 2.各代入量均指纯净物的质量。若物质不纯必须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计算;

3.计算中所用的质量必须是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4.计算过程中各物理量单位必须对应统一,单位要带入计算过程。

练习:实验室电解72g水,问能得到多少克氧气?同时还能得到氢气多少克? 作业布置:教材102页第4题

第二课时

二、利用化学方程式,已知生成物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例题:工业上高温煅烧碳酸钙,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 CaO + CO2↑ 100 56 x 10t 100/56 = x/10t x=18t 答:需要碳酸钙18。

练习:

1、实验室利用氯酸钾加热制得氧气。现需要制得氧气,问需氯酸钾多少克?

2、实验室利用电解水来制得氢气。现需要制氢气2g,问需要电解多少克?同时还能得到多少克氧气?

作业布置:教材102页第5、第6题。 1-5单元化学方程式汇总

授课时间: 第 课时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

2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

24、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

25、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

26、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

2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8、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2H2O

29、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2KClO3 K2MnO4 + MnO2 + O2↑

2KCl + 3O2↑

Cu + H2O

10、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2MgO Fe3O

42H2O 2P2O5 SO

2CO2

2H2↑ + O2↑

2H2O + O2↑

11、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12、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1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14、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Ca(OH)2 + CO2 == CaCO3↓ + H2O

1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

1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2H2↑+ O2↑

17、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CO2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全 篇4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

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

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 — 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 (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略)

高中化学教案人教版 篇5

实验目的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

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 篇6

《离子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回顾】

回忆上节课的有关知识内容:

1、如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金属元素原子、非金属元素原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

【练习】

1、请学生上台分别画出氢原子、钠原子、铝原子、氧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析上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并指出得失电子后微粒的质子数、电子数、所带电性及所带的电荷数

【导入】上述原子中只有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其它原子最外层通过得失而达到稳定结构,导致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呈现不同的电性。我们把这样的微粒叫离子。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离子的定义

〔讲解〕结合教材中注释①,解释离子的定义: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指出: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和分子、原子一样都直接构成物质。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阅读】阅读教材图书4-10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

【讨论】如何区别离子与原子?

〔归纳〕离子是带电的,原子、分子不带电

标签: 教案